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久,她与七、八个青年一起从西安步行,走了十来天,这才于1937年9月抵达延安……
  胡乔木曾写过一首题为《凤凰》的诗:
  谁最早画出凤凰的形象?
  谁最早唱出凤凰的诗章?
  不知道。多谢往古的巨匠,
  让多情的仙鸟歌舞在穹苍。
  飞下去,你五彩缤纷的翅膀!
  向天高地远,地久天长。
  相互的了解,两颗心迅速贴近了。谷羽成了他心中的凤凰。
  谷羽回忆说:
  有一次,我们在路上边走边谈,忽然,他递给我一封信。我回到宿舍一看,信封上没有收信人的名字,很纳闷,就去问他这信交给谁。他反问我:“信看过了?”我一下愣住了。他连忙说:“这是给你的。”回到宿舍打开信,我的脸一下子发烫了,原来这是一封向我表示爱慕之情的信。经过几次倾心长谈,我们更加了解了,心更加贴近了。
  1938年7月里的一天,胡乔木和谷羽把他俩的事,向主任冯文彬说了一声,那就算是向组织报告了。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他俩就结婚了,住在一起了。
  后来,过了快一年——1939年4月,他俩在延安,请了李昌、黄华等吃了一包花生米,再吃碗面条,那就算是补办的“婚礼”,如此而已。
  前文已经叙及,在结婚的时候,胡乔木咬文嚼字,依照《诗经》中那句“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把李桂英改名为“谷羽”谷羽在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副局长兼党支部书记。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局局长兼党委书记。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1982年任中国科学院顾问。1994年12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没有披婚纱,没有戴金戒指,他俩在黄土地上的简朴的结合,此后倒是同甘共苦度过了漫长的一生。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毛泽东的双手,抚育我们长大”(1)
胡乔木在安吴堡跟谷羽结合后不久,被调回延安。他担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谷羽则去西安工作,然后又回安吴青训班,直至1939年春,他俩才在延安重逢。正因为这样,他俩才在延安补办“婚礼”。
  此后,胡乔木被派往西南大后方,做青年工作。他来到桂林,来到重庆,来到昆明,风尘仆仆,行程千里。
  他与谷羽失去了联系。此行是秘密的,谷羽只知他要远行,不知他的行踪。直至1939年底,胡乔木从西南返回延安,他与谷羽重逢,这才发觉,谷羽的听力骤衰。一问,原来谷羽差一点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那是1939年9月1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那时,谷羽住在延安城的招待所——很坚实的石头窑洞。那里也住了四、五十个从前方回来的将领。将领们是从弥漫的硝烟中走过来的,对那翅膀上漆着红日的轰炸机不在意。飞机来了,他们躲进窑洞;飞机刚走,他们就出来了。飞机发现了目标,掷下了一批炸弹。炸弹命中窑洞,墙坍了,压死了不少人。谷羽不省人事。她被抬进中央医院,醒来了,才知左耳鼓膜被震破,左臂受伤,头也破了。在医院躺了三个月,这才康复……
  回到延安,胡乔木担任了《中国青年》杂志的主编。当年,他听过《中国青年》杂志的主编恽代英的报告。那时,《中国青年》杂志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的机关刊物。自1927年11月起,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字秘密出版,至1932年停刊。
  1939年4月,为迎接五四运动二十周年,在延安复刊,仍用《中国青年》作刊名,改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胡乔木,从当年《中国青年》的一位热心读者,此时成为主编。至1941年3月出版了第三卷第五期,《中国青年》又休刊,直到1948年12月重新又复刊。办刊物,写文章,胡乔木此时已是“内行”。他为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一文,颇有独特的见解。
  1941年2月5日《中国青年》第三卷第四期发表胡乔木(署名乔木)的《小品三题》,这样是散文诗,颇有趣味,又富有哲理,照录于下:
  猫和刺猬多叫人羡慕的猫!它一会儿走着,攀登着,侦伺和捕捉着,睡着,……而且玩着。它可以跟自己的尾巴玩上一小时。
  不懂得寂寞的小老虎呵!除了叫春的日子,对于它的邻人它是永远无所求的。
  但是“一个冬天有一群刺猬挤在一起”,索本蒙如是说,“为的彼此可以温暖一些,免得冻死了。但是一会儿彼此又觉得刺刺得不舒服,于是又分散了。冷起来了又聚拢,刺得痛了又分散,这样一聚一散闹了许久,直到彼此间相隔,恰恰合式。”
  聪明的人呵,你自许有万物之灵的,你从猫与刺猬将何所取舍?你爱我吗,我友?如果人间也是有刺的,我也不会是猫的弟子。是的,我常常寂寞,但愈是寂寞的时候我就愈恨猫,我用荆棘的鞭子打它,因它在寂寞中快乐,它不是我的同类。
  火我不会抽纸烟,但是我却知道在一个沉默的黑屋中独自抽着纸烟的意味。火向你眨眼呢,火跟你谈心呢。这宗秘密你坐在炉边也可以看透一半。火,你会相信我,这就是人的生命的最准确的墓穴,如果你想一想那熊熊的火焰……在辽阔的海面上,在狼群出没的荒原上,看见了豆大的灯光哪一颗夜行人的心能够不跳跃?哪一双眼睛记起取火者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能够不感激流泪?恒星就是火,所以恒星无火;没有空气的行星上不能有火;不曾有人的地球上只有偶然的自然火;但有人才有意识的创造了火并由是创造了自己,所以发现了火的人也就发现了自己,他的快乐不是徒然的。
  但是,我如是赞美了火,我的赞美却是徒然的哟。我不能够雪中送炭,却写下了这些愚蠢的文字——请告诉我,它们也能够变成火么?
  水凡物有三态,思想也有三态。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毛泽东的双手,抚育我们长大”(2)
气体的思想是风。它是人脑中自由的过客,它自由地来而且自由地去,不着一点痕迹也不留一点痕迹。
  固体的思想是石块。它在人脑中建筑堂堂的金字塔,堂堂的积蓄着和保护着几千年不变的尸体。
  惟有液体的思想它在人脑中开阔有定而无定的河流。它是运转不息万古常新的,从它的不舍昼夜的奔驰中,人是不能和它有两度相识的,所以流水不腐;它的运转是有一定的基础、一定的纪律和一定的方向的,它永远向前看,永远要冲决网罗和荡涤瑕秽,所以流水无情。
  东方的哲人说:智者乐水。西方的哲人说:水生万物。水乎,水乎!既然人类也是你的婴儿,就让人人常能沐浴在你的怀抱中,从你的乳房吸取无穷的睿智吧。
  1940年5月3日,一所特殊的新型学校,在延安城北大砭沟(又称文化沟)诞生。这所学校的特殊,在于头一回以中共领袖毛泽东的名字命名——“泽东青年干部学校”。
  这所学校,实际上是在“安吴青训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1939年下半年起,国民党加剧###,“安吴青训班”不得不北撤,于1940年4月13日回到延安,改办为“泽东青年干部学校”。陈云任校长,冯文彬任副校长,胡乔木为教务长。
  5月3日下午,学校的开学典礼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毛泽东、张闻天前来祝贺。会上,师生们高唱着《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校歌》。这首歌的歌词,出自胡乔木笔下,由冼星海谱曲:
  生在英雄的时代,
  长在人民的旗下,
  毛泽东的双手,
  抚育我们长大,
  坚定意志,艰苦传统,
  革命精神、民主作风,
  我们学习虚怀若谷,
  我们奋斗浩气如虹,
  我们奋斗浩气如虹。
  记住仇敌未平,
  破碎河山未整,
  同胞正在呻吟,
  天下尚待澄清,
  太阳照临我们的肝胆,
  大地倾听我们的誓言,
  愿将热血灌溉人间,
  结成自由春花一片,
  结成自由春花一片。
  在中###史上,这是一首很早的毛泽东颂歌。胡乔木写此歌时,离遵义会议不过五年。
  此时毛泽东虽已是中共的实际领袖,但名义上的最高负责人尚是张闻天。直至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才在组织上确定毛泽东为中共最高领袖。
  在写作《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校歌》时,胡乔木尚未与毛泽东有过直接交往。据谷羽回忆,那时胡乔木跟陈云的接触比较多,因为陈云是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校长。然而,连胡乔木本人都未曾想到,毛泽东已经注意“乔木”其人了——此事直至将近一年之后,胡乔木才知道……
  据林默涵回忆,胡乔木在担任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教务长时,曾去找他,请他去该校讲课。那时,林默涵正在延安马列学院。他答应了,去泽东青年干部学校讲“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他采用艾思奇《大众哲学》那样的思路,穿插很多事例,讲得生动活泼——虽说这是林默涵平生头一回开课。胡乔木告诉他,学员反映不错,又请他继续开讲。
  1941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与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延安大学”。此前,胡乔木已经调离了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来到毛泽东身边工作……
  

王若飞转达了毛泽东的意见(1)
对于胡乔木来说,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成为毛泽东的秘书。从此,毛泽东深刻地影响了他。胡乔木后来成为“中共中央一枝笔,也正因为他长期工作在毛泽东身边……
  笔者请谷羽回忆,胡乔木是怎样来到毛泽东身边的?谷羽指着坐在一侧的女儿木英说道:
  “木英是1941年1月23日出生的。我记得,在生下木英后半个多月,也就是2月上旬吧。那时,我们住在延安大砭沟的窑洞里,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就在大砭沟,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也在那里。乔木当时已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忽然,王若飞来窑洞看乔木,我也在场,所以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
  王若飞,当时的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对胡乔木郑重其事地说道:“毛主席那里需要人,决定调你到他那里做秘书工作。”
  毛泽东自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即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以来,人们对他的习惯称呼便是“毛主席”。尽管他后来的职务不断变化着,“毛主席”的称呼沿用下来。在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又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最初叫书记)。
  王若飞的话,完全出乎胡乔木的意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毛泽东会调他当秘书。
  胡乔木思索了一下,说出了心中的顾虑:“给毛主席当秘书,我怕当不好。我从来没有做过秘书工作。”
  王若飞为了打消胡乔木的顾虑,说出了毛泽东“点将”的来历:
  “你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陈伯达看了,很欣赏。
  他推荐给毛主席看了,毛主席说,‘乔木是个人才’。所以,毛主席很早就注意你。最近,毛主席那里人手不够,他点名调你去当秘书,你同时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
  那时,陈伯达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秘书,他跟胡乔木并不认识。
  既然是毛泽东点名要调胡乔木去当秘书,胡乔木只得从命了。
  胡乔木从大砭沟前往延安的“中南海”——杨家岭,当年中共中央首脑人物聚居的地方。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约三公里,是个小山村。据说明朝太保杨兆的墓在此,故原名“杨家陵”。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首次轰炸延安城,中共中央机关当夜便从城内凤凰山麓迁入这个小山村,从此改名“杨家岭”。
  毛泽东住在小山坡的三眼窑洞里,左侧是刘少奇的窑洞,右侧是朱德、周恩来的窑洞。胡乔木从来没有干过秘书工作。新来乍到,被任命为文化秘书(后来成为政治秘书)的他,一时竟不知干些什么。毛泽东跟他谈过一次话——那是他平生头一回跟毛泽东谈话。四十八岁的毛泽东,只是问了问这位二十九岁的年轻人的大致经历,便忙于工作了。胡乔木无从插手,只得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闲坐。他不敢直接去问毛泽东该干些什么。
  如此这般,胡乔木心里十分不安。他终于鼓足勇气,走向毛泽东的窑洞。本来,他想去问毛泽东该干什么工作,一进去见毛泽东正埋头校对文件清样,就说道:“让我来校对吧!”
  毛泽东笑道:“好呀!”
  于是,胡乔木从毛泽东手中接过清样,拿到自己办公室里校对。这是他头一回学会做秘书工作。
  胡乔木所校对的,是《六大以来重要文件汇编》清样。《六大以来重要文件汇编》是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印的一本“大部头”文献集,由毛泽东亲自主持编选工作。此书于1941年12月在延安正式出版,收入1928年6月中共“六大”以来至1941年11月的党内文件五百五十七篇,分上、下集出版。此书是供中共高级干部整风学习用的,借以弄清中共“六大”以来的党内路线斗争问题。这“大部头”在正式出书之前,先是把文件印成活页文选分发。胡乔木当时所校对的,正是文件活页文选的清样。
  胡乔木做过编辑,又有文字功底,所以经他校对的清样,不仅没有错别字,而且更正了一些文件最初误印的地方。毛泽东对这位年轻人的工作十分满意。
   。。

王若飞转达了毛泽东的意见(2)
校对《六大以来重要文件汇编》那五百多篇文件,使胡乔木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了中共“六大”以来党内高层斗争的内幕,第一次系统地读了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因此,协助毛泽东编《六大以来重要文件汇编》,是他在毛泽东身边所上的“第一课”。
  后来,胡乔木回忆说胡乔木谈话记录,1991年3月20日,《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48页。:
  “当时没有人提出过四中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