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之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朝之梦- 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部赡苁窍朐诩檬谰山氖焙虬攵啥髦

担任济世军第一军参谋长的威尔·海明来到朱济世身边低声道:“粗略侦察后发现,人数约在三万到四万间,其中至少有八千人装备有洋枪,大炮约有80门,骑兵在一千人以上,看来有一定的战斗力。”

朱济世点点头问道:“有什么想法吗?”

“我们的弱点是骑兵太少,而且人数较少,所以在开阔地形同数量占优且有大量骑兵的对手交战是非常不利的。况且满清军摆出的是一个防守态势,我猜想他们可能会利用我们渡江的机会发动一场进攻,如果没有得手便会龟缩死守,再不利就退回广州坚守,由于我们没有骑兵因此不可能在追击战中将其歼灭。因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困难不是打败敌人,而是重创敌人,使之不敢再坚守广州城,甚至直接退出广东省。”

朱济世举起望远镜往北看去,远远的已经能看到一个大营的轮廓,无数鲜亮的旗帜正迎风飘扬,成片成片的营帐已经扎好,光是这份井然的秩序和气势就胜过大屿山上遭遇的广东水师提标了。再看大营辕门处一杆极高大的旗杆上一面僧字大旗猎猎飘扬,朱济世脑海中就浮出了僧格林沁的大名。看来这旗人当中,还是不乏将才的!

“如果敌人据守营寨,由我方主攻,需要付出多大代价才能重创他们?”朱济世皱着眉头问。

“关键看他们的炮兵怎么样?”威尔·海明蹙着浓眉,“据我所知广州八旗新军是有法国教官的,我猜想他们的炮兵很可能会熟练使用霰弹,几十门发射霰弹的大炮可不大好对付……”

用12磅炮发射的霰弹会对500码(约合450米)外的敌军步兵构成极大威胁,如果济世军要强攻的话,只怕会在这几十门12磅炮之前横尸遍地。

“不着急,不着急……”朱济世微微一笑,“威尔,这段时间先和清兵对峙着,同时抓紧时间训练部队,咱们之前扩军太快,队伍上新兵太多,得加紧操练一下。等料理完了东莞、宝安两县后就该有大仗打了。”

说着他便收好望远镜,调转马头便回自己的大营了。

此时此刻,广州将军兼粤海大营管事大臣科尔沁王僧格林沁已经到达东江前线的石滩镇——就是清军大队人马正在扎营的地点。这个东江北岸的大镇子里的居民都被驱散一空,现在成了一个大军厚集的据点。清军和强征来的民伕在镇子外面挖了一圈壕沟,又拆了不少民房用得到了建筑材料搭建了一道矮墙,靠南的位置还建了一座两丈高的瞭望台,僧格林沁到达后立即同祥麟、白斯文一块上了望台,用单筒望远镜观察对岸的敌情。

广州八旗新军左翼都统乌兰泰听说僧格林沁到来,忙从前线赶回,踩着木梯登上望台。僧格林沁回头看了一眼,便问道:“逆匪主力都到齐了?”

“据探哨报告,逆匪在天地会反贼的配合下连破了宝安、东莞两县,又打下了虎门的威远、沙角两炮台。在那里各留了一小队兵马,其余便都集中在此了,总数约有一万多人。”

“他们的营地在何处?”

“逆匪大营在高埗镇外,正在安营,另外贼匪还派出小股步队四下剽掠。”

“剽掠?”僧格林沁怔了一下,问身旁的白斯文,“恩铭,你不是说朱逆身家豪富吗?怎么还纵兵剽掠?”

“剽掠?不至于吧?朱逆确实富可敌国啊。”白斯文喃喃地道。

……

“诸位!用这个办法将你们请过来,实在是陆某的不是,陆某先向诸位赔礼了。”

东莞县衙大堂之上,代理东莞县长陆培芳正拱着手向一干乡绅模样的男子赔不是。这些人都是东莞县的天地会弟子领着济世军步兵小队,从东莞四乡“请来”的地主士绅——当然也有怎么请都不肯来的,还有带着家丁想要抗逆贼、保社稷的愣货。前者自然被处于没收土地的惩罚,后者则多半是要以死殉清的!

“现在我大明已经回来了,诸位都是汉人,有不少还饱读诗书,当知我大明天子才是正朔,清鞑的所谓道光皇帝根本是夷狄伪帝。奉汉家正朔,弃夷狄伪逆,实在是我汉家读书人的本份。这个道理,想必诸位都知道吧?”

“一派胡言!”

陆培芳的话音方落,堂下便有个上了年纪的老夫子指着陆培芳的鼻子骂开来了。

“姓陆的,你也算是读书人,还中过举,怎么连忠君的道理都不知呢?你的圣贤书都读到什么地方去啦!”

“卢举人是吧?”陆培芳认得那老儿,名叫卢崇文,是东莞这里头一号大地主,嘉庆年的老举人,考了一辈子进士就是不中。不过他有个儿子叫卢兆旗比较争气,二十七岁就中了进士,二甲十二名,放了翰林,前程似锦。这卢老儿为了儿子的仕途,也不能投降了大明啊。

“卢家全部田地充公!卢崇文举人功名革除!押入大牢!”陆培芳也不废话,大笔一挥就把卢家上百年积累下来的产业统统没收。

“陆培芳,你个逆贼,你个小人,你不得好死……”老头子跳着脚又骂,堂上自有从大清朝投靠过来的衙役上前去堵他的嘴,然后捆上拖走。

陆培芳指着正被拖出去的卢举人笑道:“诸位都知道的,他儿子是满清的翰林,还攀了穆彰阿。他用一命换儿子的锦绣前程,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可尔等并没有卢兆旗这样的麟儿,脑子可得清楚一点!这身家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可不能败在你们手里啊!”

“谁说不是呢!”堂下立马就有人应和起来,是东莞高埗镇的地主,长得高高瘦瘦,皮肤白皙,很是儒雅。此人姓高名应龙,是秀才功名,也没有中了进士的儿子。“咱大明的雄兵就在高埗镇扎了大营,真正是雄壮威武啊!满清的八旗绿营哪里打得过?这天下我看是要归明的!我高应龙愿意带头奉汉家正朔弃夷狄伪逆!”

陆培芳笑眯眯地看着高应龙——此人是他的儿女亲家,陆思元的老丈人是也!今天就是个托儿。

“归附我大明也不是空口白话,须得剪辫以示忠诚,遣子以保明主。”陆培芳捻着胡须笑道,“就是说你们高家上下的男丁得把脑袋后面的辫子剪了,从此就不能再投满清了——因为满清的规矩是留辫不留头的!另外还须遣一子或随军或投考香港济世大学、济世书院,将来有战功或学有所成,都是我大明复国功臣。”

高应龙呵呵笑了笑道:“遣一子效力军前怎么够啊?我高家四房共有男丁一十八人,除留四人守家,其余愿悉数从龙!我高应龙也要追随海外天子,将来也当个大大的功臣,岂不光宗耀祖?”

第243章 称王建制

“明公,您急招我来有何事?”

左宗棠急匆匆地走进朱济世的营帐,微微有点喘气。他这几日忙得要死,先是当了几天代理九龙镇镇长,同一票中外商人往还商量,以期维持九龙的市面,可不能让这个新兴的贸易中心就这么垮下去。将来的大明可有花钱如流水的时候,多一条财路都是好的。还好刘鹏这个后勤大总管精通商务,又和十三行的许多管事相熟,九龙口岸的事务很快便由他接过了。不过左宗棠也清闲不了,紧接着就当了宝安县代理县长,忙着绥靖地方。

朱济世现在要草创一国,各种规矩制度都是怎么高效怎么来,并不是盲目恢复前明那一套。比如地方政权就是简简单单的省—府—县—镇(乡)四级,没有大明朝的卫所制度,而且是军政分离,司法独立。

一省之长就称巡抚,但是只管民政不涉军务也不管司法诉讼,一府之首称知府,一县之长就称知县,一镇之长就是简单明了的镇长了——当然朱济世现在的地盘还小,没有任命巡抚、知府的条件。不过县城已经打下了两个。和历史上的太平天国不同,朱济世奉行的是占一地守一地的原则,这也是老朱家的传统。

而且朱济世还要求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宁愿少占地盘,发展的慢一些,也要把打下的地盘消化好了。绝不允许在自家地盘上有效忠满清的团练存在!而要禁绝忠满清的团练,自然就要控制好地方士绅。而控制地方士绅的法子就是两个,一是土地;二是功名。

相对太平天国所实行的体制,朱济世搞得“中学为本、西学为用”显然是比较能让广东地区的开明士绅所接受的。而广东素来是天地会最为活跃的省份,“反清复明”的思想是有一定市场的。广东的绅民又长期同洋人接触,比较了解世界,对有些西化的明军也还能接受。而且满清自鸦片战争结束后,便对广东地方课以重税,使民众苦不堪言,效忠满清的市场并不大。最近绿营117位汉官集体投明的消息也时广东沿海地方人心浮动,这些都是有利于朱济世建立巩固地方政权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济世军的强大武力根本不是广东这里的地方团练可以抵抗的!所以在东莞、宝安两县建立地方政权的工作大体上还算顺利。

见到左宗棠进来,朱济世忙问道:“宝安县的地方,绥靖得怎么样了?”

“大体还算顺利,不过愚忠之辈总归是有的,梧桐山、大鹏城、南澳镇等地都有人反对大明,其余地方的士绅跑了大约三成,闭门抗拒的也有三成,剩下的都归附大明了。”

听到顶多只有四成士绅附明,朱济世还是不免有些失望。这满清到底有什么好的?为什么汉族士大夫回有那么人甘心为奴为仆呢?

“也不错了,比想象中要好。”左宗棠将一份手写的名单递给朱济世,笑道,“收了一百十三个秀才的效忠信,另有三百多家田主遣子随军。宝安县地方上的天地会、小刀会的堂口大佬全部归附,有四十一个堂口大佬才德尚可,都算是有功之臣给了些微末官职将来再分配些土地培养他们成为乡绅吧。另外,天地会、小刀会弟子从军者有一千五百一十三人,皆是精壮之士。”

“地方上的治安还行吧?”

左宗棠笑道:“治安良好,大军北伐之前大明山已经给各地的天地会、小刀会堂口打了招呼,令其约束子弟,必要时接管地方。”

此时的江湖帮会和后世的黑社会并不完全一样,他们并不是单纯的犯罪分子,而是一种民间秩序。这种江湖秩序得以存在的基础,其实是法制的极不健全朝廷统治力度不够所致。

如西婆罗洲的华人,根本没有正式的政府和法律,就靠着江湖上的规则在维持地方执行和社会运转。

而在中国国内,江湖大佬们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同士绅和朝廷对立,不过这种对立并不是绝对的。江湖大佬反士绅反朝廷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革命,而是要成为士绅成为朝廷大员。

事实上,由江湖大佬而成朝廷命官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现在投靠到朱济世旗下的苏玉娘、罗亚旺(罗大纲)、张嘉祥(张国梁)、冯子材,历史上都是由江湖而入朝堂,只是效忠的对象有所不同而已。

至于让江湖大佬替代士绅去掌控乡间,更是极为顺畅之事。因为不少江湖大佬在身家丰厚之后,也会捐个官买些田地,由江湖而入士绅的。江湖人物和士绅是完全可以相互转换的。而且士绅对乡民的压迫盘剥也是极重的,换成江湖大佬也不过如此——这个时代中国的贫农根本就在饿死的边缘挣扎,要不然朱济世在广东的事业也不会如此顺利。

而让农民困苦如此的,除了满清政权的贪婪和低效率,大概就是遍布中国的士绅阶级了!

“豁免永历201年度田赋、杂派的告示贴出去了吗?”

朱济世既然要反清复明当然不能再用满清的道光年号,他继承的是南明永历皇帝的法统,所以便恢复永历年号,今年正式永历201年。

“已经贴出去了。”左宗棠微微点头道,“免征一年田赋、杂派,当可为我朝争取到不少民心,不过真的要让小民得长远之利,还须加快建立咱们的地方吏治。满清治四万万之民人,一年才得四千余万之税,却使天下为之疲敝,问题并不是税重,而是吏治败坏。地方官吏勾结劣绅,在正项之外加派无算,让升斗之民疲于应付。”

“嗯,今天请你过来正为了这事儿,你看看这些。”朱济世点点头,就将一叠书信交给左宗棠。

左宗棠接过一看,都是明军将校写来的“劝进信”,就是劝朱济世称王称帝的信。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个向野心家卖好的机会,而且又不用付出什么。

“劝进?”左宗棠看了眼朱济世,没有看出什么喜怒,便试探着道,“现在只有两县之地,称王是不是太早了?”

“我也觉得太早了些,不过下面的人提出的意见也不是没有道理。”朱济世皱眉道,“我现在的明公是兰芳君主的称号,兰芳还是英吉利的属国,再用这个称号是不大妥当的。而且所谓的‘缓称王’无非是不想搞得目标太大,引起强敌注意。这个在我来说根本无所谓,反清复明的旗号早就天下皆知,没有退路了。不如早点称王开府,这样也能有个颁布号令的名号。”

这就是想早点过大王瘾?左宗棠想了想,也点了点头,“也行啊,那就在东莞称明王吧。不过这仪式……”

“仪式从简,就是一个行政的名号罢了。”朱济世摆了摆手,“拜祭天地的一套,到了广州再补也行。不过王府要提前建起来,这样各项制度也能正式建立。比如新的《大明科举制度》、《大明文官制》、《大明军官制》、《大明历法》都要正式颁行……还有大明科举所要考核的项目,涉及的书籍都要提前公开,好让大家有个准备的时间,明年也就是永历202年6月底之前,一定要举行广东省的第一次全省县试,选出一批可用的秀才来。”

左宗棠想了想道:“科举这倒是正事儿,否则一省上百个县,近两千个镇,没有上万官吏根本顾不过来。”

第244章 先入京师者为君?

“这朱逆在东莞称王了!区区两县之地竟也敢称王?”

道光皇帝接到广东方面的八百里加急奏报之后很有些纳闷,原本朱济世夺九龙、占虎门,席卷宝安、东莞的消息传来之时。他这个大清皇帝还是颇为紧张的,一连串的剿匪圣旨当天就发了出去。不仅责令洋务衙门迅速同英夷交涉以断朱逆后援,迅速向法夷购买洋枪洋炮。还调集湖南、广西、江西、贵州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