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之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朝之梦- 第2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朕打算给上缴税收最多的南海、番禹、宝安、上海四县官员以高薪,四县县官的年俸定为6000银元!”

“什么?一个县官拿6000银元!!!”饶是林则徐的养气功夫都被惊得叫出声来了。

要知道现在大明的官制和清鞑、前明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大明官员编制很多,过去的幕席现在也大多成了正式官员,官衙的开支办公费用和高级官员的车马费用也安排专款。所以官员薪俸就是指可以拿回家里去过日子的银子,所以这6000银元其实比过去的12000银元都多,这差不多就是清鞑时候总督、巡抚一级的收入了!

“就是6000!”朱济世认真地道,“朕也知道这四个县的财入丰厚同那四位县官关系不大,但朕还是要给他们发高薪,这是千金买马骨。不仅这四个县的县官可以拿高薪,那里其他官员一样可以拿高出别的地方一大截的薪水。另外还有十几个县的县太爷可以拿到4800元,还有五十余县的县官拿3600元、2400元,另有二百余个穷县的县官朕只给他们960元。”

现在大明的官员薪俸实行的是一刀切,县令的年俸都是960元,在什么地方当官,干好干坏都是一样的。而朱皇帝现在却打算改革这个“大锅饭”,要让县官的薪水拉开差距,最高的拿5000元,和巡抚一样高!最低的960元,每月不过80块银元,如果光靠薪俸过日子,顶多就能让一家老小过上中上人家的生活。而且,朱皇帝这里搞本地人做本地官,穷县的官根本不可能调往富县!如果本县的经济起不来,你们就一辈子当个微末穷官吧!

“穷县的官如果想要升官发财,就得想办法将一县的经济发展起来,若是地方富庶了,他们一样可以拿高薪的。朕稍后会定出一个官员加薪和增加编制的办法,完全同当地的经济、税赋挂钩。”

朱济世笑吟吟看着林则徐道:“不过光是有这么一套激励的办法也不一定能让官员们把心思用到发展经济上面。因为咱们大明的官员许多都没见过世面,也不懂经济,是需要朝廷引导和帮助的,这就是工商促进会的责任了。”

林则徐蹙着眉毛道:“皇上,老夫的身体不好,对工商之事又所知有限,怕是难当此任啊。”

朱济世摆摆手笑道:“不妨事,穆翁只管担个名义,工商促进会的事情由朕亲自过问。”

林则徐明白了,原来朱皇帝还是看中自己这个士林领袖的金字招牌啊!促进工商这种事情在不少自命清流的士大夫眼里根本就是恶政,如果别人来做这个会长准保被口水淹死,大概也只有自己和潘世恩这样的清流大佬不怕他们骂了。

第584章 变思路,先开眼界

上海黄浦江畔,现在虽然不再是帝国主义的租界地,但是城市的发展却比历史上更快更好了。开埠不七八年时间,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都市就崛起于东海之滨了。而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则是整个上海最为繁华的所在,已经有了十里洋场的称谓。数十幢在这个时代可以算是“摩天大厦”的西式楼房已经伫立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一侧。这些大多都是事业蓬勃发展的中外商行的地区总部,包括朱系五大洋行(含塞古尔行)、广东十三行,还有如怡和洋行、宝顺洋行、和记洋行、旗昌洋行、罗德里洋行、威廉洋行、东藩汇理银行、巴林银行在内的一大批真正由西方资本所控制的洋行,都先后在上海滩投入巨资兴办产业。

沿着和黄浦江成T字形排列的七八条大马路,同样是繁华的不行,商馆酒楼银号钱庄赌场妓院鳞次栉比,大街上往来的行人都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了。一辆辆做工考究的四轮马车往来行驶,还时不时在马路上拥堵起来,排成了长队。

同这些洋行大楼和各式商馆等等一起出现在黄浦江畔的,还有吴淞江两岸的上百家西式工厂——吴淞江就是后世的苏州河,现在这条河流两岸是烟囱、水车(这个时代蒸汽机和水利驱动同时存在,双方的成本相差不大)林立。河面、江面上满载货物的大小木船更是轴舻相连,更有拖着黑烟的火车载着旅客和货物,出入这座日益繁华的东方魔都。

一艘挂着半帆沙船停靠在黄浦江西岸的泊位上,看见陈旧的船篷,破损的船橹,打着补丁的布帆,每一个在中国内河航道上跑过几年船的水手就知道这是一艘惹不起的官船了。所谓官船破、官马瘦,这个道理在眼下的大明某些地方还是很管用的。

这艘破官船是从江西萍乡县开过来的,船篷里面坐着的官儿名叫敖星煌,是道光12年的进士。朱皇帝起兵的时候这位正好在广东做官,据说是个大大的清官!而清官的气节自然是高的,所以不肯附逆投贼,被剥光了几千两银子的积蓄轰到上海去了。还在林则徐的上海洋务衙门里面当了几天书办,后来被满清朝廷追究失地之责贬官为民,两手空空回了老家萍乡县。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大明王师就浩浩荡荡开来了。这位敖进士可学乖了——他知道朱皇帝的政策,不投降就要没收土地田产,那是祖宗传下来的,和道光皇帝没有一毛钱关系,敖清官如果把祖业败了就是不孝!敖清官是孝子,不能干这种不孝的事情。而且敖清官已经被道光免了官职,君臣恩断,另投明主也就算不得是不忠了。

于是就带着敖氏一族剪辫附明,他本人也得了一个萍乡县令,这个县令一干就是两年多,直到光复3年年底还是个从六品的一县父母之官——现在虽然是一国初兴,做官升官都比较容易,但是对敖星煌这个朝中无人,家里没有多少钱,而且为人又有些迂腐的书生来说,想要升官还真是不大容易的。

所以敖星煌这个萍乡地方官在朱明朝廷那里几乎就是个被遗忘的角色,这两年别说是皇上,就是江西巡抚陆培芳都没有见过,唯一一次去南昌公干,也只是见到了江西省副巡抚大人,领受了清查土地和督促萍乡县官员田产申报这两个差事。

这两个差事办倒是得很不错,他本人对萍乡县的情况非常了解,又有人望,萍乡当地的士绅、官员都卖他几分薄面,因而没有将过多的负担转移给小农——萍乡这个地方不比江南、淮南,这里是山区,田地很薄,有大量的梯田,产量不高,而且耕种起来非常费劲,如果强要将梯田登记成上田,只怕要有大批小农破产逃亡了。

可能是查田和田产登记的差事办得很好,在光复三年12月底的时候,敖星煌终于接到了府里面的通知,让他去上海参加一个什么工商促进会的会议,据说还能见着皇上,这可是莫大的荣光啊!他一个从六品的知县依照惯例是没有资格见到皇帝的。

“老爷,船已经靠码头了。”

家人的提醒声在敖星煌耳畔响起,敖大清官哦了一声,还是捧着一卷朱批的《论语》在读着,一点没有挪窝的意思。

“等老夫读完这一段在下船吧。”敖星煌捋着花白的胡子说道。作为一名正途出身的清官,他自然就读书视为人生第一大事的。

可是那家人却有些为难地道:“老爷,您还是先下船吧……”

“怎么啦?就不能让老夫静下心来看一会儿书吗?”敖星煌不悦地道。

那家人咂了下嘴道:“不行啊,刚才上海这里管码头的官差来说了,把船停在黄浦江的码头上是要收银子的,每个时辰收费100银元……”

“什么!!!”敖星煌惊得连《论语》都没捏住噗通一下掉在船舱地板上了。“停一个时辰的船就要收费100银元!这是谁定的规矩?告诉他们这是官船了么?”

“老爷,人家说了,因为咱们是官船,他们才打了个对折收100银元,要不然一个时辰可就是200银元了!”

“一个时辰100还是对折……”敖老爷差点没有背过气去,他堂堂一个朝堂从六品命官一个月的俸禄才80元,这回奉命来上海开会的差旅费照例是两个月的俸禄160元,合着这笔差旅费只够在上海码头上停不到两个钟点的船啊!

“管码头的是什么官?叫他来见本官!本官倒要和他评评理,这银子到底该不该收!”

敖家的家人屁滚尿流的去了,不一会儿带进来一个穿着官服的九品官,是个白白胖胖的小子,也不知道够没够20,瞧见穿着身打了补丁的官袍的敖老夫子就是躬身一礼:“下官上海港务监督衙门司务陈德才见过敖大人。”

然后他也不等敖星煌问话就自顾自往下说道:“下官知道敖大人想问什么,只是上海的码头除了吴淞军用码头之外都是商办,无论官私船只停靠都是要收费的。近日有不少各县官员所乘之官船抵达,惹出不少纠纷,所以港湾监督衙门才让下官在码头候着,看到有官船就跟码头上打个招呼,免了一半费用,还望敖老爷体谅下官的难处,尽快下船,然后让官船泊往他处。”

“什么?商办的码头敢问官船收费!?”听了对方的解释,敖星煌更是莫名惊诧,上海是什么地方啊?怎么这样啊!官船停靠码头居然要给钱,还那么贵!朝廷威仪何在?

“当然要收费啦,这码头是商人出资修建的,就指着收费盈利,如果挂个官船的名义就不给钱了,码头老板岂不要亏死?若是这些码头都倒了,上海县的商税可就要损失一大笔了。”

陈德才还是满脸堆笑,好像个做买卖的商人一样。“敖大人,码头上面随时都有可以效劳的苦力,工价银子是按量计算的,出租马车就在码头外面候着,敖大人需要的话下官立即帮您去叫了来,出租马车的收费是按距离计算的,从码头这里到上海县衙有大约二十几里地,需要支付四块银元。”

“用不着马车。”敖星煌赶紧摇手,“本官是带着轿子来的。”

“轿子?”陈德才笑了笑道,“敖大人,上海县城和商埠里面是不许用轿子的,怕堵塞交通,您还是雇马车吧。”

第585章 种地也能成富翁?

一身大红官袍(新明的官袍都是一个颜色的和前面制度不完全一样)敖星煌带着十几个随从、家人、轿夫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小老婆,脸色铁青的走在上海大马路的人行道上面。

他是没有什么钱的清官,虽然家里面也有几百亩水田算是远近闻名的“大土豪”。但是一年不过七八百石租子,扣掉应缴的税赋(清官是不逃税的)还剩不到五百石谷子,碾成大米就是三百石不到,卖给江西的粮商不过400银元,虽然抵得上一个“中产”之家几年的收入,但是敖星煌还在资助家乡的几家私塾,又有一大家子要养,所以他的经济状况就是四个字——宦囊羞涩。

所以这次出门在外,敖星煌只带了不到300元的路费,本来以为是足够了,谁晓得在上海码头停个船就花去了三分之一!现在哪里还舍得花钱雇马车?只好步行去上海县衙了报到了。

不过他的这身打扮走在大街上也忒引人注目,不少过往行人都停下脚步投来了好奇的目光,还有人议论纷纷起来了。

“又来了一个穷官,连马车都叫不起,最近是怎么回事?怎么全天下的穷县官都到上海滩来了?”

“听说是皇上把他们招来的,参加一个什么工商促进会议。”

“就这样的土老冒还促进工商?这不是在开玩笑吗?”

“大概皇上就是想让他们来上海开开眼界吧?”

这些评论敖星煌是听不到的,他已经被眼前的繁荣场面给惊呆了,上海他不是没有来过,2年多以前他还在这里做过官。那个时候上海滩虽然繁华,但远不及现在的一半,不,应该是三分之一!短短不到3年时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商号工厂,那么多的人口聚集到这里呢?

正纳闷加震惊的时候,一辆马车忽然停在了敖星煌身旁的马路上面,这马车是由四匹又高又壮的健马拉着,一看就知道不是蒙古种和中原种的。车厢的做工极为考究,表面还有雕花纹饰和精美的彩绘。如果不是车厢下面安了四个轮子,敖星煌差一点把它当成个彩绘屏风了。

还没有等他回过神来,马车已经停稳,从车厢里面钻下来一个和敖星煌一样穿着大红官袍的官员,看补子就知道也是从六品。那人比敖星煌年轻,不过三十多岁的样子,白面无须,颇为儒雅,见了敖星煌就一拱手:“下官是上海知县盛康,不知先生是从哪里来的?”

“可是常州盛旭人?”敖星煌记得道光24年的进士里面有一个名叫盛康的常州人,不知道是不是眼前这位。

“正是在下。”盛康笑着回答。他道光24年中了进士后被安排到安徽铜陵当县令,后来跟着李文安、李鸿章父子一起投靠大明,仍然留任铜陵县令。两江科举之后,安徽本地的县令都由安徽人出任(不一定是本县)。盛康是南直隶省籍,就被安排到上海当县令。虽然官职没有升,但是上海县可比铜陵县肥了不知道多少倍,看看他现在做的马车和一身鲜亮的官服就知道了——顺便提一下,这位爷在历史上就不是什么清官,他是苏州留园的主人,他的儿子则是著名的洋务派干将盛宣怀。

盛康的官虽然不是清官,但是办事能力却是极强的,而且思想也不保守,所学也是经世致用的实学。上海能有今日之繁华,同他这个县令的才干也是分不开的。

“在下是江西萍乡县令敖星煌,是奉旨来上海参加一个工商促进会的。”敖星煌道。

盛康笑道:“原来是乾垣兄,久仰久仰,乾垣兄不必先往县衙去了,皇上已经包下了上海远东饭店徐汇分店,专门安排来上海的两江各县官员。”

说着他就一招手,唤来了四辆出租马车,笑着对敖星煌道:“就让乾垣兄的家人坐出租马车去远东饭店徐汇店,小弟正好和乾垣兄同路,不妨一起走吧。”

四辆马车怕是要十几块钱吧?敖星煌抹了把额头,都是冷汗啊,心疼出来的。就是大地主也没有这么花钱的,这不是败家吗?

不等他婉言谢绝,盛康已经笑呵呵拉着他上了自己的马车,车门一关,马车就慢悠悠往徐家汇去了。

“乾垣兄来一趟上海也不容易吧,不如由小弟差人领着乾垣兄四下走走看看,领略一下这个十里洋场的繁华之地如何?”

路上,盛康和心不在焉的敖星煌聊了几句闲篇,忽然话锋一转提出这么一个建议来了。

敖星煌摇摇头道:“愚兄是来上海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