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中国:中外名人解读北京奥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奥运中国:中外名人解读北京奥运-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北京海淀区的一家酒店,西装革履的王振滔先生终于和我坐在了一起,畅谈他的大奥运之梦。
    奥运“入场券”的背后
  2004年,王振滔打上了奥运的“主意”:奥康集团出资组建的“奥康全明星雅典奥运会助威团”通过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全明星猜想》节目和在搜狐网站点击活动选拔出21名幸运观众,与10位前奥运冠军、5位新闻记者及奥康成员共40人组成,阵容十分强大。
  “国际化一直是我的梦想,也是中国企业的共同梦想。目前,奥康已在日本、美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建立了五大销售中心,并在米兰设立了鞋样设计中心。但尽管如此,我们的国际化还只是在初始尝试阶段。”王振滔说。“国际化并不仅仅是个口号。首先是产品走出去;其次是产品###络走出去;再次是品牌走出去;最后,是整个民族工艺走出去。而奥运会对中国民族产品形象的提升和品牌的树立都有积极的作用。”
  在国际化方面,中国企业可谓步履维艰,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是中国鞋产品缺少强势品牌。“王振滔说,”如何提升品牌?毫无疑问,跋涉在国际化路途上的中国企业当前最需要的,是一个让自己的产品被世人所熟悉的窗口,一个向国际同行树立品牌的制高点。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一边是国际化,一边是参与奥运会。看似两个毫不相关的主题,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连接在了一起。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脚步渐行渐近的背后,孕育着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渴望和梦想。
    奥运品牌带来了什么
  成为北京奥运供应商,能够给奥康带来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需要谨慎认真地回答。实际上,如果把中国企业对参与奥运会的热情简单地理解为逐利冲动和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理想,或许过于简单。
  奥康的“抱负”就不止这些,王振滔说:“奥康能够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皮具产品供应商’,我相信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相同的精神和共同追求的梦想把奥康和奥运联系在一起。”王振滔说。“奥运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它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赢得冠军,而是全民参与,促进社会的发展。奥康也是一样,奥康不追求企业的规模最大,不在乎财富多少,而是在做强做大企业的同时,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人类的进步而服务。”
  从2007年3月份宣布成为奥运会供应商以来,王振滔已经收到很多来自国外的利好消息:为奥康生产皮鞋提供鞋机的意大利厂家老板,在飞机上看到了奥康成为奥运企业的消息,回去告诉他们的员工说:“我们的机器在为奥运会所用。”那家鞋机厂全体员工都非常自豪;奥康在印度的合作伙伴,也为这个消息激动着。王振滔说:“这些都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感觉。”
  奥康目前已制定了针对奥运会的“风采计划”,并已开始向全世界进行绿色奥运商务皮鞋鞋样的招标。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皮具产品供应商,奥康已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以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和资源为平台,树立中国皮鞋和皮具的企业标杆。
   。 想看书来

唐师曾:我为申奥斡旋中东(1)
唐师曾,新华社著名战地记者,2001被当选为“全国十大新锐青年”。
  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战地记者,当年如何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为北京申奥运积极奔走中东?
  “其实我认为中国人特适合当我这种记者。伊拉克人、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人都管我叫兄弟,有人说我唐师曾太狡猾,说我上午还搂着阿拉法特呢下午就搂着沙龙了。在利比亚,不仅我的相机被人没收了,还被人揍过,后来就在相机里插一张搂着卡扎菲的合影,有一次被逮住了,他们本来要曝光我的相机,一看我跟他们领导的合影就还给我了,而我从利比亚到以色列后又被人给逮起来了,看到那照片了,更觉得我是恐怖分子,他们就大骂卡扎菲,我说你们之间有矛盾是因为哲学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又不交流就会打仗。以色列好多军官也是在哈佛读过学位的,他们感觉我说的也对,就把我放了。”
  在新闻界,唐师曾是一个让人尊敬的记者。现在,给予他尊敬的人们已经超出了新闻界,社会公众也多闻其名,尤其是那些怀有新闻理想的青年。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唐老鸦”,他倒很欣喜地接受了。
  但他们不知道这只鸭子为新闻理想付出的代价:海湾战争让他落下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重度抑郁”。由于对工作的过度投入,老婆和他离了婚,他最爱的儿子也被判给了老婆。
  为什么要采访唐师曾,除了向这位新闻前辈致敬以外,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他在《北京晚报》副刊上的一篇回忆,说他在做新华社长驻中东记者期间,曾利用自己在当地的丰富人脉关系,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中国的申奥,联系中东国家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为最后申办成功出了力。
  作为专业报道奥运的我读到这篇文章时如坠入云雾中,唐师曾作为国家通讯社驻外记者,究竟为我们申奥做了什么事情?是如何做到的?这篇文章在说到关键处语焉不详。我一直想当面向他请教。
  那是2005年8月,和唐师曾约好了在他的新书——《我的诺曼底》签售会后采访。当我冒着大雨赶到中关村图书大厦的时候,发现会场里已经挤满了人,他笑容可掬地站在台上,与传说中的并无二致——光头、大眼镜片儿,美式军服,两块手表,用唐氏轻松幽默的语言介绍他的新书,和每一个认识的朋友打着招呼,滔滔不绝地回答大家的问题。等到他为每一位读者签完名,我们才得以坐下来交谈。
    一、以记者的名义
  在很多人眼里,唐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新华社第一个装备移动通讯装置、不畏刀剑现场采访突发事件的记者。徒步走过长城,在秦岭的雪山里拍野生大熊猫,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拍藏羚羊,在神农架找过野人,在海湾战争期间,独自潜入伊拉克辗转交战双方,独自驾车环绕美国,考察南极。洪水、地震、骚乱、瘟疫、战争……他多次冒生命危险亲临一线,采访、写作、摄影几乎是他生命的全部。
  当我问起他在做新华社驻中东记者时究竟为中国申奥做过什么?唐师曾突然很神秘地盯着我说:“我说出来,你敢写吗?”我沉思了片刻,说:“也许你说的我不能全部写出来发表。但我会完全记录下来,因为这是一段历史。”
  唐师曾显然对我的回答不太满意:“其实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每个国家在申办奥运会时候,都会派人联络那些散布在不同国家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反复沟通、加强交流、通过各种途径做工作。当时我作为新华社记者长期驻中东国家,与中东各国政要、名人混得烂熟,于是当时的奥申委——主要是何振梁找到我,让我帮忙联络中东国家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他们还都比较认我。就这么简单。”
  这个话题当时谈了很多,我也终于明白了申奥背后的复杂性。那时的中东就是一个火药桶,海湾战争狼烟四起。作为一个记者,他冒着生命危险活跃在战地上;作为一个积极的社会活动者,他为北京申奥四处奔走——联络国际奥委会中东国家一些委员,不遗余力地宣传北京。
  2000年12月7日,唐师曾与周国平、葛剑雄、何怀宏等5位学者一同前往南极进行考察。
  唐师曾说他在南极做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是为北京申奥进行宣传。南极建有几十个国家的科学考察站,唐师曾马不停蹄地拜访各国的科学家。通过交流,使外国科学家了解北京以及北京为申办2008年奥运会所做的努力。每次拜访后,唐师曾都请外国科学家在他特制的“支持北京申奥”的旗子上签名。也许是唐师曾的口才过人,更是由于北京独特的魅力,他访问过的在南极考察的外国科学家都在他的旗子上签了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唐师曾:我为申奥斡旋中东(2)
北京申奥成功后,唐师曾利用自己在世界各地奔走的优势,向世界介绍北京2008年奥运会。有人曾经看到他身着球衣,在北美的沙滩上和一群不同肤色的人在一起喝酒,头上的帽子都画着中国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哥们儿要弄奥运会了。”唐师曾这样告诉他世界各地的朋友,“我通过这种民间的活动让他们了解中国,了解北京奥运会。”
    二、唐老鸭的梦想
  在圈子里,唐有一个尽人皆知的绰号——唐老鸭,他也很乐于别人这么叫他,显得很哥们儿。他是一只有梦想的鸭子。
  1979年,唐师曾进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在北大图书馆,对军事的执著和对摄影的迷恋,使他很快认识了罗伯特·卡帕这位战地摄影记者,1987年,唐师曾进入新华社摄影部。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当时唐师曾正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探险。“中东要打仗了”。四年大学、四年教书的国际政治训练,让他立刻作出这个判断。他全部的神经都随着这个预感兴奋起来。在鸭绒睡袋里,他打着手电起草给新华社领导的电报稿,请求赴中东采访。唐师曾最终获准奔赴海湾,单枪匹马,带着300美元。1991年1月15日,是联合国安理会给伊拉克的最后期限。为了能留在巴格达,他竟然拒绝办理出境手续;以致1月14日中国使馆郑大使率最后一批中国人员撤离时,唐师曾差点在巴格达机场被扣下。当伊拉克袭击了以色列,所有的人都在往回撤的时候,在安曼待命的唐师曾越级上书北京总社,强烈要求去以色列。于是,他成为新华社用“特拉维夫”电头发稿的第一人。
  “世界分成四类人:一类是爷爷级的,比如丘吉尔、沙龙,是制定规则的;第二类是爸爸辈的,巴顿、艾森豪威,他们执行规则;第三类是儿子辈的,他们遵守规则;第四类是孙子辈的,他们破坏规则。我认为我是属于爷爷级的,我一直在开辟一个东西,不是模仿谁,而是走一条自己新辟的路:我喜欢,我擅长,我以此为生,开辟了这样一种有美国有阿拉伯也有中国生活方式的人生”。这只鸭子,是不是有点狂?
  突然问起唐师曾:“在您心目中,‘优秀记者’的标准是什么?
  唐师曾回答:“勇敢、诚实、有良心、讲真话、不贪财、不怕死。古代有司马迁、玄奘,现代有卡帕、斯诺、萧乾。我希望我和他们血脉相连,我希望我身上有他们的基因。”
    三、在路上远行
  海湾战争成就了唐师曾的人生梦想,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重度抑郁症”,让他的身体和心理备受折磨,但这并没有使他放慢脚步,他不停地行走,带着他的相机、手表、笔记本和越野车。从文明古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一路行来,他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实现自己一个又一个梦想。
  采访那天,北京大雨如注,中关村图书大厦,人们排着队买他的书。可我的心情始终很沉重。唐师曾告诉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选择在今天签名售书吗?因为今天是我儿子的生日。本来今天想带儿子一起来的。可是没能带来——前妻不让。”、
  我理解了这位挚爱儿子的40岁男人的痛苦。
  记得第一眼看到《我的第三个愿望》,立刻被别具一格的封面所吸引。封皮上,“唐老鸭”与儿子亚述肌肤相亲,酣睡在一起,柔情浓浓,展现了这位著名的战地记者儿女情深的另一侧面。《我的第三个愿望》与唐师曾以往作品视角截然有别,书中主要记录和描述作者与家族、儿子、朋友之间发生的系列故事,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内情,以作者多年###的——呵护妻子、孕育儿子、儿子出生前后及成长的大量照片资料为主,穿插以独到而厚重的人生感悟和对儿子未来的期待。“为儿子写一本书,是有生以来投入感情最深的一本书,”“是儿子,使我几度摆脱生活和精神的绝境,” 为此“唐老鸭”日夜写作。行文风格保持了唐氏文章一贯的生动流畅、情深意长的特色,使人读之动容、思之泣下。
  “当好记者、娶好姑娘、生好儿子,这是我人生的三个愿望,现在都一一实现了,足慰平生了。”
  他说:“人活在世界上就是两个点:时间和空间,对我来说,时间就是手表,空间就是相机,然后就是活在中间的我,我开着车,戴着表拿着相机照相,然后把它们综合在一起放到我的IBM里,整合了我所遇见的时空。加工成一本书,一捆捆放在那儿就成了过去,我再开始新的一切。”最终,《我从战场上归来》、《重返巴格达》、《我钻进了金字塔》、《我在美国当农民》、《我的第三个愿望》以及《我的诺曼底》先后出版,而且每本书都在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十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唐师曾:我为申奥斡旋中东(3)
他在《我的诺曼底》序言中引用了丘吉尔的一句话“我们都是虫,可我是只萤火虫”。他说,我不敢说我是一个灯塔去引导别人,只能说我是个萤火虫,至少可以发一点点光。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于西蔓: 五彩人生 七彩世界(1)
于西蔓,世界最大色彩咨询机构CMB日本代表处的专业色彩顾问,她将 “色彩季节理论”及“色彩营销”概念引入中国。
  “中国色彩第一人”为何建议市政府为北京“洗脸、化妆”?
  “目前我最关注的除了人的形象,还有城市环境的形象,所以到哪里都会拍很多城市环境的照片,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次当然也不例外。和谐的街头广告配色,在今天的中国城市里面比比皆是。在沈阳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一种叫做“丰城环路”的公共汽车,配色特别典雅和谐,特别国际化,堪称这座城市里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为了多拍几张它的照片,差点跑到马路中间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