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杜拉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们的杜拉拉-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虽然长相很LOCAL,但实际拿着比INTERNATIONAL更INTERNATIONAL的薪水后,人们终于明白所谓外企终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榨汁机,想从那里多拿一块钱,你就得多脱一层皮。这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漂亮的外表下总是藏着难以名状的痛苦,而不那么美丽的屁股下,没准坐着一个金矿。谁都别嫉妒谁,谁也别瞧不起谁,争到死,人人都是一掊灰。
  当然灰归灰,咱没变成灰之前还是得认真地活着啊,所以这本《杜拉拉升职记》仍还是值得一看,即便你暂时没碰到书中提及的问题,但本着防微杜渐的心理也是值得看一下的。所谓要看到更高,你必须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嘛!
  

杜拉拉的“Organization Awareness”
杜拉拉的“Organization Awareness”
  written by初学者   
  看完了《杜拉拉升职记》,一本很轻松、流畅而有启发的书,有淡淡的白领气。上周地铁里连续三天都看到不同的女孩在看这本书,可见这本书目前还在快速扩散阶段。
  在外企工作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看一本这样轻松自然的书,作者是很有经验的,难得的是没有用那种过来人的口吻教育别人。选择杜拉拉这么一个倔牛似的可爱女子做线索,让小说在一种温和有人情味的气氛中,浏览到了外企生活的图景。甚至几个地域的选择可以作为一种隐喻,比如,广州的出身暗示了“平民”身份,主场景在上海对得起上海这个以外企打工为主流生存的城市,后来派来的罗杰来自新加坡,都很符合多数人的经验。
  用外企的话讲,作者很会讲故事,把外企生存的“know…how”很自然地带了出来,很有操作手册的意味,就是混迹多年的老鸟,有时也会发现值得提醒的角度。抛开一般评论所提到的拉拉勤奋、沟通能力、处事态度等方面,其实这本书给人最大的提醒在于让人意识“Organization Awareness”的重要性,这几乎是一个企业生存中无止境的学问。权且把这个词翻译成“组织嗅觉”吧,它往往体现为一种对组织变化的理解力和预测能力。
  这个词解释起来,不免要回到小说里面的好多“情势分析”,比如何好德后来为什么不决策,为什么美国要派来一个HR总监,人熟一般是获得“组织嗅觉”的基础,但很多人也许在公司里工作很多年,就是没有获得这个东西,小说里对于后半段业绩下滑的描写,就体现了一种组织变化的一般特点,美国公司的业绩驱动,美国人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和对本地经理人的防备,在500强的公司里过去十年不知上演了多少故事,很多人事更迭其实都是可以预测的。一个普通的HR经理,可能不用关心公司的全球战略、竞争分析、本土市场的行业趋势,不过,这些稍显宏观的东西,恰恰就是组织嗅觉,人当然可以像玫瑰、岱西那样总是考虑算计公司,但更大的发展,除了聪明、能干以外,组织嗅觉对经理级别以上的升职必不可少。在书的结尾,杜拉拉的那封信,就是一个组织嗅觉的小总结,很具操作性。
  要理解一个普通职位和一个组织本身的关系,比做好本职工作难得多,以下东西算是一点个人体会。
  大局观:其实书里也有另外的说法,如果一个员工做自己工作时可以用他上级的眼光来看轻重,就具备这个起点了。如果他的对组织的理解可以到达更高的层次,跨部门的沟通就没问题了,这对自己还有保护作用,如果自己的直线老板有问题,还可以寻求其他机会。
  解码能力:听话听音,公司的各种沟通信息的背后,都有一些需要去解码的信息,员工可以从中理解到与自己有关的变化趋势,经济的不景气可能预示组织变更,比如上周就听说某美国公司因为美国衰退,讲他们日本公司的人很多换成了美国人。你立刻就可以想想中国公司是否也有可能。
  对规则的理解:岱西这样打小算盘的精明人,忘记了她打交道的其实不是一个抽象的公司和一两个HR经理,而是一个要靠规则运作的怪物,不理解这点,就会发生很多与农民进城类似的双输的结果。最后她破坏名声,以后也没法混了。
  有足够的内部信息:公司里的八卦还是要听的,平常的时候可以当笑话,变动的时候可以作为猜测的依据。当然,在较高层次拥有一个消息来源是很有用的,组织信息从来不是对称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外企职场,远虑的关键在于组织嗅觉。
  

低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
低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
  written by minox  
  三天的时间一口气看完这本小说,其中很多是通勤时间,欲罢不能。书篇幅不大,但给我不少启发。
  首先是好书的标准。面对书店里满坑满谷的图书,却常会觉得失落,感慨无书可读,因为好书太少。怎样的书能算一本好书?李可提了三条标准:能够提供逻辑、生动、有效的信息。
  作者说既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消遣小说,也可以看作职场生存手册,但这本书比以上两类中大部分都卖得好。讲职场生存的书往往太原则,不实用,且面目可憎。只有从实际工作中得来的经验才能令人信服,觉得实用。书中拉拉向李斯特提出要参加培训。李斯特并不认为这个培训有多大用处,他说:“拉拉,事实上,只有10%的知识是你能从培训课程中获得的,还有大约20%则来自于向有经验者的学习,剩下的70%都来自于ON JOB TRAINNING(实践中学习)。这个统计数字说明,实践才是最重要的学习渠道。”
  这些鲜活的经验只有以逻辑的形式组织起来才能便于理解和记忆,只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才能上升到原则,乃至价值观,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去体验它、修正它,这样形成的原则和价值与来自书本的内容相比,是真正深入人心并能身体力行的,人也在这个不停提炼和完善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知识人做的是什么工作?我想至少可以包括对知识的创新、运用、传播和学习。知识的创新又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开天辟地的工作,当然完全无所依傍的创新是不存在的,但它确实是能够开拓一个领域、引领一个时代的重大创新,比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如世间锁钥,一扫迷雾,大自然在此书面前透露出最隐秘的面目;二是在前人基础上的重要修正和改进,这是局部创新;三是对旧有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的组织和勾连,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或者改变旧有体系的结构,这个体系可以解释某些现象,或可以被运用到实际中去,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创新,知识结构上的创新,并且这是与知识的运用联系得很紧密的一种创新。人对体系的完整和形式的优美有一种天生的好感。第三种创新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的。GTD的核心是清空大脑,学会忘记,无压工作,葆有碧波上悠然而船行如飞的心境,要实现这一点,最需要的就是定期REVIEW,省思你的工作和人生,真正做到LIFE BALANCE。
  这些逻辑的、有效的信息应该以一种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字写出来就是要传达信息的,思想的声音要想传得更远,必须是生动的、有趣味的。王小波强调过有智、有爱、有趣的人生,有趣就是要有意思。小说的文字很平实,内容其实也不乏职场险恶,但笔调轻松,时而显现出些许幽默,透露出温和的智慧。作品基调平实含蓄,拉拉和王伟的办公室恋情也如同韩剧般含而不露、瞻前顾后,作为读者,我既欣赏拉拉的聪明和矜持,又为他们现实的顾虑感到无奈。
  其次是对职场的思考。书名《杜拉拉升职记》,其实拉拉升到行政人事经理时书才讲到一半。升职之前拉拉是只顾低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的傻干型的黄牛,当然这不是说她不聪明,不然她也不会把广州的项目做得那么出色,玫瑰捣鬼生病期间身兼三地主管,把上海的项目完成得那么漂亮,但她在谈身价时就表现得太嫩了,那个可怜的5%甚至让李斯特都有点因此而蔑视她,认为她不专业。没错,这也是专业的重要组成。拉拉成长得很快,聪明人之所以聪明就在于她善于总结,比如她对李斯特官僚作风的定义:“该做决定的时候吧,他思考;遇到困难了呢,他授权!”迅速成长的拉拉终于逼宫得手,坐上经理职位。拉拉是个好人,正因如此,她的那些复杂的考虑又让人觉得有些沮丧,感叹职场艰辛。前不久也有人跟我感叹“办公室政治”,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办公室的地方就有政治,不管是坏人还是好人。人不可能脱离组织独自生存,老霍布斯笔下的自然状态荒凉恐怖,人人自危,令人胆寒。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人总要在组织当中生活,既然如此,就必须要有点ORGANIZATION AWARENESS。人与人相处靠的是规则,规则并不一定就是办公室政治,道德也是调节人际的手段,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不管是哪种规则,强制还是自愿,都要有点组织嗅觉,都需要不断体验、领悟,在组织中规划人生。
  书中提到的SWOT分析、STAR原则、*ART原则、360度反馈等工具时都举了生动的例子,值得玩味。最后给李都写的那封MAIL更是宝典,给人启迪。总之,思考职场是为了省思人心与人生,使身心不断发展,平衡工作与生活,避免做只顾低头拉车的黄牛和知道分寸的专业阿混,不要自恃聪明,就藐视规则,更不要心术不正。毕竟,IQ还有EQ管着,规则还有道德为底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职场新人必读:跟杜拉拉学职场生存法则
职场新人必读:跟杜拉拉学职场生存法则
  from 豆丁网
  今年畅销书《杜拉拉升职记》除了在如何寻找好工作上能对我们加以指点,更多的则是教我们如何在一个拥有严格“丛林法则”的外企生存和升职的秘诀,毕竟优秀人才太多,真正发挥出来的并不多,如何用事实说话,展现自己的优秀,是任何一个职场新人都要学习的。
  当然,何为优秀?评判标准有很多。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灵活的应变能力、较强的抗压能力等等,都是优秀的评判标准。通常情况下,你的表现和能力好还是不好,主要是你的直接主管说了算的。所以优秀的人才要学会处理好和上级之间的关系:
  与上级保持一致性
  杜拉拉刚升职做广州办行政主管的时候,曾经很为与她的上级玫瑰沟通伤神,经常因为沟通问题而造成“结果一报上去,玫瑰骂人的电话又到了”。
  看拉拉怎么解决:
  现在的问题是,她不能正确地做出判断,到底哪些问题该请示,哪些问题该自己做决定;在公司政策许可范围内,到底哪些事情的处理只要符合政策就行,哪些又该特别按照玫瑰前辈的专业经验来处理……拉拉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只得在和玫瑰建立一致性之外,认真研究了玫瑰主要控制的方面,找出规律后,拉拉就明白了哪些事情要向玫瑰请示并且一定要按玫瑰的意思去做,只要玫瑰的主意不会让自己犯错并成为替罪羊,她便决不多嘴,坚决执行;哪些事情是玫瑰不关心的没有价值的小事,拉拉就自己处理好而不去烦玫瑰;还有些事情是玫瑰要牢牢抓在手里的,但是拉拉可以提供自己的建议的,拉拉就积极提供些善意的信息,供玫瑰做决定时参考用。几个回合下来,拉拉就基本不再接到玫瑰那些令她惴惴不安的电话了。
  所谓与上级保持一致性首先要求对自己的工作职责有清醒的认识,明白什么是自己的活儿,这些活儿里,哪个是最有价值的,也是领导最关注的,这一点对新晋职员尤其重要,所以工作前先要积极与上级沟通,明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以及他对你的期待。就具体工作而言,与上级保持一致性要求:上级觉得重要的事情,你也要觉得重要;上级认为紧急的事情,你也要认为它紧急;报告紧急而重要的事情,而其他则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报告。
  获得上级的支持和资源
  杜拉拉工作开展得顺风顺水的时候,却不招领导李斯特待见,甚至成了出气筒。面对这种情况杜拉拉是怎么化解的呢?
  看拉拉怎么解决:
  1.我把每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安排都做成清晰简明的表格,发送给我的老板,告诉他如果有反对意见,在某某日期前让我知道,不然我就照计划走——这个过程主要就是让他对工作量有个概念。
  2.遇到问题我还是自己想法解决,然后尽量挑一个老板比较清醒而不烦躁的时候,单独地只讨论某一方面的一个大的困难。我让他了解困难的背景。等他听了头痛的时候,我再告诉他,我有两个方案,分析优劣给他听,他就很容易在两个中挑一个出来了。这样,他对我工作中的困难的难度和出现的频率、我的专业,以及我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技巧,就有了比较好的认识。
  3.每次大一点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会主动地在重要阶段给老板一些信息,就算过程再顺利,我也会让他知道进程如何,把这当中的大事BRIEF(摘要)给他。最后出结果的时候,我会及时地通知他,免得他不放心,我从来不需要他来问我结果。这样,他觉得把事情交给我,可以很放心,执行力绝对没有问题。
  4.在需要和别的部门的总监们或者和PRESIDENT(总裁)和VP(副总裁)一起工作的时候,我特别注意清晰简洁而主动的沟通,尽量考虑周到。写mail或者说话,都非常小心,不出现有歧意的内容,基本上不出现总监们抱怨我的情况,这样一来,我的老板就觉得我很牢靠,不会给他找麻烦。
  当然,除了在与领导建立良好关系外,自身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杜拉拉在外企丛林法则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是简简单单靠着对领导的服从,更重要的是她的硬实力。归纳一下其中有几点是值得职场新人学习的:
  1)清晰地制定业务计划并有效实施,其中用于工作目标设定的*ART原则,文中重点做了介绍:
  S就是specific:意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