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骠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血骠骑- 第2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战备通道建立了,野副有信心依据深入深山的公路挤压抗联的生存空间,现在么还不行。

从华北冈村宁次大将那里“讨”的劳工还未到齐,只陆续到达3万多人,还差的远。况冬天也不是进山修路的天气,要想修路只有等到春天到来冰消雪化之时。

抗联闹的真不是时候啊!野副昌德手拄头颅重重的叹着气,琢磨着如何救援遭袭的县城,如何抓住出山的抗联。

电报依然雪片般的飞来,野副昌德的脸拉得越来越长。电报显示,不仅滨北线上的几个地方遇袭,现在连绥佳线上的城镇和集团部落也开始遭到袭击。

难道抗联全线出动?这要多少兵力啊?抗联有这么多人吗?野副昌德陷入了云山雾罩之中。

为配合马迁安部西出滨北线作战,杨靖宇对小兴安岭中的其他几个支队下达了配合作战的命令。在马迁安对海伦城攻击后不久,1、4、7、3、6、9共六个支队纷纷派出了自己的大约三分之一的精兵,对游击区外围的敌军驻地进行了袭扰作战,他们不攻击配备强大守备部队的大型城镇,专打薄弱之敌。

一时间绥佳铁路沿线冒出了数十处匪情,且有十数处被匪得手攻破,人员损失倒不多,但损失大量伪满警察部队或铁路警护部队的装备,抗联攻心战极为厉害,他们所到之处,伪满警察部队或伪满军对他们的抵抗极为微弱,纷纷缴枪投降。

“八嘎!”野副昌德终于看不下去了,气的连拍桌子大骂不止。

参谋军官宇津孟雄站在门口踯躅着,不知道现在进来合不合适,他手里拿着两份电文,都不是好消息,而且不是小的不好消息,是大大的不好消息。

一份是关东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的,大大斥责野副行动缓慢。另一份是急电,齐齐哈尔方面来电报说,一支抗联的骑兵突然出现在齐齐哈尔城以东2公里处,架炮轰击28师团东京联队的兵营,打死了不少人。28师团师团长石黑贞藏虽然说自己能够击退抗联,但电文里也对野副流露了不满,问他为什么能让抗联从山区里前出200公里,如入无人之境?

☆、奇袭海伦 (34)

第430章兵临城下(1)

耿殿君率领的12支队1千3百多精兵强将已经到达齐齐哈尔外围。他的路途较远,他是早于马迁安一天出动的,一路上12支队避开有人烟的地方,尽走荒凉的小路。

翻越明水县附近的小兴安岭支脉后,队伍就行进在一望无际的茫茫雪原上了,在平坦的地形下,马队稍稍加快了速度,期间甚至还走了一段明水通往齐齐哈尔的汽车路,不过还是担心这一大队人马被路人看出倪端,耿殿君又率领他们离开了大路。

12支队第3大队是一支蒙族大队,他们是去年夏天加入的12支队,参加了马迁安组织的铁骊战斗,表现极其出色,最后关头,滚滚马队冲锋摧垮了野崎茂的中央主力阵地。

第8中队的两名指挥官巴特尔与卓力格图并辔而行,相互间低声交流着什么。卓力格图在前不久的伊春盆地围歼战中作战勇敢,手刃敌酋,战后提升为中队副中队长。

巴特尔眼一瞥,瞥到卓力格图的右手又不老实的伸到青骢马侧腹处,知道他想摸酒囊。卓力格图身上的品质无愧于勇猛、直爽、光明磊落,但他有个小毛病就是太贪杯了,作为蒙古人喝点酒没什么,但也得分时候啊!也不能想什么时候喝就什么时候喝,尤其是成为抗联战士以后,军纪严明,其中也涉及到关于喝酒的问题。

“嗯!”巴特尔用嗓子眼挤出一声咳嗽,意在提醒卓力格图不要打酒的主意。

卓力格图的手僵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的回瞧了巴特尔一眼。

“哎你说”,卓力格图顿了一下,思索着说道:“前几天耿支队长来咱队时好像也说了一点酒的事儿,说什么血管膨胀什么的,我没听懂但我觉着不对。”

哦,那次耿殿君来3大队跟大家闲聊,是说到一个“科学理论”,叫什么其实在寒冷的野外喝酒并不好,会刺激血管膨胀加快血速加快散热,喝酒时暖和,但喝完后会使身体热量加速流失,更容易使人感到寒冷,减弱对抗严寒的能力。

巴特尔其实也不太认同这个理论,但他又不愿附和卓力格图,那样的话不就表示承认卓力格图质疑有理了吗。

稍稍复述了一遍耿殿君的“理论”后,巴特尔半真半假嘘了卓力格图一句,“耿支队长说的,你听着就是,听说这还是马司令教他的,马司令总不会胡咧咧吧?再说了,你比人家有文化咋的?你说不对,那你给我整个对的来?”

卓力格图吱唔两声,没憋出什么话来。你这家伙!卓力格图腿部夹住马腹,侧过身体用右拳去鎚巴特尔的肩膀,巴特尔灵活的也向右一侧,卓力格图的拳头走了空。

☆、奇袭海伦 (35)

两人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学文化的问题上,他们俩人所在的部落里识字的人寥寥可数,只有部落首领巴雅和大萨满腾格尔识文断字,可他们原先也仅仅认识一些蒙文和满文,接触的书籍太少,也不可能教给部落其他子民一些“先进的知识”。

后来部落里的青壮年参加了抗联,在抗联的训练战斗的间隙,很多人从识字班学会了认字算数,在这些同胞中,巴特尔算是学习优异者,卓力格图就差一些。

“你要加紧努力了呢!”巴特尔像兄长一样劝勉着卓力格图,“抓紧时间多学点东西,我听大队长赛罕说,打完这仗就要过春节了,春节前他要考考大家,看我们都掌握了哪些新东西。”

啊?卓力格图惊讶的张大嘴巴,又要考试?考那玩意干嘛呀?又不能当饭吃当酒喝。心里的想法不知不觉就嘀咕出来了,惹得巴特尔很不高兴,遂正色劝这个壮大的兄弟。

“上边可说了,等我们打跑了R本人,我们就要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没文化怎么行呢?你怎么带领你的人搞生产呢?要是不识字连个嘎查(村)都管不了,还能管苏木(乡)和旗(县)?”

“真这么说的?”

“当然,那可不!”

得到巴特尔肯定的答复,卓力格图的脑筋开始转开了。嘎查、苏木、旗……,哎呀那得管多少人呐?有了文化就可以做官员?要是管一个旗,那不和王爷一样大了吗?

卓力格图忽然被自己的“雄心”吓了一跳,他以前从来都没敢想这样的“美事”,如今巴特尔的话就像一盏照进他心田的明灯一样,让他一下子看到了希望。

打鬼子、学文化、然后当旗长,让自己管辖的地方上处处水草丰美、牛羊遍地。

喔,以后再上文化课的时候可千万不能打瞌睡了!

耿殿君从后面催马小跑赶过来,大声给行军的队伍打气加劲儿,“爷们儿们!加把劲走啊!可别掉了链子让兄弟部队笑话啊!”

跑过卓力格图身边,耿殿君忽然一勒缰绳一个急停,停在卓力格图身侧,笑眯眯提醒他道:“你小子不准喝酒,别没开仗呢你就醉过去了,巴特尔给我看好他,这是命令。”

“哪能呢?我还要当扎萨克(旗长)呢,多建军功多学文化,喝酒误事咱不能干是吧?”卓力格图异常认真的反驳耿殿君。

“好小子!有志气!”耿殿君一提缰绳又呼啸而去,临走扔下一句。

耿殿君喜欢卓力格图,这小伙子打仗不要命,而且时不时弄出点“小聪明”,在战场上往往解决大问题。

☆、奇袭海伦 (36)

前面就是齐齐哈尔,12支队中有不少人都知道这座“名城”,这是北满地区最大的城了,足足有11万人口,是一个经济和军事重镇。

在这一段路上,部队整整走了半个下午加一个夜晚,天明时分在距离齐齐哈尔20公里的地方遇到了第一波人。

此时的松嫩平原上,地广人稀,如果不是刻意去寻找居民集聚点,有时在大草原上走上几天都碰不上几个人,尤其是在严寒的天气下,愿意离家活动的人就更少。

但不愿意离家活动的人中不包括商人,为了生计他们必须忽视天气。如果说中国的这些小生意人是为了糊口而出现在严寒的草原上,那么这些R本商社的家伙们就是因为贪婪了。

齐齐哈尔境内有嫩江、诺敏河、雅鲁河、罕达罕河、乌裕尔河等一百七十多条河流,此外,大大小小的湖泊数百个,以渔猎为生的达斡尔族,就休养生息在这里。在达斡尔语中,“齐齐哈尔”,就是“天然牧场”的意思,而这座北方的城市,也确实像一个辽阔的牧场。

在一片缓和的丘陵之间,坐落着一个达斡尔人的村落,这个村落属于半渔猎半游牧的性质,入冬后迁徙到此处准备度过冬天,首领说了,如果感觉本地好,明年他可以申请在此定居。

达斡尔人是辽朝契丹人的后裔,元建立后,契丹族分散到各处,其中一部迁徙分布到了外兴安岭与大兴安岭之间。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达斡尔、鄂温克等族人民受到野蛮的掠夺与屠杀,被迫内迁。达斡尔族最初多数迁至嫩江流域,后来,由于清政府征调该族青壮年驻防东北及西北边境城镇,才有一部分达斡尔迁居爱辉,呼伦贝尔,以至远徙新疆塔城。

达斡尔人与鄂伦春人一样,英勇善战性格坚强。但因其社会生产力低,他们的生活一直没有多大改善。

部落今年的收获不错,牛羊马匹都有所增长,渔猎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小山般的皮毛与畜牧产品堆满了好几个大帐篷,今天是约好的与齐齐哈尔城内“酒井商社”交换物资的日子。原本部落首领想派人进城交易,但自己的人马到了城边却被莫名其妙赶了回来,不让入城。第二天就来了一个仁丹胡谈买卖,拍着胸脯说自己商社可以来这里交易,并可以收下全部货物,价钱好说的。

部落里的人就一直等待那个仁丹胡的到来,仁丹胡许诺要带来大大的多多的日用产品,糖、酒、火药、花布绸缎,针头线脑,总之一切部落里所缺乏的东西。

但当这一天真正来到的时候,达斡尔人发现他们上当了。

☆、奇袭海伦 (37)

随着仁丹胡来到的是十几辆军车,带来了龙江省警务厅的一群警察和上百个R本兵,一个所谓市公署的官员对着他们声嘶力竭的宣读了一份文件。

大意是要这群游离于政府管理之外的达斡尔人服归“王化”,从部落里挑选青壮当兵剿匪共建王道乐土。

至于仁丹胡许诺带来的物资则毛儿都没一根,不仅如此,仁丹胡还要征收达斡尔人的毛皮山珍兽骨等贵重物品,作为归建王道乐土的一点孝敬。

部落首领华察儿愤怒极了,他没想到自己毫无保留的相信仁丹胡酒井,竟然换来这么一个结果。如果知道齐齐哈尔这个地方如此不讲理,他还莫不如率领部落依然在山里生活,在那里也没这么多说道,只要每年一次觐见呼盟盟主即可,献上两张兽皮就可保一年平安。怎么到了这里不仅强抢货物,还要强行征发青壮当兵?还一口气要200人,这200青壮一走,部落就完全跨了,剩下的妇孺怎么活?

屁个军饷!华察儿现在是一点也不相信坐在自己面前的酒井了,能骗我一次就能骗我两次!我们达斡尔人眼睛里容不得沙子。

第431章兵临城下(2)

华察儿是一个60岁的老人,长着一张红脸膛,个不高但神态威严。在这个年代达斡尔族缺少必要的医疗条件,常年风餐露宿生活条件艰苦,像华察儿这样年龄的人在他的部落里已经是高寿之人了,他是全部落的主心骨,凡是他做出来的决定没有人敢质疑。

一个月前也有人拿了一份“公文”到山里找他,说是代表呼盟盟主请他出山定居,还很客气的说任他选择水草丰美,河流纵横之地安身。华察儿想想也就答应了,他要给盟主一个面子,另外也被来人花言巧语所打动,说外面的世界好的不得了,五族共和王道乐土,人人有饭吃有衣穿。

如今他来到了临近齐齐哈尔城附近的丰美草原上,不仅那人许诺的物资没有到来,就是自己想与城里人交易换些生存物资都不能,这个酒井要强取豪夺,不仅要物还要人。这些物和人都是全族的命根子,若被他们拿了去可怎么得了?

被华察儿怒视的酒井心里明镜似地,他通过在伪满龙江省府任职的堂哥那里知道,新一轮“坚壁清野”活动开始了。

R本人为巩固殖民统治,隔绝抗日武装与民众联系,实施野蛮的“集村并户”,尤其是对居住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更为关注。很多少数民族居于中苏国境线两边,时有交流。

☆、奇袭海伦 (38)

就在一个月前,日伪当局已经开始内迁边境地区平原地带的少数民族,日伪在滴水成冰的隆冬季节,强迫沿黑龙江、乌苏里江的部落速速离开原住地,归并到内地的“集团部落里”,此次紧急迁移极其仓促,被内迁的居民根本来不及准备过冬御寒的食物、衣物及交通工具,在刺刀威逼下被迫踏上未知之地。

到了荒无人烟的“新家”,什么都没有。日伪只给他们配了点发霉的棒子面就把他们丢在那不管了,任其自生自灭。

达斡尔族人不仅在中国境内有,在S联境内也有不少,在日伪大员的脑袋里,他们认为这样的少数民族太危险了,为防止他们“通苏”,有必要把这些世代居住在边境地区的“蛮人”内迁。

而且鉴于抗联活动在山区,就更应该将山里的达斡尔人弄出来,以便隔绝他们对抗联的支持。在抗联活动频繁的大小兴安岭山区,日伪不敢进入山区强行驱赶达斡尔人出山,他们就使用了欺骗的手段,派人将散居在山里的部落骗出来。

华察儿的部落还没有与抗联接触过,也没识破鬼子的奸计,稀里糊涂举族迁出了山林地带,正中鬼子的下怀。其实他们这一支部落迁到此处,是一直在日伪政府注视之下的,只不过华察儿不知道罢了。

最后,龙江省府的官员尖着嗓子宣布:“着达瓦尔华察儿部落不准在此地停留,即刻启程向东80公里呼喇甸子处安家。”

华察儿愤怒的眼光又投射到省府官员身上,气的张口结舌的反驳他:“你们上次来人到山里,说可以让我的部落任选水草丰美之地,这块地方就是我选的新家,为什么还要赶我们搬家?”

“谁说的?”官员收起手里的“文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