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北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闯荡北美-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留美学生奋斗的心路历程:闯荡北美 作者:陈思进 小玲     
  《闯荡北美》前言   
  芳草天涯何处   
  沈敏特 
  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至今,已有无数的中国留学生在世界各地闯荡。他们的身影、行动、成就已在很多文艺作品中出现。《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主人公,在《北京人在纽约》中扮演主角的演员姜文、王姬,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因此,当这部《闯荡北美》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疑问:老生常谈还是另有新意? 
  当我翻阅完毕时,舒了一口气。我得说:光阴荏苒,时过境迁,作者陈思进笔下,已不是二十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描写中国留学生的老套路,而是有了新的历史特征,新的思维空间;即使是相似之处,也似而不同了。 
  历史的发展是有内在规律的,但标志历史变迁的关键性事件却常有偶然性。陈思进卷入了一个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如果事先有一个人知道,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它也许根本不会发生。可它没人知道,它发生了。而它的影响却是历史性的。 
  这就是震惊全球的911事件。 
  在天不知、地不知的情况下,陈思进成了幸存者。当恐怖分子控制的飞机撞在世贸大厦86楼的同一个时间,陈思进正在80楼安静地办公,甚至第一次的震动感,他还以为是同事开什么玩笑;而几分钟以后他就感觉到已处在生与死的临界点,投入了逃生的人群。当他跑出大厦,继续向前狂奔,两分钟后回头一看,大厦像一块熔化的巧克力,伴随着巨大的轰响,坍塌了下来。 
  911标志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要求政治家们调整政治对策。而经历死亡威胁,从死神的羽翼下冲出来的陈思进,尽管身体毫发无损,但心灵的震撼却是整整一生的。很自然的,他重新审视了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并以新的视角,梳理新的思路,规划新的未来。这一部书的独特价值也由此而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刚从长期的政治运动、计划经济的阴影中试探性地迈步,政治运动带给人们的不安,计划经济造成的贫穷,还没有完全消除。国门尽管只开出了一丝缝隙,境内外不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所造成的现实生活的反差,已给人以巨大的心理冲击。人们带着自卑、羡慕、神秘的心态注视着发达国家的生活。 
  按照马斯洛心理学说的人生五个需要——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国留学生的多数人在陌生的环境中的整个心理状态、行为状态,不能不侧重在生存需要的急迫的追求中。他们要学习,要熟悉环境,要提高社交能力,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居住权、生活和学习的费用。心理空间、生活空间的扩展受到很大的束缚。 
  应该说陈思进也经历这样的过程。在他出生的前夕,他的最基本的依靠者父亲和外公,都成了“右派分子”。而实际上,父亲和外公都是很优秀的人物。父亲是一个很能干的技术人员,而外公曾是中国最著名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负责人,是文化界出类拔粹的人物。因此,陈思进在政治、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度过童年和少年。当他步入青年,摆脱这压力,改变自己的地位,是他人生的渴望。 
  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留学生的状况有了变化。 
  一是他们对发达国家已经具有了更理性的体察和认识(911更提供了进一步深入体察和认识的条件),逐渐摆脱盲目的羡慕,片面的评断;二是经过一年又一年的挣扎和苦斗,他们自身已经基本上具备了生存的能力;三是中国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政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就是说,陈思进们思维空间,生活空间扩展开阔了,具有了多样选择的生活能力;他们已由偏重生存需要的追求向偏重自我实现需要的追求过渡。 
  在《闯荡北美》中有一节可说是点睛之笔,这就是《漫谈“美国梦”》。陈思进在这里集中探讨了闯荡北美的目标究竟如何定位。这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探讨。 
  他首先描绘了各种不同的目标追求,在层次上给予了区分。 
  为什么一定要闯荡北美呢? 
  这里有两种“五子”:“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和儿子。”另一个版本没有了“妻子”,而是:“房子、车子、票子、位子和儿子。” 
  陈思进回顾自己从国内到国外的经历,很有说服力地否定了这些低层次的追求。因为从整个现实的环境和条件看,追求着同样的目标,已完全没有必要支付如此大的成本在北美闯荡。 
  我确信,《闯荡北美》不仅对留学生的人生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它对所有的青年人——有所追求的青年人是有启迪的作用的。   
  闯荡北美,最难将息   
  庞忠甲 
  我友陈思进1990年自沪来美留学,作为资深金融软件专家,现任职华尔街著名国际银行,负责证券交易系统的研发,然而却不拘专业一隅,宛然精力充沛、游走六合、探索天机的业余思想家。他的处女作《闯荡北美》以罕见的透视深度和宽阔视野,展现了一幅第三次浪潮席卷全球之际,中国一代青年英才负笈西游的心路历程。我欣赏它有异于顾影自怜型“留学文学”旧规,勤于剖析、大胆探索中国留学生必须面对的所有重要敏感问题。作者由多伦多重返纽约上班不到一周,亲历911恐怖袭击事件,从世贸大厦逃生幸存以后,关于世界观的重新检讨,尤其提出了一系列从自我到大我的恺切议题和睿智灼见。 
  二十世纪中后期,那史诗般可歌可泣的激荡岁月里,襁褓中的陈思进本来平静美满的家庭,被政治运动击碎了;残破但不乏爱心呵护和斯文熏陶的童年,也许造就了他受用不尽的奋进性格,以及忧国伤时、舍我其谁的自负情怀。 
  改革开放带来的大转折,爱神佳人应时幸运眷顾,支持着恂恂小子苦苦攀登,终于在大洋彼岸闯出了方寸天地。这本文情并茂的新书是关于个人奋斗的传奇式小小宝典,但作者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社会和新千禧时代特征紧紧连到了一起,出于个人,却超越个人,体现了人生积极意义的最大化境界。 
  思进常常同我讨论一些出乎都市生活圈以外,被一些朋友视为“杞忧”的题目。从人生真谛之类终极型古典大哉问,到美国高科技外包(Outsourcing)趋势,中国软件业不应忽略的机遇,汽车工业急剧增长的可怕后果,当代“海归”大潮的性质和前景,每次回国见到繁华景象背后的社会现象,中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究竟还缺少什么关键要素等等。有异魏晋出世玄谈,举凡哲理也好,思辨也好,总要环绕现实俗务,落得个忧心忡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至少想做个明白人。“虽愚必明”,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生存和享受是一切生物的共性,发展则是“万物之灵”特有的创造性的自我超越。人生如果安于现状,自我满足,不图发展,就会枉有宝贵灵性创造能力。尽管具有人的躯体和思维,也会因此而放弃或埋没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把自己与非灵性生物划上了等号。 
  背井离乡,远涉重洋,除了生存立足、“五子登科”,念念不忘于东西方接轨,与时俱进,持续发展,莫非“闯荡北美”意境上品。 
  持续发展的根据在于人类特秉灵性创造能力的顺畅发挥。凡是缺乏自身创造力为后盾的发展事业,可以盛极一时,但总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仰人鼻息,成不了大气候。 
  当今举世创造力水平的最高者非美国莫属,美国也因此展现了莫大实力和魅力。尽管“玻璃 
  天花板”若隐若现,尽管唯一超强太多岂有此理,毕竟这里拥有引领世界潮流的创造性发展一流环境。 
  华人学子魂牵梦系的神州故国,正处于有史以来最为蓬勃兴旺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突破了一个个禁区,为引进现代先进大开方便之门,经济建设绩效斐然,国民经济高速成长,举世瞩目,潜力无限。“海归”躬逢其盛,与有荣焉。只是中国社会植基自身土壤的巍巍创造力,犹抱琵琶半遮面,未能充分释放。 
  中国社会蕴含的强大创造力能否适时成形和发挥,攸关国家长远前途命运,也是海外学子“归去来兮”的历史使命和自身最大发展机会所在。 
  吾友油墨新香力作,带来了更多启迪,更多浮想,更多期盼,更多乐观。 
  闯荡北美,最难将息。   
  闯荡北美,追求什么?   
  陈思进 
  在美国,在加拿大,忙忙碌碌地求生存、谋发展,我虽一直想写些什么来记下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可还真不曾想过要写成一本书。但经过911事件,当我在中国人所说的“阎王殿”的大门口晃悠了一下而没有进去,又站立在蓝天白云下的碧绿的草地上时,我忽然感到生命是多么宝贵,一个哲学命题在我脑海中升腾而起:“活着究竟为什么,又应该怎样活着?” 
  于是,那些过去的岁月,化为了纷纷扬扬的图景,仿佛又展现在我的眼前。我需要重新去看,重新去想,尽管不会出现终极的答案,但过去的一切却给了我不同于以往的感觉,我的思索还在延续。譬如,我从中国大陆走向北美大陆,有当时的原因和想法。如今我继续留在北美大陆,原因和想法,还与那时一样吗? 
  我在出生以后很多年,不曾见过我的父亲。我是外婆和小阿姨用牛奶、米汤把我喂养长大,又是外婆搀着我的手把我送进小学。当我上了中学,不需要外婆接送了,可是有时放学晚一点,还是外婆站在家门口焦急地张望。在似懂非懂的时候,外婆和别人(可能是姨婆)的悄悄话也溜进我的耳朵:“小进这孩子真可怜,见不着爹,见不着娘!”我为什么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不在父母身边,就成了我小小心灵中的问题。等我长到很大了,才明白我父亲划为“右派分子”后没有了公职,到处流浪,靠着他的聪明和技术维生。 
  我的外公曾是商务印书馆的领导。1955年商务印书馆由上海迁到北京后,他就一直住在北京。小时候每当我放假,外婆会带着我到北京陪一陪他。以后才知道那时他早已是“右派分子”,革去了总经理的头衔,只能参与修订《词源》的编辑工作。记得他有一段日子,住房极其简陋,原来那时是“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又受到了进一步的冲击。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期,他在干校“改造”,就很少见到他。“文化大革命”后,他退休回到上海,我们朝夕相处。此时他已病魔缠身,垂垂老矣。没几年他就去世了。在我舅舅的一篇散文中,我看到他在去世前一个月对我舅舅说的话:“我的后半生什么事都没做,只是当了政治运动的对象!”他青壮年时,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壮志未酬,晚景是很凄凉的。记得他去世当天,他的单位派人来征求外婆意见:丧事怎么办?外婆愤然回答:“人活着的时候要待他好一点,死了就算了,什么也别办!”外公去世时没有什么遗体告别仪式,外婆只在家中挂上他的遗像,带着我们几个晚辈向遗像鞠躬,作为悼念。 
  我的出国,在没有任何依傍的情况下,漂洋过海只身闯荡,我也许在学识上达不到外公那样的出类拔萃,至少我的才学能得到公平的承认;我成不了富豪,至少也能丰衣足食,稍有积余。当时的目标大致处于这样一个层次。走出国门后,前所未见的新环境、纷至沓来的新信息,常常突破我的文化视野和心理空间,使我不自觉地超越这个层次。 
  十来年的奋斗,我在美国和加拿大已可以立足,上述的目标已基本达到。一个疑问冒了出来,在我心中盘旋:我的目标仅止于此吗?与此同时,中国大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进步。我也有机会回大陆去亲身体味社会的变化。我父亲、外公当年面对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说,我曾在北美追求的目标,如今中国大陆也有实现的可能。因此,我在美国应该追求什么呢?我在美国的同胞们应当追求什么呢?我的这个问题,也随着911的轰响,在我的心中变得异常强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生活经历,而我提出的问题却是共同的:闯荡北美,追求什么?希望拙作《闯荡北美》能像沈敏特老师在《芳草天涯何处》一文中最后提到的:“我确信,《闯荡北美》不仅对 
  留学生的人生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它对所有的青年人——有所追求的青年人是有启迪作用的。”欢迎大家对我这本书提出批评和建议;更欢迎你们也能将不寻常的经历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最后我想顺便提一下,目前,我和国内的一些老师们正在筹划以此书的内容作为主线,将当代留学生在与时代碰撞中的沉浮、思索和追求用另一种形式更深刻、丰满、细致地表现出来,从一个侧面再现新世纪伟大的时代面貌。希望她能早日面世! 
  2004年10月     
  《闯荡北美》第一部分   
  第1章 劫后余生(1)   
  从9。11走来/思进/ 
  全世界几十亿人口在这一天——2001年9月11日;同时把目光投向纽约的世贸大厦。这如天外飞来的巨人般的双子楼,突然倒塌,留下大片空白的蓝天和浓密的黑烟,成为全世界人民重新认识和思考二十一世纪的无比广阔而深邃的空间。 
  我陈思进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生生死死的命运,竟汇入了这举世瞩目的惨剧。 
  应得上中国的一句老话:“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原来在加拿大多伦多King & Bay做金融软件工作,那里相当于纽约的华尔街,平时,我居住在多伦多皇后公园。应该说,工作和生活条件都不错。然而,我却鬼使神差,在911事件发生的半月前和妻子小玲一起来到纽约,并且,走进了世贸大厦,在华尔街证券交易公司BRUT ECN任职。 
  要不是发生911事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