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现场解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资治通鉴现场解说-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百姓吃不饱一直是一个梦魇。到了邓小平时代,中国大体上解决了吃饭问题,仅此一点,功在千秋。不过,也有专家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解决,除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即从人民公社到家庭承包,更主要的原因是化肥、农药、良种、水利等科技水平的提升。直到今天,在最高层,“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理念仍然根深蒂固,国情如此,不敢掉以轻心。
  说回楚汉相争时代,天下大乱,生灵涂炭,那段历史,除了“人相砍”,还有“人相食”。《资治通鉴》里“人相食”出现过多少次?有时间要数数,估计不在少数。
  原本生产力水平就很低,加上连年战争,粮食短缺成了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也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刘邦、项羽两大集团的生死存亡。
  首先,刘邦有根据地,有根据地,就有粮食,就有兵源;其次,刘邦在行军布阵时特别注意就地取用粮草,“汉王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看来当时秦皇帝还是有战略储备的。
  在楚汉战争中,粮食供应这个大问题,只有在叙述萧何时才会提及。刘邦纠集的反楚同盟军最多时达五六十万人,这么庞大的军队粮秣供应担子不轻哦。项羽按道理压力要小一些,他的八千子弟兵比较精悍,但长于攻拙于守,在中原大战场上,不仅没有战略纵深,连割据一块地方的能力也似乎不足,这样,人员虽少,军需供应反而不如刘邦这边搞得好。
  宣曲在今天的陕西,关中之地。宣曲任氏祖上,是秦国官仓的管理员,天下一乱,国有资产流失,什么手续也不用办,也不用MBO(管理层收购),任家于是就“粮食大大的”。从史书的记载看,任氏是因为囤积粮食,在缺粮时代换成硬通货,于是成为天下巨富。故事的逻辑没有错误。但是,我一直纳闷,照常理,在那个###的时代,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守着大粮仓,除非有装备精良的武装部队保护,否则,那还不和美女带着粗粗的金项链走在深圳的街上一样。《资治通鉴》卷第十汉纪二(凡二年)◎《资治通鉴》卷第十汉纪二(凡二年)
  

反目成仇
冬,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馀闻之,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25、327页
  韩信做了大将,副将是张耳。韩信的才华在这之前,只是小露峥嵘:一是发表了韩信版《隆中对》,天下形势、竞争格局倒也讲得清楚,只是塞了一些私货,说项羽舍不得封王裂土,大秤分金,所以人心涣散。刘邦作为老板,和同样是老板的项羽用心是相同的,天下乌鸦一般黑,天下老板也一般黑,老板都是在和兵仔的斗争中把自己炼黑的。所以,刘邦心里明镜似的,但一定要装傻,一般人的格言是“难得糊涂”,老板的格言是“一定要糊涂”。韩信的第二次表现应该是所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是一次战略转移,不是和敌人硬磕硬地干仗,不算大手笔。此次击赵,应该是韩信初出茅庐第一仗,非常重要。
  刘邦从巴蜀到关中,再到中原,采取的是分兵进击的策略,自己带一支部队,韩信带一支部队,互为战略后援,再加上田横、彭越、英布等盟军,分头搞震,项羽烦也烦死了。
  刘邦和张耳是故交。起初,张耳和陈馀一起响应陈胜起义,辅佐陈胜的部下武臣做了赵王。后来两人闹翻,张耳被陈馀打败,只好投奔刘邦,而陈馀做了代王,辅佐赵王歇。刘邦起兵,期望陈馀一起反对项羽,但陈馀记恨张耳,非要刘邦交出张耳的人头才愿意配合。刘邦哥哥找遍汉营,终于找到一个和张耳长得一模一样的,然后把头砍下来,送给陈馀,骗得陈馀出兵。按说,陈馀和张耳朝夕相处,属于那种烧成灰也认得的朋友,但刘邦送来的假冒“产品”陈馀居然没认出来,也算刘邦和张耳的幸运。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那时没有冷藏车,人头腐烂,陈馀只能依稀仿佛大概差不多地判定张耳的人头到也。后来知道张耳人头是假,自己做了一次猪头是真,所以又和刘邦闹翻了。
  刘邦派张耳和韩信一起出征,殊为妥当,显示了刘邦“搭班子”的高超能力。第一,刘邦对张耳很信任,毕竟是出道前的朋友,信任度大一点儿,再加上后来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儿女亲家可谓是天然的政治盟友。第二,张耳对陈馀很熟悉,知己知彼,能帮助韩信支支招。刘邦这个人事安排,就像派个政委给韩信一样,有督促作用,也有参谋作用。
  韩信在攻击赵国的战役中,把兵法上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高超理论演绎了一次。对于史书上描述的战争,结果无疑是正确的,胜败不能改写,但至于胜为何之所以为胜,败为何之所以为败,写家就有创作的空间了,不能排除从结果推导原因。“置之死地而后生”理论上没错,实践起来,嘿嘿!胜利是胜利者写的。
  陈馀先生在此一役身亡。这个人在当时也是公认的豪杰,但为人比较意气用事,和张耳从革命战友演变为不共戴天的死敌。司马迁很有意思,把这哥儿俩列在一传里面,互为映衬。不是冤家不聚头,信哉斯言。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破釜沉舟与背水一战
(引文同上)
  韩信击赵,导演、主演了大片《背水一战》,是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尔后,韩信一战成名,成为楚汉间堪与项羽PK一把的军事家。在韩信之前,有项羽导演、主演的大片《破釜沉舟》,两部大片的题材一样,故事结构一样,情节也大多相似,关键是阐述的主题思想也毫无二致,都是自断后路,否极泰来,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但是,细细揣摩,两部大片还是有差别的,容锐圆饮口茶慢慢道来。
  项羽破釜沉舟之前,刚刚犯上砍了宋义,篡夺了前敌的领导权,需要一场胜利巩固自己的地位,证明自己革命路线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形势是敌强我弱,敌守我攻,敌以逸待劳,而我则要渡河仰攻。项羽在战略上处于守势劣势,而战术上又必须处于攻势,其所率又是联军,军心不齐,劳师疲惫,章邯、王离一旦掩杀过来,很可能一败涂地。所以项羽就算不攻亦无地方可退,才抱必死之心,持三日粮,破釜沉舟,一把赌输赢。
  和项羽不同,韩信面对的赵军处于守势,汉军可击之,亦可围之,在战略上比较宽裕、从容,不似项羽那般紧迫。从对手实力来讲,项羽面对的章邯、王离军团,那时已经身经百战,积胜积威,战斗力相当可观;而赵王歇的军队,从武臣时代起就不停地易帅,训练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肯定不到位,说他们是乌合之众应该不是诬蔑吧。另外,韩信用兵还是相当持重的,陈馀如果采取了李左车的计策,也就没有韩信后来表现的空间了。陈馀效宋襄公在决战的时刻玩高风亮节,没有袭击汉军的粮道,也就把最好的机会丢掉了。“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李左车)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敢引兵直下,韩信此时已经有了兵法讲的“庙算胜”的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一切尽在掌握中,玩个背水一战,就像已经把金牌拿到手的跳水运动员在做最后一个动作时,提高难度系数,让动作更具有表演性质和审美价值一样。
  项羽破釜沉舟过的是黄河,是真正的自绝后路。章邯虽狠,但狠的斗不过不要命的。韩信背水一战,背的是什么“水”?河北一带没什么大河,何况是冬十月,平趟着就过了。韩信胜的把握很大,“今日破赵会食”有点儿卖弄显摆。压抑太久了,一旦放开,有点儿飘。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韩信借张耳透露心曲
(韩)信募生得广武君(李左车)者予千金。有缚致麾下者,信解其缚,东乡坐,师事之。问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按甲休兵,镇抚赵民,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而后遣辨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遣使报汉,且请以张耳王赵,汉王许之。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27~328页
  韩信破赵二十万之众,俘虏了赵王歇,砍掉了陈馀,然后在俘虏中搜查广武君李左车。
  李左车(jū)(生卒年不详),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南羊马人(一说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人),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谋士。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李左车有句名言大家都知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韩信一定是久闻其大名,所以悬赏千金必欲得之。韩信见李左车,亲解其缚,恭请上座,纳头便拜……没有,这是宋江。小时候看《水浒传》,在宋江执政后期,梁山好汉经常能抓到一些朝廷命官,宋江一见就是这副德性。凡是上了“一○八”黑名单的,都一定感动得和宋哥哥对拜。这叫折节下士的,用这一招搞掂那些恃才傲物狷介不羁的知识分子特别有效。
  韩信拜李左车为老师,说明这小子还是有智慧的,因为韩信也是恃才傲物之人,也是特期望别人能这样对自己折节下士的。两人讨论了汉军击赵以后的战略形势。
  打开中国地图,赵在河北或河北偏南地区,北方是燕,正南偏东是齐。韩信率汉军从中间突破,气势如虹。下一步该当如何,韩信自己有两个目标,“北攻燕,东伐齐”,所以他咨询新拜的老师“何若而有功”。
  老师也不是白当的,李左车说,你现在劳师远征,士卒疲惫,打谁都够呛。而且不论是北上攻燕还是南下攻齐,另一方都会在背后骚扰你,偷袭你,攻击你,直到消灭你。所以,你不要动,抓纲治国,把赵国的事情办好,他们才会吃不透你有多大实力。你对他们保持一种高压势态,说不定他们会经受不了压力自动投降呢。李左车如果喝高了,一定会对韩信说,我们要早知道你只有这么几个兵,这么几斤粮,我们就会关起门来睡觉,憋死你。
  以前看过一本国民党被俘将领关于淮海战役的回忆录集,他们叫“徐蚌会战”。这本书是他们特赦以后写的,尽管对解放军的英明歌颂有加,但是在说到一些具体的战役战术问题时,也流露出一点点不服气,也感叹当时不了解解放军的情况,要不就如何如何……仗打完了,才发现敌人并不那么强,做事后诸葛亮也挺痛苦,肠子都悔青了,能不痛?
  韩信采取了李左车的建议,派使者到燕,一檄而定,不战而屈人之兵。韩信是智慧型的统帅,披坚执锐并非其所长,在当时混乱的形势下,有大局观的统帅非常难得。
  这里闲插一笔,韩信请以张耳为赵王,汉王刘邦许之。张耳是老革命,长期在赵从事革命活动,后来被项羽封为常山王,王赵地。这次,他是作为韩信的副手击赵的,取得胜利以后,韩信推荐自己的副手为赵王,表面上看是尊重老干部,实际上已经向刘邦发出了很强烈的信号。刘邦收到了吗?
  

一次成功的策反(1)
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
  王见之。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29页
  在上一年(公元前205年)四五月间,刘邦从出兵平定关中之后,就开始着手“统一战线”工作。在政治力量错综复杂的时候,抓住主要矛盾,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高明之举,这一点,熟悉现代史的人都知道。而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构想,也应该是来源于###经验最丰富的中国历史,而不是马列主义的本本。
  刘邦纵观天下,问:“谁可与共功者?”项羽是我的敌人,谁是我的朋友呢?
  张良接茬道:“九江王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一个是九江王英布,还有一个是军阀彭越,这两个人和项羽关系都不怎么样,眼下可以和他们俩勾兑。奇怪的是,张良把韩信也合并同类项到英布、彭越一伙当中了。所以,当韩信要求封为齐之假王时,刘邦很恼火,张良却认为再自然不过了。当时,裂土封疆,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最好办法。
  在大混乱时期,总有一些边缘力量,没有实力问鼎争锋,又不甘心唯别人马首是瞻,因此一边犹豫不决,一边谨慎地守着自己的地盘,英布就是这样。楚汉之间,或左袒或右袒,内心矛盾很久了。
  刘邦用人,方法的确很多。一天,他对左右的人说,你们这些笨蛋,帮我办不了什么大事!(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有一个叫随何的被激将法激起来了:“陛下什么意思?”刘邦说:“谁能挑动群众斗群众,让英布和项羽翻脸干起来,谁就是好同志! ”
  随何到了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