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眼中的最大"共谍":郭汝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蒋介石眼中的最大"共谍":郭汝瑰-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臻。聂荣臻听说,就微笑地说:“好!好!好!我们是老乡嘛。”仅寒暄几句,他又陪马歇尔谈话去了。这时我才认识闻名已久的*将领聂荣臻。在张家口时,还认识了贺龙、萧克、丁玲、萧三等。可惜都没多交谈。
  午餐后,乘机飞往集宁(平地泉),这时集宁还冰天雪地,我们只在飞机上听了汇报,就转飞北平。飞北平途中,我与贺龙座位相邻。贺龙留小胡子,抽着烟斗,仪表威严,谈吐雍容。到北平上空,他见飞机场上停有十多架野马式战斗机,便问我:“这是不是伪装的假飞机?”
  “看样子不像是假飞机。”我回答。
  “怎么看得出来?”他问。
  “因为离指挥塔不远,飞机旁有人。假飞机一般离机场主要设备远,敌机袭击不波及。”我答。
  他听了微笑地点头。我们一路交谈,他都面带微笑,一派军人风度。
  2日,由北平飞往济南,济南近郊麦田已呈现绿色,大地有点春意了。我们下机后,于国民党第二绥区司令王耀武司令部听取汇报。汇报完,少停即飞往徐州,听取报告后,知道徐州附近,争执主要有三点:
  (一)修复陇海铁路东段,*认为须将津浦南段沿路之碉楼撤去,方准恢复。
  (二)枣庄煤矿被*包围,此刻矿内粮、水俱缺,但*仍不撤围。
  (三)海州南方盐田,*至今未撤围。
  饭后,马歇尔约张治中、周恩来两人及北平执行总部的叶剑英、郑介民、罗伯逊?伯纳德开会,商定陇海路东段立即修复,有碍交通的工事拆毁,无关者不拆(即津浦南段不拆);枣庄煤矿由*、国民政府共管,由美方派人监督,双方驻军立即撤退。
  在济南时,幸遇*新四军军长陈毅。出巡前,陈毅的哥哥陈修和托我带家信一封给他。陈毅与陈孟熙面貌酷似,极易辨认,我不待人介绍,就跑去与他握手,我把信交给他,并问:“有没有回信?我可以为你带回。”
  陈毅爽朗地一笑,带着浓厚的四川口音说:“你就给他们带个口信说,我很好。”
  他豪爽的气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及到在徐州午饭时,他的座次排得不高,我认为不符合他的身份,立刻去向主人建议,改了过来。以后他对他启蒙老师的儿子裴治熔(我任军务署副署长时的科长)说起此事时,还说:“郭汝瑰相当精灵。”
  3日,由徐州飞赴太原,中途在新乡停留,在这里我见到了*杰出将领刘伯承。我中学生时期,就知道刘伯承是四川一时无敌的战将。未见面以前,我总以为他是瘦长而多智的样子,及到一见面,其魁伟而沉默之状,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
  在新乡时,知安阳尚在*军队包围之中,但是正式冲突已经停止。
  4日,离太原飞往归绥(即呼和浩特),时归绥守将是政府军将领傅作义,他业已击退*,归绥附近已无战斗。所以只马歇尔与傅作义个别谈话,不举行小组汇报。午餐后即飞赴延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随军事三人小组出巡(3)
16时后,我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便展现在我的眼前,黄色土丘和湾湾的延河托出一座宝塔,高耸云际,山沟里鳞次栉比的房屋,冒着炊烟,田野上虽已没有积雪,但也没有一点青草,一派西北风光。停机后,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及林祖涵等*高级领导人均到机场迎接。下机后,检阅仪仗队,见士兵所背子弹甚少,我担心*战斗力并不强大,而手持刀矛的民众颤栗在寒风里,面有菜色,令人一见便想到西北苦寒。八年抗战,八路军英勇杀敌,物质基础很差,所恃者唯革命精神而已。
  随后,同乘卡车数辆驶涉延河,到十八集团军总部。朱德总司令茶点招待,糕饼之外,还有牛奶。马歇尔惊喜地说:“哪儿来这么多牛奶?”
  “我养了一群奶牛。”朱德微笑地回答。
  19时到杨家岭*中央所在地,毛主席设宴招待,席中有海味。毛主席说“这是由张家口送来的。”
  毛主席还简短地祝酒,大意是:今后要和平、*,建设一个独立、自由与强盛的新中国。
  饭后,应邀参加歌舞晚会。演出打腰鼓、黄河大合唱等节目时,彭德怀将军陪我观看。演出中途,一个年轻漂亮有学生风度的女同志,抱一件半新旧的人字呢大衣交给彭,彭随即给我介绍说:“这是浦安修同志,我的爱人。”
  我以为爱人是未婚妻,彭见我迟疑不解的神情,便爽快地说。“就是我的老婆。”其豪迈直率之态,令人难忘。
  晚会后,我同廉壮秋被送到一个石砌窑洞住宿。时王明、林祖涵等都来窑洞闲聊。王明五短身材,年纪不大,谈吐流畅。林祖涵亦健谈,但很庄重。
  晚宴时,毛主席、马歇尔、张治中、朱德、周恩来、江青等坐在第一席,我与白纳德等坐在第二席。江青不断离席到我们这一桌与白纳德交谈,谈得非常投机:“啊!夫人!听说您有病,为何不加紧治疗呢?”
  “白纳德将军,延安不是条件很差吗?”
  “夫人!那么您愿意到北平医治吗?如果您愿意的话,我十分愿意效劳,一定给您找个最好的医院,来去交通工具,完全由我负责。”
  “真的?那太好了!非常感谢你!白纳德将军!”
  江青高兴极了,随即小声地说。“我去问问主席。”
  江青遂走到毛泽东主席身边,娇声征求毛主席的意见。毛主席正与马歇尔、张治中等交谈,对江青毫不理会,江青等候片刻,回到白纳德这边,颓丧地说:“不行!我去不成了。”
  我见此情景,不觉暗地发笑。想不到毛主席夫人如此幼稚、无知。
  5日,由延安起飞到达汉口,国民党武汉警备司令郭忏等前来迎接。三方人员在杨森花园马歇尔临时寓所汇报,知*李先念部被政府军围困,粮食断绝,十分困难,请求移防就食。但张治中反对,他说:“不移动部队,免惹起误会。这是我们已达成的协议,必须遵守。”
  “总不能坐以待毙嘛。”周恩来反驳说。
  于是马歇尔主张供给粮食。郭忏立刻答道:“已允代为购粮,但*必须说明购粮的总数,价格及购运方法。可是共产党方面至今尚未答复。”
  上述讨论,纯是表面说法。骨子里是国民党认为这是被包围的*,容易歼灭。郑介民说过:“这是国民党捉到共产党的一条尾巴,共产党要打,首先就消灭他这一部分。”
  这样共产党理所当然地要提出移防,以便脱出包围圈。早在26日决定出巡路线的会后,周恩来同志就曾私下告诉我,李先念部缺粮,拟向军政部借款五亿元,望我促成此事。我当时神经过敏,以为这是董必武同志已将我的关系转告了周恩来同志,所以对我表示好感。我也确实向林蔚报告,主张借给五亿元。以后听郑介民“捉到共产党一条尾巴”的说法,才恍然大悟,原来周恩来同志是预先作一伏笔,醉翁之意不在酒。我这个“蒋幹”虽然不懂其中的奥妙,却也为“周郎”起了传书带信的作用。
  这次随同出巡,我也很想与*高级首长通款,表示好感,但接触时多在大庭广众当中,而且廉壮秋时刻未离左右,无法深入谈什么。怅然而返。
  

东北停战协商(1)
军事三人小组出巡返回重庆,双方在各处的冲突并未停止下来,东北国共摩擦更为激烈,*中原军区李先念部,及东江纵队冯白驹支队等的问题*迫切要求加以解决。蒋介石不特置之不理,反于马歇尔到延安之日(3月4日),交下一份实质为作战计划的所谓复员计划。大意是首先攻占热河的赤峰、承德及察哈尔的多伦、张家口。同时以数个军海运连云港登陆,以袭击苏北、鲁南*之背从而歼灭之。第二步则打通津浦线。第三步再击灭冀南、豫北*。在政治全面破裂之时,应一举而攻占延安。蒋责成军政、军令、军训三部秘密研究。真是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正如共产党指责的国民政府要的是假和平,口称和平谈判,而大打内战的部署正在谈判声中积极地进行着。周恩来经常说:“不要堵死谈判大门。”这大概就是蒋介石准备的随时关死这半开门的抵门杠吧?
  3月9日,军事三人小组在尧庐开会,讨论了三件事:
  (一)李先念部*粮食困难,周恩来请准调往五河或安阳,决议暂时不调动,等一、二周内国共双方拟定复员计划,决定哪些部队应移动时再行移动,目前粮食困难,由张治中负责邀集主管人员讨论具体解决。
  (二)广东张发奎不承认广东境内有*,派去的停战执行小组也联络不上,周恩来要求把在广东的*部队三千余人海运他处,马歇尔同意去电通知美第七舰队司令柯克,请其设法运输,等答复后,再通知周恩来。
  (三)张治中提出*阻止修铁路,并设路障请设法制止!协议去电北平执行总部令交通小组与交通部代表协商,统一交通行政,共方技术人员应予量才录用。
  根据此次决议,以后东江纵队得以转移到山东。李先念部则仍被困于河南光山附近地域。
  三人会议对停止冲突,恢复交通及军队整编、统编方案等三个问题,本来均有协定。但由于国民党政府一直声称东北未驻有*,只有从苏军手中接收主权的问题,不承认这些协定包括东北在内,反而在美国援助下,不停地向东北运送军队,不经协商,即欲强占共产党军队所占领的地区,这就必然酿成双方军事冲突而且战斗越演越烈。谈判当然不可能取得一致意见,分歧就更大了。
  在停战问题上,国民党政府提出要共产党从东北退出大部分地区;而共产党则提出的是无条件停战,先停火,然后再谈其他问题。
  交通问题,共方提出全面恢复交通,包括铁路、公路、水路及邮电等,同时平毁沿路的碉堡工事;国民党也同意平毁碉堡,但须在军队整编后平完,有些地区还必须保留。
  关于军队整编统编问题,双方在驻军数目和驻地划分上也存在分歧。
  谈判桌上的分歧是现象,实质是国民党自恃有美国做靠山,有一支庞大的军队,可以一口气消灭光东北的共产党军队。这便是东北内战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
  当时,我作为三人会议国民党政府代表的随员,参加了东北停战谈判的全过程,今就回忆到的事,按时间顺序记录其大要,以便读者从中看出国共谈判的症结所在。
  3月11日马歇尔奉召回国报告工作,在未返华期间,美方代表由吉伦中将代理。
  3月13日会谈中,张治中坚持国军为收复主权有权开入东北各地区,而周恩来认为张的意见未指明各地区的大小,太无限制。周表示对这个问题非请示延安不敢自行决定。因此这天会谈无结果。我认为如此拖延绝非好事,东北两军冲突日烈,则双方死伤,地方破坏也随之日益增加。因此我向张治中建议:“*在苏联支持下,其占领地区也日益扩大,会使谈判愈益困难。现周恩来对国军得占领铁路两侧各三十公里之地区,及*不得占领苏军退出之城镇两点并不反对,如以后*势力日增,所占地日广,则将来想控制铁道两侧亦不可能,所以我主张对于所谓国军收复地区,不妨加以规定,以求东北问题之早日解决。因此对于所谓必要地区,不妨指明各省省会及交通要点。”但张治中概不采纳。 。 想看书来

东北停战协商(2)
张治中、周恩来二人经过反复交换意见,终于达成协议,提出给派往东北的执行小组的训令。
  这个训令草案原文是:
  (一)小组之任务,仅限于军事。
  (二)小组应随政府军队前进,仍为苏军占领之地不得进入。
  (三)小组应进至冲突或政府军与*军密接之处,使停止战斗,并作必要之调整,以免再生纠纷。
  (四)政府军有权进驻苏军现时退出之地区、包括铁路两侧各三十公里之地带。
  (五)如政府军须进入*占领地区,须协商决定。
  (六)以后东北驻军地区另行商定。
  张治中16日把这个“训令”呈报给蒋介石批准时,蒋随即将第四、五、六条加以修改。
  第四条改为:政府军有权进驻苏军退出之地区,包括铁路两侧各三十公里之地带,*军不得占领。
  第五条改为:除上项所举地区外,如政府军须进入*部队驻在之地区,应经由执行小组裁决之;收复主权,必须占领之地区,则由军事三人小组决定之。
  第六条改为:以后东北之驻地依整军方案定之。
  17日开会,周恩来对蒋介石修改后的训令表示不能同意。18日吉伦又对四、五两条提出如下的修改:
  (四)为收复东北之主权,将移动部队,以占领苏军之撤退地区,包括长春铁路两侧各三十公里地带。
  (五)政府军如须占领现在*军所占领之地区,须经过小组商讨。如小组不能得协议,则由高级当局决定之。这两条也受到周恩来的反对。周恩来认为:如按第四条,则过去、现在乃至将来苏军退出的地方,均由政府军占领。而第五条中,又规定现在*所占领地区如政府军队须加占领,须经小组及较高当局决定,则不足以保障*业经占领的地区受到尊重。因此又未达成协议。
  3月21日,周恩来带此“训令”草案由重庆飞延安请示,并来电告张,经研究对此草案,*决不接受。政府军只能接受沈阳至长春间沿路三十里地区,其余地区,须一一列举讨论,经共方同意后,方许政府军进入,如果政府拒绝考虑*所提建议,则他(周恩来)不再返渝。
  张治中接电后,原拟置之不理,但马歇尔电促吉伦将军速赴东北,于是吉伦将军与张治中商妥,复派柯岩上校去延安,向周恩来提出三条命令的新建议(即27日的三条)。周恩来乃于3月25日返渝,当即与张治中、吉伦举行三人会议。周恩来主张在命令后附记加入政府应担保迅速商谈东北政治问题,承认*建立的*政权等意见。于是达成协定,三人小组并于27日在重庆牛角沱28号马歇尔办公地怡园签订《军事三人会议关于派遣执行小组前往东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