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赵本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企业家赵本山-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目 录
推荐序 超越娱乐圈的成功 / 1
  前 言 作为企业家的赵本山 / 1
  第一章 CEO赵本山 / 1
  价值7亿元的基地 / 2
  年收入过亿的刘老根大舞台 / 4
  电视剧纯收入累积过亿 / 5
  赵本山,个人品牌之王? / 7
  赵本山,演艺圈第一CEO? / 8
  人人都可赵本山 / 10
  第二章 “春晚之子”赵本山 / 12
  春晚是个名利场 / 12
  春晚与赵本山,谁成就了谁? / 14
  不对春晚耍大牌 / 16
  我知道春晚是干什么的 / 18
  春晚这场发布会 / 20
  第三章 江湖大哥赵本山 / 22
  黄金三角的分合 / 22
  小心翼翼博弈央视 / 25
  赵本山善做顺水人情 / 28
  扎根辽沈黑土地 / 29
  起于底层,很会做人 / 31
  第四章 农民本色赵本山 / 35
  吃百家饭长大的小山子 / 36
  从较大城市铁岭走来 / 37
  自称农民的雅兴文人 / 39
  除了农民和小人物,其他什么都不会演 / 40
  胆大包天赵本山 / 42
  第五章 赵本山“卖脸” / 46
  拒绝“走穴”,赵本山当起煤老板 / 46
  本山艺术学院院长赵本山 / 49
  明星广告代言是非多 / 52
  从北极绒到蚁力神 / 54
  第六章 赵本山被辽足闪了下腰 / 57
  足球是赵本山们的包袱点 / 57
  球迷赵本山 / 59
  张曙光请赵本山当辽足的董事长 / 60
  赵本山在辽足烧的三把火 / 62
  赵本山入主辽足,意欲何为 / 64
  半年后赵本山高调退出 / 66
  因为徐明,所以赵本山 / 68
  第七章 赵本山发现二人转蓝海 / 71
  因为阎学晶,赵本山去吉林看二人转 / 71
  正月十七的那一夜 / 74
  赵本山发现二人转是蓝海 / 75
  二人转大奖赛 / 78
  绿色二人转 / 80
  第八章 师傅赵本山 / 83
  成为赵本山徒弟后,腰板都直了起来 / 83
  赵本山言传身教 / 85
  无规矩不成方圆 / 86
  9人管理团队 / 87
  情感比制度更管用 / 89
  根据演出效果给演员报酬 / 90
  对付顽徒,训完再哄 / 91
  平衡师兄弟之间的关系 / 92
  第九章 赵本山,从电影到电视 / 95
  第一次拍电影,叫好不叫座 / 95
  聚集二人转演员来拍《刘老根》 / 97
  电视剧盘活本山公社 / 99
  通吃整个电视剧产业链 / 101
  寻求央视等强势伙伴做渠道 / 102
  与地方电视台共推交流平台 / 104
  第十章 赵本山连锁大舞台 / 106
  坚持演出概不赠票 / 106
  中街旗舰店 / 108
  到沈阳来看二人转 / 109
  电视和剧场相得益彰 / 111
  刘老根大舞台进京 / 112
  向百老汇看齐 / 114
  第十一章 造星者赵本山 / 116
  “大舞台”这个大舞台 / 116
  张小飞和电视剧里走出来的大腕们 / 118
  央视春晚小沈阳三出三进 / 120
  和徒弟一起捆绑进牛年春晚 / 123
  可惜范伟已经单飞 / 125
  第十二章 为什么是小沈阳 / 128
  小沈阳怎么这么红 / 128
  你看,你看,那张低俗的脸 / 129
  围绕小沈阳的找位、定位、到位 / 131
  李宇春,小沈阳的中性年代 / 132
  下一个周星驰? / 134
  山寨风,新经济体验 / 135
  第十三章 一个人的赵本山 / 138
  本山模式就是经营注意力 / 138
  需要抽象成一个品牌 / 140
  那一跪的风情 / 141
  现代经纪制度的缺失 / 143
  得力创作团队可遇不可求 / 145
  附录一 赵本山与春晚22年 / 147
  附录二 赵本山的部分弟子 / 153
  后 记 / 155
  致 谢 / 156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推荐序 超越娱乐圈的成功
张春晖
  那天和震阳、林军一起喝粥,谈起震阳的这本新书,林军说要不你给作个序吧?我说那不开玩笑吗,我又不是娱乐圈大腕,怎么可以帮本山大叔的书来作序呢?几碗粥下来,对新书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后,我想,我还是可以给这本书作个序的。
  我在很多地方做项目演讲的时候不断强调中国的企业文化,好的也罢坏的也罢,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本质上就是一个“CEO文化”,通俗来讲就是“老板文化”。一个企业,老板的习性是什么样的,员工们的习性就会是什么样的,老板的风格是什么样的,这家公司的形象就是什么样的,当然也有不合流的,那结果自然是迟早打包走人。这种“企业文化”不是中国的特点,而是几乎整个亚洲企业共有的企业特点。
  赵本山大叔,实行的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CEO文化”的企业经营模式。他自己担当了“董事长、执行总裁(CEO)、首席运营官(COO)”的角色,甚至还可能担当了“首席财务官(CFO)”及一个合格的人力资源(HR)领导者的职责。
  成功总是很容易被“理解”的,可在剥去这么多个头衔、无数的光环之后,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什么?——一个在年轻时代经历了不亚于家破人亡的辛酸史的创业者;一个在娱乐圈大染缸、潜规则下奋斗的边缘人;一个利用个人明星效应成功转型的创业者;一个自己拥有价值观的企业家赵本山!
  综观所有明星的“赢利模式”与动画产业几乎是一样的,无非就是利用公众传播(最佳渠道就是电视台)获得知名度、树立形象(品牌价值),然后从衍生产品中获利,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广告代言,在台湾甚至有名人娃娃之类。赚了钱经纪人就会游说你去投资房地产,以便把你的资金用光套住,好让你接更多的活,从你身上榨取更多的价值,最终有一天你人老色衰光环退去,他便离你而去。这时,运气好的明星还能去养老享福,运气不好投资失败的更是大有人在,无奈何又要强作欢颜、涂脂抹粉、刷漆装嫩找题材“复出”赚些生活费。
  像赵本山这样个人创业、自我包装、自我运营、自成体系发展成功的“企业家”,我们看到的又有几个?可能不多吧!我对研究赵本山的心路历程倒是蛮有兴趣,就像我看什么项目都会顺便看一下创业者的虎口纹一样,那不是迷信,而是可以看到这个创业者内心的深处,以及他在情感、事业上的历程。看完本书,很多个晚上入睡前我都会静静地去模拟那些根本不可能模拟出来的“本山实境”,只是希望能通过“入定”来感应一些赵本山的内心:他是如何从那非人所能承受的生活打击中走出来并且把它压抑下去,它都被压抑在心灵的哪个角落,对他事业之路有什么样的正负影响……
  赵本山是一个成功的团队领袖,他与范伟、高秀敏的“前台团队”,以及与徒弟们的“后台团队”保持着十几年如一日的默契。
  过去的赵本山给自己做了一回天使投资人,投入的是自己毕生的心血,成就了自己的事业。现在的赵本山给他的团队做了一回天使投资人,以一个父辈甚至祖父辈对后代的期望在孵化若干“项目”,我们现在看到最成功的就是小沈阳。我对小沈阳是否能继承他的“CEO文化”并不乐观,虽然“富不过二代”是中国家族式企业几乎不变的发展定律。只是小沈阳在个人风格、个人修为、发展路线上几乎看不到赵本山的影子,唯一类似的就是他们共同出身的草根命,一个从社会底层向上奋斗的心路历程,“赵本山集团公司”一个新的“CEO文化”正在形成……
  我写这篇序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读者能跳出传统的惯性思维,把注意力集中到赵本山的生活、心路和创业的艰难上,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可能只有一个“运气”,而失败的因素却有千百个。我们看待成功的人不应该只是瞻仰,更多的是要看到那些光环背后的辛酸与无奈。近年来很多媒体都在炒作赵本山和央视的关系,是否有人想过有哪个企业敢跟政府机构叫板?赵本山这位“企业家”不为自己,也得为他的“生意”,为他的“企业”着想,怎么会有可能叫板央视这个传媒老大呢?更多的只是某些委屈的发泄,甚至某些炒作的需要,代表的仅仅只是企业家的无奈罢了……
  (本文作者张春晖为松禾资本投资总监)  
  

前 言 作为企业家的赵本山(1)
按常规看法,赵本山应该是一名出色的艺人。
  从1990年开始,赵本山已经把一个草根艺人的辉煌演绎到了极致——他连续19年登上春晚,他的小品成为亿万中国人大年三十不可缺少的一道“年夜饭”大餐,这已经是一个艺人最大的荣耀。
  但是,在很多人的眼里,赵本山和他的搭档们并没有什么区别。与宋丹丹、潘长江、范伟、高秀敏、何庆魁等人相比,最多也就是赵本山比他们更成功些,更有名些。只是,赵本山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作为一个艺人的能量和分量。
  与我们所熟知的那个赵本山不一样,现在的他,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企业家。
  除了在央视年复一年的“忽悠”外,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实早在1993年,赵本山就已经成为了一个煤老板。演员和煤老板,这是两个反差极大的角色,而赵本山却能在这两者之间从容“变脸”,一点都不含糊。所以说,赵本山是个聪明人,尽管他自己也许不承认。
  从演小品开始,演电影、拍电视剧,进而回归到干老本行,演起二人转,并将二人转产业化。现在,“本山传媒”旗下的刘老根大舞台可谓是一票难求,从不赠票,牛气得很。
  在这些背后,描绘的是一幅赵本山的商业地图,上面盖着“本山传媒”的印章。除了演出,赵本山已经成功打造出赵家班。老戏班的情分与新企业的公司化管理,土洋结合,赵本山凭着自己的聪明拿捏得恰到好处。他抓住了“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的天然成长性,对其巧妙的包装和推广,使之成为东北民间艺术的代表,并采取舞台演出、拍电视剧、办文艺晚会、办学校、做影视基地等多种方式将其放大,形成了一条庞大而复杂的产业链。
  而更让人惊奇的是,很多人事业做大后就崩盘的情况在他身上却没有发生,他依旧牢牢地抓住这条产业链,这意味着在未来可见的几年内,他依旧是这个庞大商业王国的主宰,这不是一般企业家所能做到的。
  现在,赵本山在商业上所取得的成功已经远远超越了他在演艺界的成就,他已通过自己的商业天分,为自己积聚了亿万财富。在巨大的商业成功面前,他个人的小聪明等因素已显得微不足道,在他的成功背后蕴涵的是比“聪明”威力大得多的秘密基因。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关于赵本山的书,但大多是关于他如何成为一个演艺明星的。作为一个有心人,我们更应该去探讨赵本山是如何起家,如何利用一个小品演员的影响力为自己捞到第一桶金,并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进行投资,构建起自己的商业帝国,进而完成从实业家到投资商的转型,这也是作者创作本书的目的。通过本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赵本山的创业过程,甚至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形成自己的影响力进而发展自己的事业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时下的中国,一个人应该知道的是如何成就自己,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看客。看客看到的景象永远是热闹的,但这份热闹永远不属于自己。繁华之后,清冷孤寂;热闹终了,春梦无痕。人生路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别人成为自己的看客。和所有的成功人士一样,赵本山起于乡野。这个与显赫家世、不凡背景无缘的人,却从幼年丧母、跟着盲二叔艰难讨生活的底层艺人成长为名动天下、敢于跟央视叫板的明星。可以说,赵本山的每一步都契合了时代的脉搏。

前 言 作为企业家的赵本山(2)
能赢得今天的成功,完全是赵本山历经艰辛、奋力打拼的结果,而不是机缘巧合。在创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赵本山成功的“秘密武器”。
  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赵本山比谁都清楚自己的根基在哪里。1990年春晚,一句“就兴你们年轻人连蹦带跳,又搂又抱,我们老年人就只能干靠”开始,他迅速在全国走红。
  那时,正是演艺界明星“走穴”最为疯狂的时期。在没有“同一首歌”之类的大型文娱活动占领文艺市场的时候,组织演艺明星到各地“走穴”是个很暴利的事情,“走穴”也成为演艺明星捞外快的主要方式。“走穴”的价码是按照一个明星的知名度来算的,有的大牌明星每年靠“走穴”就能收入百万元,这在20世纪*十年代可不是个小数目。
  作为小品王的赵本山,其“走穴”的出场费提升得很快,从最初的1000元涨到传闻中的10万元,这基本是那个年代的天价了。但赵本山明白,依靠“走穴”积累财富毕竟太难,也不能一年到头天天演啊。同时“走穴”本身就是“打擦边球”的事情,不能阳光化。
  在人情世故上,赵本山比同龄人要通透许多,他很早就认识到“走穴”无异于杀鸡取卵。穴走多了,各方面关注你的人就多,有时候还得去迎合一些看不惯的事情,长此以往也容易导致演员无法安心创作。作为春晚的无冕之王,赵本山知道走100次穴,都不如春晚上的那十几分钟表演给自己带来的效益多,至少在社会效益上是这样。
  但是,作为一个人,安于现状就是在现实面前认输,毕竟没有人跟钱过不去。所以,赵本山就安心在春晚的舞台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进而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商业领域“另寻出路”。1993年,赵本山在沈阳注册成立了本山艺术开发总公司。公司虽然被冠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