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之间:电影剪辑的奥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眨眼之间:电影剪辑的奥秘-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偶尔能见到开阔的草地,然后又迷失在厚密的树丛中。”“显然,可供操作的素材越多,可能走通的路径也越多,这些路径互相交错使得可能性更加复杂。”在《眨眼之间》中,他是以这样的软语将一个硬邦邦的技术消化掉了,以既口语又文学的方式阐明了他的剪辑意识。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层叠递进,直抵核心。既不生硬,又能发人深省。读这本书,不像读工具书,而像是在与一个智者聊天。在你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启迪,学会了思维方法。可惜,本书仅仅是根据在澳大利亚国家电影委员会的演讲记录稿修订而成,如果针对剪辑技巧再做具体分析就更完美了。

    当我读到夏彤先生提及还有一本书是默奇先生与《英国病人》的小说原作者迈克尔·翁达杰的对话,在许多方面都对默奇的剪辑经验进行了展开和补充,这篇文稿可以看作是《眨眼之间》的姊妹篇,我对此书寄予深深的期待。

    剪辑师之间的心灵是相通的。阅读沃尔特·默奇的书,有一种同呼吸共命运却又力不从心的感慨!《眨眼之间》能让我们从中找到距离,相信它是我们剪辑同行的良师益友,同时也会为电影发烧友打开另一扇窗,窥见电影制作的另一个视界,帮助我们认识电影,爱电影!

    周新霞,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国家一级剪辑师

    2012年7月22日
┘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译者前言(1)
    译者前言

    我在加拿大艾米莉·卡尔(EmilyCarr)艺术学院学习电影时,曾选修詹妮弗·阿博特(JenniferAbbott)女士的剪辑课。詹妮弗·阿博特是加拿大活跃的独立纪录片导演和剪辑师,经她联合执导并剪辑的著名独立纪录片《解构企业》(TheCorporation,2003)获得过三十多项国际电影节大奖,但她的剪辑课除了发下三张纸让我们了解基本的剪辑术语外,并未教给学生任何具体的技巧,诸如“怎样处理动接动/动接静”、“怎样剪辑开门/关门”、“怎样剪对话戏”或者“怎样处理MV中的声画对位”之类话题是闻所未闻。但正是在她的推荐下,我第一次读到沃尔特·默奇的这本薄薄的小书,认识到电影剪辑的独特魅力,由此开始对剪辑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默奇在电影剪辑领域的独特贡献有了深入了解。

    2005年春天,沃尔特·默奇在温哥华西蒙菲沙大学的市中心校区做了一次为期两天的高级剪辑工作坊,我有机会参与并见到默奇先生本人,不但分享了他关于电影剪辑的知识、经验与无数真知灼见,也得以有幸与他本人面对面交谈。默奇先生非常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好莱坞圈内大腕的架子,他那学者般的睿智眼神和山羊胡子带给我的亲切感,竟让我想起儿时记忆中的外公,我就直接那么跟他说了,他笑了起来……当我得知此书已有韩文版却没有中文版时,即提出愿意完成中文翻译工作,默奇先生非常高兴,就留下了联络方式嘱我进一步沟通。后来经过我的艺术启蒙导师朱青生教授引荐,此书即被广西师大出版社列纳入翻译出版计划。机缘巧合,几个月后默奇先生再次从旧金山北上到温哥华,这次是为接受我的母校为他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他与夫人艾吉所下榻的饭店正好就在艺术学院附近,我得以专程回到学院所在的那个游人如织的美丽小岛,与他详谈有关翻译的具体事宜。不久后我应邀回国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电影系的工作,该系设在位于顺义的央美城市设计学院中,我在代授剪辑课程和辅导毕业创作的工作之余,即开始着手翻译,却不料初稿译出来时,出版方有了一些变故,此事就一直被搁置下来,很遗憾。好在因为熟悉了默奇的许多工作,他的很多剪辑案例也是电影史上的经典,所以我常在教学中与年轻学子共同探讨分享。
译者前言(2)
    2009年深秋,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与中国电影剪辑协会主办的第一届中国电影发展高峰论坛(即“剪辑论坛”)上,我有幸聆听来自两岸三地第一线电影剪辑艺术家们的精彩演讲,亲见那些敬仰已久却一直隐身的名家在台上现身说法,深深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潜力激动不已。当时我挤在爆满的会场中,强烈感受到中国年轻电影人才涌动的激情和能量,这样的局面,跟电影技术的数字化潮流有关,也跟剪辑艺术家们长期巨大的贡献逐渐为主流意识所承认、所重视有关。在电影数字化的潮流下,电影剪辑的手工工艺特性渐渐退居二线,而剪辑的创造性影像的思维特性开始凸显出来。因此,近年来,在全球所有的重要电影作品中,剪辑师的名字都提到了片头字幕的重要位置,与明星、制片人、导演、编剧、摄影等同处主创行列,不再被淹没在片尾演职人员名单的茫茫人海里,这无疑是整个电影工业对一直被遮蔽在幕后的剪辑艺术的力量和地位的高度肯定。2009年的“剪辑论坛”产生了一本文集《剪辑的力量》,亦是这种潮流的见证。那以后,中国电影的格局又有了巨大的变化,面对好莱坞的强大入侵,国产电影在酝酿着起飞,各类票房神话开始出现,而今网络上的所谓“微电影”正方兴未艾,到处是投资电影的消息,有关电影方面的书籍也越来越多。$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今年3月,后浪出版公司的“电影学院”编辑部得知我有《眨眼之间》的翻译稿,竟赶在深夜来电商谈出版事宜,没想到被搁置七年的计划突然就变成了现实。应该说本书中文版的出版晚了十年,我也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些年居然一直没有其他的人或机构来把这本精彩的小书引荐给中国读者。

    其实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书,虽是写给电影专业学生的入门参考,但也适合所有对影像艺术感兴趣的人们阅读,因为它提供了一条通过电影剪辑来一窥人类精神活动奥秘的特殊途径,透过默奇的工作和对他的想法的深入了解,我们可能对电影艺术和当代电影文化产生一种全新的理解与洞察。

    沃尔特·默奇的名字不为大众所知,即使资深影迷可能知道他的人也是寥寥,这是由剪辑工作的幕后性质、剪辑行业所要求的剪辑师冷静深思和不张扬的个人修养以及剪辑在整个电影工业中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与聚光灯下的明星、导演甚至镜头后的摄影师相比,剪辑师确实是一个躲在暗室中的“看不见的艺术家”,而且他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不让人意识到剪辑的存在。但这种情形似乎正在改变,在剪辑师普遍不为人所知的背景下,沃尔特·默奇可能是全世界唯一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剪辑大师,某种程度上说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剪辑艺术家的代表或者剪辑艺术的象征。2011年11月13日,在纽约市林肯中心,沃尔特·默奇与其他五位来自舞蹈、建筑、文学等不同领域的顶级艺术家一起被授予2012年劳力士全球“创艺推荐资助计划导师”称号,不但是对他个人在电影剪辑和音效设计方面的巨大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剪辑作为电影独立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性的大力宣扬和推崇。在我看来,它与2009年的那次“剪辑高峰论坛”遥相呼应着,彰显了时代大潮的某种倾向。
译者前言(3)
◆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作为剪辑大师,沃尔特·默奇在黑暗的剪辑室内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在好莱坞甚至有人称他为“教父”,不仅因为他为科波拉缔造了《教父》三部曲的传奇,更因为他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而他的职业生涯却是从为电影做声音方面的设计开始的,准确地说,电影的“声音设计”(sounddesign)这个概念就是他发明出来的。相较于视觉化处理,他倾向于对影片进行听觉化分析,从空间的角度来考虑声音的效果。

    默奇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学院一代”电影人之一,这群人差不多都来自诸如东部的纽约大学(NYU)电影学院、西部的南加州大学(USC)电影系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等如今已经非常著名的电影学校,包括弗朗西斯·科波拉、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在内的这群人因不满好莱坞而复兴了好莱坞,创造了一大批现代电影经典,而沃尔特·默奇与他们站在一起,甚至可以说是他们背后那双“看不见的大手”。他于20世纪60年代末与科波拉和卢卡斯在旧金山共同创立了“美洲西洋镜”独立电影公司,从此开创了加州北部的电影工业,为南边洛杉矶的好莱坞带去了新的风气。从1969年为科波拉的《雨族》做音效剪辑开始,默奇先后创作了卢卡斯《美国风情画》和科波拉《教父2》、《教父3》的音效,并为《教父》做了画面剪辑。1974年,他为科波拉的个人最爱之作《对话》做音效设计,该片在声画关系上的精妙处理,塑造出美国新电影运动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形象,从而赢得当年奥斯卡提名,并最终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默奇因在科波拉1979年版《现代启示录》中杰出的音效设计而获得他生平第一项奥斯卡奖,十五年后,即1996年,因为在安东尼·明格拉导演的《英国病人》中诗一般的声画剪辑塑造,而史无前例地一人独得两项奥斯卡奖。四十年来,经沃尔特·默奇之手而呈现银幕的著名电影,除了《教父》三部曲和新、旧版《现代启示录》,以及卢卡斯的反乌托邦科幻经典《五百年后》,还有《朱莉娅》、《人鬼情未了》、《布拉格之恋》(又译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天才雷普利》以及《冷山》、《锅盖头》。经他编剧、导演的《重返奥兹国》(《绿野仙踪》非正式续集)虽票房不佳,但业内人士相当推崇。1998年,他按照奥逊·威尔斯遗留的笔记而主持重构/修复威尔斯1958年的经典之作《历劫佳人》(又译为《狂野生死恋》),这一版被称为权威的“导演版”。2002年,默奇受美国国会图书馆委托修复爱迪生1894年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迪克森的小提琴》,这无疑是一种特殊荣誉,是对他作为电影技术…艺术大师地位的肯定。在《现代启示录》的剪辑过程中,沃尔特·默奇创造了“sounddesign”,即“声音设计”这一概念,将电影音响从一种从属的、配合性的地位提升到了独具艺术表现力的高度。
译者前言(4)
    《眨眼之间:电影剪辑的奥秘》由默奇1988年在澳大利亚国家电影委员会的演讲记录稿修订而成,部分内容也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戏剧影视学院1990年2月的高级剪辑课程内谈到。它不是一本关于如何剪辑的技术手册,而是关于剪辑的思考和对电影与人性关系的独特洞见,其中最容易为人所记住的,莫过于作者将剪辑跟人眨眼的内在心理…情感机制进行观察比较所得出的“一个剪切就是一次眨眼”的结论。该书自1995年出版以来,立即成为英、美各大学电影专业教授给学生的必推参考书,更成为一般人文科系学生认识和了解电影的难得的入门参考。在本书中,默奇以生动而浅易的文字,将电影剪辑的多层面的问题写得极富启发性,从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剪辑是有效的”谈起,带领读者一口气把电影剪辑的美学与实际问题一一检讨,论及电影中的连贯性与非连贯性的关系、观看过程与思维活动的关系、梦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好坏剪辑的标准、眨眼的情感意义及其与剪切点的关系,常常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和个人感悟。更重要的是,默奇在书中与读者分享了他在剪辑那些著名的电影时的思考与体会,他用不同的比喻来解说电影剪辑的深意,把古典音乐、梦的解析、摄影甚至遗传学、天文学、邮政服务等都跟电影关联起来,非常具有启发性。默奇从《冷山》开始使用被视为低成本、“业余”的剪辑软件FinalCutPro,不但将这款由苹果公司开发的软件引进好莱坞,更直接影响、推动了全世界低成本独立电影的制作和FinalCutPro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有趣的是,默奇在工作时,至今还保持着使用旧式剪辑机那样的站立姿势,他认为电影剪辑是一种全身的舞蹈,“坐着是无法跳舞的”。∧米∧花∧在∧线∧书∧库∧ ;。。

    另外有一本书,更深一层地探讨默奇的剪辑艺术,这就是加拿大著名作家兼诗人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Ondaatje)所著《对话:沃尔特·默奇与电影剪辑的艺术》(TheConversations:WalterMurchandtheArtofEditingFilm)。迈克尔·翁达杰是电影《英国病人》的小说原作者,该书是翁达杰与默奇的对话,可以看做是《眨眼之间》的姊妹篇,对后者许多方面都进行了展开和补充,书名“对话”本身也是对沃尔特·默奇在科波拉电影《对话》中所做贡献的致敬,更有对《对话》剪辑处理的探讨。当年科波拉由于《教父》的巨大成功,被委托拍摄续集《教父2》,科波拉提出的条件就是制片方先投资其个人作品《对话》。后来《对话》完成拍摄,科波拉一头扎进《教父2》的拍摄中,整个《对话》的后期基本是由默奇独自完成的。
译者前言(5)
    翁达杰因为电影《英国病人》的拍摄而与默奇相识并成为朋友,彼此被对方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所吸引。几年后二人重逢,酝酿了《对话》。他们俩一个具有诗人小说家的独特视野,一个是经典电影的幕后传奇人物,文字和影像的交流,就这样成就了一部关于电影艺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