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禹一觉直睡到次日上午巳时才醒过来,已经过了上朝的时间。他大吃一惊,后悔自己喝酒误事。
来日早朝,他首先向大臣们致歉,接着便对大臣们说:“酒能麻醉人的心智,后世必将有因酒而亡国者。”他认为,酒不是什么好东西,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害的,因此,他从此不再饮酒,同时还疏远了发明酒的大臣仪狄。
仪狄本想献酒讨大王欢心,没想到却被冷落了,只好默默而退。
这里所说的仪狄发明酒,只是指他第一次为酒命名,其实我国早在黄帝朝以前就已经有了酒,只不过那时不叫酒,称作醴酪。《通鉴外纪》载:“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可见中国的酒文化最少也有五千年历史了。
这一年,夏王朝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施行了历法,称作夏历。史书上记载:姒禹“颁夏时于邦国”(《今本竹书纪年》)。这是我国古代历法之一,简称夏历,又称阴历、农历、旧历,实际是一种阴阳历。史称夏历为夏小正。夏历以寅月为岁首,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以十二月或十三月为一年。月分大尽和小尽,大尽每月三十天,小尽每月二十九天。每年所差时间用置闰法调整。夏历的置闰法是:三年一闰,五年二闰,十九年七闰。
姒禹正式称王时,已经年过九十,按前朝旧制,他即位后必须确定下一届的天子继承人。
他的儿子姒启此时已经六十多岁,姒禹心中早就打好了算盘,准备将来把王位传给儿子。他认为天下的基业是他辛苦一生创下的,为什么不可以交给儿子,而非要交给别人呢?但他又想在天下人面前留下个贤君的美名,不想让后人说自己的不是,于是便玩了一个花招,选择了当时很有名气的贤臣皋陶,在朝廷上宣布立皋陶为王位继承人。
此时皋陶已经年过百岁,比姒禹还大十几岁。姒禹的用心所在,明眼人一看就明白。
果然第二年春天,年过百岁的皋陶突然得了重病,来不及坐上天子的宝座便病死于家中了。姒禹只好重新物色接班人。
经过仔细斟酌,姒禹又推举伯益为帝位继承人。伯益观念上因循守旧,做事情瞻前顾后,没有主见,姒禹内心里并不喜欢他。但他在朝中人缘好,许多大臣都认为他是贤臣。没办法,他只好尊重大家的意见,推举了伯益。
但是,在确立伯益为接班人的同时,他却把国家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儿子姒启。他让姒启率国家的常备军驻扎在安邑(今山西运城市夏县西北)练兵,并把朝中一些精明强干的大臣派到姒启身边去辅佐他。因为他知道,他的儿子姒启和他不同,姒启可不在乎什么名声,他相信将来他死后,儿子姒启一定会夺回王位,让夏后氏的江山社稷世代延续下去。
帝禹五年(乙未,前2066)秋天,姒禹率众往南方巡狩,在涂山(即当涂山,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东南)大会诸侯。
此次南巡途中,姒禹与大臣和护卫们乘船渡江,船行驶至江心时,忽然看见有两条黄龙用背部把一条大船托了起来。船上的人都惊恐万状,感觉是末日来临了。姒禹却从容镇定,笑着对身边的人道:“我受命于天,竭尽自己的能力为天下人造福,生是人的本性;死也是命中注定,对龙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奇怪的是,那两条黄龙听了他的话,既没兴风,也没做浪,便都摇头摆尾地离去了。
同年,“禹以历山之金铸币”(《通鉴外纪》)。铸币就是铸造货币,姒禹下令把从历山(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南雷首山)开采的铜铸造成货币,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铸币记录。说明当时我国的商业已经普遍存在,夏王朝的商品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因为在此之前的数千年,虽然也存在着商品交换,但都是以物易物,互通有无,并没有代替商品的货币。后来人们觉得用商品直接交换太费力气,便用贵重的小商品(如金、银、珠宝、玉石等)作抵押交换大的物品,逐渐就发展成了货币。在夏王朝以前,各部落之间的货币多种多样,而且只是在本部落内部使用。夏王朝首次统一铸币,在全国流通,从而促进了远古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帝禹八年(戊戌,前2063)春,姒禹往江南巡狩,大会诸侯于茅山(今浙江绍兴市境内会稽山)。姒禹执政期间,执法严明,有令必行。这次茅山大会时,因为防风氏(古部落族名,在今浙江湖州市德清县一带)的首领到会迟些,姒禹认为他不遵守约定时间,藐视君王,当场就下令将他处死,吓得其它诸侯心惊胆颤,无不屈服。
在这次茅山大会上,姒禹封赏了有功的大臣和诸侯,惩罚了有罪的官吏。此后人们便把茅山(又作苗山)改称会稽山。
帝禹十年(庚子,前2061)秋八月,“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史记,夏本纪》)终年百岁(《通鉴外纪》)。
有人也许会问,虞舜南巡是在姒禹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可是姒禹百岁高龄,为什么还要东巡狩呢?难道也有人逼迫他吗?
原来,姒禹在治水期间,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对神州大地了如指掌。他在治水的同时,也为自己百年之后选择好了长眠之所,那就是美丽的江南水乡。
姒禹百岁的这年夏天,他忽然感觉到自己身子不爽,意识到自己阳寿将尽,应该抓紧提前安排自己的后事。于是他决定趁着自己现在还没有病倒,要亲自前往会稽山寻找合适的墓地。他旋即于这年秋天率领部分大臣东巡狩,由于旅途劳顿,行至会稽山时,突发急病而死。
他死后,他的后人遵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了会稽山。
姒禹死后,伯益以为天下从此就是自己的了,便大张旗鼓地在帝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镇)即位称王,坐上了天子之位。
姒启闻讯十分恼怒,心想,天下是我父亲打下的,王位应该由我来继承,你伯益不过是一个摇唇鼓舌的说客,有什么资格当一国之君!于是,便以为父吊丧为名,率军队赶奔帝都,要与伯益争夺王位。
正是:
盗世欺名留隐患,
禹王死后天下乱;
枭雄姒启大兴兵,
黎民百姓遭涂炭。
第十一章 夺王位姒启兴兵
伯益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摇唇鼓舌之辈,他也是出身于贵族世家一个大人物。
相传伯益为少昊氏后裔,史书上又称他为益、柏益、伯翳、化益、大费。
伯益天生奇才,少年时代便善于调训鸟兽,懂得鸟兽之语。他能独自在山中与鸟兽一起玩耍,而不为鸟兽所伤。大禹治水时,他积极参与治水,并多次立功。虞舜政权时,他入朝为官,被舜帝任命为执掌山泽之虞官。因他当年协助姒禹治水有功,赐姓为赢,封于费(今山东临沂市费县西北),故又称费侯。他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先祖,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和赵武灵王都是他的后人。
伯益在朝为官,柔韧有余,锋芒不足,是个十足的老好人。
姒禹称帝以后,最初立皋陶为帝位继承人,可是不到一年皋陶就死了。姒禹便征求群臣的意见,让他们推举新的帝位继承人。于是,群臣都异口同声地推荐伯益。
姒禹本意是要传位给儿子姒启,但儿子的人缘不好,人气不旺,推荐票寥寥无几,他也无可奈何。虽然伯益的支持率很高,但姒禹并不想传位给他。姒禹觉得伯益虽然有大贤之名,但他处事因循守旧,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气概,根本不适合作君王。只是群臣都一致拥护他,姒禹又不好驳了大家的面子,只好勉强答应立他为帝位继承人。不过,他暗中却把朝中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儿子姒启,其用意是可想而知的。
庚子年(前2061年)秋八月,姒禹在东巡狩时突发疾病,救治无效,驾崩于会稽。
消息传到帝都阳城,满朝皆惊,哭声一片。
当时总揽朝政负责监国的伯益闻讯后,立刻组织满朝文武官员商议为禹王治丧。伯益一面派遣朝廷的重臣组成治丧委员会,与夏后氏的直系子孙一起赶奔会稽山,为禹王举行丧礼;一面使人在殿外设立灵堂,让朝中官员和城中百姓都轮流前往灵堂拜祭。
这时朝中那些拥护伯益称王的人纷纷向伯益建议,说国中不可一日无主,您既然是先王指定的帝位继承人,就应该及早即位,以稳定天下民心。
伯益觉得如今先王刚刚去世,夏后氏的子孙又都不在都城,此时即位称王未免不合时宜。
群臣却认为没什么不合适的,王位的继承人是法定的,迟早即位都是一样。
伯益觉得大家说得也很有道理,便和几位主事的大臣商议,选择了良辰吉日,祭拜天地神明和历代先王,正式登上了王位。
就在伯益即位称王的同时,姒禹的子孙和朝廷派出的治丧委员会,也正在会稽山为禹王办理丧葬大事。他们把禹王安葬完毕后,正待启程返乡,忽然都城传来了消息,说伯益已经正式即位称王。
参加葬礼的人都感到意外和吃惊。
姒启大怒,脱口骂道:“伯益匹夫欺吾太甚,先王尸骨未寒,老儿却迫不及待地即位称王,这分明是藐视我夏后氏子孙无能!”
夏后氏的子孙此时个个都愤愤不平,义愤填膺,他们纷纷支持姒启起兵攻打王都,夺回原本就属于夏后氏的王位。
姒启思量如果起兵也应该有个借口,于是便和大家共同商量对策。经过商议,大家都赞成以入都拜祭先王灵位为由,率领大军入都,出其不意夺取王位。
因为夏后氏的主要兵力都驻扎在安邑,姒启便率领几名贴身的护卫,一路上乘车换船,日夜兼程赶回安邑调兵遣将。
数日后,姒启率领五千精兵赶奔王都。
伯益闻报大惊失色。姒启的勇武他是知道的,他如今提兵而来,肯定是来者不善。于是,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他部下有一员猛将,是他的本家侄子,唤作赢夔,生的虎背熊腰,两膀有千斤之力,手使一柄六十斤重的开山斧。当时赢夔站出来说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王给我一千人,我去半路上拦截他们,让他们速速退兵!”
伯益道:“夔贤侄,我就给你一千士兵前去拦截,劝说他们不要带着军队入都。你要记住,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可以动武。切记一定要多加小心,不可莽撞行事!”
赢夔答应一声,立刻要了兵符,起身离开朝堂,到军营去点兵。
原来,这帝都的军营内,名义上是三千人,而实际上老弱病残加在一起,也不过两千多人。赢夔精挑细选,好不容易才凑上了一千人。
于是,赢夔率领一千士兵迎战姒启。
双方在距离王都约二十里处相遇,各自安营扎寨,准备战斗。
此次姒启率军入都虽然怀有必胜的把握,但他还是做了最坏的打算。他留三个大儿子(太康、元康、伯康)驻守安邑,自己亲率三个小儿子(仲康、叔康、季康)领兵出征。万一此番入都失利,仍可退守安邑,继续与伯益对峙。
姒启共有六个儿子,全都是从小习武,能征善战。其中武功最强的是小儿子季康,季康又名武观,身高九尺,力大无穷,手中也使一柄六十斤重的开山斧。
季康听说对阵领兵的也使大斧,顿时来了兴趣,立刻请示父亲,要领兵去打头阵。
姒启没有答应。他认为,这是他和伯益较量的第一仗,只能赢,不能输,他必须要亲自出战。于是命令季康领五百士兵从正面进攻,仲康领五百士兵从左面进攻,叔康领五百士兵从右面进攻,自己亲率主力部队督战。
赢夔乃是有勇无谋之辈,自恃武功高强,根本没把姒禹的军队放在眼里,指着姒启厉声喝道:“老匹夫,你好大胆,新王刚刚即位,你便谋反,还不快快跪下受缚,饶尔等不死!”
姒启大怒,骂道:“这无知的小儿太也狂妄,季康,你去替我教训他一顿!”
季康几步冲到阵前,也不答话,抡起大斧就砍。
赢夔急忙举斧相迎。
二人一来一往打了二十几个回合不分胜败。
姒启命士兵为仲康击鼓,呐喊助威,军中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鼓声和呐喊声。
与此同时,赢夔军中也响起了鼓声和呐喊声。双方都各自为自己的大将加油。
仲康和叔康见弟弟急切间难以取胜,便同时率兵从左右两侧向敌营发起攻击,赢夔的队伍没有防备,立刻被冲乱了阵脚。
赢夔大惊,心里一慌,被季康一斧砍在头上,只听“咔嚓”一声,赢夔脑壳被劈开,脑浆溢出,抛了手中大斧,顷刻间倒地身亡。
赢夔的士兵见主将已死,跑的跑,降的降,战斗很快结束。
姒启首战告捷,军心振奋,士气高涨。他吩咐士兵就地安营扎寨,埋锅造饭,晚间早早休息,明日起五更继续进军。
再说赢夔的败军,一部分腿快的逃回了京都阳城,向新王伯益报告了兵败的经过。声称姒启的大部队明天便可兵临城下,请大王早做准备。
伯益闻听赢夔全军覆没,赢夔也阵亡了,吓得面如土色,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群臣也惊的目瞪口呆,你看我,我看你,都露出了慌张的神色。
正是:
军中战鼓响,
壮士阵前亡;
凶讯惊噩梦,
君臣大恐慌。
第十二章 避深山伯益弃国
伯益是个文人出身,原本就对杀杀打打的场面怀有恐惧心理,听说姒启带领五千精兵而来,早就吓得心惊胆战。如今又听说姒启杀了大将军赢夔,赢夔所带的一千士卒全军覆没,就更加慌了,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这些大臣们虽然都拥护伯益称王,但他们又全都畏惧姒启的势力。谁都知道,那姒启可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如果落在他的手上,那可是凶多吉少。他们此刻都在为自己的命运担忧,哪还顾得上什么国家大事呀!在大殿上你看我,我看你,谁也拿不出个主意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