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北京三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图说北京三千年-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瑞也接到指示,将化石送往美国大使馆。当魏顿瑞看到两只精心装裹的大木箱安全进入美国大使馆后,松了一口气,但他哪里知道,这一去,化石就“泥牛入海无消息了”。
  珍珠港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即1941年12月8日,日军就赶到协和医院来“接收”,当然,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只看到空空如也的大保险柜。1942年,日本派出密探四处搜寻,不久传出在天津找到化石的消息,但随即又加以否认。不过,从那以后,日本人变得讳莫如深,再也不提化石的事。战后,美军在这个岛国广泛查找,仍然一无所获。
  此后几十年,许多不同国籍的学者为这批稀世珍宝仆仆奔波,作出了种种猜测,但时至今日,关于“北京猿人”的下落依旧扑朔迷离。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后海·四合院:寻找京味的感觉
后海, 古老的街道里散发着沉积了多年的北京文化的气息,让到此的我们体会到了真真切切的老北京风情。
  要说后海的北京文化,就不能不提及北京的四合院了。完全可以说,四合院是北京最具传统意义的民宅形式。北京的四合院,早在辽代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了,后经金、元,再到明清时期的逐渐完善,最终成为了北京城最具特点的居住形式。由于后海距离故宫非常近,而皇城脚下的居所又非同一般,所以后海的四合院是最典型的,也是最具京味的。其实,仔细观察一下故宫,你就会发现它的结构也非常像一个大四合院。
  正规的四合院一般自西向东贯穿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偏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在皇权时代的京城,要是说能够住在四合院的大多是皇宫贵族或者是有钱人。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北京的四合院越来越少了,现代文化弥漫着整个京城,许多的老房子都被拆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而胡同则变成了柏油马路。可是没过多长时间,人们慢慢的意识到了四合院并不只是一种居所形式,并不是我们过去想象的简陋的平房,它像故宫一样是我们北京的名胜古迹,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文化象征。
  

北海:如诗如画的皇家园林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的中心,是我国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北海景点的特点是密度大,但因为处处有空,处处包在植被之中,所以并不显得拥挤。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北海的设计是多么的密而不挤、景致无穷,又都那么的自然,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美感。
  北海园林的开发始于辽代,金代又在辽代建造的基础上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成了规模宏伟的太宁宫。太宁宫沿袭了我国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规制,并将北宋汴京艮岳御园中的太湖石移置于琼华岛上。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宁宫琼华岛为中心营建大都,琼华岛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划入皇城,赐名万寿山、太液池。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万寿山、太液池成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被称为西苑。明代向南开拓水面,形成三海的格局。清朝承袭明代的西苑,乾隆时期对北海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后的规模和格局。辛亥革命后,1925年北海被辟为公园对外开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北海公园的保护极为重视,拨巨资予以修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雍和宫:尊贵大气的皇家寺院
雍和宫,是我国著名的喇嘛庙,也是藏传佛教的盛地之一,而且它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寺庙,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历史背景,是北京久负盛名的旅游和祈福的好地方。
  雍和宫的前身是王府,也是雍正当皇子时的府邸,一开始叫做贝勒府,后来升为王府,雍正继位当了皇帝以后,这里便成了皇帝的行宫,正式赐名为“雍和宫”。雍正帝驾崩后曾在这里安放他的梓棺,以后十年这里供奉过雍正的画像,在乾隆九年(1744年)正式改为喇嘛庙,成为皇家第一寺院。
  在这座寺院里,有一块具有历史政治意义的大石碑不能不提。当我们游览此地的时候,进了第一座大门雍和宫门之后,在第一座大殿雍和宫之前,就会看到有一座大碑亭,立在甬道中间,亭中有一块大型四面碑。这块碑叫《喇嘛说》,高米,正方柱形,每面宽米,上面用四种文字刻着乾隆皇帝写的一篇文章,专门论述了喇嘛教的来源、作用和教制教规。碑立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碑文的汉字则是乾隆的御笔,字体工整漂亮。这块石碑既体现了大清对藏传佛教的统治政策和政治态度,也是我国宗教文化的反映和展现。
  除此之外,作为皇家寺院,雍和宫里还存有许多珍贵的物品,包括大量的历史碑刻、匾额,大多都是皇帝的御笔,还有大量精致的佛像、唐卡、经卷、佛教文物,以及六世班禅大师和七世、十三世###喇嘛来京时的珍贵遗物、密宗造像等等,这使雍和宫成为一座非常高级且尊贵的皇家藏传佛教博物馆。至今,雍和宫里仍有不少来自内蒙古的喇嘛,使其香火常年兴旺,而且国内外的参观者也络绎不绝。
  

香山:红叶满山人心醉
香山,又称静宜园,位于北京海淀区的西郊,全园面积为160公顷,最高峰海拔557米,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园。1186年,金代皇帝在这里修建了大永安寺,又称甘露寺,并于寺旁建造行宫,此后元、明两代的不断修建使得皇家园囿初步形成规模,清代乾隆年间对香山大兴土木,使之作为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静宜园”,而名列清代著名的景观“三山五园”之内。
  香山的景点虽然很多,但最有名的当属香山红叶。秋天的时候,漫山遍野的黄栌树叶红得像火焰一样。据史书记载,这些黄栌树是清代乾隆年间栽植的,两百多年以来,逐渐形成了拥有94000株的黄栌树林区。每年的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是观赏红叶的最好季节,红叶的延续时间通常为1个月左右。半山亭、玉华山庄和阆风亭都是看红叶的好地方。
  ?关于香山之名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香山得名于最高峰的钟乳石,其形似香炉,所以被称为香炉山,简称香山。另一种说法认为,香山是得名于古时候香山上的杏花,花开时其满山遍野的香味使得此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香山”。
  东宫门,是香山公园的正门,原东宫门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所见到的是新翻修的大门,清代乾隆皇帝题的匾额“静宜园”便悬挂于此门楣之上。此外,著名的景点玉华山庄便处在了香山公园的中心,这是在明清古刹遗址上建的山庄,是秋季观赏红叶的理想之处。还有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昭庙,主要由牌坊、虹台和琉璃塔组成,是一座大型藏式喇嘛庙,以及始建于明代嘉靖元年(1522年)的见心斋,清代的时候得到了重修,这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古迹,为香山之内的“园中之园”。这些都是去香山值得参观、体味的景点。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国家博物馆:历史在这里沉淀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的东侧,是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两馆合为一体后,以中央大厅为界,北半部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南半部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
  该建筑于1958年11月动工,1959年与人民大会堂同时建成,成为建国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并于同年国庆之际开始接待观众。1961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整座建筑南北长313米,东西宽149米,总建筑面积达69000平方米。中央部位和两翼的中部是四层建筑,其余部分为三层。在总出入口处,24根方柱组成了富有中华民族风格的11孔巨型方柱式门廊,门廊两端是两座高达米的柱楼。廊额上黄色和红色石料镶嵌成的多面红旗簇拥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浅黄色的外墙和用玻璃砖镶成的金黄翠绿的屋檐,色彩鲜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基本陈列以中国通史为主,通过举办有关历史、考古、文物等方面的多种专题陈列,以及临时展览、常设国际交流展览和捐赠品展览等不同形式的展览,向公众系统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秀的民族传统和当代主流文化精神,并全面地展示与宣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与辉煌文化,介绍世界文明与优秀文化。通过高水平的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公众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国家博物馆还将成为首都中心区供公众进行高品位文化享受的重要场所。
  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07年进行改扩建工程,2010年将完成改扩建,建筑面积增加到15万平方米,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的西、南、北三面整体保留,进行加固改造和维修。新馆部分镶嵌在老馆中间并向东扩建。建筑风格与老馆保持一致,建筑体量比现在老馆略高。改扩建工程完成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无论从文物藏品、展览规模、硬件设施还是从人员组合上都达到了与其相配的规模和水平,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博物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北大·清华:梦想起飞的学术殿堂
北大、清华,作为坐落于北京海淀区的著名高等学府,百年来一直以其久远的教育传统与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着无数的海内外学子前来求学。
  北京大学,作为国内学科设置最为齐全的大学,在人文科学领域代表着国内最高学术水准,无论是在传统的还是在新兴的人文科学领域,北大都卓有成就。当然,北大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建树不凡,理学领域在全国高校中以七项第一、两项第二显示了北大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卓越实力,医学领域5个学科全部进入三甲。北大的学术声誉更是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在2006年英国《泰晤士报》一年一度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排名十五,超越了东京大学成为了亚洲第一。
  同样,北大也是各国政要和诺贝尔奖得主来访最多的学府,他们从容自若的言谈、温文尔雅的举止、渊博高深的见解,让每一位北大学子受益匪浅,学到了课堂上未能获得的知识。
  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的清华大学,同样也是中国大学的楷模与先行军,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准则与格调,这又并不妨碍它吸收外面更先进的思想。每年,清华都要聘请国外优秀的教师来这里任教,这些老师的到来也给清华注入了新鲜的思想与血液。
  北大、清华自创立以来就一直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具知名度的大学,在这里,可谓是青年才俊、大师名家云集,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学子都能感受到名家的风范,聆听大师的教诲,使得这些学子都具备了与众不同的思想与气质。
   。。

爨底下:不可多得的古村文化经典
在北京古老的大地上,有这样一座风貌古朴、环境幽静的古老山村,它就是静静卧居于京西深山峡谷之中的爨底下村。
  在明、清时代,该村所在地为京西贯穿斋堂地区西部东西大动脉最重要的古驿道,也是京城连接边关的军事通道,又是通往河北、内蒙一带的交通要道。古村位于古驿道距离斋堂川(现斋堂)西6千米的山坡地段。海拔650米,属太行山脉,清水河流域。从周围环境上说,该村四面群山环抱,山脉起伏蜿蜒,气势壮观,山形奇异优美,看上去其布局和谐而又有序。70余座灵巧多变的山地四合院沿山势高低分台而筑,层层叠叠,栉比鳞次。那蛮石原木建造的房屋、山石铺砌的陡峭台阶和街巷,朴实厚拙,色彩斑斓。村内有山泉,有充足的日照,良好的自然植被和适宜耕作的土壤,是一处生态环境良好、适宜耕作和居住的建村基地,为爨底下古山村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爨底下是一座融自然美、人工美、社会美于一体的聚落环境,具有着“活化石”般的珍贵价值,记载着古村发展的历史、先人建村的智慧和创造实践。村里至今仍保存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和遗存,是极为难得的历史见证。它虽然历经了岁月的变迁与沧桑而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它那亲切近人、充满自然气韵和浓郁生活气息的山村环境,依然是那么的动人。
  爨底下古山村,作为北京古都珍贵的历史文化村落,它的发掘为京城增添了乡土文化的风采,特别是古村独有的山地四合院与京城的胡同四合院相映生辉,使京城民居文化更加绚丽多彩。从全国看,爨底下古村也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古村文化经典,它具有历史文物和建筑、美术、社会学等多学科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EXC'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