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皇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后的皇权-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英国官员这才假扮成捉拿康有为的人,率先将康有为截住,巧妙地告诉康有为,他正处在危险中。然后想办法将康有为送上英国的兵船,载往香港。   

  康有为在船上得知自己的弟弟康广仁已经被抓,禁不住痛哭起来。   

  为维新而死,追兵至而不思逃跑,可以成就名节,为维新活,想方设法保住性命,亦可以成就名节。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成功逃亡后,不断地著书立文,探讨救国之方。他们的维新之举是失败了,但至少告诉后人〃此路不通〃。   

  当时,一个在中国的英国官员赫德在日记中写道:〃翁同龢问我是否还有时间去做加强中国国力的事,比如改革、建陆军、海军等等。我告诉他们,一切将取决于他们在未来能实实在在地做什么,如果他们决定明天就真的开始改革,那么今天的牺牲就无关紧要。如果他们根本不想推动改革,今天的牺牲就失去了意义,就好比向狼群扔出去的一块肉,只能让狼暂时不追上来……。〃         

虹桥书吧BOOK。  

第60节:五 载湉无湉日,君子无善终(4)         

  慈禧不是没有变法的心,她曾对光绪说:〃变法乃吾素志。凡所实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之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儿可自为之。〃荣禄的亲信陈夔龙也在记述戊戌变法的书里谈到,慈禧对新法本身并不仇视。但正如王照所言,慈禧是个〃但知权力,绝无政见〃的人,慈禧崛起于宫廷政权的角逐中,治国于她而言就是揽权。当年,她要4岁的光绪登基是为了权力,现在她将光绪软禁起来,同样是为了权力。曾有维新人士感叹,光绪和康有为等要是多些政治智慧,就应当以慈禧的名义去实施变法。王照就曾说:〃如果让慈禧公然出头变法,光绪的志向就得以伸张,时间长了顽固的大臣也就没能力阻挠变法。〃   

  但是光绪和开缺老臣提拔新人,建立新部架空旧部,甚至连康有为都觉得尚不适合推行的议会制,他也等不及要尝试……这些都切切实实地威胁到了慈禧。变法势必遭受阻碍,而康有为等人的〃应阻之策〃,也说不上灵活,他对李鸿章、荣禄等朝中权臣的恶劣态度,又加剧了光绪和慈禧的矛盾。值得一提的是,在维新人士遭到大肆逮捕时,李鸿章还为解救他们花了不少力气。   

  慈禧在颐和园里静看光绪的变法,她在光绪很小时便开始教光绪为政之道,可这次,光绪还是让她失望了。暂且不提光绪对她的敌意,光是看那些仓促颁布下的新法,就显示了光绪的不成熟。在短短100天的时间里,光绪下了100多道新诏书,仅9月12日一天,就颁布了11项谕旨,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在转瞬间被吸收消化,整个中国都患上了〃变法不良〃症。地方不断上书抱怨新法,朝中大员也对新法怨声载道。在这种情况下,慈禧若不果断地命令新法停止,被损害的,就不只有慈禧的权威,还有整个清王朝。   

  如果说,慈禧阻挠变法是为了巩固自身权力,那么光绪如此急切地推行变法亦有加强自己权力的意图。这就让〃变法〃沾染上〃权变〃的意味,而一旦〃变法〃、〃反变法〃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那么向着新潮流的〃新法〃反倒被逆历史潮流的〃旧法〃击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维新变法失败了,清政府失去了一个自救的机会,但对整个中国而言,维新变法却并不曾失败。〃六君子〃的死也掀起了思想巨浪,它让中国人更深刻地观察历史,让中国人主动去思考政治的弊端,让中国人明白皇权政治再存在下去,中国的强大就遥遥无期。   

  戊戌政变后,《国闻报》〃顶风作案〃,不怕清政府不高兴地,发了一篇时评:〃三代之前,列国并处,君权不甚尊,民义不甚觉,因此毁誉时非,犹存直道。秦汉之后,中国一家,功首罪魁,悉凭朝论,士苟得罪于廷议,则四境之内,一姓之朝,皆将无所逃命……故天下至不平而可伤心之事,莫甚于凭一家之私说……。   

  一场失败的变法,让跟多人将矛头指向了皇权政治。梁启超在逃亡后写文记下了戊戌变法的点滴,在〃穷捕志士〃一章的末尾,他用〃豺狼〃来形容清政府。有意思的是,同是踏上逃亡之旅,同是赴日逃亡,梁启超和康有为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经过戊戌政变,梁启超对中国的皇权政治、对清政府是〃不革不快〃,康有为却因感念着光绪的恩情,成为一个坚定的保皇派。   

  每一章节都精彩,未完部分待书中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