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兴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斯拉夫兴亡-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文尼亚共和国政府立即停火。

南斯拉夫联邦解体(7)
随后几天,由于停火协议无法实施,双方战斗进一步升级。期间,欧共体三国外长多次进行调停、斡旋。在他们的反复劝说和调解下,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联邦政府代表团、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代表以及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塞尔维亚共和国等有关各方的代表于7月7日在布里俄尼岛达成协议,原则通过了由欧共体拟定的《和平解决南斯拉夫危机宣言》。其主要内容是:双方立即停火;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尽快返回兵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两国推迟3个月执行其国家独立的决定;尽快就南斯拉夫联邦未来体制问题进行谈判。在协商过程中,南斯拉夫联邦做出了重大让步,同意由斯洛文尼共和国控制南斯拉夫联邦在斯洛文尼亚境内的边界和海关。双方停止交火,互相释放了全部战俘。7月10日,斯洛文尼亚共和国议会经过激烈辩论后批准了这个宣言。7月18日,南斯拉夫联邦同意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要求,决定在3个月内全部撤出在斯洛文尼亚境内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部队。至此,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境内的战火才完全熄灭。据称,在这场“十日战争”中,双方约有60多人死亡,几百人受伤,物资损失达数十亿美元。
  克罗地亚与境内塞族的战争
  据克罗地亚共和国1991年的统计,其共和国境内人口中,克罗地亚族为370万人,占779%;塞尔维亚族为58万人,占122%;穆斯林族和“南斯拉夫人”占3%~5%,其他为匈牙利人、意大利人等少数民族。共和国境内塞族人聚居的地区称“克拉伊纳”,约占克罗地亚全国面积的1/3。
  塞族人是在16~17世纪从塞尔维亚移居到克罗地亚“军屯区”的边民,帮助当时占领克罗地亚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镇守边疆,以防止奥斯曼帝国军队西进。久而久之,这些塞族戍边人员便定居在克罗地亚的广大地区,并形成了塞族的宗教和文化社团,保留了塞族的语言和民族属性。本来,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同属南部斯拉夫人,语言基本相同,只是使用不同的书写字母,信仰不同的宗教。然而在历史上,大克罗地亚和大塞尔维亚民族主义产生碰撞,两族结下了世代恩怨,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克罗地亚独立国”统治时曾发生大规模屠杀塞族人的悲剧。
  1990年7~8月份,克罗地亚共和国境内的塞尔维亚族居民成立了自己的政党,与新成立的克罗地亚反对派政府严重对立,并决定就自治问题在塞族居住区进行全民公决。克罗地亚当局不能容忍这种分裂主义活动,宣布将用“法制国家的一切手段阻止全民公决”。8月17日,塞族人夺取克罗地亚警察部队的武器,在交通路口设置障碍,同克罗地亚共和国“特种部队”发生局部冲突。
  1991年3月初,“塞尔维亚族克拉伊纳自治区”在克罗地亚宣告成立,自治区首府设在克宁市,塞族的这一行动旨在从克罗地亚“分离”出去。3月31日,塞尔维亚共和国和克罗地亚共和国为克拉伊纳地区出现的事态发生严重军事冲突,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为平息冲突,于4月底占领克拉伊纳地区。6月,克罗地亚共和国正式宣布独立后,克罗地亚境内3个塞族自治区于同年12月宣布成立“塞尔维亚族克拉伊纳共和国”,脱离克罗地亚共和国,随后便开始同波黑共和国境内的塞尔维亚族合作,拟同波黑共和国境内新成立的“塞尔维亚族共和国”合并,或与塞尔维亚共和国实现“统一”。。 最好的txt下载网

南斯拉夫联邦解体(8)
1991年9月7日,在欧洲共同体、美国和苏联的倡议和主持下,关于南斯拉夫问题的国际会议在海牙举行(通称为“和平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南斯拉夫的宣言》,强调致力于和平解决南斯拉夫危机。但是,克罗地亚境内克塞两族的矛盾并未因此缓解,相反,武装冲突在不断升级。在随后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双方战死、失踪者达12万人,伤2万多人,50万人沦为难民。在这期间,驻扎在克罗地亚境内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奉命出面干预,力图将冲突双方隔开。但不久,克罗地亚共和国地方防御部队同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对抗,企图迫使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撤离克罗地亚。到1991年底,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已公开站在塞族一边防止克罗地亚共和国的地方防御部队进攻塞族控制区。于是,克罗地亚境内的武装冲突变成了以克罗地亚共和国地方防御部队为一方和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与塞族武装为另一方的战争。而且,战场的形势对克罗地亚共和国日益不利,它面临丧失独立的危险。
  在这种形势下,联合国秘书长派出特使、美国前国务卿万斯进行调停,促使克罗地亚共和国政府、塞尔维亚族和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三方的领导人于1991年11月23日在日内瓦达成停火协议,其中规定:克罗地亚共和国地方防御部队立即解除对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兵营的封锁;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立即撤离克罗地亚当局的控制区;冲突双方同意由联合国尽快向南斯拉夫派遣维和部队,进驻克罗地亚境内的塞尔维亚族聚居区。郝时远主编《南斯拉夫联邦解体中的民族危机》,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第52页。持续数月的克罗地亚共和国领土上的战争基本停息。12月8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签署从克罗地亚撤军协议。
  在国际社会的进一步斡旋下,克罗地亚境内冲突双方又于1992年1月2日在萨拉热窝签订停火协议,接受万斯提出的“和平计划”,同意将塞族聚居区宣布为“联合国保护区”(简称“联保区”),派联合国维和部队执行“万斯计划”。
  然而,克罗地亚当局和塞族双方的根本矛盾并未因签署停火协议而消除,双方对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各有各的“如意算盘”。克罗地亚当局希望借助联合国维和部队重新控制塞族聚居区,而塞族则希望利用联合国维和部队造成塞族控制区脱离克罗地亚共和国统治的既成事实。
  关于克拉伊纳的地位与归属问题也没有解决。塞族领导人一再指责克罗地亚当局对塞族进行“种族清洗”,强调再也不愿生活在克罗地亚国家中,要求国际社会承认“塞尔维亚族克拉伊纳共和国”独立。克罗地亚共和国领导人则强调,克罗地亚必须“收复失地”以维护共和国的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在其境内建立“国中之国”。
  1993年1月22日,克罗地亚共和国地方防御部队向境内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保护区发动进攻。1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02号决议,谴责克罗地亚军队的武装进攻,要求立即停止军事行动,并将其部队撤出“联保区”。2月9日,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就联合国驻克罗地亚维和部队继续驻留问题提出三项条件:解除塞族武装,难民重返家园,恢复克罗地亚对“联保区”的管辖权;否则,克罗地亚不同意联合国维和部队延期驻留,将要求北约出面解决问题。

南斯拉夫联邦解体(9)
同年6月23日,克罗地亚境内塞族公布了克拉伊纳地区最新的全民公决结果,986%的选民支持克拉伊纳地区作为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并将同波黑共和国境内的“塞尔维亚族共和国”合并。
  9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主席发表声明,对克罗地亚境内“联保区”的局势表示不安,要求克罗地亚军队停止对塞族阵地的炮击,希望双方立即停火。不久,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将驻克罗地亚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期限延至1994年3月31日。后又一再延长驻扎期,但这一地区的摩擦、冲突和战斗从未停息。
  波黑面临内战
  1991年6月,当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正式宣布独立和脱离南斯拉夫联邦时,波黑共和国也面临抉择:是继续留在南斯拉夫联邦内还是脱离联邦而独立?
  波黑共和国境内三大政党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大相径庭。塞尔维亚族*党反对波黑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后尘而独立,主张继续留在南斯拉夫联邦内。克罗地亚族*共同体和穆斯林*行动党则主张波黑共和国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同时赞成邦联制。这两党在议会中占多数,表决时对塞族不利。1991年10月10日,波黑共和国议会制订《关于波黑主权问题备忘录》。10月15日,在塞族议员抵制讨论并退出议会的情况下,波黑穆族和克族议员强行通过了《关于波黑主权问题备忘录》,以加速波黑独立的步伐。
  《关于波黑主权问题备忘录》的出台,致使波黑共和国政府中执政三方的矛盾公开化。在联合执政中处于劣势的塞族部长宣布辞职,塞族议员脱离议会。10月25日,波黑塞族议员在萨拉热窝附近的小镇帕莱成立自己的议会,选举克拉伊什尼克为议长。该议会在后来波黑发生的事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92年1月9日,波黑塞族议会宣布由波黑共和国境内先后成立的5个塞族自治区组成“波黑塞尔维亚族共和国”,并声明愿意同塞尔维亚共和国合并。这一行动促使波黑境内的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联合行动,反对塞族。至此,波黑共和国三党联合执政的局面实际上不复存在,波黑共和国面临分裂。
  这样,波黑共和国的三个主要政党登上政治舞台之后,“就开始了民族间的互不相容和民族间的仇恨,随后是暴行,最后是内战”。〔南〕米拉?马尔科维奇:《黑夜与白昼》,达洲译,新华出版社,1996,第29页。
  波黑三族在关于波黑共和国独立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根本对立,代表它们利益的三个政党就波黑共和国独立问题举行了多次会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1992年2月初,欧共体指定的关于解决南斯拉夫危机的代表劳尔德?卡林顿勋爵作为南斯拉夫“和平会议”主席提议召开“三党”和“三族”会议,讨论波黑共和国未来的国家体制问题。2月中旬在萨拉热窝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接着,在欧共体国家外长举行里斯本会议期间,波黑三个主要政党的负责人阿?伊泽特贝戈维奇、拉?卡拉季奇和米?拉西奇第一次签署了如下协议:波黑在现有边界内实现独立,即不并入原南斯拉夫联邦其他共和国;按民族原则改组,即建立三个民族共同体;三方表示愿意通过妥协达成和解,即穆斯林族放弃建立一个统一的穆斯林国家的思想,塞族放弃并入塞尔维亚共和国的要求,克族放弃跟克罗地亚共和国统一的愿望。
  1992年2月27日,波黑三个主要政党领导人在萨拉热窝继续会谈,并未在不久前签署协议的基础上达成妥协。塞族*党提出要求波黑2/3的领土和萨拉热窝1/3的市区;穆斯林族反对欧共体制定的“独立省”计划,而主张国家的不可分割性和联邦性。这意味着波黑内战已难以避免。
   。。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1)
经济体制转轨与加入欧盟
  〖1〗成功实现经济体制转轨斯洛文尼亚是前南斯拉夫联邦各共和国中经济最发达和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共和国。它的面积和人口都只占前南斯拉夫联邦的8%,但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前南斯拉夫联邦国内生产总值的17%以上。1989年斯洛文尼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全南斯拉夫职工平均工资的15倍;1990年它的人均社会产值为全南斯拉夫人均社会产值的2倍。《南斯拉夫统计年鉴1990》(Statistiki Kalendar Jugosl*ije 1990),贝尔格莱德:1990,第36~38页。斯洛文尼亚独立后,它又是政治经济转轨最快最成功的共和国。
  斯洛文尼亚的经济转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社会主义自治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1990~1992年称为第一阶段,即斯洛文尼亚经济的危机阶段。斯洛文尼亚独立后的最初两三年,由于前南斯拉夫地区处于*和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阶段,斯洛文尼亚不仅失去了前南斯拉夫联邦各共和国的广阔市场,而且也中断了同前苏联和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传统贸易联系,所以生产连续下滑,通货膨胀率和失业人数迅速增长。据有关统计,从1990年起,斯洛文尼亚的国内生产总值三年持续下降,分别为…47%、…89%和…55%。1991~1993年人均GDP从8658美元降至6015美元。1990年和1991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046%和2471%。1992年的失业率上升到116%。转引自汪丽敏编著《斯洛文尼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158~159页。
  但是,斯洛文尼亚毕竟是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在政局较为稳定的情况下,经济最困难的年月持续时间很短。1991年斯洛文尼亚建立中央银行后,发行本国货币“托拉尔”(Tolar)取代前南斯拉夫联邦的货币“第纳尔”。同时,政府制定了紧缩货币的政策,使通货膨胀率开始逐年下降。此外,斯洛文尼亚一批私人小企业应运而生,并同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发达国家加强了经贸关系。这些都为斯洛文尼亚经济走出低谷和缓慢恢复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属于经济恢复性增长阶段,一般认为是从1993年到1997年。斯洛文尼亚根据本国经济基础较雄厚、人民具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政治*生活的实际情况,没有采取其他中东欧国家普遍实行的激进的“休克疗法”,而是选择了渐进式的经济政策。1995年,斯洛文尼亚政府制定了《斯洛文尼亚经济发展战略:走向欧洲——增长、竞争和一体化》。该文件把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和融入欧洲一体化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
  与此同时,斯洛文尼亚政府提出,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使经济从原来的地区经济转变为独立的国家经济,使经济从“进口替代型”向“出口扩张型”转变。1994~1997年,斯洛文尼亚主要对所有制、财政、金融、行政领域进行了改革,活跃了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商品和服务市场。在经济转轨期间,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政治领域有所下降,但在经济领域则有所上升。
  在对社会所有制企业实行私有化方面,斯洛文尼亚也有自己的特点: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