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密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诗经密码-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好了,别哭了,我们现在就一起去看呗!”别叔提高了嗓音。

  听到这样的话,大家的悲痛情绪稍有转移,都急于去书房看个究竟,哭泣声悄悄退出,寻找的意识强烈起来。

  所有的人自觉排成长列,踏着沉重的脚步,往大殿后面走去。

  四王子已经顾不得礼节,抢在队伍的最前面,想最先看见现场的情况。

  大殿后面的地方,四王子是第一次进去,他跟在武及大将军的身后往前走,转过大殿西南角,踏上西回廊,一直往后院的深处走去。回廊下站立的一个个虎臣之士,间或有几名爪牙之士,他们原本是手持长戟昂头站立,见王室三族来人,随即都低下了头。

  走到西回廊的尽头,往右拐,是后回廊,南面是一堵高墙,墙上开一扇红门,门前有两名身着白袍的虎臣之士,另外还有两名爪牙之士,非常时期,为防万一,别叔对王城守卫和警卫这两支武装部队,采取了“掺沙子”管理方式。

  “这里是书院!”武及大将军介绍道。

  踏进院门后,里面是一个长条形的院坝,靠南有三间房,中间那间极大,华贵的红色双开门,暗示了它里面的装饰一定也十分讲究。

  “这里就是大王的书房!”武及用手指道。

  书房门前又有两名穿白袍的虎臣之士和两名爪牙之士。

  他们轻轻的推开了红色的华门。

  四王子看见里面一片光明,明亮的灯火从高处倾泻下来,照亮了整个书房。

  原来,房梁的正中悬挂了一只巨大的古铜色的吊灯,灯的中间是一只盾牌模样的圆盘,盘的周围,伸出五支像武士手臂粗细的灯柱,每只灯柱的端头有一只铜手,举一只燃烧的火把。

  从灯火的照明程度来看,书房大吊灯的两旁,还应该各有一只小吊灯,但是站在外面看不见,只能够看见更靠里面的房梁上还有单火把的一串小吊灯,照亮下面的一长排书柜,可是因为屋子的正中有一片白色的帏幕挡住了视线,看不全书柜的全貌。

  四王子紧盯了那一片惨白,心想那里面一定是案发的现场,却听武及大将军对别叔道:“发现大王驾崩后,为了保持原样,我们用白绸围在了阅书台的周围,其余都没有动过。”

  “扑通”一声,四王子跪下,所有的人都统统跪下,就在书房外,大家向遇难大王行礼致哀。

  此后,书房里的白绸徐徐撤去,圆型的阅书台渐渐露出,台上的书案前,歪坐的大王赫然出现在众人的眼前。要不是他脸色中毒发黑,看上去他就像熟睡一样安详。

  众人又一次跪下,悲痛的泣声再起,渐渐的又将变成哀嚎。

  别叔对了大王的遗体,赶紧又道:“请大王不要怪罪我等来打搅,臣子们是来勘查谋害您的人的蛛丝蚂迹,好寻了他为您报仇雪恨呀!”

  大家一听这话,又都安静了下来,忍住了悲痛,往阅书台上仔细的瞧,希望自己能够发现刺客留下的罪证。

  走近阅书台,四王子看见台边还躺了一具尸体,脖项处一片鲜红的血,忍不住打了一个寒战。

  武及大将军蹲下身看了看,站起来小声对别叔道:“这是老总管,致命伤是脖子上。”

  别叔的脸显得有些苍凉,闭眼摇头,欲言又止,最后叹气一声,挥挥手。

  武及与另一名武士将老阉官抬到屋角,覆盖一层白单。

  四王子此时方集中精神,放眼去瞧阅书台。

  他看见整个台面也就一丈方圆,除了铺在地面的软垫和四只碧莹莹的玉石镇之外,边上有一片墨迹,顺着墨迹看下去,又看见一方黄石砚台,台边扔着一支王室专用的小号狼毫毛笔。

  扫过一眼之后,四王子将目光落在了最为复杂的书案之上,他首先看见案台上摆放了两部竹书,竹书已经打开,像是正在阅读。两部竹书的下面,是一柄名贵的宝剑。

  武及大将军凑上前看了看,道:“宝剑本来应是大王案台下所藏,看来大王事先是知道危险的,所以才会从下面抽它出来!”

  别叔点了点头,其他人员也都没有做声。

  四王子又仔细看了看案台,除了还有两只书套随便的丢在案台上之外,还看见胎漆的案面上,泼洒得有不少的墨汁,结合刚才地面的砚台和毛笔,四王子猜想可能是在那个紧急的时候,有人将墨砚打翻了。

  然后,四王子再横扫了整个案台,已经没有任何别的什物了,因为除了能够看见的东西外,已经看不见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存在。他不放心的又围绕阅书台转了一圈,光秃秃的什么都是一目了然,看不出还能够发现什么证据和线索来。

  之后,王室三族和王朝二寮的大人物们,还详细的勘查了铜镜后的地道,弄清楚了大王遇难前的一些基本情况。年轻的大王先是从书房逃走,后来又从太庙大殿逃回到了书房。

  证明的证据主要是:一、大王的四名贴身护卫和一名贴心小阉官,全部都死在太庙大殿上,根据他们的职责判定,他们不应该离大王太远;二、从太庙大殿的神台到金、银、铁三个圆环之处,又到书房的沿途,留下了年轻大王伤口流出来的已经有些发黑的血迹;三,太庙大门被暗置的铁网封闭,太庙大殿的人无论是王室的人或者是敌方的人,都不可能跟着大王从地道来到书房。

  可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在大王从书房逃走之前,书房外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 。 想看书来

第十五章  查问案情引辩论
当夜负责王城内部警卫的付将军——他和他的手下现在都下了大狱——被审讯时报告了当时的情况。

  他说:“罪将和属下人员,已经发现了刺客——是一条长大的蒙面黑影。那家伙已偷摸进了王城之中,正往大王的书房靠近。”

  见此非常情况,付将军立即布置好爪牙甲士,正要上前去将那人擒拿住,却不料他们突然感到全身乏力,连手中的武器都拿不动了,统统的瘫软在回廊的花草和假石山下,眼看着刺客就要从外面进来了。

  别叔听到这里,望了一眼武及将军,似有什么话隐在心中没有说出。其实,他是想到另外一处现场了——那里也有人出现过类似的中毒,与这里的状况倒是很相像的。

  浑身发抖泪流满面的付将军,继续在诉说王城中的情况。

  他说:“这时,罪将发现老寺人从外面走进来,我拼了被刺客发现并杀掉的危险,用尽全力喊了一句:‘老管事,有刺客,我等中毒……’老寺人听到喊声,迅速冲到罪将身边,摸了摸我的手,‘呀’了一声,大约摸到罪将的手软绵绵的;所以,他从我的腰上拔下短剑,就冲了出去——因为他已经看见那个刺客摸过来了。老寺人显然不是刺客的对手,只一回合,他就被刺客扭了手,用他手中的短剑抹了他自己的脖项。”

  武及明白了:刚才看见老总管的脖子被抹,觉得伤口怪怪的。

  原来,是被人家拉他的手强行自抹的。

  这个时代的人,说到宫里的阉官,一般都称“寺人”。

  付将军还证明:正在危急关头,突然跳出来一名武士——后来知道他是近日才从外地来王城的王将军——暂住前院的东厢房。王将军敌住了刺客,老管事才得以逃入大王的书房报告情况。

  付将军和他的手下,当时都眼睁睁见老管事左手捂了脖子逃进后院的!

  那么,年轻大王是怎样驾崩的呢?

  通过详查王尸,“寻证团”很快发现他的致命伤,其实就是背上的那一枝毒箭,因为并没有再发现大王身上留有别的伤痕。也就是说,大王在发现自己中箭之后,迅速的在太庙大门上加了铁网,就返回到了自己的书房之中。

  这里,又有另一个新问题,据受伤的王将军在王室太医院内的回忆,他与刺客交手后就发现对方的武艺高强,但他还是拼死与刺客尘战,他估计大王居住的地方一定有暗道什么的,想尽量拖延时间让大王脱身。可当他后来被刺客杀翻在地,虽然人不能够动弹,但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他看见刺客进了大王的书房,还听到了里面传出刺客与大王的说话声音!

  付将军等当值的虎臣之士警卫人员,也证实了王将军之言——里面没有厮杀声!

  王将军不知道大王书房内真实的详情,他此刻还在问:“大王一定是被那个家伙刺杀了的吧?”

  别叔没有回答,因为不但没在大王身上发现箭伤外的任何伤痕,而且也没有发现书房中有任何打斗的痕迹,也就是说,大王与刺客在同一个屋顶之下,和平共处了好一段时间,后来大王才因为箭毒的发作而慢慢的死去!

  这种奇怪现象,让知道这一情况的人百思不解。

  而据付将军等人和王将军亲眼所见,刺客进到书房后,确实过了好一阵才离开的,所以他们全都认为,百分之百是刺客刺杀了大王,大王一定有什么情况;不然,凭他的武艺还是能够抵挡一阵;他们厮杀,一定会弄出些声响来。不然刺客他来这里干什么呢?更何况大王后来确实是驾崩了呢!

  但是,没有任何响动声音!

  大王与刺客,他们到底怎么了?根据现场的情况看,大王和刺客和平相处。而且,刺客还为大王取了书架上的竹书!这让所有的人都难以相信,但是证据在那儿明明白白的摆着呢。

  八名成员的“寻证团”,为此事还分成了两个派别,一边四人,按反方和正方来辩论。

  反方说:大王在刺客来到之前,正在读案面上那两部竹书,这时候刺客来了,大王当然不可能去管那两部竹书,他站起来与从人一道逃入了地道之中……。

  正方道:这个说法有一个地方不符合常理。请注意,在大王的阅书台上,在那个胎漆的案台之上,我们看见的是“宝剑垫在竹书下面”,而不是“压在竹书上面”,大王他不可能将应急用的宝剑,事先拔出来放在胎漆几案上,然后在上面放了竹书,等刺客来了再走;或者说,刺客一旦来到,他没有理由和时间将宝剑拔出来,再命人将两部竹书放在上面,然后才逃进地道之中去!

  反方又说:会不会是大王从地道回到书房后,案台上本来就摆了那两部竹书——是他先前走的时候放那儿的,这时,他顺手将宝剑插到竹书与案面之间了呢?

  正方的意见又答:根本就不可能,因为竹书靠案面的那一面上,并没有沾上书案面上的墨迹。而且,根据刚才的调查看,墨砚是老管事在刺客来到后打翻的,而不是之前——如果是之前——小寺人是有工夫和责任擦干净案面的!当然,只有在刺客来了以后,大家都匆忙离开,并在太庙大殿遇害之后,才没有人去擦掉泼洒在上面的墨汁了!

  反方再说:会不会是大王在刺客离开后,自己去将两部竹书取下来,放在案台上,再坐在阅书台上观看呢?

  正方再道:如果是大王取的书,应该在书架前留下痕迹,可是在书架前面任何地点都没有血迹,按理说,如果大王用那高架取书,不可能不留下血迹!再从血迹的路线看,大王回到书房后,什么地方都没有去,直接到了阅书台上,就端坐在那儿了。根据血迹细看,他很可能在老管事的身旁坐了一小会儿,因为那里的血比较多一点。

  反方只好反诘道:你们的意思是大王与刺客认识?

  正方回道:认不认识不好回答,可是那两部放在阅书台胎漆书案上的竹书,按照我们在现场看到的情况来分析,一定不是大王事先正在读的书,也不是大王自己去书架上取的书,而应该是刺客代大王去书架上取的书!——此话听来荒唐——但却更接近于事实!事实上,大王在遇刺前要读的应该是一部叫《夏小正》的天文历法书。当然,也可以认为他刚刚读完那一部书,正命令小寺人收起来放回原位。因为我们看见它正好在书架上胡乱摆着!

  “问题看来已经清楚了,大王在遇刺前,并没有想到要读那两部竹书,只是到了后来,大王在太庙大殿受伤后才想起要读这两部竹书,他并不是‘逃’回书房,而是自己要回到书房,是一种责任要让他回到书房,因为他要在临终前读这两部竹书,读它们是大王的最后心愿,不读它们是大王的最后遗憾。但是,由于伤势和箭毒的原因,大王没有别的选择,只好求助于刺客,请刺客帮他取来他想要读的竹书!”   

  二王子细细的推论的道,好像他自己就在大王的身边。以他为首的正方认为大王认识刺客。

  “刺客那么听大王的话,那他还叫什么刺客呢?”四王子喝斥道。他是反方的牵头人。他激烈的认为,如果说刺客认识大王,从情理上说不过去,感情上也接受不了。

  所以,他不顾证据如何,坚决反对。

  “可是,在大王的面前,事实上摆着两部竹书!”二王子讥笑道。

  “怎么也不能说大王与刺客认识!”四王子有些固执的坚持道。

  “什么书值得大王用生命的最后时刻去阅读呢?”三王子经过思索后,提出新的问题道。

  “诗,一定是诗了!” 四王子不假思索,显得有些武断,但却是兴奋的大呼起来。

  “犯有三大不严肃之罪的《诗》?”别叔脱口道。他并不太相信大王会在临终之前去看孔老二编的书。别叔不太喜欢孔夫子,更何况那是一部谈情说爱的、风花月夜的不良竹书——别叔至少是这样认为的。

  哼,将薨的大王,死前读诗,风花月夜的诗?

  而且,是在刺客的利刃威逼之下!哈哈……

  看来……,看来,大王浪漫得真有点儿疯狂!

  难道像我年轻时(什么官都去要来做)那么疯狂?

  ——别叔如是的想。

第十六章  论说遗言首谜诗
大王临终前读什么书,却并不以别叔个人的喜恶为转移。

  知兄莫如弟。

  大王临驾崩之前,正如四王子所猜测,读的果然是《诗》!

  这让在场的八位周王朝的大人物全都惊呆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