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医师亲授养颜秘方:脸要穷养,身要娇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女中医师亲授养颜秘方:脸要穷养,身要娇养-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北京协和医院的ICU病房,和专家一起会诊一个因为脑出血手术后昏迷不醒的病人。那病人做了开颅手术,已经把脑子里出的血取了出来,但始终昏迷高热,神志不清。我们去的时候,他手术刀口的血迹还在,但翻在缝合线外的皮肤却干枯了,变得很焦很薄,好像不是活人身上的伤疤。去会诊的中医专家看了看病人状况,不乐观地摇头说:“元气不行了,没火力了,气血双虚呀。”
  陪他一起会诊病人的是协和医院的主治医生,他有些不解地说:“这个病人刚化验的指标都还正常,并没有贫血的迹象。”中医专家指着病人的刀口说:“就算是有血也是死血了,身体不能用,你看这里,都干了……”就在那次会诊后的第三天,那个病人带着一个都没有少的血细胞去世了。
  可见,即便血细胞一个都不少,血红蛋白充足,从指标上看不出贫血,但只要没有“气”,指标合格的血仍旧不能被利用,仍旧是死血。
  因为中医认为 “运血者气也,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要想使全身的血动起来,由死血变成活血,一定要有足够的气,就是说,器官脏腑的功能要强,才能推动血液。
  “黄脸婆”这个审美概念是中国独有的,因为气色不好、面色发黄的女人太常见了。黄色也是中国女人的“国色”,特别是当她们开始衰老,开始脾气虚,发黄的气色就更常见,这是中国人身体上的薄弱环节。为此,中医在创始之初就特意强调“脾为后天之本”,脾的“职称”之高,仅次于“先天之本”的肾,所以补血,改善“黄脸婆”的状态,一定要兼顾到补气,特别是补脾气。
  如果你是个血虚的人,找到的是个水平足够的正经中医,他肯定不会单开补血药,也绝对不会让你只吃阿胶、大枣、龙眼肉,他更是绝对不会相信单纯的补铁,比如吃“硫酸亚铁”,因为那只解决了血这个“母”的问题,还需要有个使血动起来的“气”。
  因为单纯的补血药物也好,食物也罢,有时候只能使你不贫血,使你的血细胞指标达标,但不能改变你的血虚状况。你可以有并不异常的指标,但就是没精神、没力气,因为你功能不行,有点像“有米无炊”或者“米多火小”,饭是熟不了的。
  所以,即便不贫血,只要属于中医的血虚,仍旧需要补血,而且一定要在补血药,比如阿胶、生地黄、龙眼肉之外,加上黄芪、党参之类的补气药,才能使血细胞背负氧气的能力增加,否则,就算是血细胞不少,但仍旧怠工或者不能负力,人也依旧会觉得疲倦,面色难看。
  具体到这些“黄脸婆”,除了用阿胶之类的经典补血药,药店里就能买到的“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也是她们补血时离不开的“拐杖”。在秋冬季节,可以每隔一天吃一次,一次吃一丸,和缓地改变体质,给脸色“扫黄”。
  

冬天是最好的“扫黄”季节
中医有个著名的补血方剂名为“当归补血汤”,对改善女性血虚、面色无光的状态非常有效。其中只有两味药,一味是当归,这是妇科“圣药”,补血作用极佳,所以中医妇科方剂有“十方九归”的规律,就是十张治疗妇科病的方子,有九张里面有当归,因为女性疾病向来离不开补血问题。另一味就是补气的黄芪。
  有意思的是,虽然号称“补血汤”,但补气药黄芪的剂量却要5倍于补血药当归!这就充分说明,必须通过补气才能最终生血,气不虚是血不虚的前提。更重要的是,一个气血虚的女人,月经还经常拖延很久,本来就虚,失血再多,反过来加重血虚,为什么“黄鼠狼专咬病鸭子”?还是因为气虚,没有力气管束住血液了,所以月经拖延时间长,到最后颜色都变得很淡,质地很稀了。有了黄芪这个补气药来固摄血液,月经淋漓不尽、颜色浅淡等症状也会得到控制。
  由“当归补血汤”衍化出来一个食疗方,应该是“黄脸婆”女人的“扫黄”专用:“当归生姜羊肉汤”。这其实是张仲景的方子,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初治疗的是产妇的产后腹痛,虚劳不足。这种产后的腹痛是虚性的,疼而且发空。这种情况在很多女性月经之后会出现,月经完了反倒肚子疼了,而且是发空地疼,想用手摁着,温着。平时就面色发黄,属于气虚血虚的女人月经之后都有这种感觉,这就是典型的虚寒性腹痛,由于血虚造成的,所以张仲景给了这个食药兼顾的方子,其中当归150克,生姜250克,羊肉500克,生姜用得多,也是要增加温散补气的作用,使当归的补血作用动起来。
  如果是日常吃,可以不用顿顿都加当归,因为当归还是有特殊味道的,只要坚持吃,羊肉本身的补血作用也是不能小看的。一般情况下,这个汤应该从立秋之后就可以吃了,吃到开春前再停。之所以选择在冬天常吃,因为冬天人体的消化功能是很强的,夏天消化不了的东西,到冬天都能消化掉,正是通过食补改善体质,改变疲劳状态的大好时机。
  还有一个可以通过补血达到养颜目的的药物,也可以称为食物,可以自己做,叫“益血养颜膏”,其中用了阿胶、核桃仁、大枣。阿胶颜色是紫色的,既补心又补肾。核桃仁长得就像人的大脑一样,既有补肾的作用,又有益脑的作用。大枣,外面是红的,里面是黄的,可以健脾胃。现在很多地方讲究吃膏方,就是立秋之后找个有经验的中医,根据自己体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调养,这个益血养颜膏相对地具有普适性,对自觉是黄脸婆的女人一般都适用。每年冬天,只要不是感冒发热的时候,这个膏可以长期吃,你会觉得疲劳减轻的同时,皮肤也有了光泽。
  

抹在脸上的可以简单,吃进肚里的必须复杂
中国有句话叫“吃在脸上”,这也是我这本书起书名时的依据。意思是,一个人的面色、皮肤要好,关键是吃得好,或者说消化运用得好,能把有用的物质真的运输给皮肤,这个人的美丽才是生动的。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首先是能不能主动地去吃有价值的东西,再一个是即便吃了,能不能被身体消化,前者是意识问题,后者就是身体的生理问题了。
  先说意识问题。北京中医医院有个著名的皮肤科专家,叫陈彤云,我在十几年前见过她和她的儿子,如果不介绍,两人站在一起绝对以为是姐弟,那时候她已经快70岁了,她的皮肤非常好,细腻白皙而且有光泽。后来很多人问她,怎么保养的皮肤?您都吃什么?抹什么?
  她的弟子告诉我们,陈老没有特别的保养方式,她用的护肤品都很简单,几乎就是过去的“蛤蜊油”那类最普通的凡士林。因为陈老知道,皮肤的功能主要的不是吸收,而是屏蔽,所以不是你抹得越复杂就吸收得越多,这种保养远没有吃进的营养更能显效。如果说讲究,陈老在吃上有她自己的标准,首先就是她吃得很清淡。
  作为名医,陈老不断有人宴请,但她都因为不喜欢油腻而婉拒了。她最喜欢吃的是杂粮粥,就是用各种豆类、粗粮在一起熬的粥,吃普通的蔬菜,肉类里面经常吃鱼。和她抹在脸上的单纯相比,吃的东西虽然清淡却是繁杂的。从这个著名皮肤专家的个人护肤经验上可以看出,“吃在肚子里的要复杂,抹在脸上的要简单”是女人护肤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本书定名为“脸要穷养,身要娇养”的理论依据。
  现在有很多书籍推广的美容减肥经验,经常是“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方式,比如,只吃香蕉,或者只吃西红柿就能减肥美容了,号称“香蕉减肥美容法”。事实上,这种办法无非是制造一种噱头,让人因为好奇而跟从,但身体是不可能从单一的食物上获取足够营养的,世上绝对没有一种可以囊括所有营养素的食物!
  我们可以看一个事实: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达国家,现在都在提倡对食品进行营养强化。比如日本,要在粮食中添加人体容易缺乏的各种微量元素。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的健康是需要方方面面营养物质相互配合的,缺少一个,可能就会对其他物质的吸收产生制约、影响,营养强化就是要增加食物的复杂性、全面性。从这个趋势也可以看出,单一食物“包打天下”的“创新”,是没有道理的,有悖于最先进、最科学的营养准则。
  《黄帝内经》中也提到一个饮食准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五谷包括:麦、黍、稷、稻、菽,负责提供碳水化合物。
  五果包括:李、杏、枣、桃、栗,果蔬是负责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
  五畜包括:牛、犬、羊、猪、鸡,负责提供优质的动物蛋白。
  五菜包括:韭、薤、葵、葱、藿。
  一个人要想健康,至少要吃到上述这些食物才可以。
  有一本名中医养生的书,全国几十位著名中医,都是健康高寿的老人,他们在书中谈自己的养生饮食经验,基本上都是,什么都吃,什么都不多吃。意思就是在营养多样化、吃得杂的前提下,不放任、不多吃。通俗地讲,就是可以吃个“微缩版”的“百货店”,但不要吃个“超大版”的“专卖店”,后者只能使你的热量摄取过多,而营养元素不足,按这种让名医都能健康到老的饮食习惯,去保证好的皮肤肤质,应该不是难事。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你怎么会“满脸菜色”
过去形容一个人脸色难看,经常说是“满脸菜色”,这种人的皮肤显得很暗黄,甚至发绿,没有光泽。因为那个时候粮食匮乏,很多人是用“瓜菜”代替粮食。现在粮食虽然不匮乏,但很多人觉得粮食不过是热量的补充,肉、蛋、奶之类美味的食物不也能提供热量吗?那就以肉、蔬菜代粮食好了,但是,不吃粮食其实是犯了中医养生大忌。
  《黄帝内经》在谈到饮食养生时,将“五谷为养”放在第一位,因为五谷是入脾经的,而脾是“后天之本”。之所以把脾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因为对中国人来说,脾气是中国人或者说黄种人这个人种的薄弱环节。为此,粥才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饮食中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因为粥的温软细烂,更便于并不强壮的国人脾胃吸收营养……凡此种种都显示一个道理:疾病是最容易从脾胃这个薄弱环节打开缺口的。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最容易虚的脾,还有一个功能,中医之脾还包含了另一层含义,是人体内的“审计署”、“纪检委”,可以监视伺机而动的病毒细菌乃至肿瘤细胞,像西医说的免疫系统。
  败血病就是细菌感染没有控制好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属于严重感染的一种,这个病名我们只在白求恩事迹中听说过。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的发达,至少在大城市,这种病已经很少见了。
  中医的脾是主肌肉的,脾气足的人肌肉会有弹性,会丰满,相反地,脾气虚的人往往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肌肉在短期内骤减,直接伤害的就是主管肌肉的脾气,也就是说,如果脾虚到了极致,这个“后天之本”的损伤等于身体里的“审计署”不干活了,失职了,导致他缺乏对细菌的识别力和抵抗力,才会导致败血症这种感染的燎原之势。
  通过不吃粮食而达到减肥的人,其实也就是在人为地制造脾虚,虽然未必能招致“败血病”,但脾气虚早晚要成事实,首先表现在皮肤上的就是气色很差、没有光泽。皮肤可以通过化妆品的粉饰而变得细腻,但健康的光泽是化不出来的,所以人会显得很僵硬、死板,没有生气。由此可见,要想获得真实生动的好皮肤,气色很重要。所谓气色,就是能透过化妆品表现在外的健康光泽,气色是由脾气决定的,而粮食是对脾气最好的补益。
  

人是一种适合黄色的虫子
很多学中医的人都拿《黄帝内经》当教材,其实,《黄帝内经》不是单纯的中医教材,其中具体的诊疗技法是有限的,却涉及了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类似于中医里的“宪法”,比如《黄帝内经》就讲到了虫子,而且将虫分为五类,毛虫、羽虫、倮虫、介虫、鳞虫,分别属于木、火、土、金、水。人是倮虫,倮虫属土,作为一个属土的生物,人是一种适合黄色的虫子。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什么样的治疗,都应该从土着手,比如从土中求金、求水、求火、求木,土是其他4种元素的基础,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属于土的脾胃才被给予了“后天之本”这么高的“职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垣,才编写了《脾胃论》,从脾胃里找众多疾病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个,张仲景的《伤寒论》,虽然不是以脾胃为主导的,但他的《伤寒论》中有112个方子,用药不过百味,常用的更是只有几十种,但甘草一味却在70张方子中都用到了,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
  很多人以为药方中用甘草只是调和药性,其实,甘草的更大价值是补脾,因为甘草是黄色的,味甘,黄颜色和甜味都是入脾经的,每个方子都用上入脾经的甘草,就是为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忘保护脾胃,可见中医对脾胃之重视。
  《黄帝内经》对食物的评价是把粮食排在第一的,所谓“五谷为养”。而五谷中,小米是黄色的,是入脾经的,放在第一位也是强调脾胃的重要,脾胃不好以及由于脾胃不好而气血不足的人,应该长期吃小米。
  种过小米的人都知道,小米产量小,而且很消耗土地,种几年就能使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可见小米对土壤中营养“掠夺”得多彻底,它占据的营养有多丰富!这也是为什么小米一直是中国人补虚时的首选,因为它最大程度地吸收了土壤里的精华。
  小米是黄色的,枣肉也是黄色的,都入脾经,用它们熬的粥以前是专门给虚弱的产妇喝的,因为分娩之后人会气血双虚。对虽然不是产妇,但常年面色发黄,没有光泽的“黄脸婆”来说,她们的身体状况和产妇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