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八四四年,林肯和洛根拆伙。洛根找他的儿子合作,林肯则挑选年轻律师赫恩登(William
  Herndon)为新伙伴。赫恩登比他三十五岁的老板年轻九岁,他曾在洛根和林肯的办公室研究法律。赫恩登嗜酒、聪明、常喋喋不休,而且又有点太保守,他日后成了林肯最亲密的事业伙伴。
  这两位工作伙伴没有一个是爱干净的,他们的法律事务所永远都是混乱不堪,重要文件散落各处,桌子上、椅子上、地板上,甚至林肯的大礼帽内,堆得到处都是。当地有个笑话说得最传神:有时候林肯午餐留下的橘子子,还会在办公室有着厚厚灰尘的地板上发出芽来。
  林肯的法庭辩护业务属于伊利诺伊州第八巡回法庭区域,该区域涵盖了该州中部的十四个郡,每两年,州法官巡回一次法庭,并以遥控方式审理案子。包括林肯在内的许多斯普林菲尔德律师则骑马追随在法官后面,他们每年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是花在路途上,睡的是简陋的住所,和泛滥的河流搏斗,更一次次和流行的疟疾抗争。虽然巡回活动扰乱了他的家庭
  生活,但也让林肯在旅途中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并进行一些政治接触。
  一八四五年林肯决定出马角逐国会议员,当年夏天,他骑马巡访他的选区,以争取辉格党领袖们的支持,在该党一八四六年的区域会议中,他正式被提名。
  林肯的*党对手,是一位名叫卡特赖特(PeterCartwright)的卫理派公会教牧师,他斥责林肯为无神论者。林肯则承认他不是一个教会会员,但他强调他相信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也从未否定《圣经》的真实性,结果他赢得了选战。
  一八四七年,这位伊利诺伊州的律师,带着他的妻子以及两个儿子前往华盛顿特区,现在他已是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国会议员亚伯拉罕·林肯。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亚瑟王(1)
第一章:英雄的诞生
  教堂的墓园里,高高的祭坛边,有个方方正正的大理石块,正中央像是一英尺高
  的铁砧,牢牢插着宝剑……金色的铭文如是写道:“凡拔出石中剑者,即为全
  英格兰之王。”
  大伙儿在伦敦最大的教堂望过弥撒后,聚集在石中剑前,一个个轮番上前拔剑,却全都束手无策。总主教说:“那个拔得出剑的人不在这里。不过上帝定会让此人扬名于世。”他接着宣布,下一个有意试身手的人,必须先在竞技中获胜。
  盛大的赛会定在元旦当天举行。勇士们挥舞着枪矛,驱策马儿,在坚硬的土地
  上比划枪术,别处还有些武士在地面以刀剑盾牌相向。埃克特(Ector)和他的儿子
  凯(Kay)以及侍童亚瑟(Arthur),来到竞技会场。身为武士的凯打算参加决斗,
  试试运气。但是凯遗失了剑,派亚瑟去替他找一把来。
  这少年自言自语道:“我要骑马到教堂的墓园,把插在石中的剑拔出来,我的兄
  弟凯今天可不能少把剑。”他手握剑柄“轻轻松松,不费吹灰之力”就抽出了剑,骑
  马回去把宝剑献给凯。
  亚瑟后来又在聚集的人群前表演这一手,大伙儿目睹奇迹,都双膝跪地,高呼:“我们奉亚瑟为王……我们都见到了,这是上帝的旨意,他是我们的国王。”于是亚瑟被册封为英格兰王。
  亚瑟王堪称不列颠最伟大的国王。在众多有关他的传说中,石中剑或许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一个。然而,亚瑟究竟是谁?他真的存在过吗?在中世纪文献中,他为何又是最出名的人物?
  我们得从不列颠西部的威尔士(Wales)着手展开研究。时为公元六○○年左右,一位吟游诗人正歌颂着遇害不久的一位英勇战士。他对这位伟大的战士赞誉有加,但在详细叙述他的军事长才时,吟游诗人却承认,他并非最优秀的人才。“不过他可不是亚瑟。”这位吟游诗人的诗《高多汀》(Gododdin),在这个世纪稍后被人用文字记载下来,这首诗就因为这一个间接提到亚瑟的句子而闻名。虽然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这个句子是后来才添加在文稿上面,但是大多数学者相信,原稿中就有这个句子。果真如此,这就是亚瑟王的传奇首次见诸文字纪录。这句诗提供的资料内容或不多,但仍可挖掘出若干史实。
  单凭“不过他可不是亚瑟”这句话,就能令当时聆听的民众有所领悟,亚瑟必然相当出名。因为单单提到名字,就足以让听众想起亚瑟的丰功伟业。其次,亚瑟之所以著名,不光是由于他是国王或统治者,也由于他是个战士和斗士,显然是当代最知名的一位。再者,既然亚瑟在这首诗流传的时期即已威名远播,是其他所有战士的楷模,那么他生存的时代必定早于公元六○○ 年,但是也许早不了多少,因为诗人与听众记忆犹新。最后,我们必须了解当时威尔士诗人的习惯。现代诗人和小说家,往往描绘虚构的人物,尽管栩栩如生,不过仍出自作者的想象。以前则非如此,历史学者认为,《高多汀》等早期威尔士诗作,描述的皆为真实存在的人物,诗人所记载的也都是真事。
  因此,看来亚瑟真的存在过。必须牢记这一点,因为他的存在与否,迄今犹未有定论。而“不过他可不是亚瑟”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意义,似乎在告诉我们,我们谈的是一个历史人物,是万古流芳的战士。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亚瑟王(2)
要想知道亚瑟为何是不列颠人心目中的伟大英雄,首先得去了解不列颠在六世纪时遭遇的危机,亚瑟即可能活在那个世纪。有位史学家说,亚瑟的时代为不列颠现代史的滥觞,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承认那个时代意义重大,即使那些不觉得亚瑟有多么重要的学者也不例外。
  在亚瑟的时代之前,不列颠岛有很长一段时间为幅员辽阔的罗马帝国一省,“不列颠尼亚”(Britannia)为其罗马名。不列颠虽位于帝国的最北方,但自公元一世纪中叶起即被罗马人占领。可是在公元五世纪时,罗马帝国的势力在各地均日渐衰微。
  由于粮食匮乏,加上亚细亚部落入侵的威胁,名为西哥特人(Visigoths)的日耳曼部落侵略军,离开东欧的家乡。他们在罗马帝国东部安居乐业了一阵子,不久后挥兵反抗帝国政府。他们在首领阿拉里克(Alaric)的领导下,沿着意大利海岸向南迁徙。公元四一○年,侵略军攻占帝国的首都罗马。虽然西哥特人后来并没有继续占领这个帝国城市,阿拉里克的入侵却适足暴露罗马帝国的军事弱点。在公元五世纪结束前,罗马城和帝国终于沦亡。
  在阿拉里克侵略罗马城之前的数年期间,原本派驻不列颠尼亚的罗马军奉命返国,准备保卫受到威胁的祖国。由于长期接受罗马军的保护,不列颠人自卫的能力反而愈来愈弱。他们吁请罗马皇帝荷诺里(Honorius)保护,后者当时已经离开罗马城。为躲避西哥特侵略军,他的朝廷已迁至拉维那(R*enna)。因此荷诺里的回答不足为奇,他说:“让殖民地自己想办法吧!”
  这些起先被罗马人征服,如今又听说得自求多福的人,就叫做“不列颠人”(Britons) 。他们之前的凯尔特人(Celts),在罗马势力入侵的五百余年前,即从欧洲大陆移居至不列颠与爱尔兰。他们之所以能征服岛上的原有住民,无疑得力于他们所占有的一项优势。凯尔特人拥有极先进的锻铁知识,被凯尔特人打败的人却对锻铁一无所知。凯尔特的铁制武器,使他们成为无敌的战士;铁制的农具则使他们成为比较能干的农夫。他们轻易地就控制了这片移民的土地。
  然而,凯尔特并非单一的民族,而是由各个独立的部落组合而成。每个部落由国王或皇后统治,有贵族阶级,也有奴隶。每个部队还有一个叫做“德鲁伊教士”(druid)的阶级,身兼部落的神职人员与法官。凯尔特妇女和男性同担义务,包括军事领导职责在内。凯尔特各部落有时和平共处,有时则兵戎相见。当罗马人入侵时,有些部落大开欢迎之门,有些则加以反抗。
  但是,在公元一世纪时反抗罗马的凯尔特部落,根本不是罗马兵团的对手。罗马军人不但训练较精良、补给较充足、组织较严密,适应力也优于以往任何军队。罗马兵团由十个每队各五百五十五人的步兵大队组成,每名士兵配备剑、矛及护盾;炮兵则配备十字弓和炮。受过良好训练的将士不仅仅战技出色、能屈能伸,造桥铺路、修筑城池也有一套,更能辅助军事行动,又巩固了他们在岛上的统治者地位。遍布全岛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不但使得部队和补给可以迅速调动,也促进贸易与通讯。罗马人在不列颠至今仍留存的最伟大遗迹,莫过于以哈德良大帝(Emperor Hadrian)命名的城墙,建筑在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乃为防御罗马人的强敌——北方的皮克特人(Picts)而造。城墙由爱尔兰海迤逦至北海之滨,全长大约七十五英里。

亚瑟王(3)
然而,罗马人不但骁勇善战,统治被征服的百姓也很在行。罗马统治方式的特色之一,就是让当地居民在防卫与治国事务上,担任要职。罗马政策也鼓励服役期满的军人留在服役地屯垦。无可避免地,在罗马统治不列颠的四百年间,当地人和征服者,亦即凯尔特人和罗马人之间的差异逐渐模糊不清,促成了自称为不列颠人的族群兴起。
  首先要知道,所谓的罗马帝国,其实从来就不是现代观念中的国家,这样或者就比较能体会上述这种现象。罗马人并非基于种族或者地理因素而结合。维系他们的,是共同的语言——拉丁语、共同的司法制度,以及共同的统御方式。综合在一起,这些共同拥有的传统与技能,即可称为文明。
  罗马的征服,为凯尔特不列颠人带来较高的生活水准,然而凯尔特文化在许多方面,为罗马文明的注入,奠定良好的基础,亦为不争的事实。凯尔特人在山腰上以泥土及木头堆砌的屏障,原本供御敌之用,后来逐渐扩展到罗马行政与贸易中心所在的城镇。德鲁伊神职人员负责监督的凯尔特固有宗教,和罗马人引进的基督教并行不悖。和所有宗教一样,这两种宗教不但具备崇拜色彩,也相信不朽与行为的道德准则。因此,尽管罗马人无法再给予不列颠人军事支持,罗马军的撤离并未使罗马文明所造成的影响就此告一段落。毕竟四个世纪以来,罗马文明一直是不列颠人生活的基础。
  不过,罗马撤军势必使不列颠的四方之敌虎视眈眈。凯尔特人和罗马人合组而成的不列颠人,注定要被另一支入侵的民族征服。不列颠人数百年来在罗马帝国的羽翼庇护下,安居乐业,自卫能力因而低落。从未臣服于罗马统治的凯尔特部落,从不列颠西边的爱尔兰岛进犯。另一批凯尔特人与皮克特人,从北边的苏格兰入侵。三支血源与文化相近的日耳曼民族:撒克逊人(Saxons)、盎格鲁人(Angles)和朱特人(Jutes),也由欧陆大举来犯。
  上述部落中,撒克逊人构成的危险最大。航海技术精湛的撒克逊人突击不列颠南海岸与东海岸城镇,沿着河流向内陆推进。他们原来的目的只是要抢掠财物,但是到了公元四五○年,他们在不列颠东南岸的据地,却成了永久的屯垦地。罗马文明被部落生活取代,基督教向异教神明低头。
  罗马军撤离后的数年间,不列颠诸领袖中势力最大的为威尔士的部落首领沃尔蒂格恩(Vortigern)。据信,他未受到罗马与基督教的直接影响,但在罗马统治不列颠的最后几年中,他曾担任边疆辅军,协助保卫边界和平,对罗马帝国贡献良多。罗马撤军后,沃尔蒂格恩经过几次结盟与征服,控制不列颠泰半地区。
  他所面临的是生死存亡的艰难处境,当时有位史学家作了最坏打算,他对时局描述如下:
  罗马人如今已撤军,放弃不列颠,局势混乱而凄惨……在酷热干旱的仲夏,大批人群驾着马车从苏格兰倾巢而出,这批来势汹汹的人是可怕的英格兰人和皮克特人,两者风俗有异,却同样嗜血。他们发觉不列颠人的旧盟友(罗马人)出发返国,不再归来,遂厚颜无耻地霸占北方。派驻哈德良长城城垛抵御入侵外族的,却是一支军纪涣散亦胆小如鼠,不敢挺身御敌的部队,由于怠惰已久,根本不堪一击。同时,赤身露体的敌人带赤钩武器挺进,把可怜的不列颠人从城墙顶活活拉下,重重坠地。这样的死还算痛快,因为他们不必像其父兄一样受尽活罪。

亚瑟王(4)
沃尔蒂格恩最害怕的,就是皮克特人与凯尔特人构成的威胁,因此,他和朱特族领袖亨吉斯特(Hengist)与霍萨(Horsa)缔结和约。他把不列颠东南部的土地割让给朱特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面积大于后三者原本在此处屯垦的地区,他并且同意年年进贡。而三者
  则援助沃尔蒂格恩对抗北方的入侵者。
  沃尔蒂格恩的和约并没有维持很久。天下恢复太平,但不出数年光景,撒克逊、盎格鲁及朱特等三个南方部落,全部要求割让更多土地。
  沃尔蒂格恩同意割土,但提出交换条件,要求减少为维持和平而进贡给亨吉斯特与霍萨的款项。这项条件未获接受,和约破裂。沃尔蒂格恩领袖地位尽失,撒克逊人又开始掠夺其屯垦地附近一带,在罗马撤军的廿五年后,撒克逊人意图控制全不列颠。
  不列颠的领导权如今落入了安布罗修斯(Ambrosius)之手。他的王国建立在不列颠西南部,独立于沃尔蒂格恩的势力范围之外。重要的是,他和沃尔蒂格恩有两点不同。其一为,他受古罗马组织与战斗的方法影响至深,他自己可能出身于定居不列颠的一个罗马家族。其二为,他和手下的兵卒皆为基督徒。基督教在公元二世纪来到不列颠,虽然在沃尔蒂格恩的时代,不列颠岛民有许多仍为信奉多神的异教徒。但受罗马文明影响最大的贵族,似乎多半是基督徒。安布罗修斯自然不会重蹈沃尔蒂格恩的覆辙,信赖异教佣兵来保卫不列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