《随身装着一口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随身装着一口泉- 第1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它没了劲头,刘军浩才上树把风筝取下。

“怎么样,我画的老鹰逼真吧,连兔子都认不出来。”张倩小有得意的问道。

“当然,挂在屋里边可以吓老鼠”刘军浩笑着打趣。兔子是近视眼,看远处的东西模糊,这才把风筝当成老鹰,以前不是有守株待兔这一说吗。要是换成其他动物,指定没有任何反应。

“小浩叔,和我花婶你们放风筝呢”刚走出树林,就看到刘启华推着三轮车赶过来。

“你这是要往哪里卖东西?”刘军浩看到车斗中摆的全是杂七杂八的东西,就开口问道。

“我准备到河滩上卖风筝,这两天河滩上游客多。”他说着掀开塑料布,只见里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风筝。

这人……鼻子简直是狗鼻子。刘军浩不能不佩服。人家看到游客在河滩放风筝,立马能想到其中隐藏的商机。想想也是,有的游客来之前并没有想到放风筝,看到别人玩的时候自己肯定心动。

现在有人送货上门,他们肯定会买的。

第二百六十八章 石碑

以前没怎么注意,在一起生活了将近半年时间,刘军浩才发现老婆的性子有些毛躁,干什么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等新鲜感一过,马上将注意力转向其他的东西。

拿这个养蚕来说吧,最初她是兴趣盎然,可是一个喷嚏把火柴盒打翻后,就没有再动手侍奉过,只是在刘军浩喂养的时候,她凑到旁边外行指挥内行。

前些日子张倩又对那些刚出来不久的蝌蚪产生兴趣,天天闲着没事往里边扔蛋黄,如果不是刘军浩在旁边看着,估计她半天时间就要扔六七个鸡蛋。网上说了,自然环境下刚出生的蝌蚪吃蚊子的幼虫孑孓。

可是自己后院的水质良好,一般不生蚊子,哪来的孑孓。即使有,也被黄鳝苗消灭干净。因此,刘军浩就按照以前养锦鲤苗的方法饲养,直接喂蛋清。好歹那些蝌蚪倒是很适应,从未表示过反对。其实就算它们反对,刘军浩也看不明白。

这些蝌蚪在泉水的滋润下长得相当迅速,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已经有小拇指肚大小。黑乎乎的一大片在窗纱中游来游去,宛如打翻的墨砚一般,瞧上去相当喜人。

倒是有嘴馋的黄鳝想过来捕食,只是有窗纱阻隔,它们只能干瞪眼没办法。有些急躁的更是溜上岸去,想来个侧面攻击。刘军浩早考虑到这情况,因此把窗纱提出水面将近三四十厘米高,它们根本窜不进去。

“慰问”完蝌蚪,张倩又把相机对准屋檐下的燕子窝。见两只老燕子啄泥还没有回来,她就偷偷的站在凳子上,给人家尚未完工的别墅拍照留念。

那一对燕子是一个星期前才在这里安家的,当时刘军浩很是恼火,这两个家伙一点眼色都没有。你垒窝我不反对,可是位置总要选好吧。它们恰好把窝选在客厅门的斜上方,弄得每次刘军浩进出都小心翼翼,生怕一不留神,燕子屎落在头顶了。

最初他想指示悟空把鸟窝捅掉,让它们换个地方垒窝。张倩坚决表示反对,直言万一捅掉后它们从此不在自家垒窝了怎么办。

那样更好,省的烦人,院中的鸟窝已经够多的,他暗中叽咕道。

当然为了怕猴子自作主张毁掉燕窝,张倩也对它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老婆不同意,刘军浩这边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燕子一天天的将别墅垒成。最近他进出关门都按照老婆的吩咐,尽量动作轻些,别吓着燕子。

其实每天看这对鸟儿的生活习性也是一种乐趣,它们几乎每天天刚亮就飞出去揿泥筑窝,你来我往,一分钟也不闲着,星期三,那巢完全垒好。

燕窝和粗瓷大碗很相像,外表看上去有些粗糙,可是里边却非常舒适。

窝刚垒好没两天,就有一只燕子成天蹲在窝里边一动不动,静静地的孵蛋。另一只燕子也没有闲着,一趟一趟的从外边噙来蚂蚱、青虫、蝴蝶等食物。雌鸟的嘴巴一张,食物顺势喂进它的嘴中。这两口子的配合相当默契,等雌鸟吃完,雄鸟还会偷偷落在木盆上,把那太岁水噙些送上去给雌鸟喝。

末了,这家伙用嘴巴仔细帮雌鸟梳理羽毛,砰砰它的脑袋,以示亲切。真有点相敬如宾的味道。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那对燕子完全适应周围的环境,平时他和张倩两人进进出出,或者在院子里活动的时候那鸟也没有什么异常反应。

不过只要是悟空和豆豆一靠近,抱窝的那只燕子立刻会紧张起来,羽毛完全展开,咧着嘴巴喳喳的叫成一团,完全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

虽然人家不欢迎,但是悟空却对那两只燕子很感兴趣,没事的时候就趴在窗户上吱吱乱叫,直到把燕子挑逗的紧张兮兮为止。

这家伙纯属欠揍,刘军浩敲了几个脑瓜崩后,它才老实下来。其实悟空并没有真的掏鸟蛋的意思,它只是觉得好玩而已。

……

刘广聚找过来的时候,刘军浩的舒适生活暂时告一段落。人家是喊他挖地基的,年前就听说村里打算盖宾馆。这些天没见动静,他还以为这计划又夭折了呢。

现在猛然动工,总让人觉得有些突兀。

“你以为我不想早点破土动工呀,这不是刚开春,咱们村其他人家都忙着地里的活,除了你,村里哪找得到一个闲人。现在不少人家麦地里的活已经摸索出来,这才有时间动工。”

听他这么一说,刘军浩立马明白过来。前段时间小麦刚拔节,家家户户都忙着给麦田除草,确实抽不出时间。不过好像春上庄稼地里一直有活干,恐怕这人怎么也叫不齐吧。

“给村里干活,一人一天二十块钱怎么样?”刘广聚交代完注意事项,又把工钱的事儿说明白。

“还给工钱?”刘军浩有些惊讶,本以为给村里挖地基纯属义务工,没想到还按天算钱。

“当然,总不能让你们白干吧!”春上租地收入不少,因此刘广聚的腰杆也挺直起来。虽说那租地的钱盖宾馆盖宾馆还有缺口,不过他不怕,等宾馆盖好,立马来钱。将近一年的工夫,绝对可以将缺口补上。

动工那天恰好是星期天,村里那些熊孩子一个不拉,全部过来凑热闹。

开挖之前,先放一挂长鞭,然后众人破土动工。

刘军浩这些日子歇的浑身酥痒,正想活动活动筋骨。现在有了劳动的机会,他自然干劲儿十足,抡起铁锹呼呼挖个不停。

正挖的起劲,突然听到“咔嚓”一声,还以为铁锹挖断了呢,赶忙停下来查看。哪知道铁锹面一点问题都没有,倒是土里边冒出一股白浆。

“知了!”毛孩子眼尖,一下子就清楚那土里边是啥东西。

听他这么一喊,村里的孩子们都来了劲儿,挨个在土堆里扒起来。别说,挖出的知了还真不少,不大一会儿,人人都捡了七八个。

“小浩叔,你赶紧挖,这地方树根多,知了肯定也不少,多挖一些中午炒着吃。”毛孩子惦记着吃,因此在旁边催得紧。

这熊孩子倒是对知了相当了解,知道它们在地下的时候靠吸食树根的汁液生活。刘军浩靠近树根一侧挖土,果然挖出不少知了,几乎是两三铁锨准能挖一个。

几个孩子都看出异常,纷纷跑过来捡。

就这样,挖土捉知了两不误。

“小浩,快停下”挖的正起劲儿,突然刘广聚冲到他身边紧急叫停。

“广聚叔,啥事儿”刘军浩抬头擦了擦头上的汗水,现在身体已经完全活动开,越挖劲儿越大。

“你小子,只顾低头挖沟,怎么就没有抬头看线,这都斜到什么地方了?”刘广聚用手指了指地上的石灰线,又好气又好笑的叫道。

汗……他扭头一看,本来笔直的地基沟被自己挖成弧形,地表撒的那层石灰水线早挖断了。都怪毛孩子,这家伙让他顺着树根挖,挖着挖着就忘了在挖地基。

他抬起铁锨,准备重新把这块地垫上,哪知道只用铁锨铲了一下,突然感觉下锹处坚硬无比,应该是挖到一块大石头。

“这里怎么会有石头?”他略带好奇的将石头上的土扒掉。那石头刚露出了一个角,刘军浩立马感觉到不同。

石头的质地看上去不同寻常,似乎是汉白玉。石面被打磨得相当平整,上边还隐隐约约雕刻着一些东西,可惜被泥土完全覆盖,根本看不清是什么。

“小浩,你赶紧挖呀,又在傻愣什么?”刘广聚刚熊了他一顿,结果一扭头,发现这人竟然尥蹶子不干活了。

“广聚叔,你过来看,我挖到一块石头。”刘军浩蹲下身子,小心翼翼的把石板上边的泥土扒净,只见上边出现一个繁体刘字。

“石头有啥稀奇的,咱们这地下多得是”刘广聚口中应着走了过来。

“不是,你们都过来看看,这上边有字。好像是块石碑!”当越来越多的字迹显现出来的时候,他有些惊讶了,因此声音特别大。

“啥好东西?”他这一嗓子叫的突然,工地上的人都听到动静,纷纷丢下铁锹围上来。

“都让开一点,让开一点,小孩子别在这里碍事”刘广聚看呼呼啦啦围一大圈子人,自己根本挤不进去,赶忙开口叫嚷。

听他一喊,那些小孩子才勉强让出一道缝隙。

“我的妈呀,这是龙……”刘广聚把石碑上的土又蹭掉一些,就显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龙头。

“龙头!”围观的人再次惊呼起来。

消息传得很快,不大一会儿,半个村子的人都跑过来了。不少游客听说这稀奇事儿后,也拿着相机赶来。

为了看清这块石碑的本来面目,刘广聚决定先挖出来再辨认。他喊了几个人小心翼翼的挖掘,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石碑终于从土里边挖了出来。大概在里边埋的年份久远,洁白的汉白玉碑已经蒙上了一层土灰,看上去有些破败。

登时被放在空地上后,刘广聚那边弄了两桶水在上边仔细冲刷一边,然后又用抹布擦拭干净。这下,石碑的本来面目才显现出来。

“小浩,那上边写的啥字儿?”这个时候,二麻子低声问道。村里人识字的不少,可是认识繁体字的却寥寥无几。刘军浩以前经常练习书法临摹字帖,因此对繁体字略有涉及,勉强能够认出个七七八八。

“凤凰起祥落宝地,刘氏一脉瓜结子……”这句刚念出口,刘军浩就觉得很熟悉,好像在哪里听过。

“族谱,这是咱们老刘家族谱上面的前两句”老牛头突然在外围高声叫道。听到他的声音,人们纷纷让路。

经他这么一说,刘军浩也回想起来,以前好像听老人们背过这首诗的。眼前的石碑为什么会刻上这首诗,莫不是它就是了记录先祖刘二娃生平的石碑?

刘军浩仔细往下辨认,果然如此,那首诗后边详细记载着刘二娃的生平,很多事情以前都听老人们讲过。

他的文言文算是个半瓶子,好歹这碑文写的并不算复杂,大致意思还能够看明白。

不过这石碑怎么会在村里边埋着,刘军浩又纳闷起来。正思考着,突然刘启华大叫一声:“这里还有一块石碑”

众人又赶忙扭头朝地基中望去,只见随着他的铁锨挖掘,刚才放汉白玉碑的空地下方又显现出半块石碑。

“赶紧挖上来看看写的啥,小心点别把石碑弄碎了”刘广聚一挥手,当即又有七八个人拎着铁锹走过去。

事情一桩接着一桩,真让人应接不暇。

第二块石碑的质地明显不如第一块,等上边的泥土清理干净,刘军浩也终于知道了石碑挪动的原因。

到底还是因为洪水,说的是嘉靖年间,大河泛滥,刘家沟全部被淹。洪水过后,整个村子都没了踪迹,连刘家的祖坟也被泥沙填平。当时记载刘家先祖的石碑被恰好被冲到了现在埋藏的位置,后代人以为是祖上的“指示”,就把村子整体搬迁过来。

洪水把石碑冲走,刘军浩怎么看都觉得有些玄乎,不会是先人为了保持神秘,特意糊弄他们这些后辈的吧。

“洪水能把那么大的石碑冲走吗?”刘启华那边已经率先将疑问问出口。

“这有啥,五八年涨大水咱们村中间那盘磨都被冲走了半里地远,后来水消退了我们几个人又重新抬回来的。”刘五爷跟着接口道。

听他这么一说,几个小辈没了声音,碾盘都能冲走,更何况是一块小小的石碑。

“都拿着铁锨挖,看看这下边还有啥东西没有。”随着刘广聚一声令下,村中的棒劳力都又开始忙乎起来。

时隔数百年,重新见到祖上的石碑,刘军浩心中也直叹奇妙,冥冥中真的有上天注定这一切。

众人七手八脚的把那块地来回翻了几次,却没有再找到其他东西。不过有这两块石碑足够,那边几个老人已经商量着要修建祠堂的事儿了。

第二百六十九章 生物圈

这两块石碑对于来刘家沟游玩的游客来说并不算什么,只能算是文物。可是对于村里的老人们而言,这次的事情是天大的事儿。以老牛头、刘五爷为首,几个辈分高的人已经开始张罗着建祠堂,继家谱了。

除了他们几个外,年轻人倒没有多大的反应,最多茶余饭后多些谈资,其余时候该干什么继续干什么。

刘军浩也觉得这事儿闹得有点过大,人家一般都是后代有了名人才继家谱的,哪像他们这个小村子,基本上往上查八代还是农民。现在继家谱,总感觉有点搞笑。

晚上回家的时候他把这想法一说,张倩也表示赞同。不过这话只能在家里说说,出了门还是不说为妙,否则肯定会被老人们说成是数典忘祖的。要知道那天刘启华搬了半天砖,刚想坐在石碑上休息一下,结果被他老子看到了,立马被骂的狗血喷头。

两天时间,地基全部挖好,接着就是倒地骨垒墙等等一通忙乎。年轻一辈人中基本上都对这泥瓦匠不怎么感兴趣,因此他们现在只能够打打下手。

十来天时间,一溜十间平房拔地而起,矗立在堰塘旁边。用刘广聚的话说这只是一期工程,先看看效果,如果租住的人多,他们过些日子还要在旁边继续加盖。

对于房子是否能租出去,刘广聚倒是丝毫不担心,还没盖好,已经有几家早早的打过招呼了。

这十几天,刘军浩一天都没有闲着。他力气大,因此和石灰的重任就交到他手中。刘军浩也没有推辞,毕竟真让自己动瓦刀,还没那本事。

和灰看似简单,其实也是半个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