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皇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后的皇权-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千多吨的〃济远〃号巡洋舰。又在1886年组建起北洋水师,海上力量庞大。1891年清朝大臣丁汝昌还率北洋水师到日本横滨做访问。气势汹汹的北洋水师给日本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一想到此,伊藤博文就对出兵朝鲜一事感到担忧。   

  但陆奥宗光告诉他,中国军队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强大。清国有陆军60万,但装备上先进武器的只有李鸿章手下的3万北洋师。日本海军在数量上比不得清军,但战舰数量和吨位并不比北洋舰队逊色,其配备的火炮数量还比北洋水师要多。日本早就为对付中国的〃定远〃、〃镇远〃做好了准备,研制出〃松岛〃、〃严岛〃和〃桥立〃等三艘战舰。日本的军舰航速快,尤其是〃吉野〃号,航速可达23。5海里,而中国最快的战舰〃致远〃号,航速只有18。5海里。日本在1890年后就将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用于筹备军事上了。日本人做起事来是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到极致。日本打算拼尽全力和中国大干一场。   

  伊藤博文决定向朝鲜出兵,并奏请明治天皇,明治天皇批准了他的意见。很快,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就带着500多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奔赴朝鲜。明治天皇则在东京募集兵力,将4000陆军、8艘军舰派往朝鲜。         

▲虹▲桥▲书▲吧▲BOOK。▲  

第6节:一 不合时宜的寿宴(3)         

  此时,紫禁城的头等大事依旧是为慈禧准备生日。   

  朝鲜国王李熙听说大鸟圭介带兵来了,非常惊慌,他怕被日本抓住口实,便忙找到袁世凯,要袁世凯暂缓清军入朝。袁世凯一面安慰李熙:〃日本只是想和中国争一下面子罢了,并不是真的要打仗〃,一面赶忙和日本进行谈判。日本假意许诺不会增兵朝鲜,袁世凯信以为真。为了稳定局势,袁世凯要李鸿章暂停进兵,并让叶志超按兵待命。恰逢此时朝鲜乱事趋于平定,清朝方面认为已没有进兵的必要,便和日本商量共同退兵。可日本却没有一点退兵的意思。   

  大鸟圭介强硬起来了,他要人切断清朝驻朝大使馆的柴米供应,还将大炮的炮口直对着清驻朝使馆。袁世凯这才反应出来日本人的来者不善,他乔装打扮逃到仁川,又辗转登上了返回中国的军舰。   

  紫禁城里也听说了朝鲜的事情,光绪皇帝非常着急,可他又不好大张旗鼓地和大臣们商议朝鲜问题。清廷的诸多要臣,譬如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户部尚书翁同龢、礼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许庚身……都在为慈禧的六十大寿忙碌。   

  光绪清楚慈禧的脾气,他希望慈禧的六十大寿能风光而顺利地开下去,而一旦清廷和日本兵戎相见,慈禧的生日庆典势必受到影响。给事中余联元心急火燎地告诉光绪:〃日本这次是有意寻借口入侵中国,朝廷应该宣布开战,直取东京,要南洋水师攻打长崎。先发制人,出其不备,一举灭了日本。〃   

  是大战一番还是息事宁人?光绪的心情非常矛盾。尽管随便一个人都清楚,捍卫国家利益远比什么生日庆典重要,但是,在当时的清廷,没有谁能说服慈禧〃将办生日的功夫花在为国谋利上〃。光绪和老师翁同龢商量对日办法。翁同龢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趁日本还没有什么大举动前,劝日本退走,不战而屈人兵。看着一脸惶惑地光绪,翁同龢建议:〃皇上最好在给老太后请安的时候,婉转地告诉她日本东犯之事。〃    

  光绪小心翼翼地来到慈禧所在的乐寿堂,一进乐寿堂的院子,他就感受到一股喜气。他发现慈禧正在堂中看奏折,想来慈禧也清晓日本进军朝鲜的事。   

  光绪委婉地告诉慈禧,朝鲜事急,需要大量银两筹备战事。慈禧一下就听出了光绪的弦外之音,她提高嗓音责问光绪:〃是不是要准备战事,削减六十大典的用度?〃见慈禧不悦,光绪的心一下子紧张起来,他已经通过户部和海军事务衙门从盐税、关税、各地丁银里抽调军费了,可还是远远不够。   

  慈禧在办生日宴上,不打算作任何让步。对慈禧而言,大操大办六十大寿不单为图个痛快吉利,也是在巩固自己的权威。几年前光绪名义上开始亲政,并很有些自揽国家大事的意图,慈禧做惯了大清的主人,她还不想退居幕后。她需要借大办生日来挫光绪的锐气,让光绪知道,这大清朝里,究竟是谁说了算。在慈禧看来,光绪想将更多的银钱放在巩固军事而不是她的六十大寿上,即是在挑战她的权威。         

◇欢◇迎访◇问◇。◇  

第7节:一 不合时宜的寿宴(4)         

  光绪没有说服慈禧,只能悻悻地回到紫禁城。坏消息再度传来,日本拒不撤兵。   

  清廷重臣,并非个个主张对日宣战。作为慈禧六十大寿的筹备总办之一,庆亲王奕劻就打算趁管理庆典银两时大捞一笔,他坚决反对增兵朝鲜。大臣李鸿章也不想将事情闹大,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朝鲜问题,苦口婆心地请求俄国、英国给日本施压。李鸿章比很多大臣都清楚,清朝国库空虚,根本拿不出足够的银钱和日本交战。李鸿章的淮军尚有八百万两军饷,足够对付日本,可威胁中国安全的不只是日本一国,李鸿章还不想早早耗掉这点〃老本〃。   

  没有钱万事难行。此时的日本也并非多阔绰,可为了建立在亚洲的利益体系,其做好了军费动员,明治天皇把自己的私房钱掏出来兴建海军,日本上到富商官员,下至平头百姓也积极地为强大国家军事捐款。日本等入朝之战已经很久了,它要将朝鲜当作侵入中国的一个跳板,它要和其他那些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坐在一起瓜分中国。   

  慈禧在期待六十大寿的同时,捎带着〃操心〃了下朝鲜问题,她以为,这次还能像当初对待入台日军那样,破财消灾。她给大臣们发出的指示是〃朝鲜事求速结〃。         

◇欢◇迎访◇问◇。◇  

第8节:二 旅顺失守与北京城的锣鼓喧天(1)         

  二 旅顺失守与北京城的锣鼓喧天   

  慈禧的〃朝鲜事求速结〃,不是指速战速决,而是指快点把日本人打发好,用直白点的话说就是赶紧搞定那些日本人。也许,在她看来,对付像日本那样的弹丸小国,没必要花那么多心思。可李鸿章等人很快明白,要想速结朝鲜之事,是不可能的。   

  李鸿章一面催促光绪准备军费,一面调兵遣将,制定作战方案。他打算从平壤进军,遏制日本的锐气,还采用海军提督丁汝昌的意见,在威海增设挡雷链、木桩等战争工事,防止日本的鱼雷偷袭。   

  可日本人的动作比预料的还要快。   

  日本人才不会理会慈禧的生日,没等清军完成应战准备,日本就在1894年7月25日早晨对清军进行了突然袭击,动用三艘军舰,攻打中国驻朝鲜牙山湾的军舰。中国的〃济远〃号和〃广乙〃舰,都遭受重创。日军还掳走了一艘装满弹药的中国运输舰,另一艘中国运输舰见情形不对,遂挂上了英国的米字旗,结果被日军识破,被火炮击沉,舰上数百名清军全部遇难。而在牙山待命的叶志超部队则遇到4000多日军的猛烈攻击,叶志超抗敌不成,领兵撤退,一路逃到了平壤。   

  日军凶狠顽强,势不可挡。清军退败的战况接连传到紫禁城,为喜庆的紫禁城蒙上了浓厚的阴影。而就在这样的紧急关头,紫禁城也没有放松对慈禧寿典的筹备工作。但令人欣慰的是,朝中主战的大臣多了起来。礼部右侍郎志锐催促光绪制定出作战计划,侍读学士文廷式要光绪御驾亲征。还有很多地方官员上书朝廷说已完成备战,愿意率军奔赴朝鲜战场。光绪见后大喜,遂向慈禧提出对日宣战。面对朝廷中日益高涨的主战之声,慈禧也只得顺应大家的意思,在1894年8月1日下旨宣布对日开战。   

  中日两方横兵朝鲜。1894年8月9 日,李鸿章的各路部队都集结到朝鲜平壤和叶志超的部队实现了汇合。这些清兵都接受过西方的军事训练,装备着当时的先进武器,他们同仇敌忾,誓死抗日。   

  一开始,李鸿章采取了〃守为上〃的策略,当他得知日军已经在朝鲜元山实现登陆后,便意识到一味地〃守〃并非是个好办法。他要叶志超速击日军,以挫日军锐气,但一向以善识人才著称的李鸿章这次却看走了眼。牙山的战败让叶志超患上了〃恐日症〃,对待日军,叶志超是能躲即躲,他贪生怕死,错失战机,在军中威望扫地,他没能挫日本的锐气,反倒挫了清军的士气。在叶志超的带领下,清军一败再败。   

  手握大清实权的慈禧对兵家之事一窍不通,手握日本大权的明治天皇却很有几番军事头脑。慈禧密切关注着她的六十大寿,明治天皇则时刻紧张着朝鲜局势。为了方便指挥,明治天皇将进攻朝鲜的两个师团整编成一路军队,要山县有朋亲自执掌。1894年9月12日,1万多日军使尽全力攻打平壤。清军抵挡不住,退入平壤城内,战斗进入相持阶段。   

  日本国小力弱,持久战对其大为不利,很快就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眼看形势渐渐向有利于清军的方向发展,叶志超却精神崩溃了,他不顾将士们的反对,亲笔写了封投降书交给日方,还在城门口高悬白旗。叶志超的这些举动无疑是在告诉日本,清军坚持不了多久了,这让日军咬紧牙关背水一战。对平壤城发动猛攻,叶志超见此,惊慌失措,他留下将士们死守平壤,自己则领一小队兵马趁夜逃跑,一路上,他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一个懦弱愚蠢的将领足以葬送整个军队。叶志超败了,平壤被攻陷,清军直退到九连城,战战兢兢地观望战事。叶志超没勇气和日军正面交锋,更没胆量承担战败责任,他在给光绪的奏折里夸大日本兵力,说日本派出3、4万人攻打平壤,还将战败原因归结到敌众我寡上,暗示自己作战英勇。光绪不明就里,相信了叶志超,慈禧也为叶志超打动。直到后来有官员上书揭发了叶志超,光绪这才明白平壤战事的真实面貌。但叶志超的谎话也让远在朝鲜的清军小小受益了一下,慈禧在听信叶志超的谎言后,曾拨出三万两白银充作军饷。   

  失掉平壤对清军大为不利,平壤背后不远就是鸭绿江,北洋舰队就停在鸭绿江的江口。   

  日本陆军一拿下平壤,日本海军就向北洋舰队发动进攻。1894年9月17日中午,北洋舰队的将士们正准备吃午餐,〃定远〃号的船员远远地就看到十多艘日军军舰。负责统帅北洋舰队的丁汝昌闻讯大惊,忙要将士们准备迎战。         

◇欢◇迎访◇问◇BOOK。◇  

第9节:二 旅顺失守与北京城的锣鼓喧天(2)         

  中日黄海海战开始了。   

  北洋舰队十分英勇,其战舰排成犄角的队形,宛若一把尖刀直插日军,迅速破坏了日军的阵形。但是,此时此刻,北洋舰队装备不足,武器老化的弊端暴露无遗。日本军舰行动迅捷,很快便突破北洋舰队的包围圈。北洋舰队对日舰一通枪攻炮打,但它又发现,日舰的火力比自己强得多。每一艘日本战舰都配备着20门速射炮,这些大炮射程远,威力大,一举击沉了清军的〃超勇〃舰。老旧严重的〃经远〃舰则陷入了日舰的包围圈中,打不得打,逃不得逃,也葬身江底。〃致远〃舰被击成重伤,眼看就要步〃超勇〃、〃经远〃的后尘,〃致远〃管带邓世昌见此,便决意和日舰同归于尽,〃致远〃舰开足马力向敌舰撞去,拼死一搏,不料未等撞到敌舰,就被炮弹击沉。   

  邓世昌落入水中,拒绝被救,自沉于波涛。   

  丁汝昌看着这等惨烈情景,情难自抑,他瞄准了日军的旗舰〃松岛〃号,要〃定远〃号和〃镇远〃号一同向〃松岛〃号冲去。〃定远〃和〃镇远〃的吨位比〃松岛〃高出差不多一半,它们齐齐向〃松岛〃压来,〃松岛〃顿时大乱阵脚,忙不迭地向这两艘中国巨舰发射炮弹。〃定远〃和〃镇远〃在枪林弹雨下各中炮弹700多发,依旧没有退缩的意思,向〃松岛〃发射了3颗威力巨大的炮榴弹,直击〃松岛〃要害。〃松岛〃登时陷入瘫痪,〃定远〃和〃镇远〃又打瘫了两艘日本战舰。   

  不幸的是,北洋舰队的〃扬威〃、〃济远〃、〃广甲〃被八艘日本战舰包围起来。在这三艘战舰的清兵绝望地发现,他们至少有一半的炮弹是〃假冒伪劣〃产品,要么是打不出的哑炮,要不就是指哪里偏不打哪里的臭炮。而就算加上这些哑炮、臭炮,这三艘清舰的炮弹也严重不足。没过多久,这外表看来颇为慑人的清舰,就只剩下落荒而逃地份儿,可偏偏逃又逃不快。〃扬威〃在逃跑途中搁浅,舰上官兵悲愤交加。到了傍晚时分,偌大的北洋舰队只剩下4艘战舰还能勉强攻敌。丁汝昌本事再大也变不出来炮弹,北洋舰队的炮弹都打光了,只能硬挺着日本舰队的攻击。   

  黄海大战以日军的胜利告终,尽管为击溃北洋舰队,日军也付出惨重代价,其军舰的弹药同样打光了。战事结束时,已经丧失作战能力的〃松岛〃号在一班破败的军舰的护卫下,踉跄地返回日本。   

  海陆两地的胜利,让日本士气大振。在发兵朝鲜前,日本国内也不是没有反对之声,很多日本人还对1871年造访日本的北洋舰队记忆犹新,并不认为日本有实力击溃雄赳赳的北洋舰队。但这次日本人却眼睁睁地看到,那号称亚洲最强的中国海军如何在日本海军的大炮下,被动不堪。要知道1894年日本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内形势并不很好。         

。←虹←桥书←吧←  

第10节:二 旅顺失守与北京城的锣鼓喧天(3)         

  清政府得知黄海战役失利一事自然不快,但这种不快还没有强大到影响慈禧举办六十大寿。   

  朝鲜战事还在继续,日军稍作休整就又开始向清兵进攻,其规模庞大的第一军跨过鸭绿江,一路所向披靡,在1894年10月31日拿下安东,即今天的辽宁丹东。日军司令山县有朋竟然激动得哭了。他向明治天皇请战,希望可以乘胜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