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汉帝国风云录- 第10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营里还有多少老兵?”

“还有两万多人。”老拐说道,“这几年,在殿下和丞相大人的关照下,大约有近万人陆陆续续返回了家乡。人老了,叶落归根,都想回家。”

“还有这么多?”李弘略感惊讶,“是不是朝廷给的钱不够?他们伤残了,家乡又没有亲人,如果给的钱太少,回家生活会很苦。你是龙山大营的统领,你可以适当补贴一些嘛。这些年大营军市越做越大,几乎可以和晋阳大市不相上下,而军市的收入都归大营,你手上应该很富裕。”

老拐笑笑,摇了摇独臂。“你误会了。这些老兵回乡,不但大营补贴,两位夫人也给补贴,肯定够用了。”李弘全家离开晋阳后,晋阳侯府和晋阳侯的食邑收入都托付给了老拐。晋阳侯府现在有多少财产,李弘不清楚,但老拐一清二楚。

“那他们为什么不回家?”

“跟大将军在一起,心里踏实,睡觉安稳。”老拐笑道。

李弘心里一热,眼泪差点掉了下来。“你告诉他们,想回去就回去,如果在家乡待不下去,还可以回晋阳。”

“回来的人越来越多了。”老拐说道,“伤残人独自生存很困难,大家在一起反而有个照应,所以很多人回家乡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李弘叹了口气,“我们还有几个老兄弟?”

“除了小懒,都在这里了。”

“只有七个?”李弘吃惊地说道,“怎么可能?我上次离开晋阳的时候还有十二个。”

“你离开晋阳四年多了,他们几个都不在了。”老拐眼露悲色,低头长叹,“我们都老了,说不行就不行了。前段时间你病得很重,我们怕你伤心,没敢告诉你。”

李弘以手蒙面,悲恸至极。

“我还活着嘛。”老拐伸手拍了拍李弘的手臂,安慰道,“只要你一声令下,我至少可以拉出两万人帮你打仗。你不能骑马没关系,你可以坐在车上指挥我们啊。”

李弘激动地搂住老拐的肩膀,用力拍了几下,什么话也没说。当年卢龙塞大战结束后,卢龙塞将士所剩无几,二十多年过去了,这帮人只剩下最后七个了。岁月无情,实在让人嗟叹不已。

“初七,你来驾车。”李弘说道,“你把殿下接进侯府。”

“好,好……”老拐高兴地捋须而笑,“这是我的荣幸啊。”

“从此后,我在留在晋阳不走了。”

老拐愣住了,迟疑了好半晌,“你不去长安了?”

“不去了。”

正月初七,长公主大婚。

过年后,各地赶到晋阳的门阀世家的家主,各地州郡大吏派来的从事掾属,从长安赶来的大臣们的家眷,从西北两疆和大漠上赶来的外族部落使臣越来越多,晋阳城里车马相连,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好在晋阳侯府就在晋水之滨,地方足够大,主持大婚的太尉张燕有条不紊,安排周到,一切都很顺利。

黄昏,丞相李玮骑着高头大马,怀里抱着一只大雁,在一队风云卫士的簇拥下,缓缓走出府门,出现在大道上。围观的百姓们齐声欢呼,叫喊声此起彼伏。

大道两侧,一队队盔甲鲜明的风云将士驻马而立,威风凛凛。一名校尉看到迎亲队伍出府,立即挥手向号角兵做了个手势。十八名号角兵举起角号,仰首向天,雄浑的号角声立时响彻了晋阳城,“呜呜……呜呜……”

三名掌旗兵打马冲出队列,高举黑豹和风云大旗,纵马飞驰,急骤的马蹄声如旋风一般呼啸而去,兴奋的叫喊声回荡在浓浓的暮色里,“举火……举火……”

风云将士依次点燃手上的火把,火焰在寒风中跳跃,暮色在火光中消褪,远远望去,如同两条身姿矫健的火龙正在城中大道上厉啸飞行。突然,西城门上烈焰腾空而起,两只火龙撞到一起,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吼声,巨龙吐火,烈焰顺着城外的大道,一路冲向了沐浴在夜色中的悬瓮山。

晋阳城霎时间就被大道两侧数万百姓的欢呼声淹没了。

“有气势……”李玮冲着远处的风云校尉挥了挥马鞭,以示赞扬。那名校尉一脸得意之色,略显矜持地躬身为礼。

老拐驾着马车驶上了大道。李弘坐在马车里,锦衣华服,唯独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他那一头随意飘散的长发。燕无畏、卫峻打马陪在马车两侧。车后是全副武装的三十名缇骑。三十六名骑吹紧随其后,正在高奏喜庆之曲。

号角声再起,急促而高昂。

“举矛……”风云校尉举刀狂吼,“致礼……”

“轰……”鼓声雷鸣,风云将士齐举长矛,雪亮的矛尖在火光映射下露出森森冷色。

张燕、吕布、郭蕴、令狐邵坐在两驾副车上,缓缓而行。

“这场婚礼结束后,长安要闹翻天了。”郭蕴望着大道两旁气宇轩昂的风云悍卒,苦笑道,“我真不明白,太尉大人调动风云铁骑,虽然名义上是为了给婚礼营造豪华气势,但其实由此引起的后果很严重。行台那帮大臣为什么不劝阻,反而任由太尉大人为所欲为?大将军提前迎娶长公主,已经引起朝廷的不安,现在又公开在婚礼上炫耀武力,这不明摆着告诉天下人他想干什么吗?”

“大将军现在身不由己啊。”令狐邵叹道,“太尉大人的目的很简单,目前丞相大人的改制正处在生死关头,如果官制修改,改制的失败也就成了定局。改制失败了,北疆系就要被赶出朝堂,军功阶层就要失去权势。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大将军和长公主的权势强行镇制长安,把反对势力赶出朝堂。大将军提前迎娶长公主和在婚礼上炫耀武力,何尝不是一种无奈之举?他何曾想到自己也有身不由己的一天?”

“但这样一来,矛盾不是更大了吗?”郭蕴说道,“太尉大人到晋阳后,提出儒道相融,援道入儒之策,意图重振道学,此事已经传遍长安、洛阳、邯郸等地,现在大将军又娶了长公主,又炫耀武力,北疆武人摆明了要以晋阳为权力中枢,打算随时牺牲长安朝廷。我很担心,很担心啊,晋阳和长安的矛盾如果激化,南阳战场极有可能再次受挫。”

“我倒不这样看。”令狐邵靠近郭蕴,低声说道,“这么多年了,大将军的厉害,你又不是不知道。你想想,前些年他为什么突然把风云铁骑调回晋阳?大将军征伐西北两疆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征调风云铁骑?大将军早就未雨绸缪了,他要保留实力,他只要还有风云铁骑就能纵横天下。其实,就算大将军现在不娶长公主,不在婚礼上炫耀武力,长安也非常惧怕,因为风云铁骑就在晋阳,燕无畏和卫峻就在晋阳,谁敢说不怕?婚礼过后,长安很可能因为惧怕而安静下来,事情或许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糟糕。毕竟这么多年了,大将军的所作所为有目共睹,朝中大部分大臣还是非常信任大将军的。”

“信任也是有限的,虽然大将军这些年的确忠心耿耿为了大汉,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在朝堂斗争激烈,他又逐渐身不由己的情况下,大将军可能重蹈董卓的覆辙把持权柄,继而有可能像当年的王莽一样走上篡僭之路。你看这次小天子甚至要把晋阳宫赏赐给大将军,这种恩宠岂是好事?大将军不敢接受,也消受不起啊。小天子还小,不懂事,这些年又跟着大将军四处征伐,他对大将军的感情非常单纯,如果他到了晋阳,婚礼规模肯定浩大,僭越礼制之处肯定更多,对大将军更加不利,这大概也是大将军突然把迎亲之期提前的原因之一。”郭蕴忧心忡忡地说道,“对大汉忠心耿耿的鲜于辅、麴义都死了,而张燕出身黄巾,李玮这个人更不能以常理揣度,行台又都是北疆系的人,如果长安方面矛盾激化,谁敢保证事情不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令狐邵沉默不语,过了很久,他低声说道:“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未雨绸缪,趁早想点办法?”

“你有什么办法?”

“太尉大人在这个时候提出儒道相融,援道入儒之策,目的肯定不仅仅是为了复兴道家学说。当然了,我们也不能把它错误地理解,认为这是太尉大人在为大将军的篡僭做准备。我觉得还是应该理解为改良儒学,为朝廷的改制之策寻找理论依据,继而缓和朝野上下的矛盾。”令狐邵说道,“襄楷、张燕等人都知道让朝廷推行道家学说难度太大,毕竟太平道和正一道祸乱了社稷,朝廷不会接受道家学说的治国理念。不其侯到了晋阳后,提出了复兴正统儒学的建议。复兴正统儒学肯定要重整先秦诸子学说,以便从先秦诸子学说中吸取长处。道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一种,道家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复兴,所以不其侯的提议马上得到了襄楷和一帮道学人士的极力支持。”

郭蕴立即明白了令狐邵的意思,“你是说,道家学说有可能借助正统儒学复兴的机会,在正统儒学的掩盖下,堂而皇之地把自己的治国理念融进国策,继而反过来利用国策帮助道家学说复兴?”

“对,只要朝政一直由北疆系大臣把持,只要朝廷的中兴策略不改,小天子就能顺利主政。而朝廷为了防止大将军和长公主干政,会帮助小天子齐心协力对抗大将军和长公主。这样一来,当皇权重振,大汉律法恢复绝对权威之后,大将军和长公主身不由己,只能交出权柄。如此则社稷稳定,朝堂稳定,朝野上下的矛盾也会最大程度地得到缓解。”

“对,对,你说的有道理。”郭蕴想通了其中的关键细节,兴奋地说道,“造成大将军和长公主紧握权柄,晋阳变成权力中枢的原因是北疆系大臣利益受到严重威胁,而造成这种威胁的原因是中兴策略正面临倾覆的危险。北疆系大臣要想持续稳定中兴策略,必须有个强大的学说理论做为基础,也就是太尉大人提出的能够融合儒道两家之长的新学说。”

“名义上是正统儒学,其实是融合了儒道两家之长的新儒学。”令狐邵说道,“寻求新儒学,才是丞相和太尉大人先后赶到晋阳来的真正目的,这是目前北疆系大臣迫切需要的东西。北疆系大臣包括军功阶层,也包括我们,如果你担心的事情真的出现了,我们这些北疆的高门大族将首当其冲,成为双方共同杀戮的对象,极有可能生死族灭,所以为了我们自身利益考虑,我们是不是应该积极支持儒道相融,支持复兴正统儒学?”

郭蕴沉吟良久,无奈说道:“我们世代研习今文经学,如今迫于形势,不得不兼学古文经学、新经学,传承几百年的”师法、家法“观念在这短短十几年里被打得粉碎,此刻如果再进一步,转而兼习正统儒学又有什么不行?”

“好,好……”令狐邵高兴地笑道,“太原王家是北疆经学之首,只要王家出面提倡,北疆的经学世家想必都会马首是瞻,纷纷兼学正统儒学。你看我们是不是找个时间拜会一下王泽,另外再给王晨、王烈、王凌、王昶等人各写一封信,征询一下他们的意见?”

“好吧,就这么办,宜早不宜迟。”郭蕴捋须叹道,“大汉中兴了,儒学也该与时俱进。如果我们再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世代相传的经学迟早都要毁在我们手上。”

迎亲车队到了悬瓮山长公主别府。

别府内外人流熙攘,晋阳城外的百姓闻讯而来,里三层外三层,把别府围了个水泄不通。

长公主拜祭祢庙(父庙),庙内供奉着孝灵皇帝、灵怀皇后(孝献皇帝加元服行冠礼后,追尊母亲王美人为灵怀皇后)的牌位。长公主行三跪九叩大礼,话还没说眼泪先淌了下来,“父皇、母后、女儿出嫁了,请你们在天之灵保佑女儿,保佑女儿和豹子大哥白头偕老。”

“殿下……”都亭侯王端匆匆走了进来,“殿下,大将军到了,快去东房相候吧。”

都亭侯王端是长公主舅舅王斌之子。当年孝献皇帝到了长安后,曾拜托董卓寻找母亲王美人的哥哥王斌。董卓不负重托,派人四处打听,终于在扬州九江找到了王斌一家,并把他们接到了长安。孝献皇帝很高兴,拜王斌为执金吾,都亭侯。不久王斌病死,其子王端承袭爵位。孝献皇帝到了晋阳,因为朝廷严格执行外戚不得干政的律法,王端一度被闲置。后来在宗正府出任公主令,闲差一个。

长公主再行大礼,然后由弘农王妃和都亭侯夫人一左一右扶了起来。弘农王妃自弘农王刘辩死后,便被遣返颖川老家。其父唐瑁想把她嫁出去,但她执意不从。西凉兵掳掠颖川之时,将她带回长安,李傕想娶她,遭其拒绝。此事被时任尚书的贾诩得知,他一边劝谏李傕,一边急奏孝献皇帝。孝献皇帝得知大惊,急忙派人把她接到了皇宫,赐封弘农王妃。长安大乱时,她侥幸逃脱大难,随孝献皇帝一起到了晋阳。

弘农王妃轻轻擦去长公主脸上的眼泪,笑着说道:“今天是你大喜的日子,不要哭了。你能得偿所愿,苦尽甘来,都是因为父皇和母后的保佑,他们会一直保佑你和大将军。”

“还会保佑你生个儿子。”温文娴静的都亭侯夫人凑在长公主耳边,低声笑道,“不要让你母后失望哦。”

长公主脸一红,羞涩轻笑。

李弘下了马车,在张燕、吕布等人的簇拥下走向别府。

围观的人群看到李弘,激动地连身叫喊,“大将军……豹子……大将军……”许多人竭力想冲破风云悍卒的阻挡看得更清楚一点,场面有些混乱。

伏完匆匆迎出府门,许劭、王剪等人跟在后面。

谒者高呼:“跪……”

李弘撩衣欲跪,伏完大惊,急忙伸手阻拦,“大将军,免了,免了……”

“今天大将军迎娶殿下,你是殿下的长辈,理所当然应当受礼。”许劭拦住了伏完,笑着说道,“礼不可乱,更不可废。”

伏完根本不听,一把拉住了李弘的手,就是不让他跪。郭蕴、令狐邵、王剪等人也连连相劝,“这么多人当面,你怎能因私而废礼?”伏完无奈,只好放手。

李弘跪下,行大礼。伏完受礼,将其迎进府内。

弘农王妃站在大堂外相迎。弘农王是长公主的兄长,自古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婚礼上很多应该由女方母亲行使的礼仪就由这位长嫂相代了。按礼男方要跪拜,但情况特殊,主持礼仪的谒者张着嘴,不敢喊了。

许劭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