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之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朝之梦- 第5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在朱皇帝幻想着21世纪的朝鲜人民冲着自己的重孙子山呼万岁的时候,其中一个朝鲜农民忽然又叹了一口气。

“现在什么都好,就是朝鲜的官太多,这个税也收得太重了,虽然日子比李朝的时候要好,但总归还是有些辛苦。若是朝鲜不用养那么多的官,不要收那么重的税,庶民的日子就更好过了……”

第1015章 微服私访:官和绅之惑

朝鲜的官很多吗?

那是当然的!在朱氏朝鲜扫荡了李氏朝鲜的参与,顺道还搞了诸班平等和土地改革的同时。在朝鲜监国李翰章和朝鲜领议政闵致禄的主持下,重置了朝鲜的各级地方政府,同时又举行了一场科举考试以招募官员。

经过重置后的朝鲜地方从原先的8道变成了13道,下面除了府、郡、州、县之外,又增加了“镇”这个最低级别的行政机构。由于朝鲜的县本来就比较小,下面的“镇”的规模自然也不大,大约就是管理十几个村子,几千名百姓。而为了管理这些百姓,每个镇子都有至少十名有品级的官员和二十名没有品级的差役。整个朝鲜,光是近2000个镇,就需要两万名官员和四万名差役!再加上府、君、州、县四级地方官和朱氏朝鲜的中央官员,总数在十万之上,这样官僚队伍的确是有些庞大了……

不过,这样庞大的官僚队伍却是朱氏朝鲜维持统治所必须的!

“罗大人,恩大人,你们不了解我们朝鲜的情况,现在朝鲜的两班豪门已经荡然无存,乡村当中再没有豪门大户,都是差不多的小门小户,官府不可能再通过大户治理小户,只能直接出面管理,通常一个镇子都有四五千百姓,两三万亩耕地,另有一些工匠商人之家,没有三十名官员差役如何管得过来?”

在白龙岛海关监督衙门里面,一个姓朴名正南的朝鲜四品海关监督,正用一口洪武正韵在和朱济世、恩格斯这两位大明皇室财团的“大官”,解释着朝鲜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官。这个朝鲜四品官按照他的说法是潘南朴氏,祖上是新罗王朝的王族,在东学党之乱前也还是大户人家。而他是在东学党之乱时是站在朱氏朝鲜一边,所以才得了现在这个差事。

不过这个五短身材的矮胖子对现在朱氏朝鲜混同诸班,平分土地的政策,却是颇有一些微词的,而且还说得很有道理。

“以往我们朝鲜效仿中原,搞的是王与士大夫共天下。官府只到县,县以下都由地方名门管理,一县之官其实只需和几十个两班名门出身的大族之长打好交道,就可以把所有的政务都办妥了。朝廷的税负自有他们代征,地方的治安自有他们维持,就连教化百姓的书院私塾也都由他们主持。因而一县数名官员,十几个差役就足可以应付局面了。”

说着话,这姓朴的胖子就是一叹:“但是如今朝鲜混同诸班、土地平分,原本的高门大户全都威势无存,无法再替朝廷维持地方。因而一切事务,都需要官员自己去办理。如此官员数量当然要大增啦!

比如现在一镇的十名官员,二十名差役,看起来不少,可是却要负责征税、征役、捕盗、教化(教育),根本忙不过来。如果再按照原来的老办法,一个镇的地盘上,至少有十家两班大族的上百名子弟可以驱使。那时是以百人管数千人,而如今是是三十人管数千人啊!要是再少,事情还怎么做啊?”

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朱济世端起放在一张白木桌上的茶盏,品了一口好像用树叶泡的绿茶,思索着对恩格斯道:“弗里德里希,这个朝鲜人说得不错……士绅其实就最低级的封建主或是编制外的官僚,没有他们的帮助,依靠少量官员是根本没有办法治理如此众多的百姓。现在朝鲜的官民比例,包括士兵在内,不过是1:70,其实也算不得高。在日本,为了治理2700万人口,可有45万领俸禄的武士,还有数量更多的不领俸禄的武士,官民之比高达1:50。而在大明,因为汉地的一部分士绅仍然在维持地方,所以才能用三十多万个官,治理四万万几千万之人民。”

现在的大明、日本、朝鲜,大概是三种不同的治理模式。大明其实还是官绅共治,只是官的比例在逐渐提高,而绅则在渐渐淡出……由于朱济世只是部分剥夺了绅的政治特权,而没有剥夺他们的土地,并且实行本地人做本地官,使得那些做了官的士绅可以非常有效的治理地方。

日本所采取的则是典型的封建制,封建主多得要死,狼多羊少,下面的羊苦得不行,但是却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所以日本的乱子大多是武士之间的斗争,老百姓总是被牢牢压制的。

现在的朝鲜,朱济世利用大明帝国的强权和朝鲜连年的动乱,一举将原有的士绅阶级扫荡一空,不仅取消特权而且剥夺了他们的土地,使得他们彻底失去了控制地方的力量。于是,所有的责任就一下子全都落到了朱氏朝鲜当局的身上。

而用十三四万官(士兵、差役)对不到千万人口的朝鲜而言,当然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了。现在朝鲜农民大约40%的收获,都要用来缴纳各种各样的赋税和摊派,日子虽然比过去李朝时候要好,但还是紧巴巴的。

“怪不得太平天国和李闯政权都没有办法建立起真正巩固的根据地,原来是官员数量不足造成的!”

朱济世看了看这个收了皇室财团300块钱贿赂的朝鲜四品贪官一眼,心想,“还好自己没有头脑发热去学后世的那位伟大领袖搞土地革命……这土地革命,根本就不是自己这种水平的造反派能够玩得了的!一个土地革命,意味着要用至少占人口比例1%的干部去取代原先占人口10%左右的地主富农。这个数字在中国,就是起码450万干部!!!就算每个干部平均一年只要开销100元,也要花掉4。5个亿!现在大明朝廷中央加地方,一年都未必有3个亿的财入。而且450万干部又要如何培养?如何产生?想想都是一件让人头疼异常的事情。

看来自己在朝鲜搞得这次‘土地改革’实验之所以能成功,完全是因为朝鲜人对中国这个压在他们头上几千年的庞然大物心存畏惧,不敢反抗。以后再别的国家,可千万不能再怎么搞了。”

恩格斯这时则掏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和一支钢笔,在上面记录着什么,似乎是在白龙岛一游的心得体会。很显然,到朝鲜的第一天,就让他发现了一个过去有些忽视的问题——官僚机构有可能替代地主和资本家成为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剥削者。在朱氏朝鲜,这样的情况已经很明显的出现了。原来朝鲜两班地主从农民那里收取50%到60%的收获作为田租,而现在朝鲜官府从农民那里收取40%的收获作为税赋和摊派。虽然负担较之前为轻,但是其中到底存在不存在剥削呢?朝鲜的十几万官员他们的所得和付出是否对等?收取40%的收获作为税赋和摊派的标准又是谁定的?这个数字在未来会不会增加到50%、60%甚至是70%?

半封建的朱氏朝鲜的官僚机构一旦完全掌握了朝鲜的基层,会不会成为比原先的两班地主更可怕的剥削者?毕竟两班地主在一定程度上占有着农民的人身,总要顾及一下佃户的死活。而官僚只是替朱氏王朝工作,他们本身并不占有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点像大明和欧洲的资本家——工人(雇农)的死活和他们是没有太多关系的……

看来朝鲜的土改政策,还是有很大缺陷的,毕竟朱氏朝鲜是一个王朝而不是人民国家啊!

第1016章 微服私访:繁荣的汉城

光复九年九月末,朝鲜,汉城。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土改的效应,汉城的街道还真的是一片熙熙攘攘。朝鲜的百姓们穿着他们民族传统的服装,在街头摩肩接踵的涌动。不少女子,居然还穿着袒露乳房的衣服,头上顶着大包小包,大大方方走在路上,倒真是一种让人大跌眼镜的风景线——这里到底是朝鲜还是日本?街头上偶尔有马队经过,马背上的骑士都是衣甲鲜亮,夸下的骏马也极为神俊,一看就知道是阿拉伯种的。马蹄上系着銮铃,随着铃声响起,那些朝鲜百姓都连忙闪到道路两边,弯腰行礼。

谁都知道,这是朝鲜大王的亲卫骑兵,是仿照大明近卫骑兵的组建的,连胯下的骏马都是从已经成为大明领土的济州岛皇家军马场买来的。这支骑兵就是朱氏朝鲜王权的象征,谁敢挡路,给马踏死了也是活该!

一队健马就这样风也似的在街市上面掠过,当先的骑士身穿大红飞鱼服,这是锦衣卫的礼服,在朝鲜只有少数有功之臣才被赏穿飞鱼服,可视为是大明天子亲军!这位亲军大人在东北的集体农庄呆过一阵,是跟着李翰章、闵致禄回到朝鲜的,也不管之前是什么班的,反正眼下是骑在朝鲜人民头上了。他骑在马上洋洋得意的看着那些朝鲜百姓恭敬畏惧的模样儿。正左顾右盼的时候,突然眼神一定。在街道之旁,一群穿着中式或西式服装的人,正插着腰抱着胳膊,伸着脖子一脸好奇的四下张望。

这是……大明的老爷?马上的那位“亲军”露出了一个讨好的笑脸,这些上国老爷可不是他一个小小的亲卫骑兵连长可以招惹的。

那些大明来客,正是从仁川过来的朱济世一行。他们在仁川上陆之后,并不是马不停蹄一路直赴汉城的。而是一边考察一边前行,沿途还在几个朝鲜村子里面过了几个晚上。算是基本上摸清了汉城周围的土地改革情况——其实汉城周围的土地也并不都是平分给农民的,还有不少分给朱氏朝鲜功臣的功勋田和属于朱国宏的王田,这些土地也都是租给农民耕种的,其中王田还是由地方官代收田租,差不多就是农田收获的四成样子,和缴纳田赋的比例一样,只是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

经过一番调查,朱济世和恩格斯还发现了一个之前忽略的新问题——朝鲜农村的民间教育比土改之前差了许多。由于原先朝鲜的民间教育都掌握在两班豪门和儒林士大夫手中,这些人当然也都是大大小小的地主。而在土改之后,他们大多移居到汉城、平壤、釜山这样的大城市居住。虽然朱氏朝鲜的官府也办了不少学校书院,但还是没有办法达到原先那种公私塾院遍地开花的局面,长久下去,朱氏朝鲜的农村大约要文盲遍地了。

不过汉城的繁华倒是有点让人侧目,这座城市早就不是原先的城墙可以圈住的了,城墙外面出现了大片大片正在兴建中的建筑,有些是新朝功臣们的住宅,有些属于规划中的商业区,还有的则是移居汉城的两班豪门子弟的住宅。他们虽然失去了土地和身份,但还是可以凭藉着自己所掌握的儒家学问在朱朝的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成为中下级官吏的一员——可能也正是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让大部分失去土地权势的两班子弟又找到了新的出路,才使得现在朝鲜的地面出现了安定和繁荣的局面。

汇丰银行朝鲜分行大厦,就位于汉城城墙外面新建的商业区当中,这是一栋完全西式风格的大楼,装修的富丽堂皇,还有两个威武雄壮的铜狮子把门,无处不在彰显汇丰银行的强大财力。这里也是朱济世在汉城的落脚点,因为是微服私访,所以他不方便住进景福宫,这个汇丰行大厦的三楼、四楼,已经出租给远东饭店,现在装修完毕但是还没有正式开张,正合适当成朱皇帝的驻跸之所。

而且汇丰银行朝鲜分行现在也是朝鲜事实上的中央银行,想要进一步了解朝鲜经济在土改之后的发展情况,自然少不了到这座银行大厦来一探究竟了。

现在正是营业时间,汇丰银行门口,一片人头攒动的排队场面,看起来真是生意兴隆啊!排队的顾客大多是些着儒服的男子,有些手里面还捧着书卷一边摇头晃脑地苦读,一边儿排队等候。

“皇上,今天是咱们大明光复9年第一期公债在朝鲜开始发行的第一天,外面排队的朝鲜人大多是来买公债的。”

汇丰行大厦四楼的一间豪华套房的客厅内,一个西服革履的银行大班正立在朱济世跟前,恭恭敬敬的回答着皇帝的问题。

听到这个答案,朱济世和对面而坐正在翻看银行月报的恩格斯互相对视了一眼。恩格斯问:“大明的公债在这里很好卖么?”

那银行大班笑了笑,答道:“当然好卖,这朝鲜在土地改革之后,原先沉淀在地方上的资金就开始向汉城、平壤、釜山聚拢,根据咱们的统计,这三座城市的银行和钱庄所吸收的存款总额现在已经超过了7000万银元,其中的5200万是属于民间所有,因而这三地的息口是非常松的,各家银行钱庄开出来的存款利息也低。所以利息比较高的大明公债和日本同治债券,在朝鲜都是很好卖的。”

“息口低?莫非资金的需求不多?汉城的市面似乎非常繁荣啊。”

朱济世眯着眼睛,心想土改总归是把沉淀在农村的资金给逼出来了,光是汉城、平壤、釜山三城的银行、钱庄就吸纳了5200万,这朝鲜人比想象中的要有钱嘛,也不知道有多少留向了工商业?

银行大班却摇头不迭,“哪儿有什么需求啊,现在汉城的市面虽然繁华,但却没有什么大工大商,都是些小买卖,最大的生意就是出口人参、毛皮、木材,至于机器工厂几乎是没有的。”

恩格斯道:“会有的,朝鲜的土地改革一定会将沉淀的资金逼向工商业,而且土改之后的朝鲜,已经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农村市场,这就给了朝鲜工业一个很大的成长空间。”

朱济世微微点头,似乎赞同导师的说法。那个济世大学毕业的银行大班却在心里面暗自嘀咕:资金能够被逼向什么地方?这话听着有点新鲜。而且……那些被剥夺了土地就剩俩闲钱的朝鲜土财主就不怕他们辛辛苦苦投资的工厂再被剥夺?

再说了,现在朝鲜的资金、人才都在往大城市集中,现在朱氏朝鲜每年从朝鲜农村取得的税赋起码有1200万银元,比李朝翻了一倍都不止。而且还有那么多朝鲜官员也在通过种种手段将财富从农村带回他们长期居住的城市。这朝鲜农村,明明在不断失去资金,又如何会形成庞大市场?就算那几百万分到土地的朝鲜农民,在缴纳完高达土地收益40%的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