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大了我会打你的。我会把你杀了,剁成肉馅,包成包子吃。
她说,可怕的还不是这些话,而是他说话时眼睛里露出的那种光。她说:李老师,我的儿子为什么会这样想呢?他怎么对我这么仇恨?你说我该怎么办呢?说着,眼泪哗哗直流。
这个妈妈是属于那种过分注重孩子教育的家长类型,孩子成了她的一切。她要把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人才,容不得有一点点不如人的地方。事事干涉,眼睛老是盯着孩子,但是,她的眼睛里看见的全是孩子的缺点而不是优点,所以孩子不是挨骂就是挨打。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她辞了职,在家专门培养孩子。我跟她不知谈了多少回了,劝她放弃这样的想法,这样孩子自然就会优秀的。但是要她改变一点点都非常困难。每当遇上这样的家长,我心里就绝望得不得了。就像这位家长,每次都说想通了,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
那次我特别生气。我说:你孩子这样说一点也不奇怪。她急了,说李老师,你怎么能这样说话呢?我说我已经警告过你多少回了,我说有个中学生用斧头砍死了他的母亲你知不知道。她说知道。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想办法改变一下自己,还要这样苦苦相逼?
可是过了几天,她又来找我,说李老师,昨天晚上我把儿子狠狠打了一顿。她说这话时的表情,怎么说呢,就像干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前来请功似的。
※虹※桥书※吧※BOOK。※
第33节:二、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2)
我问为什么要打儿子,她说:昨天晚上我给他洗脚,我让他把脚踩在盆子的两边,谁知他竟把盆子踩翻了,水洒了一地。我说孩子都这么大了,你为什么不让他自己洗脚?她说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她给洗脚。我说就算你给他洗脚是对的,但是你想过没有,一个10岁的孩子,他完全能够自己洗脚,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踩翻,可能是你使他心烦意乱的结果。即便是不小心踩翻了盆子,也不能拳脚相加。一分钟前你是一个慈母,为儿子洗脚,一分钟后又变成了一个凶神。爱与恨的瞬间转换肯定会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里怎么能够承受住这些?
这样的家长时间地做孩子生活上的奴仆,为的是得到孩子给他们挣来荣誉的补偿。他们的爱是要偿还的,不是无价的,这样他们就会像一个守财奴紧紧盯着自己的钱包一样,紧紧盯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孩子做的每一件不符合他们愿望的事情,都会成为他们无法承受的损失。从孩子身上掠夺成就感,成为他们的一种病态的需求,以至于无论他们懂得了什么道理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这是很让人痛心的一件事。
在错误中成长
但是人这种动物必须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动物,人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试验错误的过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一种惧怕错误的观念在我们的家长心中生了根。就像这位母亲,不能允许孩子哪怕犯一点点错,一出错就非打即骂。在学校,也有许多与这位母亲观念相同的老师。
这是我想不明白的,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因为道理太简单了呀,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的话我们说了都几千年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失败怎么能有成功呢?正确与错误也是这样,它们就像孪生兄弟一样,没有错误也就没有成功。错误是有价值的,学校与家庭应该是一个允许孩子犯错误的地方。你只要考察那些成功者的经历,差不多都是在大量的失败、错误当中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即使这样,那些所谓的成功者随时都会面临出错,甚至失败的可能。一个人,只要他活在世上,永远都有出错的可能。人们早都忘记这个道理了。许多家长以为孩子的大脑就像电脑一样,出现的错误不及时处理就会越积越多,所以当孩子一旦犯了错误的时候,成人总是想让他们刻骨铭心,永不再犯,甚至在孩子出错之前就加以提醒,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失去了认识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成长机会。
我们大人也会常常出错,为什么要求孩子绝对正确呢?人的优点总是伴随着对于缺点的克服而生长出来的,一个缺点也没有的人是平庸的。
课堂上,老师不允许孩子出错;在家里,父母不允许孩子出错。结果,孩子也就只能尽力不出错了。为了不致出错,他们只好收敛幻想,自我绑束,缩手缩脚。成人在禁止孩子出错的同时,也使孩子失去了通向正确、通向成功的机会。当孩子一旦形成这样的人格,父母就不愿意了,就会说哎呀,你看你看,你怎么一点想象力都没有?一点探索精神都没有?为什么胆子这么小?父母不去反思自身,却毫无道理地责怪孩子。他们费了好大劲把孩子终于折磨成了胆小如鼠的人,现在,为了让他们胆大,又开始新一轮折磨。
关于错误,还有一个儿童心理成长机制与成人对错误的看法是否正确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成人认为的错误在孩子的精神成长机制中是不是也是错误?有时候,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在孩子来说是成长中的一种形态。孩子不是一个没有长大的人,而是一个内在机制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人。即便孩子真的错了,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先剥夺他〃错〃的机会,而让他亲身感觉到自己的错误,这要比你直接告诉他不能这样做效果要好。当然,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们可以告诉他哪是正确哪是错误,给孩子建立一个关于正确和错误的概念。
孩子的心智需要用〃错误〃作为养料来促进成长,他们只有在〃错误〃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确〃。这就像粮食是人吃的,但它的生长非得靠粪便给养一样。
◇BOOK。◇欢◇迎访◇问◇
第34节:二、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3)
所以,在我们中心,我们的口号是:在错误中成长。不光对孩子,对老师,对管理人员,连对我都是这样要求的。新来的孩子不敢下笔,我们的老师就会说:某某同学,往错画,给老师犯个错误看看!画成狗屎蛋都行!听了这句话,孩子便一下子轻松起来,对技术的恐惧就烟消云散。孩子的教育,重要的不在于得出正确的结果,而在于走向正确的那个过程。这个过程最有价值,也最能使人幸福。
现在,凡来我们中心的家长都对我们的老师的精神面貌啧啧称奇,说李老师,这里老师的状态太好了,我们在其他地方都没见过。
为什么呢?除了其他原因之外,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怕出错。我也像鼓励孩子犯错误那样鼓励老师出错,所以我们的老师特别放松,很勇敢,精神气儿特别足,工作对他们来说是幸福的。
种菜的秘密
常有家长问我:李老师,我的孩子个性太强了,你说该怎么办呢?我说那是因为你盯他盯得太紧了,要求太高了,能不能放松一下呢?她说我没有像你说的那样盯他呀。我说如果没有盯你怎么知道他的个性那么强呢?他的个性是针对谁的?是针对你的。是你认为他的个性不合标准,所以个性也〃就〃强了。
这种情形非常可怕,家长眼睛一刻不离地盯着孩子,家长自己还不知道。这样盯下去,就会发现孩子身上全是毛病,孩子做的全是错事。这样的家长活得真累啊,孩子本来没有那么多的缺点,或者缺点本来很小,天天盯着,天天暗示,那些缺点就像上了化肥,迅速生长,直到缺点大得覆盖了所有的优点。
那时,许多家长送孩子到我这里不是为了学画,而是为了来调整。比如孩子不乖,好动呀,胆子特大呀,就把孩子领来,说李老师,你能不能想想办法让我的孩子听话?怎么让他变乖一些?如果孩子太乖,大人说话声音稍大一点都要吓得尿裤子,就把孩子领来,说李老师,我的孩子太胆小了,能不能让他胆大一些?或者孩子不爱学习,把孩子领来,说李老师,我的孩子天生不爱学习,有没有改变的办法?等等,差不多全是这样。
根据我的经验,大人越把孩子盯得紧,越想让他优秀,孩子就会越朝着大人不愿看见的方向发展。
就像我的老爸种菜,退休了,没事干了,闲得慌,就在院子里开了一块地,种上菜。成天盯着那些菜苗,拨拉来拨拉去的,结果,长势很好的菜最后全给拨拉得蔫头蔫脑。
这让我想到,要做一个合格的菜农,首先,要给菜苗生长空间,其次,在菜苗需要他的时候一定要出现在的它的面前。在关注与放手之间把握分寸,这就是种菜的秘密,也是教育的秘密。
成人误区在于,总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什么样,而不考虑他的孩子能够成为什么样。
。▲虹桥▲书吧▲
第35节:一、是教育,不是招数(1)
第三部 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
一、是教育,不是招数
1?孩子的幸福是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
教育从来就不只是学校的事,在以往的家长们心目中,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去受教育的,当孩子进入学校,家长的一颗心也就放了下来,因为家长认为知了书就达了理。从宋朝以来,要想改变生活出人头地,读好了书就解决了问题的观念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于是当孩子的表现令家长们失望的时候,传统的指责方法是〃你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吗?〃其实我们想一想,如果孩子不热爱学习,把学习当做任务去完成时,书真的不能读到人的肚子里去。而这个时候,家长又不能自己到学校里去帮老师,只能每天因为孩子而生气,让孩子更加厌烦学习,使学习由硬性的任务而降格到一种苦差事。有什么样的人,能为一件事情受十几甚至几十年的苦?有谁能把一件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事情做好?如果我们家长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我们该做什么了。打骂被试验了很多年都不起作用,我们还要不要继续打骂?
打骂来自打骂的惯性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个问题相当重要。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那么当一种新的教育冒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准确判定。
近年,我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教育方法,比如〃赏识教育〃〃自主教育〃〃新课程〃〃经典诵读〃〃0岁方案〃〃生本课程〃〃杜曼教育〃〃蒙台梭利教育〃〃华德福教育〃等不一而足。教育市场飞快地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家长能做的是在一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所适合于他们个性的学校。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种能力即准确的判定能力,合理地取舍与吸收。
就拿〃赏识教育〃来说,由于教育者急功近利,把教育当成教书而不是教人,把孩子和书都当成职业的工具。书和孩子相比,书显得要好用多了。而有个体特征和个体生命力的孩子,会出现许许多多不利于教师职业的行为和状态,这给老师的工作带来了许多的不利,也影响了老师的生计。对于那些还没有热爱孩子和热爱教育却从事了教育事业的人,他们会因为孩子的不配合而产生憎恨心,这样的心态使老师难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常常将自己的不良情绪泼向造成这种情绪的孩子。所以在教学的工作中,他们对孩子不断地恶语相加,使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损伤。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赏识教育〃的观念,至少使老师醒悟到,要想达到自己及职业的目标还有另外一种更好的方式可取。这如同以前是打着〃驴子〃过桥,之后是拿一把草哄着〃驴子〃过桥。虽然对课本知识的使用方式和教授方式没有什么改变,但赏识的方式会使更多的孩子热爱学习,不再为了学习而痛苦。虽然他们没有因为知识的学习而建构起更多的作为人的内涵,但是他们的身心也许从此就要健康得多。所以说〃赏识教育〃在当时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它改变了一批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当时中国人是太需要这个了。
可是,在人们以为〃赏识教育〃是唯一的教育法宝的时候,对孩子的赏识过于偏执,因而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实赏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首先,父母有个心理承受的问题,比如孩子在学校出了事,老师把家长叫去训了一顿,回到家,他能不能心平气和地对孩子微笑?平等地、在不剥夺孩子尊严的情况下与孩子讨论问题?有些人做不到,会劈头盖脸,将孩子打骂一通。
有些家长说:李老师,我做不到。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儿子很淘气,老惹事,每次出事老师都要把她喊去告状,一回家就要打孩子。结果打成了习惯,天天打,没有一天不打。她的打骂似乎不是为了打骂,而是由于有了〃打骂〃这样的惯性。最后孩子干脆不学了,不喜欢任何事情。我说:你把孩子打成这样了,问题还是不能得到解决,为什么不想着换一种方式呢?她说李老师,我也不想打,我忍不住啊。我说你必须得忍住,坚决不要打孩子。等你能够做到不打孩子之后,再试着采用一下赏识的办法,比如今天老师找你告状了,你回来给你儿子说:老师说你最近表现不错,上课已经能听十分钟了。她说这哪行呀,明明老师把我叫去了,回来一见一肚子气,让我怎么做到?
我说你用你的方式不但没有效果,反而给孩子造成了其他的问题,你的孩子已经陷在泥潭里了。你是把他往上拉呢,还是往下踹?她说往上拉。我说好,那就从现在起,至少不要再打孩子了。
惯性来自心中的蒙昧
这位妈妈身体很好,红胖红胖的,胳膊那么粗,经常笑嘻嘻的。我就想:这么快乐的一位妈妈怎么忍心打孩子呢?如果说她的打骂来自打骂的惯性,这个〃惯性〃又从何而来呢?来自她的内心,心中的蒙昧,教育的误区。
她告诉我孩子一天不打都不行。老师经常告状,孩子上课从来不听讲,她气得不行,就打,送到我这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