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蒙山军- 第5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楚,国防军特别是陆军,身上带着浓重的德国痕迹,从装备到战术,德国人都是老师。在1913年,德国军事顾问总人数超过了3000人,军事学院所有院校都有德国教官的身影。派遣到德国留学的军官超过了4000人。那时是中德军事合作的蜜月期,德国人手把手将国防军训练成一支近代化的军队,那些厚厚的条令里都有德国顾问的心血。德国陆军真是好啊,他们有资格当老师,也尽心尽力地培训了大批中国军官,将华军视为他们的盟军。可是,龙谦“背信弃义”地抛弃了德国,换来的是美国巨额的经济援助。王明远承认,中国需要那些钱,那些工厂和设备。但就此和德国结怨值得吗?

王明远一向认为龙谦比自己看的远,看的准。他虽然心存疑虑,但是毫不犹豫地站在了龙谦一方,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组建远征军的事务中。

就在确定了他出任远征军司令长官后,王明远阅读了总统府送来的标有“绝密,没有副本”的确定的“俄国战略”的手写稿。

现在,已经证实了龙谦对于俄国局势的神奇预判,除了战场态势有所出入(龙谦未预料到远征军进入罗马尼亚作战)外,其余都在龙谦的预料之内,特别是俄国政局的剧烈变化,不能不令王明远感到心惊。

一个实力谁也不看好的左翼政党,在短短几个月间就掌握了政权。而龙谦确定的俄国战略中,却站在了这个新政权的对立面,甚至不惜拿出已经被轰下台的沙皇作为“还魂丹”。

王明远对此又是大惑不解。他从骨子里讨厌皇帝,赞成共和。跟随龙谦奋斗十几年,不就是为了打造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吗?布党所宣传的那些主张,很多不是跟龙谦的理想一致吗?将土地分给农民,赶走那些腐朽没落的贵族,不就是蒙山军的奋斗目标吗?为什么不能选择与布党结盟呢?王明远很想和龙谦当面讨论这个问题,十几年中,他无数次向龙谦请教各种问题,龙谦无数次向他描述了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无数次为此而激动……自己不就是在这个崇高理想的指引下浴血奋战吗?为什么视布党为洪水猛兽呢?

王明远尚不清楚范德平主导的彼得堡秘密工作,更不知道情报系统曾经密谋刺杀布党的重要领袖,如果他清楚这一切,他会更加困惑。

现在,“俄国战略”进入最后阶段,那就是在政治上扶持俄国政府的反对势力,力图造成俄国的大规模内战,最好出现俄国的分裂。在军事上,既要保存自己的实力,又要使部队得到充分的锻炼,特别是在后勤供应上解决远程投放兵力的一切问题,而且要在盟国间取得中国的威信。

远征军出国作战一年有余,漂亮地打赢了罗马尼亚战役,在波兰和德国人打成了平手。比起屡战屡败军无斗志的俄军,华军切切实实地赢得了协约国包括俄国的尊敬。

可是,俄国人的新政权不愿意再打了。他们的举措得到了王明远充分的理解。在俄国的一年多时间里,注意军事以外的政治和民生问题的王明远完全感受到了战争带给俄国人民的深重苦难,这是一场在王明远看来简直荒唐透顶的战争,没有任何的合理性,俄国人损失了300万人,那都是年轻力壮的男性,即使是有着近1亿4000万人口的俄国,这个比例也不低了。每一个阵亡或失踪士兵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破裂。在远征军所在的南俄,大片的土地荒芜了,大量的城镇被摧毁,有的地方完全见不到一个年轻的男性,地里耕作的是妇女和老人,境况至为凄惨。在王明远看来,建设永远比破坏更光明,更正义。摧毁一栋房屋,只要一包炸药就可以了,但要修筑一栋房屋则复杂的多。为什么要进行战争呢?在他担任远征军司令长官的日子里,他见了多少被战火毁灭的城市?波东战役后,他到前线去为立功官兵授勋颁奖,看到了那么多异国风情的城镇完全被战火所摧毁,见到了无数流离失所的异国居民,他十分同情那些普通的百姓,曾严厉下令维持军纪,并亲自下令处死了数十名严重违反军纪的官兵,绝不宽贷,即使是在异国他乡,他也不容忍军人对平民的侵犯。

在1917年春季,王明远曾下令后方驻军帮助当地居民春耕,也曾下令调出军粮接济驻地严重缺粮的居民,因而受到了居民真诚的感激。龙谦曾教导过,如果一支军队的所作所为得不到百姓的拥护,他们离失败就不远了。俄国人民不愿意打仗,这个他很清楚。布党政权提出和平主张,不是完全顺应民意吗?

为了更准确地掌握敌军的情况,王明远曾亲自审问过德国和奥国的俘虏,从军官到士兵他全都接触过,在他看来,德国人也不清楚为什么要打仗。德国和俄国有仇吗?哪个德国人和哪个俄国人有仇?为什么要拼死厮杀导致血流成河呢?

他真的不理解。

俄国人不打就算了,王明远也不想打。为此,他否决了熊勋和石大寿一再提出的各种进攻方案,只要德国人不攻,自己也不去主动进攻。他不需要赫赫战功,不需要那些勋章和奖章,即使不能因战功而晋升元帅军衔也无所谓。他知道他手下的大将们一定通过自己的渠道向龙谦告状,但他不在乎。

好在,直到现在,他倾心追随的老长官并没有任何的不信任之举,前线的一切统归于他,军事问题更是如此。虽然远征军主要部队和将领大多出自他没有统领过的北方军系统,但无论是石大寿还是熊勋,都能够严格执行他的军令,尽管他们心怀不满,但尚不敢公开抗拒他的命令。

远征军做好了撤退准备。总统拟定的俄国战略中关于“掠夺”俄国重要的工业资源的命令他是认真执行了的,但不执行以军备需要抢劫居民生活资源的命令。粮食不能抢,马匹等大牲畜也不能抢,征用都要付给居民相应的报酬。是的,这有些迂腐,但王明远不愿意看到一个被自己和敌人彻底摧毁的俄国,不愿意看到俄国百姓因战争而失去家园,甚至饿死。

撤退他是愿意的,为此调整了部队的编组,将大批部队从一线撤下来调往后方。他在等待着国内正式撤退的命令,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这支集聚了国防军精华的大军完整地带回国。他坚定地认为,这支部队是国防建设亟需的,决不能在俄国遭到大的损伤,那才是对国家的犯罪,对总统的犯罪。

可是,拉帕洛会议出现了他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龙谦取消了撤军的命令,部队不走了,将继续留在南俄作战,包括与俄国人打仗——假如他们有攻击远征军企图的话。

王明远很担心自己不能真正贯彻龙谦的意图。“俄国战略”似乎正在走样,他需要进一步思考。龙谦尚未回国,他甚至不能在电报里就此更详细地请示政治和军事问题。一切都需要自己来判断并作出决策。南俄的局势正在复杂化,乌克兰在谋求独立,大批的俄军将领公开对抗布党中枢,比如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将军,这位俄国中将曾任俄军第8军军长,长期在罗马尼亚作战,他的部队已经公开“叛乱”,派人联络中国远征军,希望得到远征军的帮助。他没有表态。现在,龙谦来自意大利的指示明确指出,凡是反对布党的武装均是援助的对象了……

布党已经编组了军队,如果俄国内战爆发,远征军如何置身局外?如何保证漫长交通线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德国人将如何行动?王明远苦苦思索了两天,决定召开一次军事会议研究和统一思想。

正文 第二十三节 王明远的决定

王明远预定的会议尚未召开——在前线召开军长以上高级军官会议不是件容易的事,德国人却找上门来了。12月11日,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两名德军举着白旗进入了第3军阵地,被24团巡逻队蒙上眼睛带到了团部,蒋红山上校亲自将其送至了师部。两个德国人在第8师师部出具了魏克斯中将开具的证明,证明他们是德军正式的信使,带队的德军少校会说汉语,对接待他的关兴顺师长说,如果可以的话,德方建议举行两军将军级的会谈,德方已经确定了会谈的人选为第11集团军副参谋长斯特劳斯少将,斯特劳斯将军曾长期在贵国服役,与贵军很多高级军官有着不错的私交,曾在贵国总统家里做过客。具体的内容我不清楚,将由斯特劳斯将军面告贵军。

少校及他的卫兵只是个打前站的。关兴顺准将客气地接待了两位敌军军使,对其要求没有立即作出答复,说要请示上级。德军少校表示理解。

关师长知道阎军长已经去了卢布林开会了,他在向主持军务的参谋长汇报后,将电话打到了卢布林总部,直接要求主持远征军司令部业务的副参谋长薛晓才少将听电话,有线电话比电报方便而且保密性好,在战线稳定后,一线师级部队与总部的电话网已经建成了。

薛晓才要关兴顺稍等。一个小时后,王明远上将亲自对关兴顺说,可以答应德国人,但会见地点要在我军一方,具体的地址就设在你的师部吧,注意绝对保密,将德国人来访的消息控制在最小范围。

德国人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当天晚上就从24团防区返回了德军阵地,两天后,斯特劳斯少将带着那名会汉语的少校再次来到了关兴顺的师部,王明远已经等候在了这里。

经过慎重考虑,王明远决定亲自会见斯特劳斯。王明远认识这个德国将军,当时斯特劳斯还是青岛德军的参谋长,在蒙山军第一次向德国购买武器时,王明远陪着司徒均参加过与德国人的商谈。

第1集团军熊勋上将已经到了卢布林,但石大寿上将尚在来卢布林的路上,王明远在接到关兴顺的报告后与熊勋及薛晓才小范围商议了,认为德国人主动找上门来一定是为了寻求停战。布列斯特会议尚未传来结果,但俄军已经与德军实现了为期一个月的停战,这段时间里,第1集团军所属的五个军所有地段都相当平静,德国人连分队级的前沿侦察都停止了,一线部队很多报告说德国人在准备过圣诞节,根本无心打仗。

熊勋清楚王明远的基本态度,警告王明远说,“司令官,总统电令很明确,要求我们牵制当面德军,不使其实现主力的转移。如果德国人仅仅谋求局部停火是可以的,事实上现在就在停火状态。但要求我军撤退则不行。那样会使总统失信于西方。”

薛晓才赞同熊勋的意见。

王明远却想着将部队后撤一段距离以靠近文尼察后勤基地,缩短供应线,“老熊你考虑政治影响是对的,但我军迟早要退出这一带。你对一线部队的思想状况比我掌握,你没有发现我们的兵也不想打吗?如果我们能在一定条件下将部队后退上一二百公里,其实是很好的事。这样吧,我去跟他谈,视情况决定行止。”

“但是,如此重大的事务,应当请示国内。”熊勋建议道,“不如由我去跟德国人接触,那样更主动一些。”

“还是我去吧。”王明远知道熊勋对于战争的态度跟自己有很大差异,如果不是自己严禁主动挑衅,熊勋恐怕会发起好几次师以上规模的突击了。

继续向西攻击有什么意思?总统的重心在远东或者中亚。无论是波兰还是乌克兰,距离中国实在是太遥远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不是谋求杀人,王明远欣赏熊勋在军事上的才华,但对其政治上的敏感性则表示失望。

熊勋上将陪着王明远再次返回了前线,第3军军长阎树林少将跟跟着返回了部队。果然,在见到斯特劳斯这位老朋友,双方简短的寒暄后,斯特劳斯亮出了底牌,德军正式建议与华军实现停战——德方与俄方的和平谈判正在顺利进行中,德国已经准备扶持波兰复国了,我们没必要对峙在这里,难道不是吗?不如我们两军各自后退以脱离接触。

斯特劳斯没想到华军总司令亲自会见他,由此感觉到了华军对德军建议的重视。

“斯特劳斯将军,我同意实现停战,是事实上的,而不签署任何协议。而且,我们不能彻底脱离接触,您明白我的意思吗?”王明远沉声道。完全不顾熊勋递过来的眼色。

“我明白……”斯特劳斯少将似乎理解了王明远的意思,至少可以肯定,中国人也不想打了。

“两个方法,”王明远继续讲道,“维持现有战线不变,让部队安然越冬。或者我们让出一些阵地给你们。”

斯特劳斯少将大喜过望。他之前很担心中国人要求德军撤退,那样将暴露两翼。现在华军总司令官所提两条都在预定的方案之内,斯特劳斯立即表示完全可以。

“我倾向于第二条,我军希望造出一些声势,以证明我们之间的战争仍在进行中,贵军可以按照预定的方案发起进攻,我军将让出一些地段,包括卢布林。”

斯特劳斯眨着眼,拼命琢磨中国人的意思。

“还有两个条件。第一,贵我两军应秘密交换战俘。可以明确地告诉您,贵军俘虏受到了我军人道待遇,他们就呆着我的后方。第二,贵军缴获的我军武器弹药应一并交还,我们也一样。在完成战俘及武器的交换后,我们即可商定具体的行动方案了。”

“那么第二个呢?”斯特劳斯急切地问。

“贵军缴获的俄军武器弹药,也应交给我军一大部分,数量不能太少,至少应可以装备一个军。这是我们让出地盘的报酬。”

斯特劳斯终于明白,中国人在谋求撤退了。

“关于交换战俘与贵军武器,我可以代表我方答应您的要求。时间可以定在圣诞节之后。但是,关于贵军出让卢布林及索要俄军武器弹药,我需要向上级报告。”

“可以,我希望快一些。”

整个会谈只用了半个小时。斯特劳斯少将满怀喜悦地回去了。

“司令,卢布林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让出卢布林,我军将无法在波兰立足。而且,俄军战线的侧翼将暴露。这样的决定是不是应当请示国内?”熊勋屏退左右进谏道。

“展功(熊勋字),你要学会站在更高的立场考虑问题。政治远比军事更为复杂。俄军现在还怕暴露侧翼吗?他们在布列斯特干什么?他们在跟德国人商谈停战前征求过我们的意见吗?以你的眼光,难道看不出撤退对我们的好处吗?最寒冷的季节就要到了,每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