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冲击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华尔街冲击波-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00万美元,花旗银行的查克?普林斯离职是1600万美元。这些人离开不久,美国经济危机总爆发。   

  有监管责任的美国政府官员,是否直接办了黑心事不好说,但这些政客们是靠资本家支持上位,这一点是不必掩饰的。总统竞选要花费的金钱堪称天文数字,一个议员的当选,也要有大笔资金做后盾,更不必说合纵连横的幕后人际关系。政客和财阀是密不可分的一体。   

  美国经济发达时,财阀和高官们受益,投资人大笔钱财入袋,高官得享大位。美国经济危机时,却要全体国民埋单。如此清晰的格局,民众自然不会接受。   

  救市方案要国会通过,议员们要投票。这就见出美国政治的虚伪:直选是这个国家非常自豪的制度,也就是说议员们理论上是由本选区的选民一票票投出来的。平等更是这个国家标榜的,理论上乞丐的一票与亿万富翁的一票同权。这也是救市方案第一次没有通过的原因:议员们总要对选民做出交代。   

  救市方案第一次没有通过后,进行了一些很花哨但实际意义有限的“新包装”。这些新包装一是将联邦存款保险金额的上限由目前的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二是增加针对企业和乡村学校的减税措施;为超过2000万名中等收入者免除替代性最低税。这些所谓的新包装,完全是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的,也恰好印证出反对这一救市方案的阻力来自何方。   

  但救市方案最终还是通过了。包括并不支持这一方案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先生,最终和自己的政治对手们站在了一起。奥巴马一再宣称自己来自社会底层,代表中低收入者,他仍然改变不了这样一个实质:作为美国顶级政客之一,他只能与权势集团结盟。   

  美国的民主是虚伪的,直选和平等再真实,普通百姓仍然要为财阀们埋单。无论哪个党上台,谁当总统,区别不大。   

  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左二)展示已签署的金融救援方案。   

  资料来源:。xinhuanet。。救市是社会主义行为吗自华尔街危机全面爆发以来,随着美国政府频频出手救市,有西方评论家认为,美国政府已经摧毁了自由资本主义体系;甚至有人认为,美国已经“正式地跨越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红线”。   

  西方一些投资者之所以把美国政府拯救金融市场的行为,看做一种社会主义的行为,无非是把社会主义等同于国有制。美国政府收购金融企业的股份,是一种国有化的行为,这种行为被自然而然地等同于社会主义。   

  其实,美国政府将几个金融企业收归国有,与社会主义公有制风马牛不相及。美国政府收购房地产信贷企业,只不过是在政府注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投资的力度,从而避免前期投资血本无归;政府出面收购金融投资银行,无非是兔死狐悲,害怕金融危机连累到自身的利益。当前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者,都来自于华尔街投资银行,所以,美国政府决定收购华尔街投资银行,不需要任何想象力,与社会主义也没有丝毫的关系。这只不过是美国政府少数人,为了拯救金融同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措施。         

▲BOOK。▲虫工▲木桥▲书吧▲  

第36节:华尔街冲击波(36)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欧洲国家政府明确表示,不参与美国政府金融拯救行动。正因为如此,当美国政府提出庞大的国有化方案时,美国国会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不少美国国会议员反对美国政府出面拯救商业金融机构,因为这样做很可能导致美国政府将纳税人的资金投入到少数金融机构中,从而损害中下阶层民众的利益。   

  西方一些金融投资家、政治家之所以会这样判断,不是他们不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是他们不愿意看到昔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翻云覆雨的商业金融投资机构,起死回生后继续在国际金融市场兴风作浪。美国政府将金融机构收归国有,是害怕此次金融危机彻底动摇自由资本主义的根基,进而破坏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所以,美国不是在实行社会主义,而是在巩固资本主义。   

  不过,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至少印证了两个观点:当今西方各国的市场经济都是亏损型的市场经济,金融是转移发展中国家利润的最有效途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重建世界贸易体系规则,但无论是关贸总协定还是世界贸易组织,都被深深地打上了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烙印。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借助于服务贸易特别是知识产权谈判,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发达国家服务产业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款,后起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生产链条的中下游,不得不以降低劳动力成本、污染环境为代价,争取应有的国际贸易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贸易分工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提供服务和知识产权,而发展中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和农产品等初级产品。发展中国家依靠制造业和农产品出口赚取外汇,可是由于世界金融体系的规则制定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达国家就可通过调整外贸结算规则、改变汇率政策、开发金融衍生交易产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将发展中国家获取的外贸利润转移到自己手中。   

  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的加工工厂,处于世界制造业的末端,既没有掌握知识产权,也没有掌握国际货币市场的话语权。中国通过出口工业制成品获取的外汇,相当大一部分用来购买美国国债。美国实行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导致中国的债权损失严重。此次美国雷曼兄弟等一些投资银行折戟沉沙,导致中国数家国有金融企业损失数亿美元。如果不尽快走出传统市场经济的窠臼,改变不合理的国际贸易结算体系,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主动利用国际货币市场规避商业风险,那么,中国企业还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总而言之,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再一次提醒我们,必须对国际经济秩序有清醒的认识,认真研究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以便能在波诡云谲的国际金融贸易市场中争取更加有利的地位。   

  开放的中国已完全融入世界,这对中国的经济金融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无论是宏观调控还是防范金融风险,不仅需要果敢的行动,更需要以“中国经济安全为第一要务”,高瞻远瞩地谋篇布局。   

  救市计划有没有效果纽约—不需要多有天才就能看出美国金融体系—实际上是全球金融体系—陷入了危机。   

  而美国众议院在第一次投票中否决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很显然在如何解决危机方面没有达成共识。   

  几年来,美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一直存在问题。可那并没有阻止美国领导人向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求助,这些人在危机将民众带到又一次大萧条的边缘之前根本看不到问题的存在,现在却提出一个又一个救市计划想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随着全球市场迅速滑落,救市计划已经得到了国会的通过,在布什的签署后已经正式生效。这个计划也许救得了华尔街,但能否救得了经济?纳税人又怎么办?他们已经被史无前例的赤字所困扰,到现在仍然背负着基础设施衰退和两场战争的债务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项救市计划真能起作用吗?         

◇欢◇迎◇访◇问◇BOOK。◇  

第37节:华尔街冲击波(37)         

  可以肯定,救市的基本方法仍然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首先,它再次依赖涓滴经济学:由于某种原因,向华尔街砸进足够的钞票就能惠及社会民众,帮助普通工人和房屋业主。   

  此外,救市计划假定根本的问题是信心丧失。这无疑确是问题的一部分。但深层次的问题却是金融市场发放的一些贷款质量很差。当时出现了住房泡沫,而这些贷款正是基于被抬高以后的住房价格。   

  现在泡沫已经破灭。住宅价格也许会进一步下跌,更多抵押品赎回权也因此会被取消。市场无论怎样坐而论道都无法改变这样的现状。这些坏账又反过来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出现亏空,必须要对这些亏空进行弥补。可这样做就像是为内出血的病人大量输血,根本无法取得根本的疗效。   

  就算救市计划可以立即实施,但是这种可能性似乎越来越小,并且也无法避免一定程度的信贷收缩。过度借贷所带来的消费繁荣一直维持着美国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无法再继续下去。中央和地方都在缩减开支。家庭的资产负债情况更加脆弱。经济发展放缓将加剧所有金融问题。   

  我们可以用更少的钱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可以用透明的方式来填补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的亏空。斯堪的纳维亚20年前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沃伦?巴菲特向高盛注资为我们指明了另一种方法。通过发行有担保的优先股(期权),我们可以抵消市场向下的风险,共同创造一种向上的可能。   

  这种方法不但被事实证明有效,而且还提供了恢复信贷的积极性和必要的资金。它避免了为成百上千万复杂抵押贷款和作为其载体的更复杂的金融产品估价,而且也解决了可能导致政府被最差或最高估的资产套牢的“失败”问题。最后,这种方法的推进速度更快。   

  同时,可以采取几项措施来限制取消赎回权的操作。首先,可以通过将抵押品的贬值转化为可变现的税收信贷来降低中低收入美国人购买住宅的价格。政府实际上为高收入美国人支付了50%的抵押利息和不动产税,却没有向穷人提供任何帮助。其次,需要进行破产改革来允许房主减记自有住房的账面价值,同时继续住在房子里。第三,政府可以承担部分抵押贷款的偿付义务,充分利用借款时低廉的信贷利率。   

  恰恰相反,美国财长保尔森的办法是使美国陷入危机的骗局的又一个实例。投资银行和信贷评级机构相信金融点金术—也就是认为拆分债券可以创造巨大的价值。现在新的提法是解除拆分可以创造真实的价值—具体的做法是从金融体系中剥离这些资产,并把它们交由政府掌握。但那样做需要政府为这些资产付出过高的代价,只有银行能够从中受益。   

  最后,如果这项计划最终得以采纳,很可能要由美国的纳税人来收拾残局。在环境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原则,叫做“由污染者出资治理”。这个问题关乎资金和效率。华尔街用有毒的抵押贷款污染了经济,应该由它来承担清理的开支。   

  以保尔森计划为基础的任何救市计划都不会产生效果,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就这一点达成共识。如果被不幸言中,那么国家债务的巨额增长和即便7000亿美元也不足以挽救美国经济的认识将进一步侵蚀人们的信心,加剧经济的疲弱态势。   

  但政治家们不可能在这样一场危机中什么也不做。因此我们可能应该祈祷由导致这场危机的特殊利益、错误经济理论和右翼意识形态等毒素混合而成的这份协议能够以某种方式制定出正确的救市计划,至少这个计划如果失败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   

  做出正确的决策,包括建立新的监管体系降低危机再次爆发的风险,是下届政府将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信贷市场会不会陷入深渊拯救世界本来就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任务。毫无争议的是,在保尔森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中,人人都能发现自己不喜欢的地方。左派人士指责这个方案剥削了纳税人的利益,让他们为华尔街的问题来埋单;右派人士又指责这种做法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家批评方案的技术性上的小问题;政治学者批评它横扫权利。   

  花一大笔钱投入伊拉克战争可能很不容易;任何紧急援助的概念更是深深地困扰了这些自尊心极强的资本家们。对于这个方案有两个对立的观点:第一,这个方案可能奏效;第二,这个方案有可能毫无成果,或者说成果太慢,甚至带来进一步的金融崩溃和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这些负面后果都远远大于对救市方案可行的估计。   

  保尔森的计划依赖于购买大量的有毒证券。理论是在任何一场拍卖会上,一个像联邦政府这样的超级买家最终都会拍出高于当下的价格,虽然这些价格已被现在极少的购买者压低,但是这些买家还是以相当低的价格购买这些贷款,这反应出了高度拖欠的可能性。这样能够帮助一些银行资本重组。通过重新建立有信用、透明的价格,最终会鼓励投资者重新投资以此来修复金融系统:沃伦?巴菲特和日本的三菱日联已经同意购买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股份。一些银行到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资金,但是在保尔森原来的计划中,国家可以向其注入资本或者当它们无力偿还债务的时候,政府可以将它们接管下来经营。   

  保尔森的计划也是有其弊端的。他会发现很难阻止买家操作拍卖。纳税人可能会为华尔街这些银行愚蠢的行为而埋单,虽然这些代价与稳定市场相比九牛一毛。而且当投资者脱离危险后,对于投保人可能不可靠的风险的计算也就不会那么逼人了。   

  如果保尔森的经济计划大部分是正确的话,政治方面却是棘手的。你在那些导致了这场经济混乱的人身上再次过分地浪费金钱。理智的干涉也不能买到长期的宽慰:这个计划不能阻止房价继续跌落,也不能让正在膨胀的金融界收缩。尽管经济上的风险是这个计划可能不奏效,但是政治上的风险是这个计划会奏效。选民们不会注意到一个没有发生的萧条。但是当他们失去房子和工作的时候,他们会看到华尔街再一次成百万地赚着钱。   

  保尔森的方案是不完美的,但是已经是个不错的方案,也是在手的方案。如果它失败了,那么信贷市场将会再一次转向深渊。2008…11…7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