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装着一口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随身装着一口泉- 第3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是说这东西你养不活,鹞子需要熬的”刘军浩接着为他科普。

熬鹞子他也是听老人说的,自己并没有亲眼所见。据说要连续不断地逗鹞子,让它几天几夜不睡觉。等鹞子实在“熬”不住,开始吃吃自己喂的食物为止。

然后把鹞子放到屋里边,拿着麻雀肉呼喊,如果鹞子飞到手上来吃食,就算熬“熟”了。

“这么麻烦呀,小浩叔,要不你帮我熬?”一听说要花费几天的时间和鹞子战斗,这熊孩子没了信心。

“你想啥呢,让我帮你熬鹞子?我看还是放掉吧!”刘军浩对这种猛禽感兴趣,但是知道自家养不成。如果真养只鹞子,估计院中的鸡鸭要逃个精光。

第四百九十一章 知了壳的问题

好容易捡到只鹞子,这熊孩子自然不会放掉,而是屁颠屁颠的弄到家中。

结果他家开始乱套,那些小母鸡在院中乱叫一团,根本不敢回窝下蛋。小娃子他爸伸手解鹰爪上的绳子,一不小心手被啄的直流血。

就这样鹞子在小娃子家也没待满半天……人家熬鹰都是往鹰爪上拴铁链,这熊孩子没经验,直接用粗麻绳绑着,很快被鹞子用尖嘴啄断。等小娃子想起查看的时候,木头上只剩下一截断绳子。

他和毛孩子还想打那窝小鹞子的主意,被张倩知道后狠狠训斥一顿。这些家伙一个个老实起来,不敢再闹幺蛾子。

刘军浩很是叹息,从这点可以看出,老婆的威信要比自己高许多。他训斥村里的熊孩子一顿,最多管十分钟,扭头这些家伙该捣蛋继续捣蛋。

投鹞子窝只是个小小的插曲,现在村里小孩子的目光都在知了壳上。他们闲着没事,人人手拿一根竹竿,在村子周围四处转悠。

别看这群熊孩子像瞎胡闹,其实每天能打出个十来块的零花钱。

对他们来说,没有比挣零花钱更高兴的事儿。

不但村里的孩子,连何一凡和小建辉也一天到晚提着竹竿在树林中寻摸。

随着刘家沟捉知了的游客增多,张倩开始担心知了的繁殖问题。怕照这个速度下去,十几二十年后刘家沟的知了将会变得和娃娃鱼一样稀少。

刘军浩倒觉得老婆说的情况不大可能出现,因为从晚上七点多到早晨五点多,知了一直在往洞外爬。人们最多捉到十二点,剩余几个小时知了完全是安全的。加上蒿子窝灌木丛以及后山等不易捕捉的地方,每天的漏网之鱼数不胜数。

这点从人们打得知了壳也能够看出,数量并没有减少,而且知了一次能产五六百粒卵,可以最大限度保存种群优势。

总之一句话,知了要想捉绝是很困难的,老婆大可放心。

……

何一凡好像完全变了个人,干劲儿越来越大,晚上捉知了到十一点多。如果不是刘军浩催促,这家伙根本不回来睡觉。现在捉到肉知了也不吃,全部扔到楼上让它们脱壳后收集知了壳,再把老知了放飞产卵。

其实这方法倒不错,对知了产卵没什么影响。

第二天他更是一大早起床,吃完早饭继续忙乎。到上午十点多,把周围的知了壳打干净,这才回来补觉。

下午则领着黄斑皮去后山上打知了壳,天快黑才下山。

一个多月时间,这熊孩子几乎没有闲着,每天忙乎十几个小时。刘军浩两口子被他的劲头吓到,不断劝阻他悠着点,可是怎么劝都劝不管用……主要是成果很丰硕,前天单知了壳就卖了五百多块。刘军浩粗略的算了下,何一凡来刘家沟这段时间,卖鱼木草、野芫荽以及知了壳等挣的钱有两千块钱。暑假两个月下来,最少能凑三千块钱。

看表弟卖知了壳挣这么多钱,张倩也盘算着什么时候把大部队开到山上扫荡一次,多打些知了壳当班费。现在进入八月,再过几天就该立秋了,那时候知了已经减少很多。

中午刚吃过饭,何一凡就要领着小建辉出门打知了壳。

“都不准出去,今天中午我非看着你们,睡到下午四点再出门。”往常中午张倩也劝他们多睡一会儿,可是往往一不留神,两人已经拿着竹竿偷偷出门打知了壳。今天她彻底发飙,打算中午不睡觉陪他们熬时间。

这下两个熊孩子没招,只能极其郁闷的拿着遥控板收了个娱乐节目看。

令刘军浩没有想到的是,小建辉人不大,认识的明星比自己还多。那些歌星刚刚出来,他都能一口叫出名字,甚至还可以哼出几句。

不过也有叫错的,唱《知心爱人》的付笛生刚登台,小家伙又叫嚷起来:“姑父,姑父,这个明星我也认识,叫妇炎洁!”

“妇炎洁?!”三个大人先是一愣,继而哈哈大笑起来。你说这明星做什么广告不好,非要代言这么一个……不过广告效果倒是不错,连小孩子都知道。

“哇,马蜂”何一凡正笑着,突然一个马蜂从面前飞过。他吓一跳,慌忙蹲下身子。

刘军浩眼疾手快,一拖鞋讲马蜂拍死在地上。小建辉要伸手去捡,却被他阻止。

死马蜂活蜂刺,别看这东西已经死了,可是蜂刺仍然充满活性。只要你碰到马蜂尾部,那蜂刺会立刻对着肉刺进去,又痛又痒。

“真的假的?”听他一说,小建辉更好奇起来。

“比真金还真。”刘军浩忙强调,他以前为研究这东西,特意把蜂刺挤出来放在手心里,准备仔细观察。谁知没等看很清楚,原本平躺在手掌中的蜂刺居然慢慢弯曲向下,对着手心刺进去了。

当时把他疼的嗷嗷直叫,赶紧找陈刺把这东西挑出来。

听他再三强调,小建辉总算打消念头,老老实实呆在沙发上看电视。

没两分钟,嗡嗡声再起,又一只马蜂飞出。

“啪”再迅速的马蜂也躲不过拖鞋。

院里的蔬菜架子上有很多昆虫,每天引来不少马蜂找食儿,因此偶尔有一两只马蜂飞进屋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事情不像众人想象的那样,当第三只马蜂被拍死后,他们都开始奇怪起来。哪来那么多马蜂,不会是这东西在屋子做窝吧?前段时间二麻子家也遭遇这样的事情,最后费了好大劲儿才除掉蜂窝。

几个人赶忙四下寻找,重点检查窗台、屋檐、柜子等地方。转了一圈,仍然没有发现马蜂的老巢,倒是又打死两只马蜂。

这马蜂窝放在家里就是个定时炸弹,说不定哪天就蛰到人。无奈刘军浩只好把小皮领进屋里,让它嗅了嗅地上的死马蜂。

黄斑皮嗅过之后没有走远,张嘴对着沙发呜叫不已。难道在沙发下,刘军浩半蹲着身子看去,继而慢吞吞缩回脑袋。

“怎么,找到了吗?”张倩很奇怪老公那蜗牛似的速度。

刘军浩轻轻地抬起手指,隔得远远指了指鼻梁。

“啊”几个人大叫一声,纷纷躲开。

有只大马蜂正巧落在他的鼻梁上,还在鼻尖不断爬来爬去。说来也该刘军浩背时,刚蹲下还没看到马蜂窝呢,就感觉到鼻子上一痒,似乎有什么东西落下。他凭着直觉知道事情不对,所以才没敢有大动作。

多年的投马蜂窝经验告诉他,只要不惊动这小家伙,暂时就不会有危险。

刘军浩伸手指向桌子上的书……他现在不敢说话,一说话指定要惊动马蜂。

“要啥?”张倩疑惑的问道。

老婆太不配合,自己指了几次她都没明白过来。刘军浩只能慢吞吞往桌子边挪,自己抓到书本后猛然照鼻子打去,一下把马蜂扇飞。技术不太过关,鼻子也被打得生疼。不过比起挨蛰,这已经算是不错的接过了。

“刚才怎么回事儿?”瞧马蜂飞走,张倩总算放下心。

“马蜂窝应该在沙发底下,你们都出去躲躲,我把它摘掉。”

等几个人走出客厅,刘军浩再次蹲身。这回可不敢离沙发太近……终于看到马蜂,它们是从沙发底下一个纸盒内钻出来的。

刘军浩带着手套,小心翼翼捧出纸盒扔到院外。

“这纸盒是我弄的……”小建辉一看眼熟,继而恍然大悟:纸盒里的马蜂窝是他前些日子在陈刺下边投的。当时怕姑父反对,偷偷弄回来藏在沙发下,后来玩忘记了。哪知道时间一长,蜂巢中的蜂蛹变成马蜂,这才飞的满屋子都是。

一直到下午四点多,张倩才放两个小家伙离开。

她困得厉害,打个哈欠准备回屋补觉,小姨却打过来电话,说是现在已经到刘家沟了,问他们在家吗。

“在,你们赶紧过来吧”张倩赶忙让老公出门迎接,自己则从屋里拿个大花皮杀开。

张倩小姨姨夫大热天的赶来,自然是担心宝贝儿子。刚吃了两块瓜凉快定,她就询问起儿子在什么地方。

“哦,他和建辉去打知了壳了,估计到六点多才回来,我让小黄斑皮去叫。”刘军浩说着喊了句,在树荫下乘凉的小黄斑皮吧嗒吧嗒跑到主人跟前。

他写张纸条挂在小家伙的脖子里,对着它的脑袋一拍,黄斑皮立刻窜出院子。

“何一凡打知了壳干啥,不会是卖钱吧?”张倩小姨听说儿子最近一直在干这事儿,很纳闷的问道。虽然上次张倩二哥和嫂子过来已经知道这事儿,但是回去却并未对他们提起。

“对,小凡最近忙着挣钱……”张倩简单把事情叙述一遍。

两口子听过之后大为惊讶:儿子在家可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张口的主儿,平时连家里的地都没拖过,现在竟然知道挣钱了。

了解事情的经过,张倩小姨很是欣慰。连说早该把儿子带到刘家沟来接受劳动改造,这才一个多月时间,变化就那么大。

“爸妈,你们咋来了!”何一凡接到小黄斑皮传信,也没有耽搁,赶忙领着建辉回来。

第四百九十二章 找狗朗头

“这不是来看你嘛,出来一个多月,也不知道给你奶打个电话,老太太天天到咱家询问。”张倩小姨刚才话说的好,可等见到何一凡——她简直不敢相信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儿子。

在家时候白胖白胖,面色红润,现在晒得黝黑发亮,好像刚从黑煤窑出来。幸好精神不错,否则她都怀疑张倩两人虐待自己儿子了。

其实晒黑的问题完全可以避免,张倩建议何一凡每天喝几杯土蜂蜜或者弄些蜂蜜涂脸上,可是这人不习惯蜂蜜味道,最后不了了之。

看儿子这副模样,张倩小姨心疼的不能行,儿子从小到大还没有吃过苦头,没想到现在眼巴巴跑到刘家沟受苦。她硬要把何一凡拉回家,说这活不是人干的,挣再多钱咱也不要。不就是想买电脑嘛,这钱老妈出!

刘军浩算看明白,不是何一凡没想法,而是被张倩小姨给打击掉。她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对,太溺爱孩子。何一凡已经十七八岁,这个年龄在农村都有可能当爹了。现在还把儿子当小孩子看待,丝毫没有让他独立的念头,难怪养成这样的性子。

自家小孩以后可千万别这么养,一定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刘军浩再次下定决心。

万幸这次何一凡没听老妈的,说啥没有回去的意思,非要自己挣钱买电脑。

张倩姨夫倒是觉得让儿子来刘家沟对了,至少现在知道自己挣钱。最后他把妻子给劝住,说让孩子锻炼锻炼也好,是好事儿。再说自家的孩子是孩子,别人家的难道不是,没看到刘家沟有多少比他小的孩子也在打知了壳吗?

父母到来,何一凡自然不可能再去打知了壳。

一群人坐在楝树下乘凉,刘军浩抱个大花皮刚要切开,小建辉叫嚷起来,“姑父,我不吃西瓜,我自己去后院摘甜瓜吃。”

“也给我摘一个”何一凡在后边叮嘱。什么东西天天吃都会觉得平常,大花皮吃够,他们现在倒是觉得甜瓜味道更好。

甜瓜刘军浩没有刻意种,只在后院栽了五株打算自家吃。在泉水滋养下,这几株甜瓜秧很争气,每天能摘两三个碗口大的甜瓜,现在已经八月份,甜瓜秧上的花儿仍然开的很旺,估计还要结一部分。

“这西瓜就是好,前段时间你让人捎的几个,我们两口子足足吃了半个月,最后那个还想着放坏呢,谁知道杀开还是甜丝丝沙楞楞的。”张倩小姨拿块西瓜感叹道。

“呵呵,在常温下这西瓜保存两个月都没事。”刘军浩笑着回答。他做过实验,去年自家的西瓜一直吃到十一月份。

“下雨了?!”张倩姨夫正抱着西瓜猛啃,感觉脑袋上滴了几滴雨水,忙抬头朝天上看,却是艳阳高照。

“哈哈,姨爷,是知了尿的尿”小建辉说完从旁边拿过竹竿,照着楝树上猛打几下,几个知了受惊“吱吱”几声飞跑,临走前还不忘在众人头顶上滴几滴尿。

家有客人,天快黑的时候刘军浩就带着众人在院中挖知了。半个小时的功夫,捉二十多只,晚上可以炒一个菜。

刘军浩还想炒个鳝鱼盘,被张倩小姨拦住,说是下午吃一肚子西瓜,现在根本不饿,简单点就好。

于是他到鸡窝摸几个鸡蛋,弄些晒干的香椿,做个香椿炒鸡蛋。从菜地里现摘的黄瓜拍几瓣蒜凉拌,再做个丝瓜炒肉了事。

“小浩,你们这山上有土茯苓没有,来前我一个姐妹让我帮忙挖点。”第二天早上吃罢饭,收拾桌子的当口张倩小姨问道。

“土茯苓,这是什么东东?”张倩疑惑的看着老公。

“没啥稀奇的,是咱们山上的狗朗头,学名就叫土茯苓。”刘军浩跟后解释,“有倒是有,不过前些年被人差不多挖光了,现在想挖需要到山里边找。”

土茯苓是一种中药材,现在正是挖的时候,挖掉除去须根,洗净晾干就可以当药材卖。广东人常喝的“土茯苓煲龟汤”配料就是这种东西,据说这汤去湿效果很好。

刘家沟人有挖狗朗头的传统,不过最早不是当药材用,而是闹饥荒的时候当饭吃。狗朗头里边含有淀粉,提取出来可以烙饼子吃。

刘军浩以前听老人们讲过,要从“狗朗头”里提取淀粉并不是件容易事儿。首先把狗朗头根挖出来用清水漂洗干净,切片、晒干,接着研磨成粉状,再用筛子把木质纤维等杂质筛掉,最后用纱布包起来放在水缸中沉淀。经过一两天的功夫,水缸底部会留下一层白色淀粉,可以用它来熬粥或者做烙饼,在闹饥荒的时候就成了救命的好东西。

不过这种事情年轻一辈都没赶上,大多只是听家里老年人讲起过。那个时候春上闹饥荒,人们每年都要上山挖几个月的狗朗头,直到过了端午节,收完麦子,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