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汉帝国风云录- 第9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点殿下和朝廷应该都有共识。”

李弘的目光从诸将脸上缓缓扫过,“羌人已经打到了翼城、上邽一线,打到了关中的门口,这时朝廷却要求我们调整攻击之策,要求我们围而不打,要求我们把主力部署到洛阳外围。如果我们遵从此策,直接后果是什么?西疆丢失,关中危急,天子和朝廷无法立足长安,只好再次迁都洛阳。”

“说来说去,还是对付我们北疆人。”吴雄一掌拍到案几上,瞪大眼晴骂了起来,“当初,是我们北疆人要求定都长安,现在朝中那帮混蛋竟然以此为饵,引诱我们上当。”

“哼……关中丢了,京都改为洛阳,北疆人的脸丢光了,以后我们在朝堂上还如何立足?”王当冷笑道,“大将军,应该想想办法了。洛阳很坚固,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而天子和朝廷马上又要迁到关中,时间不等人啊。”

李弘站了起来,慢慢走到大帐中间。

诸将望着李弘,默不作声。此事关系重大,矛盾一旦激化就是和朝廷对立,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前两天,我曾上书朝廷,提了一个建议,要求天子御驾亲征。”李弘不紧不慢地说道,“天子御驾亲征,有三个好处。首先我们可以确保天子的安全。其次,我们可以缓和与朝廷之间的尖锐矛盾。第三,天子在前线,可以确保平定天下期间,国政策略与兵事策略的协调和统一。兵事策略要服从于国政策略,但国政策略要符合中兴大业的整体策略,这是我们能够百战百胜的根本,不可动摇。”

诸将震骇,就连麴义都瞪大眼睛望着李弘。大帐内的气氛一时令人窒息。

天子御驾亲征,如果仔细权衡利弊,当然是利大于弊,但大将军的目的显然不在于御驾亲征的象征意义,而在于权柄的争夺。大将军最后一句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他需要控制中兴大业的整体策略,也就是说,御驾亲征的本质其实就是挟持。挟持天子控制朝堂,这是最可怕的事了,稍有不慎就是社稷倾覆之祸。

“这么多年,我一直不愿意待在晋阳。原因是什么,相信大家也略知一二。但就在洛阳即将攻克,我们可以全取中原,中兴大业开始露出曙光的时候,有些人急不可耐了,要为铲除中兴大业最大的阻碍做准备了。”

诸将更为震惊。中兴大业最大的阻碍是什么?在朝廷眼里,不就是大将军吗?朝廷谁有力量对付大将军?但当年窦武、何进、董卓被诛却是个事实。窦武权倾天下,更有太傅陈蕃相助,但匪夷所思的是,他竟然被一帮阉人拿着天子的圣旨杀了。何进掌控权柄,北军、西园军尽在手中,但他也是不可思议地被几个阉人砍了。至于董卓的死,更是大将军的前车之鉴。当年即使没有吕布的背叛,董卓一样会被刺杀。试想整个朝廷都在处心积虑地对付你,你能活多久?

大将军愤怒了。不过他吸取了教训,他把天子接到了自己身边,把长公主和朝廷甩到了一旁,但这样能解决问题吗?

诸将脸上的震惊、疑惑、恐惧、担忧都落在了李弘眼里,这也是他召集诸将军议的重要原因。现在不像过去了,这些将军、中郎将们都是大汉未来的中兴名臣。随着地位的提高和中兴大业的推进,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不把问题解释清楚,不把诸将的心笼络到一起,董卓之祸近在咫尺。

李弘走到大帐门口,望着帐外蔚蓝色的天空,轻轻叹了一口气,然后转身指着傅干说道:“彦才,你详细解释一下,让诸位大人对全部局势有个理解。”

傅干滔滔不绝说了半个时辰。很长时间都在解释官制的数次修改和皇权、相权、兵权争夺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说清楚了,朝堂上权柄争夺的脉络和目标也就清晰了。

“现在的问题是,中兴大业的最大阻碍不是大将军,而是北疆武人。”傅干终于说出了这次军议的重点,一句让众将怒不可遏的话,“将来征伐结束后,军队要大量削减,诸位大人功勋显赫,回朝后如何安排?如果都去做官,现在朝堂上的公卿大臣怎么办?如果不回朝,都各自率军驻守边疆要塞,朝廷能放心吗?你们恃功骄纵拥兵自重怎么办?如果都回家养老,诸位大人愿意吗?”

这句话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帐内立时便乱了。为大汉打了一辈子仗,最后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谁能忍受?

傅干似乎意犹未尽,又说道,昔年越国大臣范蠡在越王勾践复国成功后,曾遗书大夫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淮阴侯韩信在临刑前,也曾仰天长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下连一向稳重的张合、高览、徐晃等人都坐不住了。现在形势明摆着,外朝、中朝、内朝大臣联手对付北疆武人,就算将来长公主善待众人,但天子呢?长在深宫中的天子能懂什么?还不是他身边的大臣说什么就是什么。本朝士人和武人的对立由来已久,从高祖皇帝建国到孝武皇帝开疆拓土,军功阶层都饱受排挤和打击,直到光武皇帝中兴,军功阶层才有过几十年的辉煌,但谁能保证当今天子就是光武皇帝第二?

既然不能保证当今天子是光武皇帝第二,那就竭尽全力锻造一个铁血悍将,让他饱尝战火的惨烈,让他和北疆武人一起扞卫大汉,让他像孝武皇帝一样以武治国,让他像光武皇帝一样信任和重用武人,用武人治国。

李弘轻轻挥挥手,示意诸将不要激动。

“殿下和朝廷没有接受我的建议,依旧要求我调整攻击洛阳之策。本来我可以慢慢说服殿下和朝中大臣,但战局紧张,我没有时间了,我需要你们的帮助。”李弘指指帐内诸将,“这里有二十多位将军,十几位中郎将,加上关中战场、颖川战场和青兖两地的牵制战场,共有五十多位大臣。我请你们立即上奏朝廷,督请天子赶赴洛阳前线,御驾亲征。

诸将轰然应诺。

军议暂时休会,诸将各自回军帐拟写奏章。

大将军邀请麴义、玉石、杨凤、赵云、文丑、司马懿六人到偏帐议事。

李弘把奏请八位大臣为“天子师”的事具体说了一下,“你们可有什么意见?”

“大将军,去年官制修改,殿下和仲渊(李玮)数次征询你的意见,你是同意的,为什么现在矛盾如此激烈?”玉石担心地问道,“中书监现在都是北疆大吏,应该能控制局面,怎么事情反而一发不可收拾?子泰(田畴)都在晋阳忙些什么?”

“中书监实际上控制在长公主和仲渊手中,子泰不过挂个名而已,他做不了主,更影响不了长公主。”李弘摇摇头,神情有些恼怒,“我本来指望仲渊能制约长公主,让子泰从中协调,继而由北疆人控制决策权,为将来长公主还政于天子铺平道路。谁知仲渊昏了头,只顾眼前利益,竟然把天子丢到一边,全然不管十年之后的事。”

“但这样一来,北疆势力一分为二,朝廷也形成了三足鼎力之势,这对中兴大业的推进非常不利啊。”杨凤叹道,“大将军,我觉得先打下洛阳再处理这事更为稳妥些。现在形势危急,各战场困难重重,一旦朝廷动荡,钱粮供应断绝,战局可能逆转。”

“我正是担心战局出现逆转,所以才急于攻打洛阳,但长公主和朝廷竟然在这个关键时刻逼我交出部分兵权。我实在不能再忍了,再忍下去,事情的发展很可能失控。”李弘无奈地摇了摇手,“长公主和朝廷步步紧逼,而仲渊现在又羽翼丰满,主动配合长公主和朝廷向我施压,我已经没有退路了。兵权一旦交出去,中兴大业失去了保护,我们指望谁去重振社稷?长公主、朝中大臣,包括仲渊他们,骨子里都装满了过去的东西,一旦形势好转,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权势和财富。他们象草原上饥饿的野狼一般,蜂拥扑向了那点可怜的猎物。想想去年青兖州发生的事,大家一窝蜂地跑去圈地炒地,当时谁还记得百姓?谁还记得正在满怀希望回到故土的百姓?我们击败叛逆,收复州郡,耗费了数不尽的人力和物力,为的是稳定社稷,让天下的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不是为了给我们自己,给朝中大臣,给各地的门阀富豪们掳掠权势和财富。”

“羽行兄(鲜于辅)和飞燕同意你的办法吗?”麴义心里也很不安,他看到李弘有些激动,不好再劝。

“羽行兄不同意,他认为这样做后果难料。如果长公主认为这是北疆武人在挟持天子,那将来还政于天子的可能更小了。”李弘说道,“我告诉他,如果任由此事发展下去,长公主是否还政于天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中兴策略因为失控而导致战局连连失利才是大事。到时西疆丢了,关中丢了,洛阳还能保得住?洛阳丢了,河北兵败如山倒,社稷还能重振?社稷倾覆了,长公主还有什么政还给天子?中兴策略、国政策略、兵事策略必须牢牢控制在我们手上,否则一切都有可能变成灰烬。”

几个人都沉默了。

“大将军是对的。”司马懿突然说道,“中兴策略如果错了,或者只要有一个小小的失误,中兴大业都有可能瞬间崩溃。”

“有了中兴大业,才有大汉的中兴。”赵云苦涩长叹,“十几年了,几十万兄弟倒在了战场上,我们不能让他们白死。只要我们忠诚于大汉,无论怎么做我们都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列祖列宗。”

“羽行兄同意了,那子烈(徐荣)呢?”麴义又问道。

“子烈是支持的,因为朝廷对西疆的策略让他极度失望。朝廷根本不重视西疆,他们眼里只有洛阳。”

“奉先(吕布)呢?他也同意?”

“我起初也很担心奉先,毕竟他经历了洛阳,长安两次大乱,对这些事极其敏感。但出乎意外的是,他同意了,他对长公主好像非常惧怕。孝献皇帝的死让他心有余悸,他认为只有把天子放在我们自己身边,才是保证天子的生命,保证天子将来顺利主政。奉先还说,无论天子在晋阳,或者在长安,都非常危险,他们随手都可以拿天子来威胁我们。记得当年董卓废黜少帝,就是得到了朝中大臣们的支持。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朝中某些大臣们是很无耻,很卑鄙的,为了权势和利益,他们可以牺牲一切,包括天子。”李弘看看麴义等人,颇为感慨地说道,“奉先经历了洛阳、长安之乱,相比起来,他对这些事的理解比我们更为深刻。”

麴义歉疚地笑笑,“我一直担心他背叛大将军,现在看来他比大将军更想把天子接到洛阳,我白担心了。”

九月上,北疆大将的奏章象雪片一样涌进晋阳,五十多位将军、中郎将强烈要求天子奔赴洛阳,御驾亲征。

长公主和朝廷震骇不已,惶恐不安。

第七十一节

晋阳,凤凰池。

长公主怒不可遏,几次因为情绪失控而掩面哭泣。

太傅杨彪、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刘和、大司农李玮、尚书令崔琰、中书右仆射刘放、长公主府长史筱岚、司马黄岳八位大臣分坐两旁,沉默不语。

“自六年前大将军勤王成功,把皇帝和朝廷接到晋阳以来,他一直都鼎力支持我们,相信我们,为什么就在洛阳将克,中兴大业走向成功的关键时刻,他竟然要挟持天子,和朝廷公然对抗?为什么?”长公主泣不成声,伤心欲绝,“正月初一,天子诏告天下,定都长安,但如今天子和朝廷还在晋阳。如果年底前天子和朝廷还不能迁到长安,天子和朝廷的威仪将大受损失,难道他不知道吗?在大军已经扫清洛阳外围,包围了洛阳城的情况下,有必要今年一定攻克洛阳吗?关中、洛阳两地有几十万难民需要赈济,和几十万百姓的生命相比,明年攻克洛阳城算得了什么大事?他为什么就不能理解?”

“殿下和朝廷是以政事为基础考虑问题,而大将军和北疆武人是以兵事为基础考虑问题,在双方都急于稳定局势奠定中兴大业之基石的时候,这种政见上的冲突难以避免。”太傅杨彪叹了口气,慢吞吞地说道,“去年的官制修改,在朝堂上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虽然这种办法暂时缓解了朝堂上的矛盾,但会造成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武人可能直接干涉朝政。臣记得当时朝中不少大臣上书劝谏过殿下,但殿下并没有听进去……”杨彪手指堆放在一侧的奏章,“现在殿下看看……军队扩大了,实力强悍了,武人手上的权柄无形中也膨胀了。他们恃功自傲,骄恣枉法,认为这中兴大业都是他们的功劳,眼里根本没有天子和朝廷。至于大将军……”杨彪停了一下,摇了摇头,“这么多年了,大将军是什么人,我们就算是瞎子也略知一二。他对大汉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是北疆武人的统帅。他在开创中兴大业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北疆武人的利益,在不损害大汉利益的情况下,他首先兼顾北疆武人的利益,这就是他此次终于按捺不住,要公然和朝廷正面对抗的原因。”

杨彪这话说出来之后,长公主虽然眼中含泪,但眉头已经皱了起来。李玮、刘放互相看看,眼露恼色。筱岚目视丞相蔡邕。看到蔡邕嘴角掀起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纹,筱岚面色一寒,黛眉轻轻扬起。

杨彪这话其实就是在指责长公主和李玮等人,去年以增兵和定都长安为幌子,欺骗大将军,得到了大将军的支持,然后乘机巩固和增强了皇权,削弱了外朝和大将军的权力。皇权大了,稳固了,并不能代表皇权就能为所欲为。大汉逐步走向败亡,和皇权过度膨胀并被外戚、奸阉所利用有直接关系。现在长公主在皇权膨胀后,也惭渐走向了这条路。但如今是战乱年代,相权、兵权的强大是是维持皇权的根本,对相权、兵权无节制的制约和打击必然会打破权力平衡,从根本上伤害皇权,并最终激发矛盾。

大将军和北疆武人的愤怒正是权力平衡被打破后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当初外朝大臣反对增兵,反对定都长安,其根本目的是拿回全部相权,重新建立权力平衡,保证中兴大业的稳步推进。但大将军急于打洛阳,急于实施平定天下之策,他没有多加考虑就支持了长公主,试图以巩固和增强皇权的办法来换取北疆人对中书监的控制,对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