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理,说明君子由于能够自我反省,察觉自己毫无愧疚,内心充实无亏,自然无所忧惧。孔子一方面勉励司马牛要好好修为,做为一个君子;一方面也安慰他不要为兄长的事忧烦,不要为外来的横逆,常怀忧惧,消除他内心的不安。
  孔子曾说“君子坦荡荡”,“坦荡荡”就是内心“不忧不惧”,无愧无怍,充实而祥和。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又说:“充实之谓美。”(道德完备内在于己就是美。)这正是不忧不惧的写照。
  一个人在世上所忧的是德行学问是否修好了,要诚恳自励,不做对不起人的事,内心自然舒坦充实,不会有不安的愧怍感觉,如此又有什么可以使我们忧愁,值得我们惧怕的呢?
  俗话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这就是“内省不疚”、“问心无愧”的结果,不怕鬼敲门正是“不忧不惧”的表现。
      (四)
  子曰:“君子不器①。”(《为政》第二·一二)
        章旨
  孔子言君子要有全方位的才德。
        注释
  ①不器不像器物,只限于某种固定用途。
        析论
  孔子治学,首在修德,而进德修业以通贯为先,不以一技一艺为贵。《里仁》篇中,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这一贯之道是“忠恕”,忠恕是修德之事,因此,“君子不器”正是孔子修德的目标。孔子曾自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为,不至于逾越规矩。)(《为政》篇)正是修德到了通达的地步,这时候,孔子做起什么事来,都能得心应手。所以“君子”一词,可以说是“德”与“才”都出众的代名词,而“德”是体,“才”是用,唯其“德”周备,“才”的发挥应用才有意义,否则有才无德,可能还会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来。
  所谓“不器”,是指不像器物,只限于某种固定用途。引申到人事上来,一个人只具一技一艺之长,而不能通贯万事万物共同道理的就叫“器”,譬如有些警察侦查犯罪;有些警察维护治安;有些警察指挥交通,他们各有一技一艺之长,但是指挥他们的警政长官,却不必去侦查犯罪等事,而能把这些警察领导指挥得很好。如果说这些警察有些类似“器”,而长官,就有些类似“不器”了。这种不器,有一点类似现代人所说的通才,通才者,多半通其理,不必斤斤于技艺,孔子主张有德者在位,以德化人,就是“不器”的表现。
  

论语卷·论修养(9)
    (五)
  子曰:“君子不重①则不威②,学则不固③。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④,过则勿惮⑤改。”(《学而》第一·八)
        章旨
  孔子说做一个君子要庄重、忠信,结交益友,知过能改。
        注释
  ①重庄重。
  ②威威仪。
  ③固坚实。
  ④无友不如己者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友,动词,结交朋友。
  ⑤惮音dàn,畏惧。
        析论
  本章为孔子教弟子修养的功夫:态度要庄敬、厚重,使自身有威仪,才能为学坚实。做人能忠诚信实,结交益友,相互切磋,知过必改。全章精神在于“踏实厚重”,以之修身、为学、交友、砥砺品行,则无往而不利,亦可一生受用。
  “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很重要。我们的朋友,不外三等人:一种是胜过自己的,一种是和自己相若的,一种是不如自己的。如果照这句话字面的意义来说:张三胜过了你,你想和他做朋友,而在张三说来,你不如他,他岂不是不愿和你做朋友?所以这句话要好好体验。春秋时,齐国的鲍叔牙和管仲相友善,后人称为“管鲍之交”。论地位,鲍家是齐国的世家,门第很高,管不如鲍;论才具,管大才,鲍不如管。二人曾合伙经商,按当时情形,这营业是鲍出资、管出力,但分红利时,管却多拿了,但鲍很谅解,认为管仲家贫,应该多拿些。管、鲍二人,一个是才具较高,一个是德行较好,各有胜己之处,可供对方学习,交情才能建立,所以交友要学习对方的长处、优点,这样才能“以友辅仁”。
      (六)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雍也》第六·一六)
        章旨
  孔子教人本质和文采要配合得当,才能成为彬彬君子。
        注释
  ①质本质,指内在。
  ②文文采,指外表。
  ③野鄙陋粗俗。
  ④史本为官府中掌文书的人。此指像史官之见闻宽广,外表文雅,虽不致鄙陋粗俗,但本质未必朴实。此处作形容词用,与“野”意义相反。
  ⑤彬彬此指文质兼备。
        析论
  一个人的内在和外表都很重要。内在等于本章讲的“质”,指学问、道德等而言;外表等于本章讲的“文”,指口才、仪态等而言。假如一个人学问很好,却拙于言词,不会表达;或者说品德很好,却仪容不整,不够雅观,给人呆板、粗野的印象,这就是“质胜文”。反过来说,假如一个人的言词非常流利,却没有内容;或者说相貌堂堂,威仪过人,却品德低下,给人浮夸、虚假的印象,这就是“文胜质”。“质胜文”或“文胜质”,都有所缺憾,因此,内在与外表,朴实与文采要配合得当,才能成为表里一致、彬彬温雅的君子。
  一个人的内在与外表,犹如一件器物的材质与外貌,材质好、外貌不好看,或者外貌好看、材质不好,人们不一定会很喜欢它,必须要二者兼美,才会得到人的喜爱,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内在外表双美具备,才能称为彬彬可观的君子。要特别注意的是,外表是指表现在外的语言能力、举止行为等,不是指天生外表的美丑。
  一个人的内在与外表,又如一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内容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念,而形式指文笔或书法,也必须二者兼美,才是好文章,要想成为一个彬彬君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七)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①,无适②也,无莫③也,义之与比④。”(《里仁》第四·一〇)
  章旨
  孔子言君子不固执成见,以义为取舍标准。
        注释
  ①君子之于天下也君子对于天下。之,无义,介词。于,对于,动词。
  

论语卷·论修养(10)
②适音dí,专主,即“绝对如此”。
  ③莫不肯,即“绝不如此”。
  ④义之与比谓依从义理。原文本当作“与义比”,意为“和义相依从”,为了强调“义”,把“义”提为主语,成为“义与比”,再加“之”成“义之与比”。之,无义,介词。比,音bì,依从。
        析论
  做一个君子,内心应该是大公无私的,对于一切事情会要求合乎公理,合乎正义。所以想做个君子的人,都会以公理、正义作为对待天下事的准则。但是这些人,却容易犯过于自信、胸中先有成见的毛病。一旦有了成见,不管赞成或反对,他都会以为自己是择善固执,不肯改变自己的想法,这种人自然不能称为君子。孔子认为君子要“无适”,就是遇事不要绝对肯定;要“无莫”,就是不要绝对否定,一切要以公理、正义为依归,合于公理、正义的才加以肯定;不合的,才加以否定。
  研读此章要特别留意的是,君子是不是永远的“无适”、“无莫”?是不是对于任何事情都持无可无不可的态度?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样会变成乡愿。孔子说的“无适”、“无莫”是指未经“义之与比”前应当如此,一旦“义之与比”之后,就需要“适”,需要“莫”了。换句话说,未经以“义”为取舍之前,不能固执成见,既以“义”为依归,则要择善固执了。
      (八)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①,礼以行②之,孙③以出之,信以成④之。君子哉!”(《卫灵公》第一五·一七)
        章旨
  孔子言君子立身处世以义为本质,配合礼、逊、信三者去完成。
        注释
  ①义以为质即“以义为质”,意谓“用义来做本质”,质,本质。此下三句,句法相同。
  ②行实践。
  ③孙今作“逊”,谦逊。
  ④成完成。
        析论
  一个人立身处世,以义为基础,都以是否合乎正义公理为依归,而且行为合乎礼法,态度谦逊,诚信可靠,这种人当然是君子。
  但是很多事情处理的时候,容易产生出入,不是超过就是不及。譬如一个重义的人,通常都会理直气壮,以为礼法是小节,甚至认为自己的想法见解正确而排斥异己,态度不能谦虚;只有君子,才能理直而气和,谦逊而有礼。至于诚信,更是做人的基本守则,心能真诚,自然言而有信,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这个道理。
  但要成为一个君子,要靠努力实践来达成,文中“行之”、“出之”、“成之”,都是实践的功夫,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假使我们能以孔子所告诫的作为座右铭,不但可以成为温文儒雅的君子,也能成为到处受欢迎的人。
      (九)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里之命②,临大节③而不可夺④也。君子人与⑤?君子人也。”(《泰伯》第八·六)
        章旨
  曾子赞美君子之大气节。
        注释
  ①托六尺之孤受前君遗命辅佐幼主。周制六尺约今一百三十八厘米。六尺之孤,未成年之孤儿,指幼主。
  ②寄百里之命指托付国政。寄,托付。百里,指诸侯国。命,政令。
  ③大节指国家存亡、个人生死的重要关头。
  ④夺动摇,改变。
  ⑤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   析论
  《论语》中的“君子”,大致有两个意义。(新浪读书独家首发)一为在位的人,二为德行高尚的人。通常在位的国君或臣子,都要是德行高尚者,本章所指的君子,是指德行高尚的臣子。
  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现代不同,在君主世袭制度下,“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表现了忠于主上,擅于政事的德与才,尤其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为利害而改变志节,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曾子以为这种人是真正的君子。
  

论语卷·论修养(11)
孟子曾经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惑乱他的心志,贫贱不能移易他的心志,权势不能屈压他的心志,这样的人就是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大丈夫当然也是君子,“临大节而不可夺”正是大丈夫气节的表现。
  周朝的君位是世袭的,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纪尚幼,就由武王的弟弟周公辅佐成王,代理摄政。管叔、蔡叔、霍叔忌周公,散布周公将篡位的流言,周公乃避居东部,后来成王迎周公归。三叔惧怕,挟殷之后裔武庚叛变,成王命周公东征,杀武庚,诛贬三叔,奠定东南。归后改定官制,创制礼法,周之文物大备。最后周公还政成王,早年的流言不攻自破,周公真的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君子。孔子就以周公为做人处事效法的对象,时常梦见周公。孔子曾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篇)可见他对周公心仪的程度。
      (十)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①:少之时,血气②未定,戒之在色③;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④。”(《季氏》第一六·七)
        章旨
  孔子言君子少、壮、老三时期所应戒慎之事。
        注释
  ①戒戒慎警惕。
  ②血气血液及气息,人恃以生者,此指精神气性。
  ③色色欲、淫乐。
  ④得贪得。
        析论
  人生从生到死,依照生理、心理的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幼、少、壮、老四个时期。幼之时,心智未开,一切都赖父母照顾。但是步入少年后,每一阶段都有难题。少之时,由于生理上开始发育,于是产生了男女情欲,但是这时心理的成熟不足,假如纵其情欲,会影响身体的发育成长,甚至留下病根,所以孔子告诫我们“戒之在色”。到了壮年之时,生理的发育已经成熟,生命力最为旺盛,体力也最为充沛,支配欲最强,由于好胜,容易顺其血气,好勇斗狠,动辄恶言相向,拳脚相加,甚或刀枪相见,这样岂不成为暴力世界?所以这段期间,要用理性来约束自己,孔子告诫我们要“戒之在斗”。到了年老之时,体力衰弱了,对于未来产生了恐惧,但对于以往也产生了依恋,对于既得的权势名位,不肯轻易放弃,居高位者,不知退让,执权柄者,不肯交替,直到衰老昏聩,依旧如此,这是人类的通病,所以孔子告诫我们“戒之在得”。
  孔子这段话,是生活哲学的体验,可以证明孔子是个敏锐的生活观察家,更是真实的功夫实践者。血气属于天性,放纵它,只能沦为一般动物,然而,人为万物之灵,懂得用理性去调和天性,各阶段“戒”的功夫,就是调和的功夫,也是修身养性的功夫。
      (十一)
  卫灵公①问陈②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③,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④,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⑤绝粮。从者⑥病,莫能兴⑦。子路愠⑧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⑨,小人穷斯⑩滥矣。”(《卫灵公》第一五·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