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妞三部曲(望尽天涯路)第一部 正黄旗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旗妞三部曲(望尽天涯路)第一部 正黄旗下-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来海林是先到男校接了海森,又哲了回来接海蕖她们。没出息就没出息吧,不敢否认想家。 于是小姐俩抽抽嗒嗒地跟着两个哥哥出了校门;门口已经有四条小毛驴等着她们了……

第十三章  祖宗扳子碎了
在学校的日子里想回家,可是一回了家海蕖就后悔了。

  一九三二年三月,溥仪在长春发表《执政宣言》十天后二老爷大婚的,如今老亲太太进门,二老爷辞了王先生,把一沓子当票和账单子交给新人,同时交给她吹灯拔蜡、收摊子的大权。然后就抱着他的爱犬和烟枪上长春找宝二爷去了。几个月前的那股子拍案而起的热忱已经变成了“返本还源”的民族情怀。

  二老爷走了,带着狗,带着烟枪,可就没带姑老爷,明着的原因是说“此行只是为了探路”,走得通呢,姑老爷再去不迟,走不通呢,回来再说。其实谁也知道真实的原因:不愿带着个什么都干不了的累赘,自己的事儿还没准儿呢,虽说是世交,可如今这府中令大人管不管,谁也说不清。

  二老爷一走,新二太太在其母亲的“指点”下,开始大刀阔斧的行使职权。头一项是遣散佣人,里头暂只留董嬷嬷,外头暂只留老赵。老卓走的时候跟嬷嬷面对面连着请了两个安,叫了一声“老姐姐”,老泪纵横,没说出一个字来。嬷嬷抹着泪把他送出了这所他呆了半辈子的燕宅大门。

  打发完佣人,打发狗,海蕖哭着、闹着也没能把“小秀儿”留下来。人,打发了;狗,送了人,燕宅里外三层的大院子变得特别的冷清、空旷。最让燕宅的人不能忍受的是厨子走了,做饭的事落在了董嬷嬷头上。董嬷嬷自打跟了二太太后就没进过厨房门儿,本来就一肚子不高兴这下有发泄的地方了:

  “哟,新太太”,自打新太太进门,嬷嬷就这么称呼,在她心里二太太只能是那一个人——是她的姑奶奶。

  “您这不是为难我吗,我干不了,您要是看着我也不顺眼,就一块儿打发了算了!”说完扭头就走,干脆撩了挑子。俗话说新主斗不过恶仆,新二太太没一点折,只能干瞪眼,要真打发了董嬷嬷,这一塌刮子的事自己还真摸不着门儿,里里外外的事、进进出出的人都还认不全,更别说这三个半大的孩子,她说话根本不灵光。没办法,这个差事只好交给了开过饭店的老娘承担,这就又给燕宅上下添了一个谈资和笑料。

  这天海蕖刚回家,就赶上二老爷打长春来信了,说是他已经承蒙圣眷,当了一名庶务大员,让新二太太加紧清除家底儿,带海蕖赴任。

  “为什么只带我一个人?三哥、六哥怎么都不去?”海蕖一听说只是自己一个人走,就急了,立刻跑去问嬷嬷。

  “甭跟他们比!”

  “为什么?”

  “他们是小子,你是姑娘啊!”嬷嬷带着老花镜,笨手笨脚的给海蕖补着袜子。“能让你一个人儿留在学堂里?”

  “为什么不能?大姐不是也一个人住在学校吗?我不去!”

  “大姑娘是大姑娘,你是你,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我总不能和哥哥姐姐一样?为什么非要把我留在这个家里?为什么呀?”海蕖问了一连串为什么后,声泪俱下。

  “别问了,小姑奶奶,这是没办法的事,是老爷的意思。”

  “那,我跟您住蜂场去,反正我不跟他们走!”海蕖急了。

  “哟,那算什么?”嬷嬷从老花镜后看了海蕖一眼,说:

  “那又不是我的,你可别瞎说,那是我兄弟的,再说你去了算什么呢?”

  是啊,自己算什么呢?海蕖彻底失望了,自从去年八月节晚上听老卓说了事情的真相后,嬷嬷的形象在海蕖心中就一落千丈,她知道嬷嬷又在搪塞自己。但是她不便当面拆穿她,不想让嬷嬷下不来台,只好拐弯儿末角地说:“那我们走了后,您跟嬷爹卖烤白薯去?”

  “街上有的是荐头店,我再找个宅门儿去,我可干不了那个。”

  “到个新地方,让您一天到晚洗衣裳、做饭,您受得了吗?在咱们家让您帮帮厨、摘个菜、洗个碗的,您还嘟囔呢!再说就您做那饭,能吃吗?”

  “你当我真不会做饭啊?我是不愿意伺候那位。”她说着把大指和小指一伸,做了个小脚的手势,是指裹小脚的亲家太太,一脸的瞧不起,

  “就连这位老太太算在内,那有个当主子的样儿啊?”

  对这话海蕖到认可,整个儿一个任嘛儿不懂的刘姥姥,也能当主子?想了想又说:

  “人家是汉人,那懂咱们家这套规矩啊,唉,也难怪!”

  “这算什么规矩?那不就是起码的接人待物的礼儿吗?连这都不懂,我不就是一个下人吗,还是主子呢!噢,就懂得抽大烟,这可倒好,我们那位姑太太在世的时候就为这事和老爷闹过多少回,摔烟灯、撅烟枪,楞气出病来,如今晚儿倒好,人家是脸对脸的抽。姑太太要是在天有灵……”嬷嬷越说越有气,看着墙上二太太的相片大声说:

  “您说,我凭什么伺候她去?这都什么事呀?唉……!”

  “那您还是跟我走吧,我和阿玛说去,他不能不管您。”海蕖是有点儿专门呕她。

  “姑娘又说傻话了,要是姑太太在世兴许还能养我的老,如今这位,烦我还来不及呢,要我这棺材瓤子?有那好心?我算老几呀?留着银子抽吧!”嬷嬷一脸的愤愤和无奈。

  海蕖听着嬷嬷的一番发泄,突然觉得也许嬷嬷的有心计是对的,是呀,奶奶没了,谁为她的将来打算过呢?人,总得为自己想想啊。嬷嬷眼瞅着五十多岁了,操劳了大半辈子,尤其是自打二太太没了之后逐渐显出老相来,去年玩要从连三里拿东西,腿一软,身子往前一栽,磕破了脸,流了不少血,现在还留着疤痕,走道儿有时候也磕磕绊绊的,记性也大不如前了。海蕖看着嬷嬷头上越来越多的白头发和有些怐瘘的身子,眼圈红了,这确实是带了自己十几年的老嬷嬷啊。

  这会儿,海蕖是真的有点心疼和可怜这位老嬷嬷了。

  “哟,说我老,我还真的老了,这儿有封信。”她说着打开抽屉,拿出一封信来说:

  “这是小熊早上送进来的,说是給三哥子的。”

  海蕖接过信一看愣住了,发现信上没有发信人的地址、姓名,邮戳也不清晰,反过来掉过去也看不明白。

  “我打开行不行?”海蕖问嬷嬷。

  “那有什么不行的!自己个儿家的信都不能看,那是洋规矩。再说了,要是有什么急事还不给耽搁了?”说着从头上拔下一根插针儿:“给你。”

  海蕖怀着好奇心把信封挑开,原来是大姐写的。哎?大姐不是在天津上学吗?这封信是打哪儿寄来的呢?

  信很简单,只几行字:我想每一个中国青年都应该挺起胸膛来抵御外侮,到东北来,这里有火热的生活。东北?大姐到东北去了?哪儿不已经是满洲国了吗?还说那里有火热的生活?还叫三哥挺起胸来抵御外侮?这是谁跟谁?怎么回事?海蕖觉得这真是莫名其妙,怎么也想不明白。习惯性的想问问嬷嬷,刚想张嘴又觉得问也是白问,自己都闹不清楚,不问国事的嬷嬷怎么能明白呢?

  晚上,海林回来了,还带回来个同学辛亮。此人个儿不高,透着一股子精明劲儿,尤其是那两只深邃的眼睛,总好像是在琢磨什么。他时不常的跟着三哥到家里来,海蕖不大喜欢这个人,总觉得他太精明。海蕖把信交给三哥,也把自己的疑问说了出来。辛亮和海林一块儿读过信,彼此看了一眼,对海蕖说:

  “你呀,别以为东北的人都是汉奸,亡国奴,那儿也有专门打日本的人。”辛亮说着又把信看了一遍。

  “三妹还小,你别跟她说这个,她不懂。”

  “三哥,你小瞧人,我干嘛不懂,我也是中学生了,小日本侵略东三省,老百姓遭大罪,我早就听报上说了,对了,去年中秋节上,卓二妈也这么说来着。我又不是木头,什么事都不懂,真是得,就你们懂!”说着嘴一撇,眉毛一挑:

  “打日本,你们敢去我就敢去!”

  “嗬!三妹不简单啊,行,到时候我们一定带上你!哈哈!”

  “可这封信到底是打哪儿寄来的呢?”海林把信反过来倒过去的看了半天也闹不懂。

  “看不清,是英文?不对呀。”

  “海林,把信封拆开!”辛亮突然想起了什么,掏出小刀儿来把信封挑开,信封成了一张纸,他把这张纸拿到窗户根儿底下,照着亮看反面,横看一会儿,竖看一会儿,若有所悟的说:“海林,你来看。”

  海蕖和海林一块儿凑了过去,明白了。这竟是他们常玩儿得文字游戏:把名字按笔画横着写成像满文样子,再翻过来横着看,就是花写着的汉字了。海蕖刚要念出来,辛亮已经把拆开的纸折回成信封,交给海林说:

  “你把这封信收好,有用处。”

  “三妹,这事你知道就行了,千万别到处乱嚷嚷,别跟嬷嬷说,也别告诉你六哥。”

  海蕖很严肃的点点头,虽然她还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地址到底是哪儿,可是第一次被当成大人看,并且参加了“秘密”的事,她觉得自己长大了。

  “阿玛当初说续弦是为照应咱们三个,现在你和六哥都留在了北京,这不成了光照顾我了?怎么回事啊?”海蕖又想起去东北的事。

  “嗨,傻丫头,那不就是那么一说罢了,照顾咱们?阿玛是为了照顾他自己。”

  “辛大哥,你也帮我跟我阿妈说说,让我和哥哥们一块儿留下吧。”

  “我倒是想,海林也应该去。”辛亮沉思着说。

  “唔……”

  海林还没想好说什么,海蕖搭腔了:

  “是啊,大姐不是在哪儿吗?咱们一块儿去找大姐!”

  大姐的形象一下子在海蕖脑子里变得十分高大起来——她是打日本的英雄。

  “我,我还是在北平念完高中吧。”海林又犹豫起来。

  “唉,我觉得府上的人,包括你们兄弟姐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优柔寡断!什么事都拿不起放不下,要不就听天由命。”辛亮说着严肃起来。

  “之所以‘优柔寡断’,是因为你们的日子还过得下去,所以不关心国家大事。”

  海林听了,沉默不语,好像在掂量他这些话的分量。海蕖没想别的,只抓住辛亮说的前半句,说:

  “优柔寡断?我阿玛才不优柔寡断呢,卖蜂场、卖房子,续弦,他那样寡断过?办的比谁都利索,还有说上东北,他立刻就抛家舍业的走了,还非带我不可,这能说是听天由命吗?”海蕖一肚子火没出发,这会儿一塌刮子的倾倒了出来。

  海林这会儿也不优柔寡断了:“就这么着吧,今年暑假我高中毕业,绝不能功亏一篑呀,毕了业我一定立刻就去。”海蕖也不承认自己优柔寡断,她倒是想去南京呢,去得了吗?她还想留在北平呢,留得下吗?她有这个自主权?她不过是系在父亲腰上的一只小羊,他牵到哪里,她也只能跟到哪里。

  再过一个星期,新二太太就要带着老亲家太太和海蕖动身了,嬷嬷让海蕖到各处亲友家去辞行。这天,海蕖来到姑父家。当初姑太太的丧事虽然办的窝囊,和二太太那档子白事比起来是“所费无几”,可要是和小户人家比起来还是破费了很多,加上姑老爷本来就债台高筑,于是姑太太过世不久姑老爷就只好靠卖掉祖产——唯一的宅子过日子了。

  新房主把这所三进三出的大院子零碎出租,这里成了地地道道的大杂院。人家见姑老爷孤苦一人、无处可去,就把门房暂借他住。姑老爷不愿意看见这所深宅大院今天的惨景,又不得不每天面对它,他实在是想离开这里哪怕是蹲小庙去,可他又觉得自己一定受不了蹲小庙得凄苦。再说,他是什么人?翰林之后哇,蹲小庙?让人看见了脸往哪儿搁,还有活头儿吗?住门房就住门房吧。除去燕宅和白四老爷家之外,他不和任何人来往;他饿死也不去骆校长的学校,他恨骆校长,又不便跟她算账;他像个水牛儿,把身子缩在这个小壳里;他不是瞻前顾后的人,可现在不得不思前想后。他想起了书房的大落地玻璃、想起了鉄哥摔碎的那对磁猫、想起了那几箱子影戏人儿,想起了那十几箱子的绫罗绸缎,想起了那一盘盘的大锭元宝。他也仿佛看见了躺在“狗碰头”里、不,或者干脆是芦席卷里,让人家打着哈哈儿把他仍在荒郊野外,然后过来几条恶狗……。他什么都想了,可就是没想到去拉排子车,或者是当油漆匠,甚至是去当孩儿王,他都没有想过。在他自己的经传里没有这些个字眼儿里。可乐,这辈子活的可乐!他给自己脸上挂出一丝苦笑

  海蕖来到姑父家住的大门口儿。门洞里原来放春凳的地方,现在放着煤球炉子,拨火棍儿在地上歪着,旁边一个破脸盆里放着炉灰渣子。用不着叫人回事,他隔着门房那块脏兮兮的玻璃,就影影绰绰看见屋里床上有点灯亮,甭问,准是烟灯。姑老爷在床上躺着呢。

  海蕖小心翼翼的跨过一地的乱七八糟,挪到门口朝门里打招呼:“姑父在家吗?”

  “谁呀?”是姑老爷懒洋洋的声音。

  “是我,姑父。”海蕖提高了声音。

  “哦,是三姑娘来了,进来吧。”海蕖推门进来,姑老爷坐了起来。他仿佛几个月没推头、没洗脸了,头发又长又乱,像个老鸹窝 ,黄辣辣的眼屎渍满眼角,一模活脱儿是个“闲等儿”!

  迈过门槛就等于到了床前。其实这根本就算不上是一张床,它只是一副晃晃悠悠的铺板,这幅挺宽的铺板占据了屋子的三分之二。除此之外,屋子靠窗口放着一张落满灰尘的小桌子,桌子上凌凌乱乱的扔着几只没刷的碗、勺子、筷子和几棵葱。靠床头有一张瘸腿儿的凳子,凳子上面的脸盆里团着条黑魆魆的光板儿手巾。这就是姑老爷的“家”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