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兴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斯拉夫兴亡-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美国共获得了17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其中65%是赠款。整个50年代为12亿美元,即每年平均12亿美元。转引自埃卡特琳娜?尼科娃“美国对巴尔干社会主义国家政策中的经济因素”,载保加利亚科学院丛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巴尔干国家》(Балканите след Втората световна война)第3辑,索非亚:保加利亚科学院出版社,1989;第101~102页。
  在经济援助中,尽管西方怀有强烈的政治目的,但这些援助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南斯拉夫解决了因自然灾害引起的饥荒,增加了南斯拉夫对西方的外贸出口,减少了财政赤字,促进了经济发展。所以,整个50年代,南斯拉夫建立了自己的重工业,10年内工业生产增加了2倍,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2%,南斯拉夫成为巴尔干国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此外,从1955年至1964年,南斯拉夫以优惠价格购买了670万吨美国小麦。在外贸方面,西方国家打破禁令,纷纷从南斯拉夫进口农产品和工业品。例如,1948年南斯拉夫从东欧国家进口的商品占外贸进口的45%;当时美国只占4%。到了1962年;经互会国家在南斯拉夫的进口额中仅占21%,而美国和加拿大两国却占到19%。
  20世纪60年代初,南苏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南斯拉夫开始购买苏联武器,美国国会怀疑南斯拉夫用美国贷款添置苏式军事装备,决定停止援助南斯拉夫,并提高了南斯拉夫进口商品的关税,南美关系比50年代稍有降温。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1)
同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
  1950年以后,苏联和东欧国家对南斯拉夫的政治和军事压力仍在增长。于是,1951年11月10日,南斯拉夫向联合国提交了《关于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政府对南斯拉夫进行侵略活动的白皮书》,指控这些国家违反国际惯例和准则,对南斯拉夫采取敌对行动。
  1953年3月,斯大林的逝世为弥合苏、南之间的裂痕创造了条件。在苏联对内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赫鲁晓夫采取了改善同南斯拉夫关系的措施。同年6月,苏联建议同南斯拉夫互换大使,以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这时,其他东欧国家也纷纷仿效苏联的做法。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分别于8月和9月同南斯拉夫恢复了外交关系。
  与此同时,南斯拉夫政府建议同巴尔干地区社会主义邻国举行边界问题谈判,要求停止边界冲突和恢复经济关系。接着,南斯拉夫同罗马尼亚签订了多瑙河航运协定,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苏联等缔结了专门贸易协定和其他协定。到1954年底,苏联和东欧国家停止了反对南斯拉夫的宣传,在这些国家的南斯拉夫流亡组织也中止了公开活动。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在各种会议上向党员和人民群众解释同南斯拉夫关系正常化的必要性。
  南苏关系的真正转折发生在1955年。这年的5月26日至6月2日,赫鲁晓夫率领苏联政府高级图6…9赫鲁晓夫访问南斯拉夫(1955年5月)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同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政府代表团举行会谈。赫鲁晓夫在贝尔格莱德机场宣布,苏、南两国关系史上的“乌云密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希望双方消解前嫌,排除一切障碍,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和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他相信苏、南“两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合作将得到发展和加强”。
  在会谈过程中,南苏双方就两国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并且全面地研究了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方面的问题。据6月6日公布的《贝尔格莱德宣言》称,“会谈在友好和互相谅解的气氛中进行”赫鲁晓夫在机场的讲话和两国政府声明见《南斯拉夫1918~1984》(文件汇编),第876~879页。。
  《贝尔格莱德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南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赫鲁晓夫承认1948年以来对南斯拉夫的谴责是错误的,苏联承认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
  宣言的主要内容是:
  ——双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制造正常的谈判局面,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并保证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以便在两国政府共同关心的一切领域扩大两国的合作。
  ——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尊重两国相互关系中以及与其他国家关系中的平等地位。
  ——遵守相互尊重和不以任何理由(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意识形态性质的)干涉他国内政,因为内部制度问题、不同的社会制度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形式问题完全是各国人民自己的事情。
  ——谴责任何侵略和任何在政治上及经济上支配他国的企图。
  《贝尔格莱德宣言》最重要的精神是平等和尊重各自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在国际关系中不同立场的原则。南斯拉夫一贯捍卫自己决定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权利,这一立场得到了苏联的承认。实现南、苏国家关系正常化,这是两国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对和平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贡献。 。 想看书来

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2)
苏联代表团从南斯拉夫回国途中取道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同这两个国家的领导人(后又同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领导人)进行了会晤,通报了访问南斯拉夫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1956年4月共产党情报局被宣布解散。其决议指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新情况的形势下,共产党情报局的工作内容已不适应这种条件了。萨?克尔热瓦茨、德?马尔科维奇:《1948年情报局是怎么回事?》,第377~379页。这个组织的解散,说明在战后环境下建立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挥中心来控制各国的工人阶级政党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
  1956年6月1~23日,即贝尔格莱德会晤一年之后,铁托率领南斯拉夫党政代表团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这是自1946年以来十年后铁托第一次访问莫斯科。6月20日,双方签订了关于南共联盟和苏联共产党关系声明,即《莫斯科宣言》。
  由于双方的努力,南、苏两国两党的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继《莫斯科宣言》后,南斯拉夫同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恢复了多方面的合作。
  在这期间,中国和南斯拉夫两国关系也开始正常化。早在1949年10月5日,南斯拉夫就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受到南苏关系破裂的影响,中国直到1955年1月11日才决定同南斯拉夫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南斯拉夫一贯支持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严正立场。中南两国建交后,中国人民对南斯拉夫的真实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两国间的交往日益增多。
  南斯拉夫与1956年的*化
  在清除斯大林个人崇拜时期的影响和促进社会生活*化方面,南斯拉夫走在其他东欧国家的前面。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的共产党情报局事件中,南斯拉夫就抵制和抨击了斯大林时期的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因而,在南斯拉夫,破坏*和法制的现象较其他东欧国家少些,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尊重,工人阶级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主人翁作用。当东欧某些国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许多人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时,南斯拉夫却由于采取了非中央集权化、非官僚主义化和非斯大林化等措施,而在*化的道路上健康发展。
  南斯拉夫对1956年2月举行的苏共“20大”和同年发生的“波匈事件”的反应比其他东欧国家更强烈。南斯拉夫共产党人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和评价1956年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出现的*化进程。
  苏共“20大”的召开对促进苏南关系的正常化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铁托等南斯拉夫领导人认为,在非斯大林化过程中举行这样的代表大会,对于苏联国内进一步改革无疑是件好事。他们确信,苏联的情况确实在变好,南、苏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趋势将继续下去。于是,铁托以南共联盟和南斯拉夫劳动人民社会主义联盟的名义向苏共“20大”发了贺信。南斯拉夫驻苏联大使多?维迪奇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大会。贺信指出,1955年《贝尔格莱德宣言》的发表,不仅开创了南、苏两国之间和南斯拉夫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发展的新时期,而且,在国际关系的发展上,在加强和平力量和各国间建立信任并取得相互谅解方面,也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铁托在信中“真诚地祝愿代表大会顺利和卓有成效”兹冯科?施陶布林格:《铁托的独立道路》,新华出版社,1987,第179页。。

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3)
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的报告中,公开承认苏联过去对南斯拉夫的政策是错误的。他说,斯大林利用共产党情报局和煽动南斯拉夫人民起来推翻铁托的企图失败了。铁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而斯大林却扮演了粗暴干涉兄弟国家的可耻角色。同时,苏共“20大”的决议还承认,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只是一条,在不同的国家里,具有不同的形式。这实际上是承认和肯定了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道路。赫鲁晓夫强调说,“南斯拉夫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人民和党都坚持着马列主义的信念”。“铁托一直是个优秀的共产党人和坚持原则的人”《赫鲁晓夫*》,东方出版社,1988,第550页。。
  会后,苏联方面将赫鲁晓夫谴责斯大林的报告送给了南斯拉夫。南共联盟中央3月份召开了专门会议,在会上宣读了这个报告。韦?米丘诺维奇:《莫斯科的岁月1956~1958》,三联书店,1980,第12页。出席会议的100多位党政负责人一致赞成这个报告,认为它具有历史意义。南斯拉夫共产党人还表示,仅仅批判和斥责斯大林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够的,还必须触及产生斯大林错误的制度根源。他们清楚地知道,赫鲁晓夫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不可能广泛而深刻地批判斯大林。尽管这样,南共联盟中央在致函苏共中央时,表示支持苏共“20大”的各项决议。
  南斯拉夫党政领导人的这种态度还反映在他们的讲话中。卡德尔称赞大会是“积极的和决定性的行动”。南斯拉夫联邦议会主席皮雅杰写道:“这种坚决和勇敢地同斯大林主义决裂,可作为苏联深刻的和有意义的变化的证据。我们南斯拉夫人有许多理由值得满意。”1956年3月28日《战斗报》。
  正当南斯拉夫和苏联及东欧国家关系全面改善的时候,1956年6月和10月在波兰和匈牙利发生了政治事件。当时,苏联领导人把波匈事件的发生归咎于南斯拉夫的影响,又开始责备起南斯拉夫,从而使南苏关系再度紧张起来。为了试探南斯拉夫领导人对东欧局势的态度,并向南斯拉夫施加压力,赫鲁晓夫于9月19日悄悄到南斯拉夫的亚得里亚海岸“休假”同铁托举行会谈。一周后,铁托飞赴克里米亚作“狩猎旅行”,同赫鲁晓夫继续交换意见。双方除了讨论相互关系外,当然也谈到波兹南事件和流血后的波兰局势,以及匈牙利出现的一些局势动荡的迹象。铁托向赫鲁晓夫明确表示,他认为,拉科西拉科西?马加什(1892~1971年),曾任匈牙利共产党总书记、匈牙利劳动人民党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等职。1956年7月以犯有“个人迷信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错误被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1971年在苏联病逝。不是一个正派人,无力领导匈牙利。他还认为,东欧国家正在放弃斯大林年代的一些做法,朝着更加*化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正在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
  铁托的这一观点最鲜明地反映在他11月11日的普拉演讲中。演说全文见1956年11月16日南斯拉夫《战斗报》。铁托在讲话中阐明了“波匈事件”的根源和南斯拉夫的立场。他指出,东欧国家出现动荡一方面是苏联对这些国家内部的革命力量还缺乏足够的信心,另一方面是这些国家的制度问题。也就是说,这一切不仅仅是个人崇拜问题,而且是一种使得个人崇拜得以产生的制度问题。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也正是最难以根除的东西。
  由于这些国家官僚主义盛行,一长制专横跋扈,又由于不尊重劳动人民的意愿,破坏*和法制,所以出现威胁社会主义生存的乱子是必然的。同时,铁托还认为,10月24日苏联第一次出兵干涉尽管是应格罗格罗?埃尔偌(1898~1980年)曾任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第一书记。1944年从苏联回国后,历任交通部长、财政部长、内务部长。1956年7~10月任劳动人民党中央第一书记。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侨居苏联。1980年3月在匈牙利逝世。的请求进行的,但却是绝对错误的;11月4日第二次出兵干涉同样令人遗憾,但却是必要的,因为在匈牙利出现了社会主义遭到颠覆的危险。
  总之,南斯拉夫既支持波兰和匈牙利人民提出的加强*、独立和平等的要求,又反对将事态扩大,造成流血冲突。南斯拉夫还主张:当匈牙利的情况稳定和平静下来以后,苏联军队必须立即撤出。南斯拉夫强调,应该从制度上进行改革,批判消极的东西,倾听群众和人民的呼声,以杜绝在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类似“波匈事件”的悲剧。这里,我们看到,南斯拉夫领导人对“波匈事件”的评价跟东欧剧变后大多数人的评价已很接近,凸显了他们对这些事件发生原因的深刻了解和认识。
  南斯拉夫从“波匈事件”中进一步认识到,战后初期东欧国家普遍采取的国家集权主义形式必须改变。许多党掌权后,国家机构庞大,高度集中,结果党政不分,削弱了党和群众的联系。保持这种国家集权主义形式不仅会造成官僚主义,而且会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的稳定性。南斯拉夫正是通过反对中央集权主义和反对官僚主义,来巩固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正是由于南斯拉夫在这一段时间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才避免了出现类似“波匈事件”的危机。
   。 想看书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