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之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声色之余-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登台唱歌的这些人大多素质太差”,这是比赛中,对歌手简单的考察后留给人们的印象。一些学校所学的最基本知识都答不上来,想来这些歌手均在未“减负”时上的学,试想那时如果已开始减负,不知他们今天会是何等模样。但转念一想,文化知识、识谱与否与歌唱得好坏,或是成名、红火的程度关系有多大,这实难定论(古今中外的例子大家都心知肚明,就不必列举了)。那么电视歌手大赛如此作为的目的、用意是什么呢?
  大庭广众之下,仅凭简单的“知识竞赛”、“智力测验”、“脑筋急转弯”来评判高下,或是令其“现眼”,相对于“歌手唱歌比赛”来看,总有插科打诨、喧宾夺主之嫌(如果将评委、组办人员、观众一并拎上台,也素质考问一下是否更有趣)。
  这考察素质之风从何而起呢?是否因为歌手经炒作、走穴身价吓人地激增后,在“他凭什么拿这么多钱”这渐浓的责难声中,人们用各自心中的小算盘计算着付出与所得,在无法深究和控制游戏规则时,只好拿文化素养、道德品性、容貌气质等较劲,如此这般何益于歌坛发展?
  现实中,文学家数学不及格、科学家语无伦次……太多的存在,我们不已经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吗?法盲掌管司法,科盲指使科学,外行领导内行……太多的无奈,我们不已经黯然神伤地忍受了么?宽容一点吧,人无完人,人无全能(某些政客表面看除外)。
  目前歌坛的低迷状况,促使人们担心明天的歌坛会怎样?记得西方一经济学著作中有这样的故事:中世纪时有三个人在劳作,路人问他们“在忙什么”,一人答:“干活,能挣很多钱”;一人答:“把石块雕成美丽的形状”;一人答:“建一座教堂。”这三种回答所代表的状态、层次、阶段是否也适用于歌坛呢?由此,对于今后的歌唱大赛提点建议:以激发创作活力和个性、发现人才为重,切莫再以无聊的游戏去为电视娱乐节目服务,这会利于歌坛重建信心,向前发展。2001…8…6
   。。

肯尼基与都市音乐品位
近年来,京城的音乐演出市场异常红火,但如果有人要问“究竟有哪场演出,真正是老少咸宜、全民关注”,虽身处娱乐圈,思量许久却还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疑问中,探寻的根本问题是都市人的艺术格调和音乐品位,这是玄幻的宏大问题,需要一个恰当的例子来代表并说明它。可巧,这样的演出终于要上演了:美国音乐家肯尼基将于10月20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推出一场《百威肯尼基非凡音乐中国之旅》音乐会。
  说到肯尼基,几乎所有听过并喜爱音乐的人,都会记起那首多年前充斥街巷的萨克斯曲《回家》。那时,这首乐曲和肯尼基这个名字,甚至萨克斯这种乐器,在群众中的高认知度是毋庸质疑的。这种无须强制推广或硬性摊派便形成的真正流行,人们无须天天背、月月念便不谋而合的审美取向,最能说明都市人的格调和品位。毕竟从高级酒店到低档饭馆、从大市场到小公厕,能百播不厌、百听不烦的音乐作品不多。
  当然,时代流转,人们的喜好也在不断变迁。回想起来,从保罗?莫里亚、曼陀瓦尼的轻音乐到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从尼古拉?德?安捷罗斯的吉它曲到肯尼基的萨克斯乐曲,曾有的这些点滴,串起来便清晰的呈现出我们的都市文化生活的一条脉络。
  肯尼基与我们的都市音乐品位之间有何瓜葛?这又是一个更复杂的大问题,有必要试着从两方面来分头说一说。
  10月20日肯尼基的北京之行,对于广大乐迷来说应该是久违的亲密接触。从乐曲《回家》风糜一时开始,人们便关注并期盼能亲眼亲耳领略他的风采,但这个机会因种种原因一拖再拖。直至如今,人们曾有的热情都已成为回忆,所以这次的演出多少也有点怀旧的意味。对于这场演出,关注群体无疑将从曾有的大众浓缩成小众。这种变化是时代变迁的结果。现如今,更多的音乐已将人们的审美复杂化,面对新一代乐迷,似乎再次重复肯尼基的简历都是非常必要的了。
  说到都市音乐品位,难免有人会不解其确切意思。其实,我们的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历史还不算长,我们的都市文化形成不过是近一、二十年的事,从港台歌曲到韩流、日流、欧美流的流行变迁,也正是人们音乐品位逐渐都市化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还在继续当中,真正属于我们的都市音乐品位还尚末形成。
  音乐品位,应当包括欣赏心理和创作特色两个方面。如果说某个人的音乐火爆,对于大众音乐品位来说不是一个正常现象,韩流、日流的流行也如出一辙。放弃自我个性,一味跟风,说什么也算不得有音乐品位。当然,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情况更糟,有许多人似乎因受过某种刺激而排斥流行音乐,古典、大师等几个固定名词总挂在嘴边,这样是否便是有品位呢?罗大佑曾说的一番话便是最好的解答:一个人,不可能因为整天和巴赫、莫扎特、勋伯格的音乐厮混在一起而使他自己变成一个“好的”音乐聆赏者,他充其量只是“好的音乐”的聆赏者而已。庄严的弥撒曲加上一套超高价值的音响,无法使一个庸俗的心灵升华。
  没有好的欣赏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注定缺乏优秀的创作。如果创作者又别有用心借创作来达到离音乐本身万里之遥的目的,这样的音乐恐怕说不上有品位吧,有没有品德都值得怀疑。从这个意义来反思肯尼基的流行,似乎比我们良思苦想是采用民族元素还是欧美曲风更有益。
  末了还要声明一点,千万别被“都市音乐品位”吓倒,它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名词。2002…10…1
   。 想看书来

美丽的伤口
音乐需要理解、交流,这就是演出的意义。眼下各类风格的音乐演出激增,对于音乐创作和受众欣赏无疑都是一件好事,但这〃好〃中似乎总是搀杂着无奈和尴尬:场内,从歌者多情的冲上舞台至其绝情的谢幕退场,歌迷那大呼狂叫,疯癫乱舞相伴始终。不知谁该看谁〃表演〃;场外,歌迷开仓抢粮般扑向歌者乱嗡嗡,结果却被辗在歌者的汽车轮下,这类歌迷受伤的事总在发生……
  想起这种种,心就烦乱:〃这该怨谁?这就是演出的目的?”
  想起我们每天出门都知道〃要守规矩,注意安全〃,可这结果怨谁呢?是歌者那〃请来点掌声〃的煽动?是被传媒那本质为追星族却还要以〃智〃的身份来否认自己迷糊心态的作为所诱惑?或最终草率归罪于市场经济了事?
  还是从自身找原因吧,想起过去的事总让我清醒:记得上学时总厌烦、逃避功课,却总贪恋课余的文体活动。对此,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讲:〃金牌都归你,你又能怎样?那些都是虚的,安身立命的本事才是真的。”这句话当年不懂,为了比赛和第一依旧总是迷失自己,现在偶尔会发现〃人生原来是一场戏,我们竟然将台词忘记〃,但却留下太多的伤口……用来注解青春的美丽的伤口。
  说到这里,有人已开始嘲笑我:〃你老了!”我老了?或许吧,因为曾经执著的个性已换做温饱的三餐,痛的记忆远没有掩饰伤口重要了…… 2000…3…26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请善待陈美的“红色激情”
不断有新的音乐会在上演,然而音乐之外,人们的情绪所呈现的抛物线却总是一样。有些事情总在轮回。想写一篇有感而发的文章,巧的是,发现多年前竟已写过。
  4月14日,美丽的小姑娘陈美以一脸灿烂的笑容及一套全新的表演方式出现在首体,开始了她此次名为〃红色激情〃的北京之行,同时也结束了人们对她的好奇与期待。
  自年初以来,许多新闻媒体都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样一条消息:一位年仅十几岁、有一半中国血统、名叫〃陈美〃的英国小姑娘,以两把小提琴前无古人地创造了一种融古典与流行为一体的风格与时尚,并将巴赫、帕格尼尼等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重新演绎,带入了世界流行音乐的排行榜……
  正如此前海外艺人雅尼与小室哲哉来京时的情形一样,琴音未至,而有关她的传奇却已家喻户晓。
  如今尘埃落定,曲终人散,按惯例,媒体又该在旺褒之后,再来一番热贬了吧。姑不论陈美的琴艺如何,且也没有几个〃大众〃能论得出什么高、低、雅、俗。然而,肯定会有的则是大众心中那一腔曾被传媒的溢美之词点燃了的激情,在渐渐地冷却之后,总难免会有几分失落。于是这又正好为传媒提供了〃再显身手〃与为艺术〃正名〃的大好时机,但同时也显出了〃宣传可信度〃的危机。
  无意回眸,恍见小提琴手陈美、传媒和大众就像三只易碎的玻璃球一样,正被一只无形的大手依次抛向天空,颠来倒去,险象环生,所以我祈祷:如只能有一球不被跌碎的话,请千万接住陈美这只球,因为她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1998…3…31
  

让真情陪音乐过千年
每至岁末,总会听一首老歌《似水流年》,唏嘘慨叹间流露的不仅仅是怀旧之情。今年的感受更是如此,因为磁带又老了一岁,浓重的杂音听起来却更令人感动,且磁带套封上那一字头的世纪将过去,我们要面对2000年。
  过去岁月留给记忆很多永恒的音乐作品,让经历的人在音符间去体味久已消逝的一份纯真。于是我试着静心回首,那蓄积已久的岁月惊涛瞬间涌满心底。不小心,那间杂的虚情矫饰却又把美好的记忆弄得灰头土脸,这些我所不齿的从何而来呢……
  不管我们明白不明白,这世界变化是太快。有些音乐已成古典,有些音乐则为时尚流行,于是每一个听者都迟早会长叹这一句〃现在的歌可真不好听,远不如以前的。现在的人居然爱听这歌,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初听来不以为然,慢慢地,我却似乎沾染了这种情绪,谈到音乐,三句中必有此言。更过分的,还会指责、指点几下过去或是未来。当然,每次我也会回想曾听过的一个故事:传说最当初开天辟地,万物去上苍处领取寿命以生活,那一天人去晚了,上苍无奈称:〃你来得太晚了,只剩25岁的寿命给你了。〃人听后惊呼:〃太少了,请想想办法再多给些寿命吧!〃可巧马、牛、猴三种动物领取寿命后还未离去,上苍对人说:〃要不你去与他们三个商量商量,看他们能否分给你一些寿命。〃三种动物看人一副乞相十分可怜,便称:〃要那么长的寿命有什么意思呀?别着急,我们三个分别送你25岁的寿命。〃人喜极而泣。
  此后人有百岁的寿命,但这百岁的寿命中,却要经历四种命运时段:头25年过的是〃人〃的日子,自我、自在或自欺、自弃,接受快乐多过承担义务;第2个25岁过的是〃马〃的日子,奔波劳顿,在激情与沉沦间不停游走;第3个25岁过的是〃牛〃的日子,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生活的压力与短暂的欢悦永不成比例;第*岁过的是〃猴〃的日子,生活中,受奚落远远多过受尊重。故事的结束语:痛苦的表现不一样,但快乐的感觉是相同的。
  这个故事,每次都能让我躁乱的心静下来,在宽容又执著的氛围里仔细地享受音乐。虽然歌中真实地吟唱过〃幸福可望不可及〃,但〃明天还是要继续〃,纵然依旧是〃被过去赶着逃,被未来牵着跑〃,但还是让我们的真情陪喜欢的音乐上路吧,因为不能停步的人生有了音乐有了歌声终会是美的。1999…12…30
  

审美偏差垄断歌坛
几乎所有的歌手大奖赛都标榜“公平,公正,公允”,但其所持的审美之状况却往往不在其中。近日,有幸参与2002年首届酒吧歌手电视大奖赛总决赛台前幕后工作,留下的唯一感受便是——审美偏差垄断歌坛。
  此次大赛首次把酒吧歌手推到歌坛前沿,可以说其意义将是深远的。当然,透过此次大赛,我们还应有另一番深层反思。歌坛的未来走势,很大程度与时下新人新秀创作的实力有关。当然,左右歌坛的另一部分因素则是如今业内人士及歌迷的审美眼光和倾听取向。
  在此次大赛活动中接触的一些现场观众似乎异口同声地感叹、设问:现在歌唱得好的人太多了,不知这些歌手将来是否能有更大的发展?这样的话语,其中包含着对时下歌坛反反复复就那么几张老面孔的不解,同时也袒露出对于流行音乐发展的偏见。“人人都可以歌唱,美不只有一种标准”,这样个性且永恒的主题,多年来已渐被体制化审美假象掩盖了。已经被精美包装调理得整齐划一的欣赏口味,在接触酒吧歌手大赛这样的乡野小菜时难免会*。当然,改变歌坛现状及歌迷的口味,绝非是一两次酒吧歌手大赛便能为之的。更进一步来说,歌坛内部还存在着很多既定却阻碍发展的因素。通过这次酒吧歌手大赛,不难总结出以下几点:其一是歌手注重创作但作品风格雷同,形式大于内容,缺乏突破小情小调的才情。就此次进入决赛的歌手及乐队而言,乐队整体配合,歌手音乐感觉及现场表现力均已赶超央视歌手大赛的水平,如果要用脑筋急转弯或小资的问题来考他们的文化素质,想来不会丢人。其实,这一切都不重要,关键的问题是,实难有几首作品能凌驾于大赛之上,成为有更大市场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经典力作。只产生几名不错的歌手,而没诞生几首像样的作品,无疑是每一个大赛的最大缺陷。
  其二是大赛的评委审美口味一边倒。本次大赛排名前几位的歌手均是以嗓音和唱功取胜。嗓音和唱功好,当然是歌手的优势,但这绝非代表一个歌手的全部。此次大赛的评委均是各唱片公司及音乐传媒的决策层人士,对于嗓音和唱功的偏好,无疑与当今歌坛只有歌星没有歌手、缺少创作之现状有直接关系。缺少力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个性创作的漠视。
  其三该说一说听歌的的广大群众了。这次大赛之后,很多有份参乎其中的人往往津津乐道的是某某人嗓子亮不亮、模样靓不靓,进而便想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