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现场解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资治通鉴现场解说-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匾丶侵捶ㄕ叩某叨日莆铡!肮爬锩婧眯扌小保且桓龇矫妫弧懊鹈畔亓睢笔橇硪桓龇矫妫《际墙舱莆盏某叨龋颓胤ā⒑悍ǎ只颉洞竺髀伞贰ⅰ洞笄迓伞罚叵挡皇呛艽蟆V钡浇裉欤畎蕉妓滴颐堑南芊ㄊ侨澜缱詈玫南芊ǎ诒U先嗣竦淖杂扇Ψ矫娣浅3浞帧5牵颐堑南芊ㄊ导蛟对恫蝗缒切安罹ⅰ钡墓摇
  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杀了什么人?什么人杀人?伤人到什么程度?盗了多少?抵什么罪?刘邦一句话就能把如此繁复的立法工作全部搞完?我认为关中父老之所以欢迎刘亭长,关键是“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一是灭了暴秦,二是纪律尚好,后来军队没有驻扎在咸阳,而是“军霸上”。“约法三章”在今天看来,任何一个原始部落都自然而然能做到。如果说真的是刘邦的“约法三章”起了作用,那主要也是因为关中父老由此感觉到刘邦是个讲法制讲道理的人,一支武装,讲道理就是军队,不讲道理就是土匪。
  项羽是作为刘邦的反衬出现的。项羽在河北灭了王离,降了章邯,全部击溃了秦帝国的主力军团。当他胜利之后环顾形势的时候,发现刘邦卡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搞叛乱和政变,不控制首都不是瞎整吗?!另外,对秦皇的仇恨还没有宣泄,于是项羽挥师西向。
  项羽在西进过程中坑杀降卒。关于此事论者众矣,但多从道义、人性的方面批评项羽杀降不祥,如此而已。其实在技术层面,项羽也是有些不得已,人心浮动,不好控制。整建制的部队投降,从现代的经验看:一、要把将帅和士卒分开,降将不能继续带降卒,否则上下一体,随时可能复叛;二、降卒要化整为零,溶解到老部队中。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兵源基本上是国军的俘虏,共产党对俘虏兵,一是洗脑,看一出《白毛女》或《血泪仇》,进行阶级教育;二是均匀地分配到老部队里,即使是对起义的部队,也是这样,傅作义的部队在北京起义之后,没俩月,他就找不着了,去哪儿了,掺到解放军里面了。项羽为了保持江东子弟兵的纯洁性,想不到这些招数,没招了,就用最笨的招,坑杀。
  

一个忽悠人一个坑人(2)
项羽所坑者,应该都是章邯所部,联系到项羽后来封章邯为雍王,留守关中,而在这之前又把章邯所部尽皆坑杀。从关中父老看,对项羽是痛恨,对章邯是怨恨,章邯王关中绝无人望可以定矣。项羽封这么一个“跛脚王”防范刘邦,岂能有功效。
  项羽以为有八千子弟兵,骁勇无敌,即可纵横天下。这哥哥个人英雄主义太严重,不知道笼络人心,网罗人才。章邯是个人才,以文职官员,率民工和囚犯,灭了很多起义军,可见其绝非等闲。要用人,就要给人才起码的环境,项羽把章邯的兵都杀了,章邯就是想死心塌地地为项羽打工,但却连自己的小兄弟都罩不住,活下去的面子都没有了,基本上也就是个废人了。项羽不能用降卒,亦不能用降将,最后还是个“一人敌”。
   txt小说上传分享

历史大片《鸿门宴》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00、304页
  “鸿门宴”大家都很熟悉,故事就不复述了。
  范增观察人还是有一套的,刘邦反常了,贪财好色的老毛病改了,虽然我们知道是在樊哙(背后可能是萧何)、张良同志的帮助下改的,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反常就有猫腻,结论就是“其志不在小”。
  后来事实证明范增的判断是对的,刘邦克制自己,必有所图。历史大片《鸿门宴》播映以后,范增观察判断人的方法普及了,以后的同志们为了韬光养晦,干脆贪财好色,以自污迷惑对手。总之,兵不厌诈,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方式可以变化无穷,根据时间、地点、环境和要诈骗的对象灵活运用就是了。遗憾的是,刘邦不知道范增这么眼明嘴快,要不,他完全可以继续“财物有所取,妇女有所幸”,同时也能达到隐瞒“其志不在小”的目的。——小时候,就希望能做个打入敌人内部的侦察员,一边过着“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一边还可以为革命立大功,多好。
  项羽对范增的建议置若罔闻,“此天子气也”也没激起项羽的兴趣,更谈不上危机感。在鸿门宴上,不论老范如何挤眉弄眼,项羽就是装看不见,加上刘邦摆低姿态,鸿门宴有惊无险。好玩得很!
  项羽拉长腔调问:“刘三呀,听说你要称王造反?”
  刘邦诚惶诚恐:“没有呀,我很忠于大王的,天天站在黄土高坡上盼望着您,您看我脖子都望拧了。一定是有小人说瞎话!”
  项羽:“哦。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我早就说过了,刘三是自己人。哈哈!”
  刘邦心里只一句,我让你小子“无伤”!
  传说中的鸿门宴,人,只损失了一个曹无伤,物,只损失了一个玉斗。成本低得很哦。
  在我们看来,项羽错了,范增对了,刘邦侥幸了,曹无伤忒冤了,张良、项伯表现贼到位了,因为我们都是事后诸葛亮,所以我们可以批评项羽,为他叹息。
  但在项羽当时看来,将来纵有一万种可能,也没有垓下这种可能,他一定认为,不就是刘三刘亭长吗,一乡干部,他能翻了天?就是借他个胆子,老子出马也随时可以摆平。
  历史有很多相似的镜头,刘备投奔曹操时期,谋士荀彧建议曹操把刘备干掉,理由一样,大耳贼“其志不在小”,至于脑袋上面有没有王气就不重要了。有意思的是,曹操不像项羽,他对刘备还是很重视的,“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但是,最后还是没办,不是不想办,而是有所顾忌,沽名而已。曹操是沽名,彼阶段,维护名望比杀掉对手更重要,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对项羽而言,名望是打出来的,不是积攒来的,所以老人家有诗云“不可沽名学霸王”,有点儿高抬他了。
  范增的广告语是“一切皆有可能”;项羽的广告语是“一切尽在掌握”。刘邦有两条广告语,一条是明的:“真诚到永远”,忽悠项羽哥哥的;还有一条是暗暗在心里发布的:“我能!”
  

沐猴而冠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
  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韩生。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04页
  项羽有几句名言,学历史的都熟悉:一、“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二、“彼可取而代也。”三、就是现在讲的这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四、“天亡我,非战之罪!”
  四句话,反映了一个人的豪气指数。第一阶段,“学万人敌”,一看就是个有为青年,有志向;到了第二阶段“彼可取而代也”,则是革命豪情万丈高,革命纲领和目的都规划得相当清晰;到了咸阳,有条件“取而代”了,却开始龟缩,小家子气暴露无遗,难道他忘记了当年的誓言了吗?至于最后诅咒老天爷,则是灭亡前的哀鸣,徒唤奈何,到死也没有整明白自己怎么就败给了刘亭长。
  焚书早种阿房火,焚书和焚烧阿房宫有没有关系?也许有,书都烧光了,像项羽这样的小青年没有书读,也就没有文化教养,也就不懂得心疼世界文化遗产。但是以后有书籍的时代,也一样有焚毁宫室、作践城池的事情发生,今天把长安烧了,明天把洛阳点着了,项羽始作俑者乎。
  刘邦仅在宫殿小住一下,就有樊哙之流骚扰,讲一通艰苦朴素的革命道理,看来身边还有明白人;项羽把宫殿都烧得一塌糊涂了,才有人出面劝谏,说咸阳的房地产有升值潜力。项羽也许正在懊悔,马后炮就来了,心里憋着的一股子邪火就喷发了:“老子要回家!做了大款不回家显摆一下,谁知道哥哥我如今坐着600的大奔?”
  倒霉的韩生犯了浑,哪儿不舒服他揭哪儿:“乍富的人就这样,套上西装也不像人样!”
  项羽不爱听了,也犯浑,直接把韩生哥哥扔到锅里或者鼎里,煮了。项羽爱煮人是有名的,后来要煮刘邦的老爹老妈,看来也不是瞎咋呼。
  “沐猴而冠”确实埋汰人,项羽不高兴也是正常。为了面子,可以煮了韩生,但为了自己的革命事业,韩生劝解的本意应该接受;樊哙诮责刘亭长“富家翁”则温和许多,刘邦虽然不悦,但还是接受了。项羽、刘邦开始PK以后,项羽处处丢分,直到垓下,还在埋怨老天不公,看起来他还不如今天的超女,超女们下了PK台,都知道表示很享受竞争过程,同时要继续努力。
  杀掉子婴,是项羽一系列错误中的一个,再批评也没意思了。从坑秦卒到焚咸阳,项羽意气风发。范老呢?怎么没见范增伯伯出面规劝一下呢?范增在鸿门宴上砸了玉斗,倚老卖老地骂了项羽,是不是就此闹情绪了?做大事业,身边有没有谋士,相当重要。
  项羽火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绝,代表六国报了灭国之仇,把秦国灭得干干净净,爽是爽得很,但是对将来,一片迷茫。他把咸阳的工作象征性地汇报给当时的共主楚王芈心。芈心是个牛脾气,强调“先进咸阳为关中王”这一政策的稳定性,项羽终于说实话了:“怀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约!”
  有意思的是,项羽回头又把楚王提了一格,尊为“义帝”,但又不让他居于政治中心,按道理他应该把义帝带在身边,然而他却“徙义帝于江南,都郴”。怪得很!
  把一手好牌玩得这么臭,让人一叹,二叹,复三叹!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他向垓下狂奔而去(1)
二月,羽分天下王诸将。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羽与范增疑沛公,而业已讲解,又恶负约,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之。”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汉王怒,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萧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05~307页
  项羽在咸阳折腾得差不多了,于是分封诸王,首先把自己封为霸王。霸王一词,在今天有蛮不讲理、横行霸道的意味,这都是从项羽身上衍生出来的,在当时,霸王的“霸”,与春秋五霸的“霸”应该是一致的,只是比“王”差一级的统治状态。心悦诚服谓之“王”,保持秩序谓之“霸”,霸王是天子以下诸王的老大,有点儿像黑社会的大师兄。当时的“天子”是“吾家所立”的义帝,项羽这时基本上没把他当回事,所以这个体制很怪。后世诸位,没有这个能力和机缘也就罢了,如果有,决不会像项羽这样,不做皇帝做诸侯,不做师父做大师兄。
  霸王项羽不是政治家,身边也没几个明白人,好容易有一个范增,项羽对他也不是言听计从,不知道怎么发挥这只老狐狸的作用。另外一层,范增在政治上,是拥护楚王芈心的。我认为他和诸葛亮有一点点像,诸葛亮拥汉,刘备如果以恢复汉室为己任,诸葛亮的理想和现实就一致了,当刘备犯浑要和东吴开练时,诸葛亮的理想和现实就出现错位了,因为联吴才能抗曹,曹操是篡汉的元凶,东吴是抗曹也就是恢复汉室的战略合作者,这时,诸葛亮就对刘备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范增亦如是,范增是要恢复楚国,范增协助项氏,有点儿借项拥楚的意思。张良也是这样,刚开始参加起义和投奔刘邦似乎只是手段和过程,让韩国故主恢复权势才是目的,只不过后来张良与时俱进,没有把拥韩进行到底。所以,在新政治制度的构建上,范伯不会也不可能提出什么高明的方案。反而是在郡县体制内的基层干部萧何、曹参等,对皇帝领导下的郡县制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没有那么拒之千里。
  霸王分封了多少个王,没有细数,但是这次分封,满意的不多,抱怨的不少。刘邦没有被安排到关中,最不满意,差点儿不顾实力不济就要和项羽翻脸。项羽封王时,有点儿任人唯亲,把传统的赵王、燕王、齐王都挪了地儿,而让他们的手下,如赵王的部下张耳,燕王的部下臧荼,齐王的部下田都,都鸠占鹊巢。把老领导统统挤走,这个方案让老干部不开心,陷新干部于不义,效果确实很差劲。革命的成果如果不是自己做皇帝,那就应该是恢复六国,可项羽对六国之后也没有给予应有的尊崇:赵、燕、齐、魏都徙于他地,韩王干脆不给封地,带在身边,最后也杀掉了,自己立起来的楚王义帝第二年也给谋杀了。我们不禁要问:项羽啊,你究竟想干什么?
  项羽在政治上连续的丢分行为,把他在军事上建立的超一流优势全部抵消殆尽。现在,需要的就是有人对他说不,历史是有准备的,这个人已经在反秦的斗争中成长起来了,这个人就是刘邦刘亭长。
  秦灭六国一次,没死透,项羽再灭一次,这次效果很好。等到刘邦坐了江山,赵、燕、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