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极度贪婪的将她紧紧搂在自己的怀里,对她疯狂地亲吻,她不但没有抵制,而是极度兴奋的配合李林龙,很快俩人就缠绵在一起,她的布袍飞到了一边……

激情过后,他依然紧搂着这个香艳娇娘,舍不得让她怀中溜掉。

“小白脸,你的胆子真的很大,不过,贫尼喜欢你这样子。”

“爱之所至,无法自控,请宽恕属下的粗鲁。”

“小坏蛋,做都做了,还怕粗鲁吗?今天不光是为了这事才见我吧!”

“是从心里想见武才人,也想证明属下对你的忠心没有改变过。”

“好了,贫尼知道了,以后贫尼会在圣上面前会多多替你美言。”

“谢武才人。”

……

送走了武媚娘,李林龙和秀香往回走,秀香道:“我看你俩是一个饥渴难耐,一个色胆包天,干柴烈火一点既燃。不过我不说武媚娘,而你的胆子也太大了,圣上的女人你都敢动。”

李林龙有些尴尬,低声应道:“美色当前,定立不够。”

秀香问道:“你看我与武媚娘相比如何?”

李林龙一愣,暗道;唐朝的女子竟然都是如此开化,他应道:“秀香妹妹也是美艳动人,比之媚娘自有动人之处。”

秀香听完,脸含露出羞涩的笑容。

第十章 祸从喜生 (一)

“喜报、喜报,紫薇学堂学子狄仁杰等人高中进士……”

看着不断飞送来的喜报,李林龙和国子博士们喜笑颜开。仅仅一年多的辛苦努力,就获得了这么大的收获,这是始料不及的。今年的常科进士科考试,他们原本只是想让学子们磨练一下,结果却意外获得了大丰收。

“山主,此次科举考取功名的都是政论学和经商学的学子,机械学和军事学学子只有一人被录取,他们所学知识不太适合科举,你要想想办法到圣上面前荐举他们,不然学子学习的积极性会降低的。”刘仁轨在李林龙的旁边小声提醒他道。

李林龙醒悟过来,唐朝当时虽然尚武之风浓烈,但此时还没有武举,对于那些成天学习武术和兵法的军事学学子来讲,要想出人头地只有依靠战功,或者被察举和荐举,否则即使身怀绝学,也很难出头;而机械学学子所学的知识在唐朝那时就是个异类,想走上仕途,也别无他途。

他点头道:“是啊!该去皇宫拜见圣上,推荐一些才华横溢的学子了,军事学和机械学里有些学子能力已经足够胜任重担了。”

皇宫紫宸殿里,高宗正在御览这次中举的学子名单,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大臣则站在旁边候旨。

高宗高兴地说道:“不错、不错,紫薇学堂学子考中进士三十有六,没有朕的察举,凭自己的真本事也照样能上来,都是好样的。应当尽快开特科,任命官职,让其报效国家。”

科举自隋起,至唐朝还未健全,考试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常科,另一种是制科。“常科”就是每年举行的考试,包括进士科、明经、秀才、明法等,考中后等于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立的科目,也叫“特科”,这是朝廷特选急用人才的一种考试,一般考中进士的人,如果要获得官职,就还要经过“特科”的考试,被皇上选中才能授予官职。

“祁禀万岁,紫薇堂监李林龙求见。”值日太监进来禀报道。

“正说到紫薇学堂,他到来了,很会赶时间嘛,叫他进来吧!”高宗说完,又转对长孙无忌等人说道:“诸位爱卿回去准备殿试吧!朕要早些从这些进士、学子中选拔人才。”

长孙无忌等人见皇上让他们退下,只好躬身应道:“臣等告退。”

李林龙走到紫宸殿门口,正与长孙无忌他们打了照面。他出于礼貌向众人拱拱手致意,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则脸上除了不屑表情,根本没有正眼瞧他,昂首阔步从他身边走过。对于朝臣这样的态度,早在李林龙意料之中,所以并未往心里去,快步走进大殿。

“参见陛下。”李林龙对坐在御案旁的高宗叩首道。

“爱卿平身。”高宗冲他笑着应道。

“谢陛下。”李林龙站了起来。

“爱卿劳苦功高,为朕辛苦培养人才,不到两年就大有收获,有三十六人考上了进士,朕很欣慰。”高宗皇帝满意地说道。

“臣愧不敢当,陛下的门生们能够早日有所成就,使之更好为陛下效忠,是陛下对臣的期盼,臣不敢忘其责。故此次虽中进士三十六人,臣认为还是太少,辜负了陛下的厚望,心里甚感惶恐。但除臣尽职不够外,还有事出有因,望陛下明鉴。”李林龙故作谦逊带出后面的话题。

“事出有因?讲一讲。”高宗问道。

“陛下,紫薇学堂人才济济,四学学科都有很多出类拔萃之人,此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只是政论学、经商学的部分学子。大多数学子还想在紫薇学堂多学两年,所以并未参加今年的进士科考试,此为其一;其二、军事学和机械学学子所学与科举考试内容相差甚远,所以通过科举考试展示才华不太可能中举。比如军事学学子所学都是如何带兵打仗,如何排兵布阵,如何保证补给,对诗文和策论却不精通,故他们参加考试机会也不大,所以几乎没人应试;还比如机械学学子所学都是武器研发、铜铁铸造、技术革新等等,让他们考科举比登天还难,所以也没有人参加科考。故此次考取进士的学子并不多。”李林龙详细说明道。

“哦!你说的对,朕应该想到这个问题。边疆历年征战,这些人才朕也应该选拔录用,都是急需的,不能让他们空有才华,无法施展。”高宗皇帝点头应道。

李林龙见高宗理解这个问题,便趁机又进言道:“所以臣以为,陛下应准许军事学和机械学出类拔萃学子参加特科,按其所长选拔任用,而不是依靠诗文才华和策论文章参加常科。如此这样以其长加以选拔重用,定不辜负他们的才学。而对陛下来讲,效忠陛下的门生们大量进入朝堂,有利于陛下的江山永固。”

高宗点头说道:“那你就回去精选三十名学子准备参加特科,成绩好的也赐同进士出身。”

李林龙跪地应道:“臣以为人数还是太少,因为军事学、机械学很多学子都可堪重用。陛下应多选拔一些,军事学学子可补充边军,机械学可安置到工部、卫尉寺、将作监等。”

高宗略一思考,下了下决心,说道:“五十人,不能再多了,每年参加特科人数不过二、三百人,紫薇学堂就占了八十多人,已经够多了。”

李林龙从皇宫出来,如飞似的赶往紫薇学堂,他要把喜讯告诉所有的学子和国子博士们。

皇上恩准五十名学子直接参加特科殿试的消息,在学堂里引起了巨大轰动,学子和国子博士们都异常兴奋。大家聚集到堂园里围着国子博士们问如何选人,李林龙可不想独断专行凭个人喜好定人,而让参加不上殿试的学子们对他心怀恶感,所以定出规矩为公平竞争。军事学、机械学各分名额二十人;经商学、政论学除已经考取进士的外再各分五人。各学国子博士组织学子考试,取成绩排在前面的参加特科。

谁能参加殿试,全凭本事,所以从上到下大家都很赞同,各学国子博士和学子们都忙了起来。经过两天角逐,五十名参加殿试人选被选了出来,刘仁愿、刘审礼、孙仁师、骆宾王、周兴、娄师德等人都榜上有名,紫薇山堂的骨干学子都成了参加殿试的人选。

第十章 祸从喜生 (二)

公元650年,永徽元年十月初,高宗在含元殿举行殿试,参加的进士有156人,被荐举的学子50人。这次参加殿试的人数在历史上都是最多的。高宗对于各类人才采用了不同的考试方法,进士们答写由圣上亲自命题的策论;被荐举的人才,高宗则按所学不同,把考试命题分了几样,学军事的表演武技,答辩兵法;学机械的考一些民用技术、军事武器制造原理和流程;学政论的考地方管理策论;学经商的考数算、天文、历法、粮盐税收。

殿试进行了两天,紫薇学堂有七十四人被高宗选中,紫薇山堂十余名学子骨干全部榜上有名。

消息传来,学堂鼎沸起来。李林龙站在堂园里大声宣布道:“学堂今天大摆宴席,所有国子博士和学子们全部参加,一醉方休,庆祝紫薇学堂兴办以来头一遭开天辟地的大喜事。”学子们听完一顿欢呼。

太尉长孙无忌气哼哼地回到自己的府邸,坐到书案后边的太师椅上闭目养神。眼睛是闭上了,但脑袋里仍乱成了一团,一想到紫薇学堂一次进入仕途的就有文武官员七十四名,他焉能心里安稳下来。照这样下去,今后紫薇学堂每年将有多少人进入朝堂?顶多十多年,这朝中中下级文武官员可都是紫薇学堂的弟子了,弄不好再有几个出类拔萃的出阁入相,参知政事,那朝堂上下可真的是李林龙的天下了,到那时还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吗?想到这里他的心里烦躁起来,李林龙这厮的循循渐进的办法真是高啊!

“要想取之,必先予之。”一个念头在他脑海里闪现出来,他暗思:应该让圣上褒奖李林龙育才有方,而把他名升暗降,调离京师,外放职务,使他远离圣上,远离紫薇学堂,时间一久,圣上淡忘了他,紫薇学堂也和他没有关系了,李林龙想成气候都难。只要他离开京师,他就失去了依靠,要他首级就有很多道道可用了。

“推荐他去哪里呢?江南富庶之地,让这厮过逍遥自在生活,不行,那太便宜他了;离京畿近也不行,那样他还会有机会见皇上,和紫薇学堂保持联系,也不行;给他派到庭州如何?庭州紧邻西突厥、民族混杂、状况恶劣,也许还能借夷人之手杀了他,对,就建议圣上将他派到那里去。可是圣上能舍得他离开吗?应该想个法子,让圣上同意派他去。”长孙无忌刚想到这里,门推开了,长孙秀走了进来。

“老爷,陆永生来了。”长孙秀进来汇报道。

“山翁,我给山翁带来个好消息。”陆永生一踏进书房就说道。

金銮殿朝会上,高宗正在与群臣商讨国策。

长孙无忌出班奏道:“陛下,臣认为李林龙一次就为国家培养人才七十四人,劳苦功高,应当嘉奖。”

褚遂良、韩瑗、来济等大臣见长孙无忌举荐李林龙,都是一愣,但他们毕竟从政经验老道,心中明白长孙无忌定然有对付李林龙的良策,所以也即刻纷纷进言道:“太尉举荐合理,臣附议。”

高宗被臣子们闹的有些糊涂起来。他深知长孙无忌和李林龙之间相互敌对,长孙无忌贬斥李林龙在他看来才是正常的,这次却一反常态,让他重奖李林龙,他感到极其意外,不得不想这舅父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老臣以为李林龙乃我朝栋梁之才,识人善育是他的长处,观其才干,以后可堪大用,所以老臣以为应该加紧锻炼培养,增加其阅历,磨练其意志,使其果敢坚定、办事周全。老臣认为,旦凡可重用之人,都理应外放,使其熟知政务民生,以备择录。观之李林龙虽才华可堪一用,然对我朝政务民生熟知程度尚有欠缺,陛下应该着手从这方面提高其才干。臣举荐其外放任职。”长孙无忌又再次进言道。

高宗心里更糊涂了,这舅父今天到底是怎么了,处处为李林龙着想,难道真是人家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能够抛弃个人恩怨,只为江山社稷着想吗?

“爱卿的意思应当怎么办?”高宗也玩了点心眼,他要看看长孙无忌下面的牌。

“老臣以为,西域乃是各民族云集之地,状况复杂,情况多变,需有干吏才能治之。西突厥各部至今依然没有全部臣服,很多部落名义受我大唐诏封,实则心怀异志,暗怀图谋反叛之心,所以臣以为对这些部落恩威并使、普及王化,犹为重要。同时西域平,则我朝西北疆域当无隐患,京师之地也无外忧也,外放他到西域可锻炼其才干,为以后用其奠定基础。”

长孙无忌说的条条是道,高宗听了也不禁有些心动,但他觉得现在就把李林龙外放有些过早,但武媚娘总夸李林龙精明强干,让自己多用之,不外放怎么能担当重任?可是,外放后,李林龙前途发展是好是坏说不清楚,万一是坏事,媚娘又该说自己受老臣摆布了,上了长孙无忌等人的当。

高宗的犹豫,长孙无忌焉能看不出来,他再次进言道:“陛下历来都果敢坚定,拿断都雷厉风行,识人用人都赏罚有度,断不可因微小之事而延误人才培养之机。”

高宗从心里是想当英明神武之君的,他的心更动了,他不禁问道:“爱卿认为李林龙应该派往何地,拟授何职比较合适?”

长孙无忌应道:“应派往庭州,那里状况最为复杂,最能培养其才干。按其目前功勋,应授予从三品下刺史之职比较合适。”

长孙无忌刚说完,一名大臣出列应道:“断不可以,如若授予李林龙如此高的职务,恐怕将来祸乱丛生。”

高宗闻声看去,见是自己当太子时的侍读徐元卿。徐元卿自从高宗皇帝即位后,作为高宗皇帝的亲信,官职也得到了擢升,官居游骑将军,从五品上。

“徐爱卿你有何建议?”高宗见是自己的亲信,所以对他的发言格外关注。

徐元卿清清嗓子,开口言道:“臣有一本祈奏陛下,臣参李林龙鼓惑收买人心,意图不轨。”

徐元卿的话犹如海中掀起的巨浪波涛,让群臣为之惊愕。因为正在讨论如何褒奖李林龙,而他却要参李林龙,大家不由得骚动起来。

高宗也是惊讶满面,他怎么也没想到徐元卿也加入了攻击李林龙的序列里。

“爱卿请讲。”他不得不询问根由。

“紫薇学堂学子骆宾王前几日在红袖酒坊酒醉言道,他心中甚是感念李林龙恩德,没有李林龙就没有紫薇学堂,没有紫薇学堂就没有骆宾王今天之上进动力。有人问,紫薇学堂学子都是天子门生,你们理应更加感怀圣上之恩德,怎么一开口先感恩李林龙呢?骆宾王言道,圣上我等也感恩,但相之比较,我更感恩山主,他每天教导我等上进,良善之言每日在耳,余音缭绕亲切不绝;反观圣上多在朝堂,虽对我等也多有关怀,然距之远矣,犹如隔山。”

徐元卿说道这里停顿一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