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跟孩子过不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别跟孩子过不去-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熏陶起着很大作用的父母,究竟应如何正确引导“心理断乳期” 的孩子呢? 
  1。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从行为和心理上进行引导,教育的方式要多 样化。宜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让他把心里话说出来,然后家长把自己的观点、经历讲给他听,让孩子自己进 行比较,家长切不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要因势利导。 
  2。要理解信任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这时就 要充分利用孩子这一想法,把家里的一些事情和孩子一起商量处理,听取、征求孩子的意见,对孩子生活、学 习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尽可能地让他自己去解决。当然,家长也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告诫孩子。在遇到困难 和失败时,应多鼓励和安慰,成功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家长自己有缺点和错误,应勇于承认,尽量改正,使孩 子从中得到启迪。 
  3。家长应尽量避免与孩子正面冲突,在孩子发火时,家长应保持冷静。争论激烈时,家长应转移话题或采 取冷处理方式,以免孩子萌发对立情绪,使逆反心理更强烈。事后在适当的时候,家长应心平气和地指出孩子 的错误和不当之处,使孩子积极克服幼稚爱冲动的毛病。 
  4。鼓励孩子多参加有益于身心的集体活动。广泛结交朋友,在集体活动中,丰富、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发展“自我”意识,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以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真诚待人的品德,顺利度过孩子心 理发展的这一重要时期。         
不要让孩子独自走过青春期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见,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脸上总是一派阳光,可他们的心中却同样也存在着许多的迷 茫与困惑。对此,许多父母往往视而不见,学校教育也浅尝辄止。使青春期的诸多问题都被当成禁区,孩子有 了困惑不愿意和家长谈起,家长也总是觉得不好意思和孩子谈一些所谓敏感的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男孩,也许你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遗精,甚至会对此感到惊惶不已。也许你还不明白自己的 生殖部位、腋下为什么会长出密密的浓浓的毛来,也许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长胡子、要长喉结、要变嗓音等 。 
  如果你是一个女孩,也许你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月经,甚至会对此恐惧万分,也不明白自己的胸部、臀 部等为什么会逐渐丰满起来,骨盆为什么会逐渐宽大起来。这些困惑,会使你担心自己,有时还会使你想到疾 病及死亡等。其实,这些都是完全正常的。你的这些第二性征的出现,说明你已进入成长的重要阶段,并已开 始走向成熟的时期。 
  在人际关系上,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无论与父母、老师还是同学的关系都在悄悄发生变化,甚至你的变化也 常常会使你的父母老师大惑不解:为什么变得如此古怪、不听话,又爱提出各种大人想不到的问题,在一些问 题上还经常与父母、老师发生冲突?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反映了青春期的一些自我困惑。 
  面对青春期的种种变化,有的孩子欣喜,感受到成长的喜悦;有的孩子烦恼,体验到成长的苦涩;然而更 多的孩子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时而如涓涓溪流般清爽,时而又犹如狂风暴雨般让人难以应付。因此,焦虑、 紧张、喜悦、烦恼、兴奋等多种心理构成了青春期独特的风景线。就像必须经过产前的阵痛才能诞生的新的生 命一样,一个人必须经历青春期的“动荡”时期才能走向成熟。 
  我朋友家有一个孩子去年从郊区考入市重点高中,她平时埋头读书,学习上是“尖子”。但性格较内向, 与人交往不多。近半年来,头脑中反复出现与男女亲热有关的念头,她觉得这样很不好,但越想排斥它,这种 念头却越是强烈和出现频繁。有时上课也会突然出现,干扰了正常的学习。她开始回避男同学,与老师的关系 也疏远了,上课不敢看男性老师。因为她害怕自己做出失去理智的行为,她认为自己灵魂肮脏,她甚至想到了 死。 
  显而易见,朋友家的孩子是产生了严重的青春期困惑。这种困惑妨碍了她与异性的正常交往和理解。当她 步入青春期这个敏感的阶段时,随着生理发育上的逐渐成熟,性心理的发展也走向成熟。内心开始产生一种对 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但她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传统的观念以及个性特征又使她觉得 男女交往是不好的事,会带来不良结果。 
  于是,在思想上极力排斥与异性交往的想法,而内心深处的异性意识又使这种想法反复出现在脑海中,形 成了内心的心理冲突和矛盾。其实,这种青春期的困惑并不是可怕的事情,它是人生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世界 每一个青少年都要经历的阶段。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家长自己首先应该镇定下来,不要被孩子的差异感到惊骇。孩子 对于自己的变化是迷茫的,内心是孤独和无助的,他们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帮助。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 需要父母对他的关心与指点,帮助他们走出青春期的困惑。作为父母,我们还有什么值得犹豫不决的呢,赶紧 把孩子的小手轻轻地牵起吧。不要让迷茫的孩子在困惑中摸索,不要让失落的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觉,和他一起 微笑着面对青春,面对人生!         
青春期不是“危险期”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孩子进入青春期,不但身体的生长发育变化剧烈,而且,心理变化也非常明 显。突出的表现有:孩子开始不愿承认自己是小孩子,遇事总是摆出一副“大人”的神态,当家长以对儿童的 态度对待他时,他会嘀咕一句:“还把我当小孩子看呀?!”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原先那个“听话”的好孩 子不见了。他不愿再接受大人摆布,希望家长尊重他的发言权。有时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立性”,还故意顶撞 家长,甚至表现得蛮横无理…… 
  由于此时孩子身心的急剧变化,这就给他们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了困难。如果家长教育不得法,孩子就会不 接受家长的教育,而经常用固执、粗鲁、执拗、孤僻、甚至离家出走等极端方式来表示对抗。许多西方心理学 家把青春期看作是个体发展上的“危险期”,他们认为个体发展到这一时期。此时孩子身心发展充满着矛盾, 这个时期可塑性大,同时也是极易形成不良品质的阶段。如果不正确地加以引导,这个时期的孩子就特别容易 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掌握青春期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坚持正面疏导,尊重、保护他们的 独立性,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面对孩子的变化,家长应改变观念,不能再把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当作“小孩子”来看,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孩子渴望在家庭中扮演“独立的一员”的角色,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但由于认识水平、能力有限,他们 又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帮助,他们的“反抗”只是反对家长仍然把他们当“小孩子”一样看待,反对过多、 过细的照顾、监督或父母的包办代替。此时的孩子常常把反抗和不服从作为争取改善与成人不平等地位的一种 手段。 
  做父母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孩子这种独立性的需求,孩子的这种反抗情绪和反抗行为就会逐渐演变成逆反 性格,对孩子的发展带来困难。相反,如果家长珍视孩子这种渴望独立自主的心理倾向,实事求是地支持他们 的愿望、想法,鼓励孩子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务,适当地创造有益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性和独立活动能 力的环境,不过多地约束孩子,不包办代替,则可以促进孩子的自我感、独立性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然,我们在采取措施来充分发展青春期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独立性、自觉性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把他 们当作成熟的青年人来看,家长适时地、适当给予孩子以热情的指导也是必要的。 
  因为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困惑,需要交流与解答的时期,如果这段时期忽视和孩子的交流,则有可能 使青春期变成“危险期”。 
  我有一个正在上高二的侄子,今年17岁。他在小学、初中时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受父母和老师的 喜爱。去年升入一所重点高中后,因班上高手云集,竞争激烈,自感心理压力很大,出现头痛、失眠、焦虑、 烦躁,易与同学发生冲突,回到家里也常常发脾气,甚至摔东西、骂人,对父母态度很凶,轻则顶撞训斥,重 则施以暴力,扬言不读书了,要去出家当和尚。他的父母为此感到忧心如焚,和我一起商讨要怎样做,才能使 他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于是,我便和他的父母进行分析:从初中到高中,从优秀学生到厌倦学习,这个孩子之所以出现了如此强 烈的反差,主要还是因为心理上的不适应和竞争压力大的原因所造成的。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后,我告诉他们, 回去后,既不要强迫孩子学习,也不要和孩子发生冲撞,相反,而是要帮助他化解压力,使他明白,搞好学习 并不一定就是要拿到多好的名次,最重要的是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他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 生活中,得到满足。 
  此后没多久,这个孩子就在他父母的谆谆诱导下,很快恢复了对学习的兴趣,成绩也一跃而上,自卑感也 自然而然地消除了。 
  对此,多数学者认为,青春期心理危机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过渡时期的心理适应困难。因为这一时 期是人生中最具有特殊性的时期,是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已渐趋成熟,但尚未完善, 内分泌系统功能也尚未稳定,并且面临着升学、就业1等人生的一切基本问题,故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或 打击而产生许多苦恼。 
  这种苦恼若不能及时得到解脱,就会诱发心理危机。不过,在正确引导下,这种危机状态绝大多数可自行 缓解,恢复成为健康的正常人。因为青春期并不一定是“危险期”。只要家长对孩子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征 有较深的理解,在家庭教育中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问题的本质,正确诱导和发挥孩子的独 立自主性,避免和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孩子积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避免和剔除社会不良因素对孩子的 影响,则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完全可以顺利度过这段“心理断乳”期,健康地进入成熟期。         
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       
  在许多家庭中,虽然孩子的成绩很优异,已经达到了令其他同学羡慕不已的地步,可这并不能使家长满意 ,因为许多家长的最大满意值是第一名或双百分。如果孩子的成绩达不到父母规定的标准,随之而来的不是帮 孩子分析考不好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严厉的批评、激烈的责骂、加倍的作业,有的甚至是拳脚 相加。这些错误的做法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很多的时候还会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甚至是产 生对学习的厌烦和憎恨。 
  有一阵子,我经常收看北京电视台节目中心制作的《知心家庭》节目。我记得其中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个 女孩在班里学习成绩处在第六名,成绩本来已经很优秀了,可是她却因为自己的成绩时常有死的念头。原因是 她的妈妈对她的期望特别高,希望她在班里考第一。可是她自己不管怎么努力却始终考不到第一。这个目标达 不到,她就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妈妈。在这种愧疚的心理下,女孩有好几次都想跳窗自杀,在她看来妈妈对她那 么好,可是自己始终不能满足她的希望,她觉得实在没有脸面活了…… 
  我们学校也有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是班里的学习委员,酷爱学习,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但父母 对她的期望很高、要求很严,父母要求女儿每门功课必须在98分以上,有时考了95分,虽然在班里名列前茅, 但父母仍不满意,对她进行严厉批评。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学习丝毫不敢怠慢。后来 渐渐地,她便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 
  诚然,家长在学习上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是必要的,但如果期望过高,则会适得其反,这时孩子会觉得 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失败,渐渐的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 怀疑,进而会把学习当成一件可怕的、痛苦的事情,厌学情绪也会油然而生;有的极端的孩子干脆来个“死猪 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 
  有一个孩子经常逃课,当老师终于找到他时,他蜷缩在路边,十分恐惧,并且哀求老师不要把他送回家去 。原来这孩子的父母对他十分苛刻,要求考试的分数必须达到90分以上,否则回家不仅受责骂,还经常挨打受 饿。孩子的母亲更是严厉,有时一道题做不好,甚至整夜不让睡觉。这个孩子偷偷地写过一篇作文,文中写他 跑出了家,杀退了他妈妈一次又一次的阻截,躲进一座城堡,挂起了吊桥,关闭了城门,他妈妈在下面大喊大 叫,他在城堡偷偷乐。后来,他妈妈搭了一根绳,爬上了城堡,快爬进他的窗口时,他不慌不忙地掏出一把剪 刀,绳子一刀两断……在这个孩子身上,对学习的厌恶已发展到了一种极端,他由于被分数高压,身心已经疲 惫而无奈,学习对他来说已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他厌恶书本与学校,更是仇恨逼他读书的父母。 
  做父母的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孩子的学习成绩时刻牵挂着每位父母的心,但对于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能 太苛刻。有的家长会说,其实我们觉得孩子已经很优秀了,但是又怕他会因为自满而懈怠,所以才对他提出更 高的要求。殊不知,孩子的心灵毕竟很脆弱,他们经过自己的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