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贞观攻略- 第3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此,苏宁再次提出了一个建议——鼓励生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鼓励生育的传统,大多数都是出于国家征战的需要,人越多,壮丁越多,能开发的土地越多,能征收的赋税越多,能征召的士兵也就越多,所以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都有鼓励生育的檄文,只不过一直以来都不能登上台面,成为正式的律法,百姓养育孩子很苦,很困难,尤其是在如今,若是没有政府的帮助,一家普通的农户养育两个孩子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苏宁觉得,大唐政府是时候介入了。

为此,在《劳动改造律令》发布之后,苏宁认为,有必要在一次发布一条律令,那就是《鼓励生育律令》,具体的也就是生的孩子越多,得到的奖励也就越多,生育的孩子越多,负担就越轻,因为政府会有专门的款项拨付,帮助多子的家庭养育孩子,每个月都会给予相当的补贴,政策上也会倾向多子的家庭,比如免除徭役,免除其中几个孩子的兵役,赏赐土地等等。

这个计策提了出来,李二陛下在内的大唐大佬们都显得非常有兴趣,李二陛下饶有兴趣的问道:“鼓励生育,古已有之,多是战乱时期为增加兵员之措施,春秋战国时期尤为多见,但是,却未曾有过这等措施,若是生育的孩子多了,官府自然会有些庆贺礼品之类的,不过这专门款项帮助养育,这倒是头一回听说,诸位爱卿以为呢?”

左仆射房玄龄专门负责民政很多年了,对于这方面较为权威:“陛下,老臣以为,苏侯所言,虽然比较仓促,但也不是不能考虑,据老臣所知,民间一户家庭养育一个孩子,所需要付出的代价相当高,虽然十岁以上的男童就可以下地耕作,但是人多了,在粮食产量未曾上涨的情况下,吃的也多,孩子越多,粮食也就不够吃,在孩子长成获得授田之前,家庭负担相当严重。

因此民间多有贩卖人口进入豪门大户以图生路之举,这些人口都是不能被登记在册的人口,所以老臣估算。这一类没有被登记在册的实际人口,不会低于百万,但这却是走投无路之举,这还是治世,若是乱世,唉,易子相食也并非罕见,所以,百姓养育孩童之苦,非是我等可以想象。百姓也不是愿意生。而是实在养不活。”

顿时出身贫苦的尉迟恭就不答应了:“谁说不能想象,当初我父亲和母亲养育我们一家子,你以为很容易吗?天下大乱,哪一户不遭灾?哪一户不死人?都不说而已!”

房玄龄一愣。苦笑着点头称是。李二陛下老脸一红。出身高级贵族的他,真的不感觉养一个孩子很困难,只不过教育起来比较困难而已。尤其是教育未来的皇帝,更困难……但是,苏宁的这个政策,的确不是不能考虑,这些年商务大兴,朝廷所获赋税和李二陛下的私人所得已经堆积成山,大有用不完的架势。

平常看着充盈的国库和粮库,虽然高兴,但是也有些发愁,这些钱财堆在这里总是堆着,不会少是不会少,但是也不会多,而且大唐还有那么多的穷苦百姓,要是不用在他们身上,多少有些不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唐每一年的赋税都是取自于百姓身上的,儿李二陛下的这些私人所得,却是自己的投资所得,得到的都是外族人的财富和有钱人的财富,并不是来自于百姓。

所以,若是可以帮助百姓减轻生活负担,使其多多生育孩子,把孩子养活了,十五六岁的样子也就能当父母了,又能生育孩子,民间十五岁生一个孩子很常见,那么三十年,就能生育出两代人,一户人家三个孩子来算,大唐有两百五十余万户,那么可能很短的一段时间就是七百五十万人口,再算上其他的加成,第一代人口繁衍就能繁衍出差不多八百万人口,还都是孩子,孩子长大了,又能生育,这样一来,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要是朝廷加大投资力度,帮助百姓抚养孩子,一家一户又能生育更多的孩子,四个甚至是五个,也都不少见,那么人口就会更多,自己统治时期,一定可以超过前隋全盛时期的人口,回复华夏元气,然后继续上涨,人口越多,兵马越多,国力越强,就可以对外征战,获取更多的财富和战俘,彻底地废除徭役和其他的一些役种,百姓感恩戴德,大唐千秋万世,还是神话吗?

几乎是在一瞬间,李二陛下做出了一个决定,打断了下面和房玄龄还有杜如晦争执起来的臣子们,说道:“苏爱卿所言,我深有所感,百姓非是不愿意生育,而是怕生育了之后养不活,更为凄苦,所以为了让百姓放心生育孩子,大唐有必要做出一些改变,就和当初征战一样,过程越是苦,得到的战果也就越丰盛。

咱们苦一些,多花点钱财粮食,二十年之后,大唐的人口会更多,人口一多,壮劳力就越多,生产的粮食就越多,开发的土地也就越多,大唐得到的赋税也就越多,士兵也越多,就能支撑更多的战争,获得更多的战果,究其缘由,还是人口之多寡,我大唐人口只要比他多,打到最后,我们就能赢。

所以,我打算,民部专门调拨给皇家专用的款项,就改为专门奖励生育之用,皇家这些年也收入了不少钱财,民部的那些钱实在是没有必要继续投入了,就算是我的一些心意,你们这些年经商也获得了不少钱财,把收入的三成都上缴了国库,这下子看来,国库已经足够了,就调拨一成加到奖励生育之用里,你们看如何?”

李二陛下的发言顿时引来了如潮的拍马屁之声,什么千古圣君啊,陛下圣明啊,陛下爱惜百姓啊,百姓感恩啊,大唐千秋万代啊之类的,通通向李二陛下汹涌而来,李二陛下面如桃花,笑得那叫一个嘚瑟,好在他还有一丝理智,说着什么你们不要急着拍我的马屁,赶快拟出一个可行的条陈,先在长安试一下,看看可不可行,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明白吗?

所有大臣高呼万岁,继续称赞李二陛下的英明,李二陛下露出了久违的舒心笑容,感觉这段时间还真是顺风顺水,整垮了压在头上的山东士族,又得到了两个很好的政策,实行下去大有好处,国家日益强大,军队日益强大,开疆拓土指日可待,前人未竟之功,必然要在我李世民手中完成!

正这样想着,门外突然传来了八百里急报,还是军报,所有人的神经都绷紧了,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苏宁的脑海里面突然蹦出来了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历史事件,查阅资料的时候也只是匆匆一扫,现在想想,貌似是嘉州和陵州的僚人叛乱了吧……历史上,这还是牛进达统军平定的叛乱呢……

五百一十一僚人动乱

苏宁猜得没错,这份军报,正是来自于嘉州刺史和陵州刺史的求援文书,嘉州与陵州的僚人造反了。

说起这个僚人啊,其实也就是如今四川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的共同祖先,汉朝时期四川等地是没有僚人的,而在晋朝,西晋东晋两代,政局动荡,当时的蜀地和东晋是两个国家,统治蜀地的是成汉政权,为了对抗东晋和来自于北方的前赵等国家进攻,成汉政权的统治者将僚人引入蜀地,增加兵力,僚人入蜀由此开始。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大地空前绝后的长达数百年的一次大分裂时期,各种民族和政权如雨后春笋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时间还都很短,正所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当然,同时也是一部汉民族的血泪史,汉民族的力量在这一时期衰弱到了极点,少数民族侵入神州大地,将原本的汉民杀死,自己占据这里的土地,汉民族的人口数量剧减,几近亡族灭种。

有研究指出的现代汉人乃是大融合的产物,正是基于此一点,死人没有办法繁衍后代,所以毫无疑问,这片土地上的人,都是征服者的后代,这是一些人的论点,但是不管事实如何,这一时期,天下当真是乱到了极点,今后中华大地将再也没有出现过如如此混乱的局面,而僚人,正是这一场大动乱大分裂时期的遗留产品。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交通不够便捷,导致历史上历朝历代征伐蜀地都很困难,这也间接的造成了蜀地在一定程度上的与世隔绝,虽然蜀地被征服的例子并不少见,但是究其根本还是为了统一,事实上不会有什么统治者会一心一意的攻击蜀地,主要还是交通太过困难,诸葛亮北伐功败垂成的重要原因就是交通问题,同样的,魏国攻击蜀汉数次失败也是因为蜀地易守难攻。

正是因为此。攻击一次蜀地就等于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战。蜀地内部也因此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平静,乱世之中,蜀地成为人间桃花源的例子也不罕见,当然。被屠杀的次数也很多。可是这个时期。蜀地却因为其特殊性而遗留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杂居的情况,其中,就包括僚人。

僚人造反的原因就是因为天下平定。汉族人口上涨,在蜀地和华夏大地上占据人口优势的汉民族,是个繁衍能力相当强大的民族,无论被杀了多少次,总能顽强的繁衍会原本的数量,然后继续上涨,也不知道是悲哀还是幸运,生出来就是被杀的吗?

蜀地的汉民族人口数量上涨之后,少数民族却因为生活习性的问题而导致人口增长速度很慢,比不上汉族人,人口优势一旦显现,那就是在资源竞争上的优势,汉族人口大量夺回原本属于他们祖先的土地,蜀地政府的官员自然也是汉人,在不少问题上自然也会偏袒汉人,所以,僚人的生存空前被压迫了。

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什么人都是一样的,当生存面临威胁,生命受到挑战,懦夫也有拿起武器争取生存权力的勇气,更别说是习性剽悍的僚人,于是,这一场规模很大的叛乱,就此展开,嘉州和陵州是僚人聚居处,僚人数量最多,相对于成都这些汉人的聚居点,嘉州和陵州僚人数量占据优势。

打败了那里的官军,杀死了唐政府的官员,烧杀抢掠失去保护的不占优势的汉人,在汉人的抵抗被击溃之后,嘉州和陵州已经成为了僚人的领地,嘉州刺史和陵州刺史死里逃生,急忙联合剑南道监察使向中央政府求救。

贞观时期的道,并不是行政区划,而是监察区划,道的长官是中央政府监察底下实际行政区划的州县长官的监察官员,所以道并没有实际上的意义,也谈不上什么军权政权,州就是地方最大的行政等级,州刺史也就是地方官的代表,底下还有很多的县,嘉州陵州已经被僚人攻占,各县惨遭屠戮,县政府的官员也损失惨重,驻军就更别说了,一败涂地,整个蜀地都面临着危险。

面对这种情况,两州刺史实在无能为力,上表请罪的同时,请求朝廷立刻调拨军队平定叛乱,挽救蜀民于水火之中。

得到了这个消息,苏宁意外地发现,大唐大佬们不单单没有愤怒,反而有些激动,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不正常的笑容,包括李二陛下也是这样,最后侯君集一句话点醒了苏宁:“还真是想什么来什么。”

苏宁终于知道了这些人为何露出笑容了,原来是这样啊……

蜀地剑南道由于地处偏僻,军府数量少,军队人数更少,也谈不上什么强军悍军,原本要是调动军队的话是应该从长安调动,走魏国攻伐蜀汉的旧路,从汉中直入蜀地平叛,如今蜀道虽然不曾修缮完毕,但是好歹也能走动,实在不行就走子午谷,当时魏延一直想走而没能成功的地方。

不过因为大唐开发江南的举动早就开始了,而右骁卫大军也驻扎在襄阳地区,襄阳有水军,完全可以以襄阳驻军为主力,乘船从水路沿桓温平定蜀地旧路逆流而上,平定叛乱,不过正当大家伙儿都这样想的时候,侯君集突然冒出了一句:“对了,陛下,咱们不是说内部叛乱,地方驻军无法平定的话,就应该让军事大学的学子去平定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一时间所有目光集中到了苏宁的身上,当初为了锻炼军事大学学子,使他们在加入军队前就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不至于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苏宁提出了这个条款,得到了所有大佬的一致赞同,设为军事大学校规。贞观六年年初的一场叛乱以军事大学学子方才入学没有学习为由拒绝了,这一次,第一期的学子可已经学习了整整一年多啊……

这一下应该没什么理由了才是……

苏宁眨眨眼睛,说道:“侯总长所言甚是,臣以为军事大学第一期学子已经学习一年有余,已是强悍精锐之师,蜀地僚民叛乱者不过数万,乌合之众,大唐军队强悍无匹,军事大学学子更是精锐中的精锐。一千军事大学学子。足以平定僚人叛乱!”

苏宁虽然不在军事大学任职了,但是军师大学祭酒司马的职位还是他的,他也有相当的发言权,毕竟这个事情是他提出来的。如今到了需要的时候。苏宁最有权威。最适合判断军事大学学子能否出征。

既然苏宁也答应了,李二陛下以很想看看耗费了大唐君臣太多心血的军事大学能否担得起这样的投入和关注,能否担得起皇帝对他们的期望。更重要的是,李二陛下本人就是军事大学校长,是军事大学的最高领导,军事大学能否成功,和他也是息息相关的,军事大学学子若是凭着自己的力量,打好这开头第一战,对于李二陛下而言,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二陛下开口道:“这个事情,牵扯面比较大,把军事大学所有将官全部召集起来,一起来商议一下这一次出兵的情况,责令纵横司立刻探查有关情报,汇总至参谋总部,参谋总部立刻制作沙盘,制定详细合理之战略方针,此战,没有失败的可能。”

大唐的军事行动如今已经比较规范了,纵横司提供情报,参谋总部汇总,制定战略战术,下达到军队当中,和李二陛下的虎符合二为一,大军出动,然后军队统帅和纵横司的探员保持联系,一旦情况有变,第一时间把情报传达到带队将官手中,统帅有随机应变的权力,当然,推翻参谋总部制定的计划,统帅要负全责。

大唐的战争机器迅速运转,而蜀地僚人叛乱的消息传出之后,军事大学那些嗅觉敏锐的将官也顿时察觉了什么,大唐皇帝的诏令一下达,所有将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