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现场解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资治通鉴现场解说-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12~313页
  项羽二月封诸王,刘邦八月就反了。半年时间,力量对比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吗?
  刘邦反叛前,不把老爹老妈老婆老仔接出来,怪不得遭后人诟骂。连梁山英雄都知道不论自己造反还是策划他人入伙,都得派小分队把家属接出来。不知是因为战事爆发得太急,还是因为全然忘记了。另外,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家属是否也在项羽控制的地区,史书里没有这些细节。
  王陵的母亲被项羽保护起来了,或者说是劫持了,这种方式在古代很流行。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是先尽忠,后尽孝。
  孝道不能保全时,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王陵母亲式的,被孝的主体,也就是父母作出自我牺牲,让儿女解脱出来去尽忠,这样的母亲好像有很多位,史书对类似这样的英雄母亲赞扬不绝。王陵母亲的话,在今天看来也绝对煽情,一位母亲的临终感言,具有强大的舆论导向作用。这样的事情和对这样的事情的宣传,现在看来,都是反人道的。
  中国古代没有民调系统,民意的表达有很多巧妙的方式,王陵母亲的话“善事汉王,汉王长者,终得天下”就是一种民意指向。王陵母亲的这句话,不知当时有没有广泛传播,不管是当时就开始传播,还是汉王做了皇帝以后再开始传播,这种英模典型的宣传报道,都有很好的集聚人心的效果。如果当时传媒业非常发达,这件事就可以让项羽立马输光光。还有一种是儿子不接受劫持和绑架,化悲痛为力量,结果也是父母牺牲。
  刘邦创造了第三种方式:
  刘邦的老爹老妈后来也被项羽抓起来了,项羽要活炖刘氏翁妪威胁刘邦,刘邦笑着说,咱俩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我妈就是你妈,你要把咱爹咱妈煲成老火汤,你能喝下去,我也可以来一碗。后来有人讲刘邦不孝,不堪为人君,父母就烹仍然谈笑风生,活脱脱一个大流氓。我却不这么看,我认为刘邦是个谈判专家,很懂心理学,表面上很无赖,实际上却片言救了父母。项羽有时是个浑人,煮过很多人,煮过的活人如那个发明“沐猴而冠”成语的韩生,煮过的死人如王陵的母亲,但终究没有煮刘邦的爹妈。刘邦的言语和态度,可能提醒了贵族出身的项羽,用这样下作的手段来玩胜之不武。为了泄愤,项羽煮人;但在战场上,靠煮人家的父母来赢取胜利,项羽还不至于如此没有品位。
  

放羊娃也有乡愁(1)
项王使趣义帝行,其群臣、左右稍稍叛之。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14页
  冬,十月,项王密使九江、衡山、临江王击义帝,杀之江中。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14页
  刘邦从汉中出兵的当年,项羽就把义帝芈心同志发配到了郴,即今天的湖南郴州。芈心从楚王做到义帝,级别高了,权力却小了。刀把子里面出政权,在乱世,没有军事上的实力,也就没有政治上的地位。第二年,项羽又密使九江王英布,把这位具有高贵血统、放羊娃出身的义帝弑了(用词尽量规范一点儿)。司马光很讲究用词,这次老人家用了“杀之江中”四个字,看来,在司马光心目里,义帝也严重贬值——杀之江中,就是水煮放羊娃喽。
  顺便说一下,有研究者统计,司马光仅形容战争的词就有三十多个,“征、伐、犯、侵、攻、掠、袭、定……”,极其准确考究。大家读《通鉴》时,不妨格外注意一下。
  义帝在临死前,望着江边的青草,或许正好有个放羊的在远处吹笛子呢,不知道他有没有感慨造化弄人。秦二世想做个平头老百姓,弗许;义帝想重新做回放羊娃,一样是弗许。
  刘邦反出巴蜀,好像没有打什么旗号,比如“吊民伐罪”、“清君侧”一类,可以说师出无名,充其量是个“还乡团”,大家想家了,所以要常回家看看。项羽把义帝干掉,于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反而给了发动内乱的刘邦一个“正名”的机会,原本刘邦一年来,用词都是“袭”、“掠”一类,没有名头,这下好了,正想睡觉了,项羽殷勤地把枕头递过来了。
  项羽分封诸王后,霸王做得很不合格。霸者,维持秩序也。封王三个月后,首先是齐王田市的大将田荣不服,不让齐王到封国,因为封得不公正,反而田市比较乖,悄悄地上任去了。田荣嫌自己的领导窝囊,干脆干掉田市,联合彭越一起反对项羽。对这样的反叛行为,项羽哥哥只派了一个叫萧公角的去###,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个小角色,结果吃了败仗,没有搞掂。为了树立权威,经常还要杀鸡给猴看,现在鸡都跑到头上拉屎了,项羽还不知道在忙什么。
  项羽在忙什么呢?把韩王“废以为穰侯;已,又杀之”。
  霸王没有恪尽“霸”的职守,天下又重新进入无秩序状态,从此以后,“霸”字在中国,字的本意改变了,成了蛮不讲理的意思了。项羽没有改变中国,只是改变了一个中国字。
  天下又乱套了。陈馀打败了常山王张耳,张耳归附了汉王刘邦,并做了儿女亲家;陈馀“迎赵王于代,复为赵王”(赵王是被霸王改封为代的),赵王再掉过头来,封陈馀为代王,这个乱劲;汉王又立韩襄王的孙子信为韩王,于是刘邦旗下,除了一个韩信外,还有一个韩王信,一不小心,就把我们搞晕了;后来汉王把魏王豹也搞掂了,顺便把殷王卬也逮起来了。这么说吧,这一两年,大家都在做“合并同类项”的工作,把王减少,最后只剩下汉王和霸王争大小王,这样牌局也清晰一点儿了,我们也不用看得那么累了。
  刘邦打到平阴津,到了洛阳新城(何谓新城?开发区吗?),当地的三老董公给刘邦支了一招,于是放羊娃义帝的价值在死后得到了重新评估。董公给刘邦背了三句成语:“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这三句话很管用:第一,宣传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是大而无当的真理,树立标准;第二,宣传只有自己符合标准,而且得过什么AA金奖、BB名牌等称号,然后到央视做广告喊出来;第三,把竞争对手污名化,直斥其为假冒伪劣。董公说,项羽把义帝弑了,不仅丧失了做霸王的合法性,而且简直就是天下公敌了,你要继续高举革命红旗,继承义帝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txt小说上传分享

放羊娃也有乡愁(2)
刘邦就是刘邦,马上为义帝发丧;亲自披麻戴孝,黑道变成白道;然后干嚎两声,成了革命的合法继承人。
  放羊娃的尸骨这时可能已经漂到大海,仅剩灵魂在唱《故乡的云》了,唉,放羊娃也有乡愁。
   。 想看书来

宰相根苗
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15页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陈平出场了,翻开《史记·陈丞相世家》,我不禁莞尔。“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平为人长美色。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覈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这位陈靓仔年轻时和刘亭长、韩帅哥一样,都是三餐不保的无业混混,不事稼穑,也不从事第三产业,所以到嫂子家里蹭饭成了他们的集体记忆。
  蹭过饭的人,一般都是现实主义者。
  看起来,秦始皇时代,就业率比较低是个大问题。陈平家只有三十亩地,他哥哥一个人就搞掂了,陈平没有事干,就到处晃悠,结交朋友。刘邦如是,韩信亦如是,社会低层中的精英分子不能被合理消化,衣食不保,很容易就铤而走险,以图速来的富贵。
  陈平少时的故事,解释了“宰相”的原意。“分肉食甚均”,分肉应该是人类最早的分配问题,原始人合伙打猎,得手以后,要拖回去“共产主义”:鹿头给猎手,相当于奥运金牌,起到表彰作用,激励他以后继续努力;鹿鞭给酋长,给他老人家补补身体;剩下的前腿、后腿、肚腩、里脊,根据男女老少的不同情况予以分配。小时候在农村见过生产队杀猪宰羊,也大概如此,肉分完了,骨头下水一类不好均分的,干脆煮一锅杀猪菜,一家一盆分完拉倒。
  我在天涯发过一篇帖子名叫《房奴的政治经济学》,里面讲到:“拿工资,只是参与了第一次分配,第一次分配的财富只能达到温饱,能到温饱就不错了,古往今来,四海之内,拿工资发财的有几个?——不要给我讲打工皇帝百万千万年薪的故事。”所以,治理天下,说简单了也就两个问题,一个是创造财富,一个是分配财富;创造时要效率优先,分配时要公平优先;创造是市场的事,分配是总理的事。现代社会的分配是可以一次二次连三次进行的,第一次要激励效率,第二次和第N次要照顾公平,照顾弱势,和谐社会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陈平分肉分得不错,做了宰相对利益分配也有自己的心得,除了公正的理念对头外,关键是对人情世故摸得清楚,对人的心理预期摸得准确,对不同人的不同利益诉求摸得到位。心到、眼到、手到,手下的刀子又磨得锋利,刀刀有分寸,所以才敢打广告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

陈平版刘项PK(1)
及诸侯叛秦,平事魏王咎于临济,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平亡去。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楚,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脩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15~316页
  在刘邦的公司,陈平是跳槽最多的员工。刘邦很有意思,有人来投奔他,他自然高兴,这个时期,一是本身需要人才,二是楚汉之间一来一去表明了一种人心向背,是一种信任投票,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么体现的。所以,来的都是粉丝,都是拥护本哥哥的,自然会热情招呼他们:“来了,先吃饭,到宾馆开个房,咱们回头再聊。”应该说相当得体。陈平不若韩信,不要预热,“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信心满当当的,姿态很强硬。也是一番晤对,也是相见恨晚。
  打天下的时候,竞争激烈的时候,领袖和老板要有一双毒辣的眼睛,要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发现人才,因为时不我待;坐天下的时候,竞争相对超然一些,则要培育人才,要有“凉水泡茶,慢慢出色”的心态,要有长远眼光,从长远布局,考虑人才的梯队建设。有一句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样俗不可耐的话,是“试玉需烧三日满,辨才要待十年期”。对不对?对,但那是在和平时期,可以慢工出细活;在激烈的战争和竞争状态之下,辨识人才,三天都不能等,看中了马上就要落订金,马上就要问:原来年薪多少?好,我给你多少多少。刘邦在这方面够大方,陈平在项羽那里有表现,才做到都尉,这边寸功未立,也来个都尉,级别一样,但起点不一样。
  我们需要再一次把刘邦和项羽放在PK台上。
  先来听听当事人陈平的评价,请注意他对老东家项羽的评价和韩信有什么不同。
  “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 (《史记·陈丞相世家》)
  项羽不能信任人,疑而不用。陈平在第一轮陈述中,为了避免增加刘邦的心理负担,没有讲待遇问题,而是讲信任问题。我们知道,信任是个过程,但和识人一样,在非常时期也要非常处之,也要敢赌。项羽在这方面,不如在战场上有决断,第一不能识人,如韩信者流,原因以前讲过,因为他自己是全能老板;二是虽然认可一些人,但信任不够,比如陈平之所以投汉,就是因为担心项羽误杀自己,为什么有这种担心?是因为平日里的信任不够,信心自然不足。项羽没有推心置腹的铁杆兄弟,大概是因为他出身贵族,再“恭敬爱人”,对陈平这样的来说,也有一种隔离感,不如刘邦出身低微,混迹乡里,亲和力天生充足。
  过了一段时间,刘邦再次咨询陈平时,陈平讲到了刘邦和项羽两个老板在公司待遇方面的差异。“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
  陈平在这里对项羽的评价,比韩信的要客观一点儿。项羽并没有把玩公章不舍得给人,只是在封赏的时候,特别慎重,功爵者,名器,名器不能随便与人,在常时并没有错。刘邦愿意出高薪,凡是投奔自己的,都是总裁、总经理,仅在一个企业就看到有行政总裁、后勤总裁、销售总裁、企划总裁等等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