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贞观攻略- 第4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且还有一点,这些书籍绝对不向外族人出售,可以得到这些书籍的只有大唐汉人,任何外族人都无法得到这些出售的书籍,官方主持的售书机构不会允许外族人获得这些书籍,更别提核心技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那是大唐最高等级机密,技术图纸被李二陛下亲自掌握。

大唐人也就算了,让外族人也得到这些的话,就会使他们也在短时间内获得与大唐相匹敌的文明力量,游牧民族不在乎这些,也不通行大唐的汉字与汉语,但是一些已经建立了政权的国家,比如东北的高句丽和新罗,乃至于倭国,让他们的得到这些,是一种灾难,因为他们都使用汉字,说汉语,之前李二陛下不在意,但是被苏宁激烈反对之后,李二陛下开始注意以往不甚关注的技术了。

比如墨家子弟献给大唐的技术,给大唐带来了多少改变,为大唐的改革付出了多少,李二陛下再清楚不过,有了这些技术,大唐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成功,而若是让那些一心一意跟着大唐的脚步无偿的得到了,那可真是太不划算了,那些国家将来可都是要消灭的!

尤其是高句丽新罗那块地儿,那是四海一统的最后一步!前汉故地,中国之地!

李二陛下随之制定了保密法令,主要针对的就是外族人,但是因为没有颁布的理由,贸贸然颁布这些条令会让外族感到不安和不愉快,影响了国家邦交,也会影响他天下共主的地位,这让爱面子的李二陛下难以做出抉择,但是就在这个关口,苏宁的道了鸿胪寺的报告,大唐瘟疫期间,一共有十七次飞鸽传书和暗中交头接耳的事件被发现,涉案者占据了所有鸿胪寺外族外交人员的三分之一。

大唐在瘟疫,而他们向他们自己的国家传递消息,这是要做什么?纵横司的探子将这些人悉数逮捕,然后严加拷问,终于拷问出了他们的“不臣之心”,这就是一个理由,不管真实情况是如何的,只需要一个理由,一个促使大唐堂堂正正颁布制裁条令的理由,有了这个理由,专门针对外族的保密法令就可以颁布了。

李二陛下听到了这个消息,大怒之后大喜过望,连夜召集那些犯事的未犯事的外族外交人员,大声斥责他们,并且惩罚了那些私自向国内传递消息的居心不良之人,下令斩首两人,下令边境驻军向这两处犯事小国移动,准备战斗。

此一举动吓得不少国家纷纷上书表示对大唐没有二心,此二国更是将被斩首的外交人员之家族夷灭,以表示绝无二心,恳请大唐退兵,并许诺朝贡倍之。

可信吗?

没关系,你不相信我,我也不相信你,我只是需要一个借口而已,保密法令正式颁布,大量国家为此还松了一口气,只是不让我们学一些东西而已,这些都是没有成熟政权的国家,而一些国家使者则开始四处动弹,这里面就包括了高句丽和倭国的使者,此二国使者最为活跃。

带着大量钱财礼物拜访大唐的重要官员,当然也拜访过苏宁,被苏宁毫不留情面的拒之门外,大唐官员出乎他们意料的完全拒绝与他们会面,这让此二国使者大为担忧,李二陛下开始关注高句丽和倭国,下令给杜如晦。杜如晦下令纵横司血滴子大量出动,向东北方向移动,加紧渗透高句丽和新罗等国,同时也派遣相当人员严密监视倭国使者,若有必要,则派遣探子东渡倭国,混入倭国。

李二陛下更关注的是高句丽,而不是倭国,说实在的,凭如今大唐的国力。一个小小的倭国真的不在话下。三下五除二就收拾掉了,但是高句丽,不隐瞒的说,他是具备和大唐争夺东亚霸权的潜在实力的大国!此事的高句丽绝对不是现代的朝鲜和韩国。而是一个三次打败中原霸主隋王朝的大国!

隋王朝大举东征高句丽。虽然狠狠的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国朝覆灭,天下大乱,高句丽获得了喘息之机。等到大唐立国,高句丽又被经营的和铁桶一样难以应对,前隋付出的大量人员伤亡就等于是打了水漂,而且有了抗击前隋入侵的经验,一些必经之地被修筑的相当雄壮,攻打起来难度数倍于前隋。

高句丽此时虽然不敢大举进攻大唐,东突厥之役和灵州之役以后,大唐军队的强悍与暴虐深深刺激了高句丽,使之对大唐甚为忌惮,恐惧之心甚至超过前隋,所以主打防御策略,更将国土经营成了钢铁防线,高句丽打不过来,无法和屯驻在幽州的大唐重军对抗,同样的,屯驻幽州营建北平城的大唐驻军也无力进攻高句丽。

进取不足,自保有余,吸收了汉文化营养的高句丽,在政权的成熟程度和文化的先进程度上,并不输于大唐,所以另一个时空中李二陛下三次征伐高句丽也都未能得手,一直到高宗时代才终于完成了这个使命,这可以说是一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李二陛下一个永远的痛。

所以,在大唐国内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高句丽是最为担忧的,遣使节考察追寻问题的来源,却根本找不到源头,好不容易从内部打探到了一些关于始作俑者苏宁的消息,却又在最关键的时刻被李二陛下下达了保密法令,今后一切有关国计民生的关键技术与军工技术将不允外族学习,当然,若想学习儒家经典,明白礼义廉耻,这还是可以的,孔颖达先生双手赞成。

他们自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向来慷慨大方的大唐居然做出了这样的决策,先是终止了公主外嫁,让外族失去了成为暴发户的机会,而后又颁布保密法令,不允许外族正大光明的学习类似于农业技术和工业技术的重要技术,只能学习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说白了有什么用?!没有强大的国家这些东西就是废的!

高句丽心急如焚,倭国也不好受,前隋时代就数次派遣遣隋使来中原学习科学技术和政治,学有所成之后有意按照大唐的模式改造倭国,使得倭国变得更加强大,这回正要来学习先进的冶铁技术和农业技术的时候,遣唐使准备出发的时候,却被大唐颁布的消息给惊呆了。

同时传来的还有大唐政府研发处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使得造纸成本大幅下降,以至于唐政府放出豪言要让天下无一人不识字,无一人不知书,这样的消息更是惊呆了高句丽和日本,对于游牧民族和南方蛮族这些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的部落国家,这样的消息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对于高句丽和倭国而言,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消息。

身为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宗主国大唐帝国,长期以来连他们自身都没有足够的书本学习,这让跟在大唐身后的高句丽和倭国更是一书难求,他们明白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一直以来也都致力于此,但是毫无所获,现在猛然间知道了大唐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哪里能不激动?哪里能不关注?

好不容易挤进了人山人海的朱雀门售书现场,却被告知只有大唐人才可以购买书籍和纸张,外族人一概不许,别以为长得像大唐人就可以,这个口音,这个样子,我们分辨的出来,也别指望找大唐人代替你们买,每一本售出的书我们都知道它去了哪儿,在皇帝陛下没有下令你们可以购买书本之前,劝你们还是老老实实的,否则,大唐不会手软!

使节们呆若木鸡,同时向国内发去请示的消息,告诉他们大唐已经变得相当排外,他们在大唐除了正常的生活,几乎难以接触到大唐任何一个深层次的领域,派去的学生都被驱赶出来,要么被赶走,要么被送到鸿胪寺大课堂中集中学习诗书礼仪,成天摇头晃脑的读书,却得不到最重要的技术!

五百七十二千年未有之大变革

瘟疫给大唐带来的伤痛和恐慌被书籍和纸张带来的狂喜给冲得无影无踪,长安大瘟疫就像是一段被刻意忘却的历史,再也无人提起,受到了失去亲人伤痛的百姓得到了朝廷的补偿和抚恤之后,也重新面对生活,失去了战友的士兵在痛哭流涕发誓照顾战友亲人之后,也随之回归正常。

日子还是要过的。

书籍的大量发售和极其低廉的价格让全大唐的文人士子和百姓都认为这是天堂,这是梦境,但是实实在在的书本和散发着墨香的文字,还有一张张白如雪却价格低廉的令人发指的纸张,却是实实在在的告诉所有人,这不是梦,这就是现实。

几乎所有人都在不顾一切的买书买纸,若不是规定了每个人限购多少书多少纸,估计一个巨富商贾就能把整个长安的书本买空,可是他们只是知道买,却不知道该如何读,连字都不认识,谈何读书?可他们并没有这个意识,只知道买书和纸,拥有书和纸,几千年的穷困,一朝可以颠覆,他们都疯了,不管有没有用处,只要拥有就是好的。

揣在怀里,藏在衣服里,睡觉垫在枕头下面,手里还抓着一本,抱着自己刚会走路的小儿子,如数家珍一般把书从怀里面掏出来,然后左右看看有没有人,防贼一样的保护书本,接着翻开一页,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个东西叫做书,祖上多少代人都没有读过。可是现在可以读了,你要知道啊,读书可以让你做大官,书读得好了,咱们这十几代人务农的功德也就到头了!

面对大唐百姓疯魔一般的抢购现状,大唐政府终于意识到了民间对于文化的渴求程度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限度,开启民智,让文化平民化已经无法逆转,谁要和它作对,就是在找死。世家大族一直都在逆流而上。他们的灭亡是注定的。

朝堂上仅剩的三个大家族的官员和部分门生故吏这些日子每一天都是面色发青,低着头走路,走到哪儿都觉得后背发凉,朝堂廷议的时候一句话不说。低着头。往日的趾高气扬已经看不见踪影。就连大唐政府谈论起和他们息息相关的现有世家大族的特权该如何应对的时候,他们也只是瑟瑟发抖,冷汗直冒。并不敢出言有所干预。

李二陛下这些日子感到自己的快乐是以往所有快乐的总和,朱雀门售书的事情已经被史官载入史册,必将大肆美言,而以孔颖达为首的清流文人集团和寒门文士更是激动的流泪不止,纷纷撰文赞美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作为一个军人出身的非纯汉血统的帝王,李二陛下一直都是被文人辱骂和瞧不起的对象,一朝翻身做明君圣君,他的心情想不好都难。

当然,他也意识到了民意的力量,他开始关注民间声音,每做一件事情都要遣人询问百姓的意见,百姓反映良好则喜不自胜,百姓反映冷淡则忧心忡忡,朱雀门售书的十万民潮让他不仅激动,而且害怕,他头一次真正的认识到了百姓的力量,他终于明白了,山东士族之覆灭不是他的功劳,也不是苏宁的功劳,山东士族已经走到了尽头,自绝于天下。

商鞅变法到了最后,贵族无力改变,只能妥协,即使商鞅已死,但是天下大势不容违抗,守旧势力再强大,再怎么玩弄权术,却依然难以对抗悠悠之口,百姓的力量,由此可见,李二陛下还在朝会上三番五次叮嘱群臣一定要注意,还不惜说出自己数次梦中惊醒的事情来告诫群臣,欺压百姓,没有好下场。

眼看着李二陛下似乎有些反应过度了,群臣由此上奏,将历朝历代的事情都说了一遍,以此缓解李二陛下的担忧,山东士族因百姓而亡,大唐会不会也如此?李二陛下的担忧就是这样,群臣连番上奏,多少安抚了一下受惊之人的内心,之后苏宁入宫,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话对李二陛下说了一遍,当天晚上,一副整齐的大字就挂在了李二陛下的床头……

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李二陛下恢复了自信,他坚信,只要自己对得起天下百姓,天下百姓就不会对不起他,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利于民,万民不会背叛他……

这家伙还是怕了,真的是怕了,若不是真的怕了,他定然不会说出君舟民水的话,原先的时空中到底是什么人什么事让李二陛下说出了这样的话,苏宁不清楚,但是苏宁明白,那个时候的李二陛下和这个时候的李二陛下是一样的,他对他统治下的万民产生了恐惧感。

这种恐惧感控制的好了,就是一个明君圣君诞生的见证,把握的不好,只会引起腥风血雨。

伴随着贞观革新再一次步入正轨,又有几件事情要提上日程,第一件就是长安大瘟疫之后的论功行赏,长安大瘟疫虽然没有造成太多伤亡,但那是所有有功之臣努力的结果,为了封锁疫区,长安大将尽出,将四面八方把守的密不透风,瘟疫始终没有越过军队封锁圈……当然,除了长安的人口稠密区,卫生条件就要好一些,加上苏宁的提前警告,没出现那是正常的。

参与封锁的诸位将领各自得到了赏赐,都是钱财物品,并无官职爵位的赏赐,这让一些人觉得奇怪,不过这也不是军功,看来也是可以理解的;接着以孙思邈为代表的长安总院诸位功勋医者上朝接受李二陛下的赏赐和亲自接见,这还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医者上朝堂迅速传遍大唐,医者的地位在无形之间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不过还是没有官位和爵位的奖励,功劳最大的研究出特效药的孙思邈也没有获得爵位奖励。这让大家有些不理解;最后,主管长安治安,提出防疫条例的苏宁也被奖励,作为第一功臣,获得了大量的钱财和物品奖励,但是也没有获得其余的奖励。

要说这次的瘟疫能够以最小的代价予以解决,苏宁和长安总院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波及范围如此广、最初势头如此凶猛的瘟疫最后却只有不到一万人丧生,而余者尽皆康复,真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没有特殊的奖励,实在是说不过去。

正当群臣疑惑之时,李二陛下抛出了重磅炸弹——爵位制度改革。

爵位制度改革从贞观七年年初就提了出来,群臣反响不错。都认为这就是多了一些安全的保障。尤其是一批国公。更是这样想的,但是一直未曾付诸实施,这个时候。李二陛下终于颁布圣旨,下令将大唐爵位制度进行改革,除去王爵之外的七等爵位扩充至十五等爵位,最第一层爵位为三等男爵,最高一等爵位为一等公爵,一共十五等,王爵不变,由是如此,并且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