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大将:粟裕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共和国大将:粟裕传-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粟裕脑海里留下很深烙印。朱德说:“1905年的俄国革命失败了,留下来的‘渣渣’就是十月革命的骨干。我们这一次就等于俄国的1905年革命,我们只要留得一点人,在将来的革命中间就要起很大的作用。过去那个搞法不行,我们现在‘伸伸展展’来搞一下。”朱德还卓有预见地指出,军阀之间的战争一定要爆发。他说:“军阀不争地盘是不可能的,要争地盘就要打仗,现在新军阀也不可能不打。他们一打,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发展了。”①
  作为政治工作领导人,另一个四川人陈毅的讲话富有鼓动性,他诚挚地开导大家说:“南昌起义是失败了,南昌起义的失败不等于中国革命的失败。中国革命还是要成功的。我们大家要经得起失败局面的考验,在胜利发展的情况下,做英雄是容易的,在失败退却的局面下,做英雄就困难得多了。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经得起失败的英雄。”②
   。。

军事生涯展开新的一页(2)
粟裕听着朱德、陈毅分析入理的讲话,更坚定了在失败面前百折不挠的斗志。在以后的革命斗争历程中,粟裕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都能坚强挺立,昂首阔步前进,最终夺取胜利,堪称经得起失败考验的真正英雄。
  10月底,部队从信丰来到赣粤边境的大庾山区。正如朱德早些日子所料,这时国民党新军阀各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继宁汉战争之后,又爆发了几场混战。他们各自忙于互相争夺,不得不放松了对起义军的追击。朱德和陈毅抓住这个时机,对部队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整顿,这就是著名的“大庾整编”。粟裕自始至终参加了整编。
  这次整编的重点是加强共产党对部队的领导。首先由陈毅主持整顿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重新登记了党、团员,调整了党、团组织,成立了共产党支部。此时部队有共产党员五六十人,约占部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陈毅把他们分配到各个连队去,加强了党在基层的工作。在此同时,对部队进行了统一整编,共组成9个连队,其中7个步兵连,1个迫击炮连,1个重机枪连。粟裕从班长直接被提升担任步兵第五连指导员,连长耿凯是朱德领导的军官教育团学生,后来牺牲了。为了缩小目标,便于隐蔽,部队使用“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番号,朱德任司令,对外化名王楷(由朱德的号玉阶演化而来),指导员陈毅,参谋长王尔琢。经过“大庾整编”,部队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气氛渐渐活跃起来了,官兵再也不是愁眉苦脸,精神面貌大为改观。部队转战赣南山区时离队和走散的一些人,这时也陆续返回部队。部队总人数虽然只有饶平出发时的三分之一,约七八百人,但都是大浪淘沙保存下来的精华,是不灭的革命火种。
  11月上旬,朱德、陈毅率部离开大庾县境,来到湘、粤、赣三省交界的崇义县以西的上堡、文英、古亭地区。这里大革命时期农###动高涨,群众基础较好,又是一片连绵不断的大山。朱德、陈毅决定部队进入山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起义部队首先打跑了占山为王、作恶多端的土匪,收缴了地主的武器,接着整顿原来的关卡,征收了一点税金,解决部队的给养。干部战士每天的任务除了出操上课进行政治、军事训练外,就是分散帮助农民生产劳动,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宣传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的道理。起义部队在这里活动了大约20天,粟裕和战士们受到的教育很深。过去大家只知道打仗,现在也做群众工作了,开始懂得要把武装斗争和农###动结合起来。虽然这还是初步的尝试,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意义重大。
  12月上旬,部队转移到粤北仁化,得知中共中央决定举行广州起义。就在这时,中共中央来信指示朱德、陈毅,率部于12月15日赶到广州,参加起义。部队日夜兼程南下,刚到韶关城郊传来了广州起义失败的消息,于是部队转移到了韶关西南郊的西河坝,住在一座天主教堂里。官兵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很深,每天集合都要高唱《国际歌》,高呼打倒国民党的口号。不久部队转移到韶关西北30公里的集镇犁铺头。粟裕和起义军官兵白天休养生息和练兵,晚上以连、排为单位分散到农村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并且开始了打土豪。
  这一时期,粟裕跟着朱德、陈毅转战,探索和寻找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道路。朱德、陈毅领导部队逐步实现了从城市到农村、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重大战略转变,尝试了把武装斗争同农###动结合。朱德还从当时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运用革命策略,利用敌人阵营内部矛盾,同他早年在云南讲武堂的同班同学滇军将领范石生实行短暂的“合作”,从而解决了起义部队弹药、冬衣、被服等供给困难。平时好学不倦的粟裕从中受到很大教育,增长了见识,学到了适时转变斗争策略、斗争形式,发动和依靠群众,以及从大局着眼思考和决策的本领。
  1928年年初,广东军阀张发奎命令范石生缴起义部队的械。范石生立即把这个消息秘密告诉朱德。朱德、陈毅连夜率部离开犁铺头,西渡武水,向湖南开进。1月22日,正是农历年关的前一天,在中共湘南特委协助下,朱德、陈毅带领这支打着国民党军队旗号的部队,利用早就参加革命但未暴露身份的宜章大地主的儿子胡少海的名义,兵不血刃地占领宜章县城。县政府门前的国民党青天白日旗被扯了下来,县政府官员和豪绅地主被抓了起来,起义部队还解除了县衙门内外反动团队的武装,标志工农革命的红旗高高升起。部队正式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红色军旗,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工会、农会、妇女会、学生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也先后成立,响亮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广大群众踊跃参军。粟裕和战士们撕掉军帽上的国民党帽徽,每人在脖子上系一条红带子作标记。粟裕几次率一个班出去执行任务,回来时后面跟着一长列要求参军的青壮年。不到半个月,朱德、陈毅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湘南创造了一片大好形势。
  

军事生涯展开新的一页(3)
早在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军抵达信丰时,赣南特委派来接头的人,就第一次对他们说了毛委员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开始上井冈山的消息。以后,朱、毛分别率领的起义军,都千方百计主动做了不少联系工作。1928年2月,湘南大好形势遭到“左”倾盲动主义领导的严重损害。各派系军阀又互相勾结,集中7个师的兵力“协剿”起义军。为了保存革命力量,4月上旬,朱德、陈毅果断决定撤出湘南,向井冈山地区转移。毛泽东亲率井冈山工农革命军赶来迎接,并掩护湘南部队顺利到达砻市。4月24日前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了。清澈的龙江穿过群山环抱的宁冈砻市,江畔屹立着一座古老建筑――龙江书院,两位伟人――毛泽东和朱德,还有陈毅,在这里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见,共同决定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军党代表和军委书记。5月4日,在砻市龙江河滩召开了会师庆祝大会,南昌起义部队和秋收起义部队分坐在会场左、右两边,全军共有6000多人。就在这次大会上,正式宣布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粟裕被委任为二十八团五连中###代表。自从潮汕失败以后,南昌起义部队没有过过一天安稳日子,现在上了井冈山,粟裕感到革命总算有个“立足点”了。粟裕军事生涯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txt小说上传分享

再次受命抗日先遣(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经过多次谈判,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布国共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与国民党当局协商,蒋介石同意将共产党留在南方8个省14块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任命北伐名将叶挺为军长。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颁布了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番号。10月14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由项英同志担任书记,陈毅担任副书记。刚成立的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1938年3月,第一、第三支队先后在安徽省歙县岩寺集中。4月,二支队抵达岩寺。长江以北的第四支队也在皖西集中。
  粟裕是1938年4月中旬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到达皖南岩寺的。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二支队下辖第三、第四团。粟裕任二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是张鼎丞。这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已经近10个月。占领上海、南京的日本侵略军正把主要兵力集中投放在徐州方向,企图进一步夺取徐州,打通津浦线。中共中央对刚组建的新四军发出一系列指示,要他们深入敌后,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4月24日,毛泽东致电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项英,指示新四军“主力开泾县、南陵一带,先派支队去溧水一带侦察”,并特别强调“须派电台及一有军事知识之人随去”①。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从第一、二、三支队抽调部分团以下干部和侦察分队组成先遣支队,共400多人,由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熊梦辉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处主任。熊因病未到职。
  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军部赋予先遣支队挺进苏南敌后战略侦察的具体任务是:在政治上,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纲领,宣传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军事上,在新四军主力部队开进之前,先到江南侦察了解日军、伪军情况,特别是敌人的薄弱环节,了解江南平原的地形及风俗民情、群众条件,附带了解国民党军队的情况,为后来开进的部队创造和准备条件。
  此时粟裕刚到皖南仅几天。抗日救亡的历史使命在召唤。他毅然受命,再次担当起了先遣抗日的重任。粟裕深知,一支仅有数百人的游击队,深入到已经沦陷的江南侦察,在日本侵略军重兵控制的腹心地区活动,困难很多,危险很大。粟裕同时深知,先遣支队的成败关系甚大,但是只要采取正确的战略和方针、策略,运用红军时期担负先遣任务和在敌人腹心地区长期坚持游击战争的丰富经验,一定能够在苏南敌后站住脚跟。他对完成这次任务满怀信心。陈毅知道粟裕肩上的担子很重,便将身边得力的副官和测绘参谋派到先遣支队。粟裕感动地说:“陈毅同志把强兵能将都调来给我了。”
  临行前,新四军军部召开先遣支队到敌后作战略侦察动员大会。新四军领导人到会讲话,进一步明确先遣支队担负的任务的重要意义,强调大家一定要在粟司令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团结战斗,胜利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
  4月28日,正是江南草长莺飞时节,粟裕率领先遣支队出发了。陈毅从岩寺赶到南陵,与驻扎在这里的川军交涉,为先遣支队疏通前进道路。再往前就是日本侵略军占领的宣(城)芜(湖)路封锁线了,陈毅才和粟裕挥手告别。
  先遣支队编成极为精干,下辖司令部、政治处和三个侦察连,成员全是经过十年内战的骨干。干部实行高配。侦察员都是干部。三个侦察连挑选的都是各支队武器装备最好的连队。
  先遣支队向敌后开进愈深入,战争的气氛愈紧张、愈浓烈。自从出征以来,粟裕总是走在队伍的前列,每天出发时都要集合大家讲话,明确当天的任务和要求。一到宿营地就抓紧时间了解社情民情敌情,勘察地形,做群众工作。夜深了,部队休息了,粟裕还在和各级领导研究情况,部署第二天的工作。粟裕这一年刚好30岁,每天都是满负荷工作,始终精力旺盛,斗志高昂。
  

再次受命抗日先遣(2)
先遣支队到达南陵县城时,受到当地百姓热烈欢迎。部队在东门外宿营。连日行军疲劳,指战员们很快进入了梦乡。子夜时分,粟裕突然下令紧急集合。指战员们站好队,粟裕讲话说:“同志们,我们是负有光荣任务的部队,群众所以欢迎我们,是因为我们不是从前方溃逃下来的,而是向敌人开进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定受到了敌特、汉奸的监视。这里离敌控的芜湖很近,说不定我们的行踪已经被敌人发觉了,敌人很可能对我们发动突袭。因此我们决不可高枕无忧,必须立即转移。”
  天刚破晓,敌人的飞机果然来了,在南陵城东门上空盘旋,狂轰滥炸,俯冲扫射。全城群众都在为先遣支队担心。而这时先遣支队早已平安转移到离南陵不远的麒麟桥一带山村宿营了。队员们被炸弹的爆炸声惊醒,望着东门外腾起的滚滚烟尘,由衷地佩服粟裕料敌如神,指挥英明。南陵群众发现先遣支队安然无恙,由惊转喜,议论纷纷,都说这支部队是神兵。国民党东北军部队也称赞说,新四军指挥员有远见,敌人飞机炸了个空。
  先遣支队深入敌后,沿途受到很多不应有的阻碍,特别是那些一心只想抢地盘的所谓“游击队”,更是处处刁难,不让通过。直到5月19日徐州失陷那一天,先遣支队才正式进入苏南敌后战场。
  粟裕这时更忙了。每到一地,他部署好部队的宿营与警戒,就亲自动手调查研究,找当地有名望的人士和村长、商人、农民谈话,了解情况。经常一夜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为了迅速弄清敌情,粟裕不仅派出便衣侦察,还派出三个组进行武装侦察:一个组去丹阳一带侦察常州方向的情况,一个组去龙潭、下蜀一带侦察南京方向的情况,一个组从溧水县以北的乌山越过京杭国道,经句容天王寺,到了茅山的乾元观,后又经宝堰到上党,侦察镇江方向的情况。武装侦察组迂回于南京近郊,出没于铁路沿线,游击于敌人后方,侦察敌人军事部署和行动,并且测绘了地形图。
  进入江南敌后以后,粟裕几乎天天都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