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官府立的又咋样,你们比传销的更能骗,我们还没处告官去!
又想把我们当二傻子?
我呸!
我要真把木头扛过去了,你小子万一说,“不错,有把子力气,给我拉到营里当兵!”那我不亏死了。
在这种氛围下,卫鞅又提高了价码。后面的故事大家已经熟悉了。
其实,只要没有人相信,卫鞅就会一直提高价码,直到有人动手为止。他的目标只有一个——扭转人们对官府的不信任。
反观现在的商家,动不动就有抽奖之类的活动。可是,由来只见众人抽,鲜见有人中。或者,中奖之后就会告诉你,“仅需要再付XXX元,您就可以得到一台XXX。”
骗的多了,就连yy的作用也起不到了。
公信一失,败象已埋,再折腾什么花样都是苟延残喘。
千万不要低估老百姓的智力和能力。
卫鞅想法子加强了政府的公信力,硬起手腕打下了反对派的气焰,连太子也整了,终于使变法成功。这些都是教科书上写过的。
但教科书上总不写的,他最后的结局,到底是怎么样呢?
2。商鞅是怎么死的呢?
自立木赏金开动变法车轮以后,卫鞅又继续实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公元前350年,他开始在咸阳修筑宫殿,并把秦国的首都迁往咸阳。接着把全国重新划分为31个县,每个县都有自己的行政长官。同时他废除了井田制,打破了原有的土地疆界,还初步在秦国内部统一了度量衡。两年后,他又改革了税赋制度。这一切,都使秦国的综合国力逐年加强。
到了公元前340年卫鞅觉得时机已到,就开始劝说秦孝公攻打魏国。
他认为,魏国毗邻秦国,与秦国只有一水之隔,而且占有地利的优势,强盛时可以渡河攻秦,弱势时又能东退自保,是秦国的一个心腹大患。
更重要的是,魏国去年刚打了败仗,没有几个国家愿意搭理它。这正是收拾魏国的大好时机。就算拿不下整个魏国,至少可以把崤山和黄河两个险要搞过来。这样,秦国就可以据险傲视诸侯,一统天下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秦孝公一听大喜,立刻命卫鞅率兵攻魏。
于是,卫鞅受命统领着大队人马朝魏国进发。
魏国得到消息也赶紧派上将军公子卯领兵迎敌。
这公子卯也不是一般人。首先他是魏君魏惠王的亲弟弟,身份高贵。其次,他还是卫鞅在魏国时的老朋友。
卫鞅在魏国的时候,经常吃住在公子卯的府上。而且,公子卯也很欣赏卫鞅,也多次向魏惠王举荐他。可惜,魏惠王照样不采纳。真是见鬼了。在拒绝人才时,他怎么这么有主见。
两军对垒以后,卫鞅听说对面领军的竟然是自己的好朋友,大喜过望,赶紧写了封情意绵绵的书信命人送过去,送去前还偷偷抹了几滴口水在上面冒充眼泪。
公子卯收到信一看,心潮澎湃。
信写得太感人了:“卯,我的好兄弟,咱俩当初的关系,那家伙,真是感情深一口闷那!可没想到,现在竟然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唉,叫我怎么忍心和你互相厮杀呢?(忍字很模糊,为口水涂抹处。)要不,这么着吧。咱俩干脆也别打了。你到我这儿来,咱俩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咱们两个起誓结盟,替两个国君拿个主意。咱们两国呀,不打了!起誓之后咱就喝他个一醉方休。喝过瘾了,各自领兵回家,让两国的老百姓都把心搁到肚子里。你看这行不?”
公子卯看完后把信往胸口一按,泪光盈盈地说道:“鞅子,你太有才了!咱就这么办!”然后,他对信使说,“回去告诉你家将军,我马上就过去喝酒!”
过不多久,公子卯就带着几个随从赶到秦军大营。卫鞅亲自出门迎接,用最热情的拥抱欢迎他。接着,他们进行了庄严肃穆的盟誓大会。盟誓之后,宴会开始。卫鞅与公子卯把酒言欢,亲热得不行,就差喝交杯酒了。
公子卯也是越喝越开心。
可就在公子卯喝得正爽之时,卫鞅悄悄把杯子往身后一扔,几十个披甲武士马上从帐篷外冲了进来。公子卯刚开始还以为这是他的好兄弟专门为他准备的助兴节目。
等众武士七手八脚地把他和十几个随从全都按倒在地,又把露着大脚趾头的破战靴狠狠地踩在他的小胖脸上以后,他才知道,坏了!
果然,一擒住公子卯,卫鞅马上翻脸不认人了。他先下令把公子卯押下去看好。然后立即趁势起兵攻打魏军。
魏军群龙无首,被杀得大败。
败仗的消息传到魏惠王那里,可把他吓坏了。他连忙派人到秦国求和,把河西一带的土地都献给了秦国。
这次大败以后,魏惠王心有余悸,干脆把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
此时,他才想起来公叔痤的话来,长叹一声,“唉,当初要是听了公叔痤的话杀掉卫鞅,就没这么多事儿啦!”
大胜之后,秦孝公非常高兴,把於商地方的十五个县赏赐给卫鞅。从此,卫鞅开始号称为商君。这才有了称他为商鞅的叫法。
卫鞅背叛了自己的老朋友公子卯,打败了不欣赏自己的魏国,彻底完成了从卫鞅到商鞅的进化。
可惜,好景不长。
卫鞅大败魏国的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了。
秦国太子即位,当上了秦国的新国君,这就是秦惠王。
别忘了,当初商鞅变法的时候,可是得罪过太子。他割了太子老师公子虔的鼻子,把太子另一个老师公孙贾的脸上刺了字。太子和公子虔等人一刻也没有忘记这个奇耻大辱。
现在,太子成了国君也就是秦惠文王。报仇的时候到了。
果不其然,公子虔等太子一即位,就立刻派手下向新登基的秦惠王告状,说商鞅想造反。惠文王趁势就派人捉拿商鞅。商鞅知道落到惠文王手里就没好果子,赶紧带着亲随朝魏国逃去。可是,他曾经耍诡计大败魏国,人家能收留他吗?
当然不。魏国人不但不收留他,反而把他遣送回秦国。商鞅万不得已,只好又回到於商,聚集了一点兵力向北攻打郑县。但郑县还没攻破,秦国大军已经杀过来了。
最后,商鞅被杀,遭车裂分尸,全家老小也被杀光。
这就是商鞅变法之后的最终结局。
太子因为破坏新法和商鞅产生了矛盾,于是就在即位之后,杀掉了这个商鞅。但是,他也知道变法的好处,只是不接受商鞅行事的方法而已。所以,他即位后只杀掉了商鞅这个人,还留着他的新法。
商鞅的悲剧,不在于他无才,也不在于他不会抓住机会。这两点恰恰是他的长处。
他最大的毛病就在于不知进退,不留后路。敢于得罪太子,却不想想人家当皇帝以后会怎么样。出卖了老东家,还指望走投无路的时候人家会收留。
此外,他为人过于歹毒,平日行事张扬跋扈,而且用刑严苛,连老百姓也不待见他,弄得最后想造反都找不到多少追随者。
秦孝公要发展秦国,招来了商鞅这个人。最后,秦国实力上去了,商鞅却被秦惠王搞死了。那,还有人才愿意辅佐秦惠王吗?
。 想看书来
3。两张天下最牛名嘴(1)
当然有,在权力的吸引之下,陪伴君王的危险也自然会被忽视。
虽有商君之死在前,秦国仍吸引了当时最牛的两张名嘴,他们投奔秦国。
先来的是苏秦。这是他在家里悬梁锥刺股以后的事情。
自信满满的苏秦自觉在家苦修了一年,应该大翻身了。可是,他把自己帮秦国吞并天下的计策跟秦惠王一说,人家不屑一顾。
苏秦迎面碰了个钉子,只好灰溜溜地离开秦国。但是,也不能再回家受老婆的气啊。于是,苏秦就又到燕国碰运气。他扔掉自己助秦夺天下的A计划,开始推广合纵抗秦的B计划。
燕文公对他的理论很信服,不但委以重任,还出巨资支持他到赵国游说。
苏秦入赵后,顺势博得赵国的信任。然后他这样一路四处游说,竟然搞成了一个抗秦六国联盟,自己担任盟长。此时的苏秦,身披六国相印,回赵国复命时随行的车队比国君的还庞大。
联盟成立后,对秦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强力遏制了秦国的迅速扩张。
这都是他的风光,大家都很熟悉,不必细说了。
那他是怎么死的呢?
别看苏秦身披六国相印,可是他最忠心的,却是第一个收留他,重用他的燕国。他此后的一系列举动一方面是为了抗秦,更重要的是为了强燕。
但是,他为什么对燕国那么忠心呢?就因为燕文公最先收留他?
不全是。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爱上了燕文公的夫人。而且那位夫人也爱上了他。他们两个悄悄好上了。当然,放在史书里,这一定是叫私通。因此,不能说是爱情的力量让苏秦如有神助,合纵六国抗秦强燕。只能说,私通的力量成就了苏秦。
后来,燕文公去世,燕易王即位。苏秦和人家母后的那点事被燕易王知道了。
苏秦听说露馅以后吓得要死。女方倒很大方,温柔地摸着他的脖子,“阿苏,怕什么,大不了一起死。”可关键是苏秦还不想死。
于是,他找机会求见燕易王。当然,他不是去承认错误去了。他总不能过去面带羞涩地对燕易王说,“对不起,王,我,我爱你妈。”
这多不像话。
苏秦想了一个脱身之计。他对燕易王说道,“大王,我最厉害的就是这张嘴。把我放在齐国吧,这样对燕国的好处会更大。只要我身在齐国,凭我这张嘴,一定能为燕国争取到更大的利益。”
燕易王笑眯眯地说,“好,你去吧。”
苏秦跪地谢恩,表面上平静,心里却乐翻了天,恨不得就地来个后滚翻。
苏秦走后,燕易王心中暗笑,“没想到我老妈魅力这么大,能让苏秦这么死心塌地为燕国卖命。真不愧是国母。”
苏秦到了齐国也的确没闲着,把齐王忽悠得迷三倒四,让燕国捞了不少好处。但是,齐王糊涂,齐王手下的大臣可不糊涂。有个大臣实在受不了苏秦了。他一方面恨苏秦误国,一方面怨苏秦夺宠。怨恨之下,他就派人刺杀苏秦。
苏秦身受重伤,没几天就死了。
苏秦死后,大臣们面见齐王把苏秦“明保齐、暗强燕”的诡计跟齐王挑明了。这时,苏秦已在地下无法为自己辩解,齐王才算恍然大悟。恼怒之下,齐王下令把苏秦的尸体五马分尸。
苏秦这个人秦惠王压根儿就不欣赏。可苏秦的同学张仪却博得了秦惠王的青睐。
当年苏秦和张仪一起在鬼谷子门下学纵横术。苏秦自觉不如张仪,却比张仪先发达。苏秦在各国翻身之后,张仪依然不被众诸侯欣赏,灰溜溜地窝在楚国。苏秦听说老同学在楚国,就招他过来羞辱一番。张仪气得要死,心想,你现在不是在赵国当丞相吗?我就到秦国去,用秦国弄了你的赵国。然后,张仪火速入秦。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两张天下最牛名嘴(2)
但是,到了秦国之后,张仪根本见不到秦惠王。
原因很简单,张仪潦倒已久,连买通官员在秦惠王面前引见自己的钱都拿不出来。就在张仪气得头撞墙、手掐股之时,有个官员突然善心大发,把张仪叫过去,“老张啊,你是天才,对我们秦国有天大的好处,我可不敢耽误你。”说完,免费把张仪推荐给秦惠王。
秦惠王此时正在暗自懊恼,悔不该当初放过了苏秦。结果苏秦在外面搞出了抗秦联盟闹事情。早知道留他在秦国多好。现在一听苏秦的同学来了,大喜,“赶快召见。”
和张仪长谈之后,秦惠王对张仪非常欣赏,马上把张仪待为上宾。
这时,那个当初引见张仪的官员才悄悄跟张仪说了实话。引见费,人家苏秦替他出了。苏秦派来暗中帮助张仪的人也现身了,“我家先生如此安排,只是为了激发您的斗志,让您才华尽露而已。”
张仪既感激,又惭愧。
苏秦手下的人再施一礼,“我家先生有一事请先生帮忙。如果秦国此时攻赵,他的合纵大计就难成了,特请您多多帮忙。”
张仪长叹一声,“我自己才华过人,没想到这次竟成了师兄计策中的小卒。佩服佩服。转告师兄,请他放心。只要他在,我就绝不与他为敌。”
苏秦死了之后,张仪到各国转了一圈,谈笑间把他们的抗秦联盟忽悠得七零八落。那些国家也被张仪耍得死去活来。于是,张仪更得秦惠王宠爱。秦国也趁机迅猛发展。
但是,后来秦惠王驾崩,秦武王即位。
这个秦武王却最恨耍嘴皮子的。当太子的时候,他就不喜欢张仪,当了国君之后依然。那些争宠的大臣也在秦武王面前大进谗言,秦武王马上降了张仪的职位。
那些经张仪同秦国结约的诸侯国一听张仪地位下滑,纷纷背离秦国,重新组织抗秦联盟。
眼见抗秦联盟又成,秦武王心里后悔,可嘴上什么也不说。
张仪知道秦国呆不下去了,就主动跟秦武王请求,“大王不必担心。齐国最恨我。我在哪儿他们就必然攻打哪儿。你就把我派到魏国去吧。齐国一定会攻打魏国。他们之间一起内讧,就无暇进攻秦国。您就可以趁机攻韩,成就夺取天下的大业。”
秦武王点头应允。
果然,张仪一到魏国,齐国马上派兵攻魏。
魏王大惊。张仪则不慌不忙,“大王别担心,我自有退敌之计。”
随后,张仪派人到楚国活动一番,鼓动楚国出面调停。楚国使者到了齐国之后,依照张仪事先交代好的台词表演,“张仪离秦本来就是他们的一计,目的就是挑动魏齐争斗。然后,秦国好趁机夺取三川。齐国怎么就真上当了?”齐王一听,马上退兵。
齐军一退,魏王长出了一口气,更加看重张仪。
此后,张仪顺利地在魏国当了一年丞相才去世。
苏秦死得很难看。张仪却一直备受尊重。两张名嘴,结局迥异。
原因也简单。苏秦待在齐国,靠着人家,却要祸害人家,死得难看也不奇怪。张仪待在魏国,魏国的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