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羲和听说九王爷来了,亲自跑来迎接。两人小时候就经常厮混在一起,这会儿更觉得有说不完的话。卫羲和找来一坛好酒,在湖中亭摆了一桌,开始叙旧。
李允堂说起了这些年来他在边关的经历,卫羲和听得无比向往,再过一年,他儿子三岁的时候,也该轮到他进军营了。卫家男儿总是要在战场上立一番功勋的。
再然后,就说到了李允堂跟卫望舒的婚事。
李允堂一口喝完杯子里的酒,心里也说不出个什么滋味来,只问:“你妹妹都十八了,怎么就一直没有定亲呢?”
卫羲和若有深意地望着他说:“前两年我家的门槛可是差点没被求亲的人踏破啊,可惜我妹妹眼光高,一般人她看不上。”
“那现在可不是得后悔了,到了我的门上了。”李允堂挑眉,口气酸溜溜的。
卫羲和拍拍他的肩,笑道:“妹夫啊,不管怎样,你俩斗了那么多年,如今也算修成了正果。”
李允堂冷笑,“正果也得看是大苹果还是小酸梨,你是不知道我们的梁子结了多大。”
五年啊!整整五年!青春年华中最美好的五年!
卫羲和笑着摇摇头,说:“我能不知道么?望舒都告诉我了。”
李允堂怀疑道:“你真知道?”
“嗯,那次你捉了蛇放首饰盒里,本来想拿去吓唬望舒,结果望舒动也没动,就以你的名义把那盒子给了北越国公主,吓得人家公主从坡上滚下来,还划伤了脸。”卫羲和看着他吃瘪的表情就觉得好笑,“亏得公主脸上的伤不深,要不然留了疤,皇上可得把你打发过去当驸马了。”
说起这事李允堂可是憋了一肚子气,“你说你妹是不是很过分?!”
当时北越国出访大晋,来谈两国的边境贸易,出了这档子事,皇上可不要怒了么!放在平时,皇上怒了李允堂会挨板子,但这会儿已经不是打个板子就能解决问题的了。公主受伤,让本来要进行的签约暂停了,北越国使团代表——他们的太子殿下就一直陪着公主以安抚她的情绪。太医说,公主脸上的伤不深,未必不能痊愈。然而能不能治好是一回事,对李允堂的责罚是另一回事,这次若不对肇事者重罚,皇帝自己也觉得不能给北越国交代了。
于是最后,李允堂被发配去西峪关历练,皇帝又在两国协议中答应了对方的好几个条件,这事才这么过去。
其实,李允堂真的很冤枉,还被皇上说是个扶不起的小混蛋!明明卫望舒才是混蛋得令人发指好不好!
可憋屈的是他根本无从辩解啊!他就是看他娘桌上那盒子挺好看的,随手就拿来用了,哪想到竟是先帝御赐之物,独一无二的,这下耍赖皮都不成。事发后,他也总不能说这是他用来吓卫望舒的而不是吓唬那群娘们儿的吧?就算说了,也没差,总跑不了一个挨罚的结果。
什么叫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便是了。李允堂真是一口老血往肚里吞,他自己挖了个坑想坑卫望舒来着,结果把自己坑进去了!
李允堂满心怨念,“你说,你妹是不是把我坑大了?”
就在这时候,一个清亮的声音从竹林后面插了进来,“我这回可不是把自己也坑了进去了么。”
卫望舒站在夕阳下,袅袅娉娉,着一袭栀子色的烟罗长裙,头发只简单地用丝带挽起,看起来清新的如同夏日里清晨的荷花,还带着露水的那种。
李允堂眯了下眼,也不知是不是喝多了些,反应有点慢,但语气很冲,“你什么意思?”
“你当我想嫁你?九爷太拿自己当回事了。”卫望舒似笑非笑,缓缓走了过来,“你说,嫁给你我能有好日子过吗?”
这话一点不假,凭卫家现在的地位,谁娶了卫望舒不都得跟菩萨一样供着?唯独李允堂,卫望舒嫁给他,是别想得到什么好脸色看的!而女人后半辈子过得好不好不都取决于夫君对她好不好么?
李允堂这么一想,豁然开朗,笑了起来。
“你傻了?”卫羲和伸手在他眼前晃了晃。
李允堂拍掉他的手,说:“君子报仇真是十年不晚啊!”说完,他抑不住得意之情,打量了卫望舒一眼,心情畅快地大步离开,脚步轻快得能飘起来,只觉心中拨云见日,有种一朝沉冤得雪的畅快感。
卫羲和看着他的背影,只觉得好笑,问卫望舒:“你干嘛跟他说这个?让他觉得你嫁过去他就可以欺负你了?”
卫望舒抬手把胸前的头发弹到肩后,笑道:“他这么闹着不肯娶我,不是没事给人添堵么,我就算了,卫家也跟着没脸。点化他一下,让他想到了娶我的好处,他就不闹了。”
卫羲和被她笑得有点发毛,他这个妹妹从来就比他聪明、懂事、稳重,也从来让人看不明白,“那你为什么就是想嫁他呢?”
卫望舒嫣然一笑,转了个身施施然往回走,说:“因为他可爱呗。”
第3章 准备成亲
3 准备成亲
经卫望舒这一点拨,李允堂腰不酸了,腿不疼了,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了,也不反对这门亲事了,甚至还催着静太妃赶紧上门合八字去。这种改变让静太妃一下子不大适应,还小心翼翼地他:“儿啊,你没事吧?有没有哪里不舒服?要不要请太医过来看一看?”
李允堂大手一挥,笑道:“母妃别担心,儿子甚好。”
静太妃还是很担心,前一天还要死要活的,怎么这会儿就好了呢?
不过想不通归想不通,婚事还是不能耽搁的。因着是太后赐婚,倒不用官媒跑来跑去了,静太妃遵循大晋的规矩,亲自去卫府找卫夫人要来了卫望舒的生辰八字回去合。其实合八字就是走个过场,结果都是大吉大利的,除非真的命里相克,否则谁高兴给人说晦气话呢?他们这又是太后赐的婚,不好也得说好。
不过静太妃拿到结果还是十分高兴的,这是龙停寺住持大师亲自写的批语:“携手同心成眷属,海阔天高比翼飞”,静太妃反复看了好多遍,越看心里头越高兴。
李允堂只在边上冷笑,那住持可是故交了,想来知道是九王爷来合八字,怎么也不敢写差了吧,不然少不得要掉一把胡子。
合完八字,定下成亲日子,再抬了聘礼上了卫家的门,静太妃也算安心下来了。
一般从定亲到成亲要一年时间,不过这门亲事是太后指的婚,不能隔年。好在眼下才开春,婚期定于中秋之后,九月初八,半年光景也足够准备了。
在成亲之前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仪式要进行,那就是册封亲王!
李允堂回京后,皇上在离皇宫不远的地方赐了个宅子给他做临时居所。按宫中规矩,年满十六周岁后皇帝会赐宅子给王子,那时候也就意味着他自立门户,从宫中独立出去了。但李允堂离宫的时候才十五岁,并没有自己独立的产业,这会儿回来已经二十岁,若再住宫里就不合适了,而皇帝也有心给他封亲王,就先安排了个临时的住处,亲王府则日夜不停地赶工筹建。
封亲王这事圣旨还没有下来的时候,太后就已经把消息告诉静太妃了,静太妃激动地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本想着儿子送到塞外能平安归来就不错了,没想到不是祸却是福,竟还给这小子立功封王了。其实当年皇帝何尝想给李允堂这样的处罚?若非逼不得已,怎么会把这个他唯一可以用来表达兄弟情深充脸面的对象发配出去?真真是李允堂不争气,惹的事情都上升到跟别国外交的层面上,不处罚他不足以平人家的愤啊!
不过终是这小子有福气,如今倒是让皇上就有了嘉奖的理由。按说他这个年纪这点功劳封亲王有点过,可总归算是有功而返,扣个大帽子说他平定西北别人又能如何?皇上现在是巴不得别人说他护短呢!
封亲王这风声是皇帝故意透露出去的,要不然不会李允堂回京不到十来天就传得沸沸扬扬。等圣旨真的下来了,大伙儿反倒淡定了。
皇上给李允堂的封地在富饶的江南,赐了“吴亲王”的封号。册封仪式选了个吉日,李云堂穿上亲王服,在众大臣面前,仪表堂堂地等着被宣读册文,然后接过金册和印玺。皇上看着自己这个弟弟,心里感触颇多,冷眼瞧着的大臣们内心也是波涛汹涌:早知道这小子有今日的成就,当初就该早点把自家闺女塞给他的!到底是皇帝唯一可以用来表达兄弟情谊的弟弟,可不得比王子还要金贵么!不过想到李允堂小时候的表现,内心又是五味杂陈了。
按说有了封地的王该离开京城,住自己的地盘上去,不过皇上对这个弟弟不一般,让其留在京城,还在城西风水极佳的地方修了一片宅子做亲王府。册封仪式完后,李允堂便带着母亲搬了进去。
由着静太妃是亲王府内唯一的女主子,是以这段时间她忙得不亦乐乎,指挥园丁建花苑啦,对府内装潢提出布置的意见啦,特别对未来儿子和媳妇住的荣华院,投入了大量的心思,满心期待着卫家姑娘能给儿子开枝散叶,自己也好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
静太妃自从嫁到皇家后,就数这段时间最快乐了!她身边的段嬷嬷说:“娘娘出生的时候,就有算命先生来看过,说是个有福的!奴婢瞧着,如今九爷荣归故里,娘娘可算熬出头了,今后的日子呀,想想就舒坦!”
静太妃叹道:“可不是,我十六岁进宫,进宫后就没有一天不提心吊胆的!后来先皇驾崩,皇上登记,九儿却还小,性子又闹腾,总怕他闯出什么祸来。后来果然是闯了大祸,被发配去了西峪关,我真是眼睛都快哭瞎了啊!”
“可不是,娘娘天天念经,菩萨终于听见娘娘的心声了!您看现在,王爷定了亲,皇上还赏了那么气派的王府,真是好啊!”段嬷嬷也跟着欣慰,主子荣耀了,身边的仆妇日子自然也好过,这么说,倒是真熬出头了。
总之这段时间,不论是静太妃还是跟在身边的段嬷嬷,都是忙并快乐着。
而李允堂也没闲着,先去了趟江南巡视了一遍自己的封地,然后留在姑苏城里吃喝玩乐,说是乐不思蜀也不为过。这地方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李允堂想着要不跟娘亲搬来此处定居算了,天高皇帝远的占个山头做大王,可不比在天子脚下自在舒坦么?
不过好日子才过了没多久,就被娘亲写信过来催他回京了。如今已入夏,从姑苏回京城路上就要半个月,万一有个耽搁什么的,误了成亲大事可不好。
静太妃毕竟是了解儿子的,这家伙身上什么状况都可能出现,不催着不行。
李允堂收到亲娘信的时候正在塘边钓鱼,彼时天光正好,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他躺在塘边的软榻上好不逍遥,边上是一娟秀女子正泡着茶,玉手纤纤,美目潋滟。他在姑苏府中的赵管事家的儿子赵淮在边上替他读信,完了后问:“王爷,您要回京啊?”
李允堂大叹一口气,“不回去怎么办?误了婚期,皇上能剥了我一层皮!”
要真误了婚期,剥他皮的可不止皇上,还有太后跟他亲娘在后头等着割肉削骨呢。所以不管在江南如何逍遥,该回去总得回去。
不过李允堂又想,等乖乖成了亲,那些老的们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了,就可以带着老婆老娘跑封地来,再也不回京城,就没人管他啦!封地上自然自己最大了,什么都自己说了算,卫望舒远离了京城还算个甚!这么想着,他就无比高兴。
李允堂回了京,按规矩老老实实进宫给太后请安,才出了太后宫门,就被皇帝跟前的小柱子截了道,说:“吴亲王,皇上有请。”
瞧这样子,可是等着他呢!
李允堂跟着小柱子来到临渊阁,皇上正坐在书桌前批折子。
“皇兄。”李允堂规规矩矩行了礼。
“嗯,来了啊。”皇上继续批着折子,头也没抬,只问,“听说你前段时间去了江南,看下来可还满意?”
“满意,太满意了!”李允堂舔着脸笑道,“还是皇兄对臣弟最好,把那么好的地方封给臣弟了,臣弟一定兢兢业业打理好,不负皇恩。”
“那地方历来富饶,又风调雨顺了那么多年,哪需要你去打理。”皇上写完最后一个字,在折子上吹了一下,看了看挺满意,才放下笔,“你说是不是?”
“呃……是。”李允堂心道:能说不是么?
不过这话也没错,国泰民安了这么多年,地方官把一切都理得井井有条,确实不需要自己这个亲王再横插一脚了。自己跑过去,就是去享受的啊!于是诚心诚意对皇上说:“皇兄一番好意,臣弟铭记在心!”
皇上对他的回答很满意,摆出一张慈爱的脸,又换了个话题,说:“老九,听说你前段时间不乐意太后给你指的这门亲事,这一圈巡视回来,可想明白了?”
李允堂眼珠子转了一圈,说:“想明白了。太后自然是为臣弟着想的,卫家亦是世家,听说卫小姐贤良淑德,美貌无双,想来也是个好的。”那会儿他闹着不愿意这亲事的时候,也是多次请求面圣,皇帝都各种借口打发了出去。这会让听说他愿意了,才来问他这问题,可见狡猾!
皇上假装没听明白他话里的酸味,道:“长大了,也懂事了,朕心甚慰。”
李允堂装模作样地点点头,“谢皇兄教诲。”
一番兄友弟恭,甚好甚好。
静太妃虽有点小迷糊,但身边的段嬷嬷和几个大丫鬟到底是宫里面混了有些年头的,很是能干,脚不离地地忙了数个月,总算把婚礼要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妥当了。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