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芍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芍药-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看,偶尔还敷衍几句,随后便渐次有些厌烦,及至听他说“恐怕我们这一辈子也勘查评价不完”,便拉下脸来冷冰冰地“赏”了他一句:“我看你是杞人忧天,有啥可担心的?把你的小徐动员来,把你娘也接来,就在这大青山安家,你评价不完就让你女儿来接班,大青山经历了亿万年才形成的矿脉就那么多,哪能评价不完?”
  心地单纯的江涛没想到出于兴奋,随便谈论几句,对方为什么把自己的妻儿老小都拉扯出来了?难道她为早已过去的那一段感情纠葛仍然心存芥蒂、耿耿于怀?他不愿多想,也顾不上去想,只好勒转马头,做了个追赶队伍的手势,一声不吭地策马前进了。
  此后的行程中,江涛不管又有什么发现也不再叫余秋萍。而她更像是摆脱了纠缠,乐得自由自在:一会儿欣赏路边的野花,俯身摘来编个花环套在头上,似乎想与花儿比美;一会儿凝望山头缭绕的浮云,好像羡慕云飞得那么高,显得那么白,把峰峦抱得那么紧,她心想自己要能像白云一样随心所欲、凌空翱翔,那该有多好啊!
  一路上,最操心、最忙碌的人,莫过于队长刘明。他过去是个农村干部,任过民兵大队长等职务,来新疆后组织上分配他当地质队长,他虽不懂得怎么找矿,但心想凭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打日本鬼子、打国民党反动派的经验,连活的敌人都能战胜,难道还降伏不了埋在地下的矿藏吗?但出队后的实践随即向十分自信的他发出了警告,要唤醒沉睡的地下宝藏,将面对预想不到的困难。就以进山第一关来说吧,因为他过去没有骑过马,这一趟长途行军,东颠西簸走了不到一天,屁股就被马鞍磨破了。他趴在马背上,还得跑前跑后去照应队伍,一会儿这个伤了,一会儿那个掉队了,一会儿安排休息,一会儿催促前进,真把他折腾得筋疲力尽。
  穿过沙依马克,翻过松林密布的山口,一片开阔的山间牧场出现在眼前:卡兰河像一条蓝色的缎带,闪耀着耀眼的波光;大草场像一块地毯,铺满了碧如翠玉的青草;一簇簇紫的、红的、白的、黄的、粉的花儿吐芳争艳;一群群雪白的、棕红的、褐黄的、墨黑的畜群,在绿毯上游动;快乐的百灵鸟扇动着翅膀,在半空中不停地歌唱;一缕缕炊烟在灰褐色的毡房顶袅袅上升……大青山啊,在地质队员们的眼前展开了一幅幅风光明丽的画卷。
  

第三章 山鹰展翅(2)
马队走到卡兰河边一座腐朽破败的木桥前,哈尔甫快马赶来迎接,他先向刘队长和大家问了好,然后领队步向营地。
  营地选择在小溪畔一块山环树抱的林间小草坪上,十几幢绿色的帐篷全都搭好,正等候着新居的主人。
  余秋萍下马环顾四周像花园般的景色,高兴得不住地称赞:“这地方选得真好!比画还美。”她找哈尔甫问过分配的帐篷,就忙着卸行李往里搬。哈尔甫先帮助刘队长安顿好后,也来给她帮忙,博得她一再的感谢。
  地质队员们有的卸马驮,有的搬物资,有的铺行军床,有的解行李,忙忙乱乱。只有江涛和地质工小刘等几个青年,卸完了物资并不忙着安顿自己的住处,就兴致勃勃地爬上附近的山头远眺近看,观望周围的环境。
  江涛举起望远镜看了一会儿,发现营地远离牧民的阿吾勒,又在一条小溪上游,附近不仅没有一幢毡房,而且连一个牧民也看不见,孤零零,心里不免有些纳闷。他向伙伴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得到小刘等人的支持,便蜂拥下山找刘队长反映意见。
  跑进队长的帐篷,江涛冲口就说:“刘队长,这营地选得有问题!”
  刘明好不容易度过了骑马行军的生活,正侧身躺在行军床上休息,一听江涛提意见,把他斜瞟了一眼:“有啥问题?”
  江涛回答道:“离牧民的阿吾勒太远,不便于接近群众,了解情况……”
  刘明不以为然地反问:“有多远?有几公里?”
  江涛继续陈述:“我们在小溪上游用水,会不会引起牧民的反感?”
  刘明是第一次来牧区,临行前还组织大家学习过民族政策,分局领导又特别强调要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所以对这条意见引起了注意,当即吩咐:“去请哈科长来。”
  江涛请来哈尔甫,余秋萍也跟着跑来,还有些人不知出了什么事,也好奇地围在帐篷四周。刘队长坐起来,半侧着身子用大腿靠在行军床上,似笑非笑地说:“哈科长,江涛说营地应靠近老乡,用水要注意民族习惯,你……”他发现帐篷外挤满了人,“你给大家说明一下吧!”
  哈尔甫眯缝着眼,笑着望了望江涛,再看了看四周,和颜悦色地解释:“小江同志的意见有道理。不过遵照队长的指示,我们先遣人员进山后也进行了认真的挑选比较……嗯,现在的营地有什么优点呢?远离阿吾勒是为了环境安静,为了安全;饮用上游溪水是注意卫生,为了大家的健康;还有……当然也不是十全十美,出野外哪能像在城里那样方便,不过,不论衣食住行,只要有意见,欢迎大家提,只要是供应上的事都找我好了。”
  “我看这地方选得好,依山临水,既安全、又干净。”余秋萍急忙插嘴表达自己的意见。帐篷外人群中议论纷纷。
  江涛争辩:“我看选营地首先要考虑工作……”
  “小江同志!”哈尔甫打断了他的话,“对于大青山,对于我们哈萨克民族,我恐怕比你更了解。用水吗?没关系,我们另挖排水沟;拜访牧民吗?你大概也没学会多少哈族语言,什么时候想去毡房里喝奶茶我领路当翻译……你看怎么样?”
  刘明听哈尔甫说得头头是道,又看了江涛一眼,像调解似地说:“算了吧!江涛,哈科长比你考虑得周到。再说大家旅途那么劳累,谁有精力现在拆迁帐篷?以后访问牧民,我批准你可以骑马去!”
  哈尔甫当即保证:“备马是供应上的事,我负责,随要随给。”
  江涛虽然没被说服,但还是顺从刘队长的意见退出了帐篷。
  刘明见哈尔甫还站在那里,敷衍道:“年轻人有意见就让他们提,说出来比憋在心里好。你也去休息吧,这一路上你当先行官也够辛苦的了。”
  哈尔甫十分谦恭地表示:“哪能有你当队长的辛苦。其实,这点苦算不了啥,我给财主赶了半辈子牲口,那才是当牛做马,眼下,贫苦人当家做主,我就怕工作上考虑不周……”
  

第三章 山鹰展翅(3)
刘明想休息了:“好了,好了,万事开头难嘛,先让大家安顿下来,住上几天,习以为常,有啥意见也就化解了。”
  关于选择营地的争论,就这样暂时平息下来了,忙于开展野外工作的地质队员们,有的满意,有的勉强,有的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接受了既成的事实。但是捂起来的矛盾,就像埋在泥土中的草籽,只要有适当的温度、雨水,它又会发芽伸枝,破土而出。
  自从野外工作开展后,地质队员们每天早上迎着晨风出外普查,傍晚伴着星星回到营地,成天在山崖上攀援,在密林里奔波,难得同牧民群众接触,偶尔在山上相遇,正想走近问问话,聊聊天,但牧民们远远望见总是急忙吆喝着畜群避开了。余秋萍等人对此并不介意,而江涛、小刘等人却感到困惑,因为大青山山连山、山拥山、山环山、山叠山,林木连绵,古树遮天,是山的世界,树的海洋。在这茫茫林海里,几个地质队员不过是大海中的几条小鱼儿,望不到边,摸不着岸,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显得清冷寂寞,孤立无援。虽然南坡山崖上偶有岩脉出露,但露头毕竟很小,大部分地段都覆盖在北坡的森林和土层、岩石之下。所以江涛和余秋萍各领一组队员历尽辛苦,连续检查了几十条可能含矿的岩脉,均因人力不够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没有发现一条值得进一步详查的。他们又踏勘了附近两条大沟中开采过的矿硐,但老硐都曾遭掠夺性的开采和破坏,矿渣堆积,乱石嶙峋。
  江涛始终在想,只凭力量单薄的几个地质队员孤军作战,就像大海捞针,显然很难在短期内达到预期的目的。他几次抽空去拜访牧民,但都遭到了恶狗的围攻,吃了闭门羹。而余秋萍本想留在局机关工作,但由于分局初建,技术干部太少,规定年轻技术员都得出野外。她本想出就出吧,没想到跟江涛分在一起,真是“冤家路窄”。因此,从出队伊始她就暗下决心,既在一个队就要与他比试比试,力争尽快有所发现,早出成果,早回机关。所以对进山后迟迟不见成效,感到十分扫兴,开始产生出一些悲观的看法,提出既然力量不足,难见成效,不如趁早撤队转移,另辟工区,把这里的勘探留到以后。当时队上不仅地质技术力量十分薄弱,找矿手段十分落后,而且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她的意见也赢得了一些人的支持。
  刘明初次接触地质工作,他原以为找矿就像池里网鱼、树上捕鸟那样简单,就像炸鬼子的炮楼、夺敌人的辎重那样目标明确,手到擒来,没想到地球却像吝啬的财主,把矿物紧夹在岩层里,深埋在土石下,藏踪匿迹,令人难以寻觅。在事实面前他承认自己是外行,对找矿一窍不通,因此把技术上的事都寄托在江涛、余秋萍身上。他心目中的这两个年轻人:一个憨直,一个随和;一个重实干,一个爱幻想……两人要是相互配合,那将是他的得力臂膀。遗憾的是从组队、出队到开展野外工作,两人总是磕磕碰碰,争争吵吵,以致有时他当蹩脚的裁判员,有时又当和稀泥的和事佬。为了判断是非,他特意跟着地质队员们上山去,由于他缺乏主见,所以虽也置身实际环境之中,但也是只见大树不见森林。他先跟江涛小组跑了几天,见了些有希望的含矿露头,认为江涛的意见有道理。后跟余秋萍小组转了几趟,听她扇了几天凉风,细数了目前人力和技术上难以克服的困难,又觉得小余的分析更符合实际。摇来摆去拿不定主意,感到束手无策的他,干脆向分局写了份报告,把矛盾上交。
  一天,是周末休息日,近午时分,营地里显得十分安静,刘明闷闷不乐地去溪边汲水,经过伙房,见到哈尔甫、余秋萍等人正蹲在炉灶旁用小锅煮东西。余秋萍抬头招呼他:“刘队长,快来尝尝,冰糖水煮‘别壳’!”
  “别壳”是一种类似野百合的植物,它生在林边山坡上,趁着春雪消融,便急不可待地从刚解冻的沃土里伸出嫩枝迎接春天,它的根虽然只有蒜瓣那么大,它的枝芽就像小草那么细,但却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第三章 山鹰展翅(4)
余秋萍等刘明走近,连忙揭开锅盖,滚开的小锅里立即散发出一股甜丝丝的土香味。她把铜匙递给队长:“快尝尝,刘队长,又甜、又面、又香,哪天真要缺粮了,就挖些回来充饥。”
  刘明俯身舀了一匙,品尝之余猛然想起炊事班长老王早已反映粮食不多了,而自己由于心绪忙乱,竟忘了及时安排,当即吩咐蹲在一旁的哈尔甫赶快准备下山运粮。
  本来在刘队长面前,哈尔甫都是唯命是从,但这一次虽然队长有了吩咐,炊事班长也一再提醒快揭不开锅了,他却直到天黑了才把马赶回来,到次日早上才起程。
  哈尔甫下山的第二天,刘明进伙房了解了一下余粮情况,为防备万一,决定暂改一日三餐为两餐,上山的人不带干粮,晚出早归,减少野外作业时间,致使一些人思想更加混乱,有关撤队之说更是离谱。
  刘明眼见矛盾越来越复杂,问题越来越尖锐,迫不得已,召集大家开会,想统一认识。但由于他自己举棋不定,所以开会不但没有起到扭转局面的作用,反而助长了争论的扩散。而就在他们争吵不休的当天晚上,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紧急情况。
  当晚夜半时分,帐篷里的灯光早已熄灭,营地里一片漆黑,突然,附近山头上响起枪声,只听得东边枪声“叭叭叭!叭叭叭”,西边枪声“哒哒哒!哒哒哒”,整个营地好像被包围了。
  由于事出突然,情势紧急,刘队长披衣起身,招呼全队人员到大帐篷里集中。地质队员们从来没经历过这样的意外,惊恐万状地跑进大帐篷后,在刘队长指挥下,瞎摸着挨个儿互相挤靠着坐在地下。
  枪声响一阵、停一阵,人们的心情也随之紧一阵、松一阵,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谁也不知道将会出现什么结果。人人心里七上八下惴惴不安,分分秒秒都像在恐惧中度过,好不容易熬到黎明,虽然枪声停止了,但刘队长没有发话,没人敢出帐篷。直到天色大亮,刘队长先出去查看一番后才让大家出外走动。
  本来,撤队的意见就像一服涣散剂,动摇着一些人的信念。接着,缺粮的事又如一阵寒风,吹冷了人心。而这一夜惊心动魄的枪声,更是一场风暴,搅乱了人们的思想,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那些支持余秋萍意见的人见是机会,又向刘队长提起撤队的要求。
  中午,大青山区委民政助理员哈力骑马来了,他找刘队长询问情况后告诉大家,大青山区只有卡勒赛最近不大安宁,过去的匪首黑瓦提,暗中聚集人马,有死灰复燃之势。不过卡勒赛离这里比较远,附近虽有少数牧主为对抗牧工工资改革,暗中也有破坏活动,但主要是大肆宰杀牲畜。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跑到地质队附近来打枪?这是很值得警惕的新动向,区委希望地质队组织警戒,以防不测。
  刘明在出队前曾听说这里的情况复杂,但他对打枪动武毫无思想准备,听过哈力的介绍,当即警觉起来,急忙备马跟他去区委借了几支步枪,又集中原有的几支猎枪,指派地质工小刘等几个年轻人组成武装民兵班,江涛主动要求参加,刘队长以技术任务重为由而劝阻了。民兵们轮流在营地外围站岗放哨,其余人员每人准备一根木棍,既是为了防身,也是为了壮胆。果然,天黑不久,枪声又起,时断时续,直到天明。
  就这样,白天不见动静,晚上枪声不停,整整折腾了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