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皇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后的皇权-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清对谋反、谋大逆的处罚极为严酷。只要是参与谋反的,不分主从一律凌迟处死。不单如此,还要降罪于案犯全家。清律规定,反逆案犯十六岁以上同居男子斩决,十五岁以下男子和女性家属则为奴隶,男子在发配为奴前还要被送到内务府进行阉割。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朱淇在抄写讨满檄文时被哥哥朱湘看到了。朱湘是清末举人,广州西关清平局书记,他害怕被弟弟牵连,更不想因弟弟而断送了自己前途与生命,便到广东省河缉捕统带李家焯那里告密。也许是为了保护弟弟,朱湘在告密时使用了朱淇的名字。   

  清政府在20世纪末的威慑力已大不如前,但听到〃谋反〃一词,各地官员还是会立刻紧张起来。李家焯不敢怠慢,忙去请示两广总督谭钟麟,从朱湘那里,李家焯已经得知孙文就是起义的带头人。谭钟麟起初并不相信孙文会领兵起义,在他的印象里,孙文不过是个文质彬彬的医生,最多好说两句大话,谭钟麟认为,孙文根本不具备起义的胆色。   

  在中国历史上,起义虽多,但由医生领导的起义实属罕见。李家焯没能在谭钟麟这里讨到抓孙文的命令,只好一面派人监视孙文,一面打探有关起义的消息。         

▲虹桥▲书吧▲BOOK。  

第33节:四 小试牛刀,失败了(3)         

  广州方面的起义军遇到麻烦,香港方面的也同样如此,杨衢云暴露了,他没有及时收到孙文那封〃不可轻举妄动〃的电报。香港官员斯坦顿在10月27日晚上发现有400个神迹可疑的人坐着〃保安〃号潜入广州,他将这一发现告诉了广州政府。总督府当即派出上千名士兵在广州城内大肆抓捕可疑人员,兴中会的多所起义机关都被情政府查封。   

  〃保安〃号在10月28日凌晨抵达广州,上面的起义战士一下船就看到,码头上已经布满了神色严峻的清兵。这些战士马上反应到起义事漏,他们本想拿出武器保护自己,但装枪支弹药的箱子却被压在了一大堆货箱下面,一时半会别想取出来。他们又乔装打扮想躲过清军耳目,可最终还是有40多人遭到逮捕。   

  在诸多被捕的起义人员里,还有孙文的好友陆皓东。   

  陆皓东本有机会躲过追捕,但他担心会中的名册会被清军拿到,便冒着生命危险返回兴中会,将名册一一烧掉。可等他烧完名册,搜捕兴中会的清军也到了,陆皓东逃跑无门,只得束手就擒,被关入监狱。此时此刻,谭钟麟已不能对李家焯的报告掉以轻心,他要李家焯大刑伺候被捕的起义者,逼他们说出更多的起义讯息。陆皓东等人不肯屈服,但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   

  据孙文回忆,当时,美国领事正好在广州进行访问,听到陆皓东被捕,遂想办法营救。这位领事给谭钟麟等人施压,说陆皓东是基督徒,一个电报局的翻译员,绝无可能参与起义。谭钟麟等人便拿出陆皓东的供词,美国领事哑口无言。   

  1895年11月7日,陆皓东和另两位起义要人邱四、朱贵全一道被押赴刑场。多年之后,孙文在自己的传记里回忆陆皓东,说他是〃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牺牲者之第一人。〃   

  孙文将广州起义写入了《革命起源》里,在这次起义里,被捕了70多人,其中还有广东水师统带程奎光,兴中会受到重创。   

  孙文在号召革命时还是个无名小辈,当时的中国人或许很多都不了解孙文〃建立民国〃的心思,但广州起义却是让人们思考〃革命〃的一个契机。广州起义是1895年的一件大事,如果说在此之前的孙文只是一个革命的〃想像者〃,那么在此之后的孙文就是革命的〃实施者〃。         

▲虹▲桥▲书▲吧▲BOOK。▲  

第34节:五 逃亡在伦敦的秋天(1)         

  五 逃亡在伦敦的秋天   

  广州起义未发一枪并以失败告终,清政府要操心的事还是自此多了一件……〃剿杀革命党〃。   

  清政府花大力气捉拿孙文,它贴出悬赏告示,密切关注孙文的行踪,在得知孙文逃到香港后,当即和香港方面进行交涉,要求引渡。只可惜,此时此刻大清已政力衰微,竟奈何不得孙文等小小乱民。香港方面拒绝引渡孙文,只是将这些〃谋反恶人〃驱逐出去,并禁止他们在5年内返港。清政府见此,只得像亚洲各国发出通缉孙文的电令,并寻求欧美方面的援助。   

  香港方面的〃逐客令〃确实给孙文一行带来麻烦,孙文本想逃往美国,可美国正忙着排华,拒绝接纳任何华人。最后,孙文等人只好坐上开往日本的货船。在日本,有不少中国革命的支持者。   

  1895年11月10日,孙文、陈少白、郑士良抵达神户。此时,中日刚刚复交,清政府正忙着向日本派遣公使,若日本有意弥补甲午战争之罅,则很可能将孙文等〃谋反逆党〃当作礼物拱手奉上。因此,尽管孙文一行在日本找到了落脚点,他们的处境也依旧不容乐观。孙文想回檀香山,并得到檀香山的护照,他向横滨的朋友借钱,一个叫冯镜如的人和弟弟冯紫珊给孙文送去了500块钱。   

  孙文是个讲义气的人,没有将500块钱独吞,他给了陈少白100块,作为其在日本的生活用度,给了陈士良100块,要其秘密潜回香港振作兴中会。之后,他揣上剩下的300块钱,剪了辫子,换上西服,登上了去檀香山的客船。   

  这是孙文第四次返回檀香山,檀香山就好像是他的力量之源。不过,这回,孙文并没有在檀香山呆太久,就又去了英国。   

  清政府一直没有放弃捉孙文归案的努力,它发誓就算孙文逃到天涯海角,也要将其抓回。清政府已隐约感觉孙文就是那个推大清灭亡的人。捉拿孙文的告示在香港、澳门、西贡甚至是新加坡都可看见。对孙文来说,英国也不是什么理想的安身之所,清驻英公使高薪聘请外国侦探探寻孙文的下落。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清发布的通缉令中,〃孙文〃被写成了〃孙汶〃。   

  大清抓捕孙文的大网已经拉开,1896年10月11日上午,孙文从伦敦的一旅店中出来,准备去看望在波德兰区的老朋友康德黎。康德黎曾是香港西医书院的老师,为人宽厚,对孙文的才华很是赏识。孙文到伦敦后,曾多次到康德黎家做客。   

  但是这次却和以往有些许不同。   

  孙文正在路上走着,突然一个陌生的华人跑过来打招呼,用英语问他:〃您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孙文不知有诈,便告之:〃我是中国人。〃那人又问孙文:〃那您是中国哪个省的?〃   

  孙文答:〃广东。〃那人一听,便欣喜起来:〃原来是同乡,我也来自广州。〃   

  他乡遇故知乃人生一大幸事,孙文遂用广东话和来人攀谈起来。没想到,没走多久,就又冒出来一个陌生的华人,粘住孙文胡乱攀谈着。   

  孙文被夹在了两个陌生人之间,步伐也不由变慢了。他开始觉得不对劲,想要借故推托,可夹住他的那二人却已〃先发制人〃,极热情地招呼孙文到他们的住所去〃喝咖啡〃。孙文意识到这二人的〃邀请〃无异于鸿门宴的请帖,可也身不由己。一想到自己再怎样反抗也挣不过这二人,孙文只好从了二人的要求,被他们〃半请半胁迫〃地,引入一间屋内。         

※虹※桥※书※吧※。  

第35节:五 逃亡在伦敦的秋天(2)         

  孙文刚一进屋,屋子的门就被关上了。那一刻,孙文就明白自己是被绑架了,至于绑架自己的人,不用猜也知道是清廷派来的。   

  孙文被〃请〃进了清驻英大使馆,在使馆里,一个官员模样的人告诉孙文:〃汝到此即到中国,此间即中国也。〃   

  孙文已是大清的落网之鱼,瓮中之鳖。清朝驻英方面将他秘密囚禁起来,并计划用一只船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他押回国内处死。但孙文没那么容易就范,他悄悄地将一封求救信交给清驻英使馆的二等参赞马格里,马格里拒绝为他奔走,他又将这信交给一英籍仆人。这名英国人没有辜负孙文,很快将信转交给孙文的朋友康德黎。   

  孙文的兴中会和英国有微妙的关系,兴中会里原辅仁文社的不少人,都和英国政府关系匪浅。尤其是杨衢云,还拉来两个英国记者一起探讨广州起义的事宜。在一些英国官员看来,清朝很有可能因革命党全面崩溃,一旦中国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英国就可以更好地瓜分中国。另外,当时的日本,也抱着类似的想法。因此,英国并不希望看到孙文被抓。关于这点,孙文和清政府都心知肚明。   

  英政府得知孙文被关在清驻英使馆里,便派出密探日夜守候在使馆之外。而在孙文朋友们的活动下,英国记者也出动了,《地球报》就对康德黎进行了访问,问他大清政府是否在伦敦诱捕了华人。《泰晤士报》也对孙文被捕一时表示关注。荷兰学者撰文《孙逸仙案》对清政府捉拿孙文提出质疑:〃中国公使之拘留孙某,是否为违法举动?设其为违法,而又不允许释放,则该用什么方法将孙某救出?〃   

  看到英国报界大摇大摆地介入了孙文被捕一事,清政府开始感觉到棘手,害怕英人借孙文生出事端。已经有洋人说出狠话,什么既然孙文在英国,就受英国法律的保护,清政府突然将孙文拘禁,分明是在侵犯英国的主权。《泰晤士报》则指马格里之〃桑〃骂清政府之〃槐〃:〃欧洲各国现在都相安无事,谁料伦敦的英国公使馆突然生出孙文一案,破坏了法律和成例,足以引起国际交涉。〃   

  几日之后,清政府终于架不住压力,愤愤地放孙文自由。   

  大清王朝的国际影响力衰颓至此,竟不能堂而皇之地将〃朝廷要犯〃押回国内,这既让孙文感到庆幸,也让孙文觉得悲哀。   

  清王朝诱捕孙文的计划失败了,它弄巧成拙,反倒帮孙文做了一回宣传。   

  孙文将自己在英国的这段特殊经历写成《伦敦蒙难记》。随着《伦敦蒙难记》的热卖,孙文成了国际名人。〃外国尝有人因宗教而战,自由而战的,但中国几千年以来所战的却是为皇帝一个问题〃,孙文在《伦敦蒙难记》中大叹中国皇权制度的腐朽:〃无论为朝廷之事为国民之事,甚至为地方之事,百姓均无发言或与闻之权〃。         

。←虹←桥书←吧←  

第36节:五 逃亡在伦敦的秋天(3)         

  不管在什么国家,什么制度下,人们都会由衷钦佩那些拼尽权力〃救众生于水火〃的人。孙文成了反封建暴政的英雄,清政府落了个人人嗤笑的结局。英国的汉学家翟理斯邀孙文写小传,把他收录到《中国名人辞典》中。美国的《纽约时报》在显赫位置登载孙文遇险的经过。日本冒险家平山周为《伦敦蒙难记》感动,成了孙文的好朋友。日本人宫崎寅藏因孙文的缘故,对中国革命发生兴趣,开始为中国革命出钱出力。英国大兵摩根和孙文一见如故,之后还来到香港,成为1900年惠州起义的参加者。   

  伦敦一遇成了孙文的政治资本,只是脱险之后,孙文还不能回中国继续革命理想。他在欧洲暂住下来,于各国游历,考察西方民情,尤其是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他并没有对资本主义制度顶礼膜拜,他见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之苦。他曾感慨,如欧洲列强这样国家富强、民权发达的地方,还称不上小民的极乐之乡。   

  孙文试图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让所有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英国是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孙文终日泡在大英博物馆里,找寻中国革命的途径。赴英的这段时期,让孙文的思想得到升华,也为他的〃三民主义体系〃,即民权、民族、民生,奠定了基础。有意思的是,马克思落难的时候,也曾避在大英博物馆里苦读度日。   

  19世纪末俄国也在酝酿着革命,那时的中国人还不知俄国革命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孙文在大英博物馆里结交了不少俄国朋友,比如流亡英国的俄罗斯政治家伏库浮斯基,他还常到一个名叫克雷格斯的人家中和那里的俄国民粹派记者讨论政治。   

  1897年3月,孙文发表文章要求英国政府对清政府采取中立,以便结束中国的皇权制度,在中国建立一个没有贪污的制度。但是,英国救孙文的初衷却不是〃让中国脱胎换骨〃,英国外相曾强调,英国接受清政府的要求,不会让香港成为〃反对大清帝国安宁的基地〃。随着列强在中国利益的变化,英国也曾下令,要防止反对中国合法当局的任何革命。换句话说,英国人即使支持孙文,也仅仅是出于英国自身利益的考虑。一旦其发现孙文的革命有碍其在华利益,就会视孙文等革命者为敌。   

  孙文逐渐明白,要革命就不能把革命成功的希望寄托在那些外国势力上。   

  广州起义落败之初,中国的大部分人都称孙文等起义者为〃乱臣贼子〃,骂他们〃大逆不道〃,视他们如蛇如蝎。据孙文本人回忆,有段日子,无论他走到哪里,人们都将他当成毒蛇猛兽,躲着他,不与他交流。在赴英避难前,孙文曾到旧金山呆过一段时间,当地的华侨多对孙文怒目而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继续支持他。         

虹桥书吧BOOK。  

第37节:五 逃亡在伦敦的秋天(4)         

  《伦敦蒙难记》中有言:〃不幸中国之政,习尚专制,士人当束发受书之后,所诵习者不外于四书五经及其笺注之文字;然其中有不合于奉令承教,一味服从之义者,则且任意删节,或曲为解说,以养成其盲从之性。学者如此,平民可知。此所以中国之政治无论仁暴美恶,而国民对于现行之法律典章,唯有兢兢遵守而已。〃   

  得不到大众拥护的革命不可能成功,但中国人却太习惯苟且为民的生活了,即使深陷苦难,也不思变求新。孙文看到了皇权政治下国人的畸形人格,可他没有因此丧失信心,就算〃革国民劣根性〃当属世界上最难做的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