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魂夺命拳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追魂夺命拳谱-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祖拳法有两种,一曰宋太祖长拳,一曰明太祖洪拳。这两种太祖拳法是截然不同的,但均是古传精品。鉴于此,笔者仅就自己所知,对古传太祖拳法做一介绍。不足之处,敬请高明之士斧正。   一、源流   宋太祖长拳,古称“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亦称做“太祖拳”,此拳据传是由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宋太祖乃一代马上皇帝,一条盘龙棍打下赵氏江山300年,其文治武功之强自不待言。然宋太祖毕竟是一代政治家、军事家,而非武术家,是否有此闲心造拳,我们无从考证。但现在的宋太祖拳法,至少在明代之前便已大放异彩了,这确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明代戚继光在其著作《纪效新书》中说:“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又有六步拳、猴拳,各势各异,而实大同小异……”由此可知,在明代戚继光之前,便已有宋太祖长拳流传了。而明代著名武术家程冲斗在其《少林棍法阐宗》中说:“古人制艺必立意,吾人资性各有所长,岂可尽废。惟杨家枪、太祖长拳、绵张短打、孙家阳手棍、少林兼枪带棒,乃五家不传。苟能习练精熟,得其心印,余可敝帚弃之矣。”可见宋太祖长拳在明代时极有声誉。   实际上,太祖长拳应源于宋太祖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长拳。宋太祖登基后成为一代帝王,昔日士卒犹觉此拳的珍贵,乃名之为“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   空口无凭,这里尚有《少林拳谱》为证。宋初少林寺主持福居禅师为振兴少林拳法,曾邀请当时全国18家武林高手入寺切磋技艺,宋太祖长拳便是18家之一。后福居禅师综合诸家之长汇成《少林拳谱》,这也是少林拳法的起源。现今所说的少林拳源于达摩十八手纯属后人附会之言。   中国武术发展到清代至巅峰,一时间门户丛生。于是一趟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便也分成诸多流派,但其中最为有名的,还要数少林太祖门了。   少林太祖门有南北两大流派。南派少林太祖门之太祖拳受到南拳的影响,宗法已略有改变,主要流传于南少林的发源地福建省的泉州、漳州等地。而北派少林太祖门则流传较广,并且保持了太祖长拳的原始风格,主要流传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众所周知,北派嵩山少林分3大家,即江家、孔家、俞家,而俞家少林又分二郎、邦它、罗汉、大圣、金刚、太祖等,其下又分多种流派。太祖门尚有如下几枝:   1太祖:秘宗名师张耀庭所传的一枝,张耀庭传刘云樵。此脉在台湾、美国尚有流传。   2老拳师:黑龙江武术馆教练刘洪仁所传之少林太祖门武术。刘洪仁先生的太祖门武术乃是家传,主要传人有李承祥、刘志华等。而李承祥先生曾撰写过《少林拳法》一书,介绍了该门太祖拳第一节拳法。   3沧州太祖门:此门传承不详。   4乳山陈氏太极传人:牛郎棍掌门肖明魁老师传于其弟子钟玉顺先生的太祖长拳,此拳另一名为小洪焰,仅为一个拳路。   5少林寺中的太祖拳:此拳也仅是一个拳路,一名少林长拳,又名少林三十二手短打。梁以全先生的祖上在清代道光年间从少林寺僧湛德处学习了此拳,具体请见梁以全先生所著的《嵩山少林拳法》一书。   至于明太祖洪拳之所以称洪拳,是因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为“洪武”,加之明太祖亦是一代马上皇帝,曾创立过大、小洪拳,故后世反清复明义士则将此拳称为“太祖洪拳”。笔者有幸从好友习得此拳,故对此略知一二。   二、太祖门的内容   (一)少林梅花门所传之太祖长拳:共分三节四段,全拳共三十二势一百单八招。太祖长拳是本门的根基所在,本门除太祖长拳外,尚有黑虎拳、梅花拳、大洪拳、醉八仙、螳螂十三招、岳家捶、小虎燕、梅花刀、梅花剑、梅花枪、滚堂双刀等拳械共约30余种。   (二)刘洪仁先生一系的太祖门:有十八节长拳、太祖三十二势、梅花刀、八方刀、龙泉剑、双刀、梅花枪、齐眉棍、春秋大刀、七节鞭等。   (三)少林寺传太祖长拳(三十二手短打)拳谱:海底捞沙、迎面扳手、撩阴截把捶、撑膀、合身、提地擎天、撂手撩脚挤手炮、撂手单冲拳、右二起脚、双括、束身双抱拳、左橛楔捶、凤凰单展翅、摇山、扳手推腰、虎扑、挑打器眼、束身双抱拳、右橛楔捶、十字闯步前后冲拳、盘肘、虚步亮掌、黑虎掏心、左二起飞脚、赘地炮、燕子取水、霸王观阵掏鬓捶、磨腰掏肋捶、虎扑、双抱膝、蹬足双冲拳。   (四)太祖洪拳:太祖洪拳共有4个拳路,分别是大洪、小洪、活法黄龙、虎爪点穴。   三、太祖长拳探真   太祖长拳流传日久,传承各异,其拳法难免有所差异。现仅以太祖长拳在本门流传的情况为例作一分析。   本门因出自少林太祖门,所以太祖拳是本门的根本,是入门必修拳法,也是功力性质的拳法。本门太祖长拳共三十二势一百单八招,拳路极长,共分三节四段。上节称为地盘拳,有两段(每一段皆可单独成套),是基础;中节称为人盘拳,集长拳、短打于一体,是本拳精华所在;下节称为天盘拳,是收拳。太祖长拳之所以称节、段,而不称路,是因上一节的收势即为下一节的起势,全拳如长山之蛇,击尾而首应循环无端。此拳的特点如下:   (一)拳招古朴,拳路精奇   本门太祖长拳的拳招可以与《纪效新书》、《少林短打拳谱》等古谱所叙相印合。如《经效新书》中的懒扎衣、探马、朝阳手、雀地龙、金鸡独立这5个拳架,《少林短打拳谱》中的套捶、双手扣、二郎担山、怀中抱月等势,在本门太祖长拳中均有显现。与古谱的印合,可以断言此拳乃是古传太祖无疑。此外,此拳的手法、步法、腿法等与刘洪仁先生所传的太祖也基本一致。说拳招的古朴,只要见到了本门太祖长拳的探马,大家就会明白为何《纪效新书》会说“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善”,其他拳招亦然。   另外,从拳路上看,你会发现此太祖拳法拳路古意盎然。起势先是“探海捞月双抱拳”、“英雄提袍懒扎衣”、“三步升堂挖金砖”3个动作,收势是“拜四方礼法周全”、“退三步定气还原”两个动作,仅以起势、收势而言,笔者尚未见到外界任何一个流派能保持如此古传拳术的礼法与精义。   (二)刚柔并济,内外合一   在外行人眼中、太祖拳应为少林拳,是外家拳,其特色应是刚猛。实则不然。太祖拳的动作是刚柔相济的,其柔和之处较之陈氏太极丝毫不差,其刚猛之处比八极尚且有余。如“摇辘轳恨地无环”前柔后刚,又如“晃乾坤伏底通背”、“上步横靠身连进”这两招,运动起来如大蟒蛇行、滚滚而动,令人叹为观止而神往。   太祖长拳是内外一体的,其拳法中暗含各种功夫训练。如起势的双按掌实为少林派十八罗汉功的呼吸法,猛然提气聚神,用于对敌。   (三)源于少林,而不同于少林   太祖长拳源自少林,这毫无疑问。但由于此拳比较忠诚地保持了古太祖拳的风格,所以又异于少林本派的拳技。梁以全先生的少林长拳(或称三十二手短打)是披身小架,而本门太祖长拳则是长拳大架,风格迥异。

达摩十八手
禅宗初祖达摩所传之先天罗汉拳元始十八手,几百年来几绝传人,其为少林各师派之正统宗法,与今之所谓罗汉拳不同,其拳禅一体,内外双修,气武兼备,独具一格。   混元一气为十八手这第一手,万法皆从此中出,诸巧尽从里边生,作为桩功是内劲培元法,万变之根本,具体分三个阶段练习,桩功如下:   桩功姿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平行而立,身体重心放于两脚之间,双膝微屈,膝盖与脚尖在同一垂直线上。身体中正,头平项直,然后两手接线员起,合十置于胸前,距约五寸,目似合未合,垂帘内视,口似闭未闭,舌抵上腭。鼻呼鼻吸,任其自然。   要求:心定气闲,虚灵顶劲,尾闾下垂,松肩坠肘,实腹圆腰,气沉丹田。   初级阶段:初习此法首重收心,即不追思过去,不幻想未来,不留恋眼前,只要做到这三点,自然恬静归空,禅定可期。方法是先默诵佛家《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三次,再精神集中,意想有灵气从天降下,从头顶入体内,沉贯小腹丹田,如此可连做数次,然后凝神静气,意守丹田,意想小腹内之气,起伏动荡。初练者可以从20分钟起,渐渐增长,加至每次练习40分钟至1小时,每日早晚两次。   此阶段练习三月至半年,自觉丹田之气甚为充足,感觉全身上下内气流通,意到下肢,渐觉小腿与脚掌,脚趾有气沉肿胀之感,十趾抓地有入地三尺之意,意到双手,便觉十指发痒,发麻,双掌发热、发胀、有中级阶段:通过上阶段的练习,四肢百骸已能基本放松,周身初步产生整体气力,或称整劲,这就可以转练此阶段,方法是先默诵佛家《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三次,再以意引气从头顶降下丹田,意守丹田一会儿,运丹田气九到脚心涌泉穴,然后用意领气至足跟升起,沿膀胱经走督脉到大椎,气分三路;一路过百会定祖窍,另两路自大椎到左右两肩,两肘、两腕、直贯两掌劳宫穴,稍停一会儿。再将气收回膻中,沉入丹田,如此反复运气。每次练习30分钟左右,也早晚两次。   双掌合十是佛家大力金刚掌的手印,用以增力强身,开慧降摩之法,气运双掌,随时着层次不同,双掌会放出光。   高级阶段:此阶段主要练习意念,方法是默诵佛家《心经》三次,当心平意静后开始观想,由于有以上两阶段的过程,修习时不会困难。首先观想“顶天立地”意想自己在渐渐长大长高,头如顶天,脚有入地之感,四肢粗壮,腰身如擎天柱。形象定后,然后观想“巨手仙佛”,意想自己的双手变大变厚,巨大无比,任你孙猴本领大,也难出我手掌心。具体时间自己定,全凭心意用功夫。   当练习混元一气,心有所悟,修有所得之后,再学练九大专修功以及拳术招势或者其它各种功夫,更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达到上乘境界。   达摩十八手,又称少林十八势或少林罗汉十八手。先并步直立,呼浊汲清,凝神听气。此为入手之内功。其前后左右十八手分述如下:   1、朝天直举世闻名:即以手朝上伸举,气贯三焦,左上则右下,手掌须平,掌心相印,名为朝天踏地,此为两手。   2、排山运掌:上式演毕,即将足向侧开步(一尺余距离),用柳叶掌(五指紧排)向前推掌,左右前后次第推运,仍须力贯掌心,气发丹田,有猛虎推山之势,此为四手。   3、黑虎伸腰:前式毕,收足正立,再开短马,两手仍作掌式,左右分推,由短马变为高马(先低后高)。必须以腰用力,两掌齐出,且伸满时两掌心与后足心更须相印。于是左右前后起落伸推,久则腰膝坚强,收功甚速,此为四手。   4、雁翼舒展:伸推毕,收马排足,略事休息,于是再吸气一口,下贯丹田,用手紧贴腿部,运腋力由下渐起,以平肩为度,如舒雁翼。且两手起时,足跟随起,落则随落,腰须硬实,足尖得力,两手起时,隐觉气贯胸开,肱涨指热,方为得益,此为一手。   5、揖肘钩胸:此手先两足并步站立,再以右足踏进一步,以阳掌平排揖下,至膝为止(先曲掌而至膝,变为平掌)。收转时,以掌渐次作钩曲势,紧贴至胸,腰稍向后翻,使气注丹田,力鼓两肘拐。但揖下时,身须低伏,后足跟不可离地,此为气功之手(一手)。   6、挽弓开隔:此与八段锦中,左右开弓如射雕,正复相类。其不同在于,此系短马,延缓系正立,其效果遂相去甚远。如练习时,可依骑乘射球之式,腰须后翻,一字地盆(或称马步)即为合法,此为一手。   7、金豹露爪:上面所说均为掌式,现变为豹拳式(手指前中二节作钩勒形,大节与掌背平齐,拇指亦作曲形,紧贴掌边)。练时如左手拦护,则用右手作豹爪拳,尽力冲出,两手循环练习,必须开声吐气(拳吐出之时,必须与拳力相应),两足仍半马,用力与前无异(即腋力),此为一手。   8、腿力跌荡漾:前面技法均用手,此乃用足。其足有四法:   足尖直踢:此踢是只须稍高,过高则无力。   横腿扫击:此出横腿,其势如扫,身须取侧,收腿宜速而稳。   长腿高举:此腿法颇不可轻率使用,因此举起甚高,身法之虚空,在在堪虞。若遇名家,易为人制,须练习精到,出落如风,始可免意外。演练时,左右前后习之,必须力贯足尖为要。   钩腿盘旋转:此法脚尖由外向内钩盘,练时两足如画大圆圈,身法仍以半马为宜。以上为四法,加上以前十四手共为十八法,又称罗汉十八手。 txt小说上传分享

咏春拳
咏春拳起源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我们在这里需要额外说明的是:下文中及本栏目中所列的“泳春”‘咏春拳““永春拳”,都为同一拳派的不同称呼。   为不使读者误解,本文统一用“咏”。   第一种说法是始创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白鹤拳转化而成,此地名为拳名。故名“永春拳”。亦有以严氏名咏春,称之为“泳春拳”者。此拳传至广州,称为咏春拳。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咏春拳创始于五枚师太,见到蛇鹤相争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严咏春。五枚师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说她还是少林白鹤拳高手。由于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为了避祸,隐居于川滇边界的大凉山,因见蛇鹤相争而创出咏春拳,后来便传于严咏春。   第三种说法是,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