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武侠之黄粱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纵横武侠之黄粱梦- 第4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皇帝抬起头眼中闪烁着道道精光,心中踌躇不定,张世杰的能力他自然清楚,而且还不是武馆那一方面的人,但是要将自己训练出来的精兵教给他却又有些不放心,毕竟这三万一去,城中便只有两万禁军了,万一对方起了什么心思怎办?

    却在这时,堂外有司理太监乘着这时候朝中无人说话高声唱诺道:“边关急报……”

    众人闻言一愣,又有急报?难道又出了什么变故?

    皇帝心中一凛急道:“速速呈上!”

    那司理太监立刻传话,让侯在殿门外的探马快步的入内,又有皇帝身旁的太监上去接过了递折,双手交给了皇帝。

    皇帝边看边问:“战事如何,与朕详细道来。”

    “回皇上,蒙军虽然攻势猛烈,不过现在却被堵截在长江沿岸。又各地义军纷纷袭扰,他们搜集到的船只根本无法渡河,又怕在渡河只是被半渡劫之,是以现在蒙军被困在了淮南西路,鄂州一带。”

    皇帝看罢了奏折心中大喜,这可是听闻了对方连破襄樊长驱直入之后听到的第一个好消息,当下不由得便问道:“义军由何人领头?朕要好好的封赏与他!”

    “回皇上,是文天祥文大人组织的各路义军,又连同了那外号‘铁军’的义军才将元蒙的攻势挡住。”

    皇帝一愣,双眼微微的眯起,文天祥!铁军!这两方他都调查的很是清楚,一个祖父的时候就曾在丁一的学堂当过先生,后来那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在他十岁的时候也曾带他去了无锡,这样的人他又怎敢放心的施用?何况那铁军更是和丁一联系甚多,这两方都是丁一的那一派,难道是想告诉朕,这天下没了他武馆的帮助,朕就无法抵挡蒙军了吗?

    可恶!暗自唾骂一声,不再去想这书信上的请求援兵一事,反而道:“既如此,你先退下吧!”

    那探马心中急切,他可是记得文大人跟自己说过,一定要求的援军的,毕竟此时元蒙势大,虽然靠着地势勉强的阻拦住了他们前进的脚步,但毕竟不是长久之法!却哪里想到这话还未曾说出口,皇帝就要赶他走了,这刚才不是还和颜悦色的吗?怎的忽然就变了?难怪老人常言,伴君如伴虎,当真是说变就变啊,可是文大人的嘱托我又如何办呢?

    “皇上,臣虽然不才,但此时国难当头,却也当尽全力为国家、为天下、为皇上分忧,微臣推荐一员大将前去援助义军抵挡元蒙。”左手的一名文臣忽然站了出来,却是叫做陈宜中的刑部侍郎!

    皇帝看了他一眼心中一动,道:“荐何人?”

    陈宜中道:“属下知晓一人曾任武学尉,文武双全,乃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唤作‘孙虎臣’!”

    孙虎臣?没听过,皇帝心中暗想,自己的手下精兵不缺,缺的就是一个统帅,只要这人当真有本事,那便交给了他也好过交给了张世杰这些人。若是当真得胜归来,日后朕许以好处,自然又得一助力!此时心中猜想了一番,边关之危似乎已解,是以他不仅又有些想当然了。



………【第三七四章 国殇】………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这是每一个心有抱负的能人志士都想要做到的一件事情,但天下又有多少人当真能够视死如归呢?

    咸淳年间,元蒙大举攻宋,兵分两路,一路南下犹如无人之境一般,那坚城襄樊两地,更早就有内应骗开城门。两淮地区情况更加紧急,此时的南宋局势更是无比恶化。

    那时,元军在宋朝叛将吕文焕的引导下顺江而下。沿江诸将多吕氏部曲,随即望风降附。如江州知州钱真孙,安庆知府范文虎纷纷以城投降。一直不敢出征的贾似道更是仓皇逃回了临安,那鄂州的守将心中暗恨却又有些惧怕,但迫于形势却不得不率兵出征。所幸的是那些因为皇帝的一些做法而离开朝堂的人士听闻了此事,纷纷放下了心中的成见,组建了义军赶来。

    其中又以文天祥和铁军最为势大,众人凭借着团结一心、悍不畏死,堪堪将元军困在了鄂州一地,令他进退两难。若是这时候再有大军援助,在众人的合力之下,定能够将元军赶回草原。

    只可惜,皇帝再次下了一步臭棋,那奸臣贾似道再次取了兵权,亲自率后军安营芜湖西南的鲁港。可是双方一交战,那陈宜中等人推荐的孙虎臣由于资历较浅,威望不足以服众,所以对元军的攻击根本没有还击之力,不久就阵脚大乱、溃不成军。

    贾似道见此当即惊惶失措,他本以为有了义军在此,他此来不过是赚取一些功劳的,是以才会努力的争取到了这个位置,却哪里想到他的军队居然如此无能,一战之间就变得这样。他又哪里知道那些禁军虽然被皇帝训练的极好,但就是因为皇帝亲自训练,心中极为的骄傲,若是换了名将来指挥倒还可以,但是那孙虎臣,在领军之前不过是个九品芝麻官,他们哪里会服他?而丁一所书写的练兵手册之中,那最重要的“军令如山”,可是在皇帝训练的时候又根本就没有着重的去注意过,如此兵不知命,将令不达,又怎会不败?

    宋军首尾难顾,元军立刻乘胜追击,宋军被杀死、溺死者不可胜计,水都被鲜血染红,一应军资器械,尽为元军所获。丁家州、鲁港之战的惨败,使宋军主力丧失殆尽。连带着义军也因此损失良多,眼见着鄂州将要失守,闻讯从桃花岛赶来的郭靖一家立刻召集江湖好汉奋力抵抗。

    郭靖黄蓉在襄阳力据蒙古数十年,威名显赫,纵是禁军之中也有不少人知晓。在他的号令下,原本兵败如山的军队,居然渐渐的收拢了起来,团结在了一起勉强退去。

    这时候那和元蒙暗中有消息来往的贾似道还幻想求和,求和不成,只得侥幸一战。这一次,郭靖为主帅,文天祥和项凡为大将,虽然仅有五万余人,却个个勇猛如虎、悍不畏死,居然仿佛利剑一般直插元蒙背后,将正要趁夜渡河的元军杀了个血漫长江!

    至此,元蒙主帅忽必烈不敢再有异动,两军僵持在那。不过元蒙有了襄樊为依,进可攻、退可守。而义军方面却宿在野外,更是粮草全无!那孙虎臣派的运粮队伍早就被元蒙探得虚实给劫去了!

    所幸那畏战逃回临安的夏贵带着战船一千多艘横列江面,在那次大战之后,朝廷调来的两千五百艘战船已经尽数被灭,此时的战船大都是各地义军敢造出来的,其中或许箭矢都不足,但是只要不主动攻击,拦在江上也是一种威慑,让元蒙不敢轻易的动作。

    就在这时,咸淳十五年七月,度宗皇帝忽然病死,外界传言是被人刺杀了,但毕竟无有证据也无从寻找。

    贾似道跑回临安抑长立幼,扶4岁的赵显即位,是为宋恭帝。

    十月底,另一路元军二十万人由元丞相伯颜统领进攻南宋。已经被贾似道升调的淮西制置使夏贵不战而逃。

    粮草无多,无处可依,在这般情况下面对着两面夹攻,便是义军之中有猛将、谋士却也无能为力了。

    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统程鹏飞投降。连带着义军的行踪也被程鹏飞出卖,暴露在了元军的眼下,历经三日苦战损失惨重,已经聚集了八万的义军逃出生天的只有两万不到!

    而后,各地宋军将官在大兵压境时纷纷叛变,黄州、蕲州、江州、德安、六安等地相继失陷,南宋王朝兵败如山倒。

    宋恭帝即位后,元军陷鄂州,京师震动,理宗的妻子,皇太后谢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诏》,述说继君年幼,自己年迈,民生疾苦,国家艰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朝廷将不吝赏功赐爵。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为了什么而颁布的,不知道内里的自然不甚清楚,但是太后知晓有心人必定能看出其中的意思。但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武馆不少的弟子早就迁徙到了天山,等到接到了消息,赶了出来天下只有寥寥数支义军还在苦苦的挣扎了!

    元朝兵马合二为一大举进攻南宋,那朝堂之上全由贾似道的党羽王熵、陈宜中等所把持。陆秀夫虽多次上书,慷慨陈词,请求到前方去组织抗元,但都被拒绝。可叹陆秀夫空有一腔报国志,却受奸人阻挠,无法施展。

    又一年三月,元蒙大将伯颜率元军直入建康,威逼临安。当他听说陆秀夫等忠义之士的其人其事时,不由赞叹道:“宋朝有这样的忠臣,却不知重用,如果重用的话,我还会在此吗?”

    武馆的人出来后,看见了这般情况,心中惊讶万分,他们万万想不到这宋朝天下短短几年居然已经变成了这般模样。好不容易见到了郭靖等人,听到了项凡所言,有洛枫出手,将那贾似道刺杀于福建漳州的木绵庵,同时力挺陆秀夫等人主持朝廷!但是,南宋王朝灭亡的命运此时已经无可挽回了。

    在元军逼近临安时,南宋朝廷立即陷入了极度混乱之中。胆小如鼠的文臣武将,惶惶不可终日,风声鹤唳,谈虎色变。贪生怕死的左丞相留梦炎,率先弃官外逃;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诸部的总称)官员竞相效仿,接踵远走他乡。掌管军机、边防事务的枢密院官员文及翁、倪普之流,惧怕落下临阵脱逃的骂名,竟去串通监察机关,乞请御史借故上疏弹劫,以求罢官.但又恐朝廷开恩挽留,往往未等奏章批复,就已逃出京师.短短几天之内,就刮起了远胜几年前的来势更凶猛的“挂冠”之风,闹得赵家王朝顿时“门前冷落鞍马稀”。甚至皇帝召见群臣宜旨吴坚接任左丞相的时候,到场的文官仅仅只有六人。

    内外交困的太皇太后,慑于元军泰山压顶般的武力威胁,最后与右丞相陈宜中商定:走议和乞降的路!

    她先派柳岳等三人前往伯颜营中,主动提出称侄或侄孙并纳币的屈辱条件,请求元朝罢兵议和。当即遭到忽必烈拒绝,继而又派监察御史刘观杰再去伯颜营中“奉表称臣”,许诺每年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幻想用此沉重代价换取南宋朝廷残存一隅。

    忽必烈原本不准备答应,但是心中一动,便提出了若要议和,必须要南宋丞相亲自出面请降。消息传回临安,陈宜中唯恐被元军拘留北送大都,连夜逃往温州,遂使南宋违约。

    督将伯颜大怒,命令元军进驻临安城郊三十里处皋亭山,以示警告。太皇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人马,与伯颜议和。

    忽必烈深知文天祥的才学,反将文天祥扣留,更是传话因宋朝无信,必须再让两人前来,方能议和,而这二人正是领导义军的郭靖和项凡!

    太皇太后无奈,她用小皇帝赵显的名义向元“百拜奉表”,自动削去帝号,改称“国主”,派监察御史杨应奎带着宋朝传国玉玺三去伯颜营中,拱手送上尚存的全部河山。同时亲至军营恳求郭靖和项凡,在她心中只要能够偏安一地日后总有机会东山再起,但对方会如此如她愿吗?

    忽必烈是拖雷之子,自然深知郭靖的厉害,而且按照习俗他还要称呼一声郭靖叔伯呢。不过他可不会去自降辈分。而那项凡,“铁军”之名,哪个蒙古人不知?那是野战之上也是胜多败少得军队!是以两人一到立刻就被押入了大牢严加看管,随后忽必烈便再无后顾之忧,开始布置兵力准备将宋家的那些人尽数剿灭不留后患!

    那郭靖和项凡乃是整个义军的统帅,加上文天祥,此时三人一去再无音迹,义军失去了统帅,在元蒙的威逼下节节败退。临安眼见着就朝不保夕了!

    群臣被迫护着两个小皇子逃往海上,一路逃到了崖山,但在这海上漂泊的一段时间内,又有不少的臣子受不了离去,人数越来越少。等到了崖山那边,张世杰领着十余万官兵,和三十余万的义军赶来,恰逢武馆的人纷纷从天山上下来,于是众人且战且退,死守崖山!

    其间吕仁本不想来,看着被完颜安靖护送回来后就一直没有醒来的丁一,要说他不恨宋朝皇室那是不可能的。清楚了事情的因由,他恨不得将宋朝皇帝的人头给扭下来。但是武馆中不少的弟子接到了消息后纷纷下山,他知道若是丁一醒来了,看见这些弟子尽数不在定会担心,于是为了他们,他才领着人赶了过来。

    到了那边得知了元蒙那边正要将文天祥、郭靖和项凡斩首示众,以泄小朝廷和义军之气势!吕仁当即安排了众人夜袭蒙古军营,即使知道了那是个陷阱却又无可奈何!

    争夺直接引燃了这宋朝最后一次的大战,崖山战役!

    祥兴二年,元将张弘范大举进攻赵昺朝廷。后来在不久以前攻占广州的西夏后裔李恒也带领援军也加入战事。宋军兵力号称二十多万,实际其中十数万为文官、宫女、太监和其他非战斗人员,各类船只两千余艘;元军张弘范和李恒也有三十万人,战船数百艘。这时宋军中有建议认为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

    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将下令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

    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宋朝之中早在吕仁的指点下船只皆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抵御元军的火攻。元朝水师火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军吃干粮十余日,饮海水之士兵呕泄。张世杰率苏刘义和方兴日大战元军,张弘范擒张世杰甥韩某,以其向张世杰三次招降不果。

    其后张弘范预备猛攻,元军中有建议先用火炮,弘范认为火炮打乱宋军的一字阵型,令其容易撤退。只是派兵围攻,却不防吕仁领着高手一阵冲杀,反倒损失不少,若不是重重围困,早就被小朝廷逃了出去。

    忽必烈在后方闻听战报大怒,对付这些南朝的高手,他都只能靠火炮袭之,这张弘居然如此的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