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贞观攻略- 第7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越来越多的老人会退下来,会把权力让给年轻人,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可是老人的经验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越来越重视实干才能的朝廷用人方针指导下。难以想象以后的朝廷会出现很多的只知清谈而不知实干的官员,大家都很能干,都有预热可以发挥,老死家中不是最好的选择。

以杜如晦、李靖、苏宁为首,大唐的臣子们也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和皇家禅位传承相对应,臣子一旦到了精力不济的情况下,就该主动向皇帝上表辞官,让出权位给更年轻的官员发挥,而自己就该退居二线,不是说完全退隐,而是可以选择学习杜如晦、李靖或者苏宁,选择当一个教书先生,或者写写回忆录或者自己的经验之谈以遗后世,再或者就像苏宁一样游历天下,巡视天下,发挥余热,就算是离开了朝堂,也是可以发挥出作用的。

李靖杜如晦和苏宁的做法无意间为大唐的臣子们准备了另外一条道路可以走。

苏宁并不知道自己的做法会给以后带来多大的影响,他只知道自己目前的做法是最合适的做法,他南下江南,渡过淮河长江,进入他曾经奋战过的地方,在这里他看到了薛仁贵曾经死战的河道,看到了曾经破敌的江岸之战,他抵达了庐江,在十多年前曾经大醉的周瑜墓碑前,再一次和已经作古的周都督把酒言欢,周都督遇到过明主,可惜明主离开的太早,继任的主子显然不具备容纳周瑜的胸襟和气魄。

苏宁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了李世民,遇到了李承乾,李世民雄才大略是不容置疑的,胆气十足也是不可置疑的,纵使有错,可是大唐盛世一手由他打造也是不可置疑的,他没有杀功臣也是不可置疑的,他有足够的胸襟和气魄驾驭群臣,在他的手下,功臣很好的善始善终,这在历代帝王中是极其少见的,定天下而大杀功臣几乎是一个定理,没有多少皇帝可以避免,李世民就是为数不多的其中之一。

而他遇到了李世民,正如同周瑜遇到了孙策,而且苏宁的运气也很好,李世民没有早死,而他的继任者李承乾也不像孙权那样,城府太深,表面宽宏,内里气短;所以他可以活到现在,可以活得这样潇洒,甚至可以在私下里场合不对李承乾称臣,而依旧以幼年称呼相称,满朝文武大臣,仅他一人而已,他很感激这一家子,被改变过的一家子,总是他知道如果没有他,这种事情绝对不可能发生。

他来到了当初居住过的府邸,见到了当初和自己并肩作战的人们,巡视了当初因为自己的政策而定居在这里的人们,因为土地政策而定居江南的江北人,他们都生活得很好,没有人欺压他们,没有人折磨他们,政策在这里很好的贯彻实施,大港口所带来的充裕资金为这里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充足的资本,这里的人们的脸上,可以看到昂扬向上的斗志,和对未来的期望。

有了对未来的期望,就有了未来。

苏宁继续南下,在梅岭关祭奠了当初南下开疆拓土的五十万秦兵,祭奠了为华夏开拓了这一片宝贵土地的秦始皇嬴政,亲手为之立碑做转,使后人不忘当初雄壮的五十万华夏秦军;不论他的其他所作所为如何,功就是功,过就是过,不能一概而论,开拓岭南,移民百万,始皇帝之胸襟气魄,高瞻远瞩,不可谓不让人感到震撼,感到拜服。

转道古柴桑,苏宁意外地发现当初自己立下的那块碑的周围,已经有了很多人居住,这里的人们相信这块苏侯爷亲手书写的碑文可以保佑他们,所以以此为中心,南迁的难民们自动的居住在这里,开荒,种地,建造房屋,休养生息,州府官员自然愿意他们在这里开荒,增加县府,增加赋税,对于这里的人门要求将这个新的聚居地的县名取为“宁”的要求也答应了。

宁县,一个最早人口六万,方圆数百里的新县,在荒芜的南国逐渐发展,十多年以后的如今,承和三年,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了三十万,方圆数千里,乃是南国著名大县,北承最早开发的扬州之地,南接借助海运迅猛发展的岭南诸州县,承上启下,成为著名的中转站,苏宁苏侯爷的生祠也是这里最著名的景观之一,香火不绝,苏宁抵达这里的时候,万人空巷,人们都去瞻仰苏侯爷……现在应该叫做苏公爷的真实样貌了……

苏宁大大方方的站了出来,与这里的人们亲切交谈,亲自去看了一下被看护的很好的苏侯碑,还有香火不绝的苏侯生祠,看到自己的雕像那样“威猛”——唐人的威猛似乎就是满脸横肉,满脸大胡子,怒目圆瞪,震慑宵小……苏宁有些郁闷,自己明明是唇红齿白,就算不是多么帅气,但是也足够好看,可以在对相貌有严格要求的朝堂上站稳脚跟了……

很多很多年以后,当初跟随在苏宁身边的幼子苏庆智写回忆录描述当初父亲抵达宁县的时候,男女老幼脸上的激动和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对自己带来了第一次冲击,从那以后,这种表情就是他的憧憬,父亲那样的人就是他的憧憬……

苏宁在宁县足足待了两个月,在这里人们为他建造了一座别院,苏宁欣然接受,带领全家住进去,在离开之前的两个月里面到处走访,走遍了整个宁县,在宁县县官的陪同下考察了整个宁县的周边地势,然后写了一份详尽的发展蓝图交给了宁县县府,告诉他们接下来应该如何规划宁县,规划整个周边地区的发展,还另外写了一份整个周边地区的发展蓝图交给了州府,嘱咐他们小心行事。

自己的蓝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要拘泥于自己的蓝图,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的方式,这里有很多官员都是新科举选拔的实干人才,也有政法大学的毕业生,苏宁告诫他们,为官一方,切记保境安民,做出政绩,不要做出让百姓痛恨的事情,天道轮回,自有定数,若是不想遗祸后人,就千万不要做违心的事情,不信你们抬头看看,上天放过谁?

两个月之后,苏宁离开了这里,继续往南,离开之前,又是一次万人空巷的相送,县府县官带领全县府官员和百姓相送十数里,苏宁好言相劝让他们回去,各自耕种土地,发展当地,今后,他还会再来,那座别院他很喜欢,如果有可能,他会选择在这里,和他的家人一起,陪着这里的所有人一起,在这个以他的名命名的地方,终老一生……

一千我有一个梦想(大结局)

离开宁县之后,苏宁继续向南走去,来到了过去被人们称为荒芜之地,但是现在却是整个大唐最富裕地区之一的岭南,这里,他曾经和所有的地主豪强博弈,在这里,也有他为自己的家族购置的甘蔗园,这里有苏家别院,不需要浪费民力再去建造居住之所,不过当苏家车队缓缓驶入广州城的时候,才有眼尖的人发现了这是苏侯爷……不,苏公爷的车队。▲∴頂▲∴点▲∴小▲∴说,。23wx。

他们不会忘记,贞观九年十年,是苏宁一个人来到这里,然后,一片荒芜之地变成了整个大唐人口密度最高,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也是外国人最多的地方之一,也是船运事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法治最严格的地方之一,在这里的几大港口,以广州港口为首,每天都有数千只海船停泊在这里,交易最旺盛的季节,这里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一万多只海船商船停留在这里。

这里的人们不会抛弃传统,每年春天不会忘记耕种,春天农忙时节,岭南没什么人做生意,春耕一过,家里的主要壮劳力就会来到海边,从事第二职业——海员,来这里的海船太多,做生意的外国人和大唐人太多,需要雇佣的人手自然也越来越多,而外国商人并不清楚这里的风俗,所以往往需要更多的当地人来帮助他们。

本地商人自然也需要本地人,外地商人也需要本地人,外国商人更需要本地人,所以说,这里的本地人明显不够用了,所以,越来越多的北方无地农民也因此而南下,促进了江南甚至是岭南的大发展。苏宁又首先在这里推广了纸币,纸币的便捷和官方的信誉度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所以纸币的发展飞速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打开了束缚商业发展的最后一道枷锁,商业开始腾飞。

长安,洛阳。太原,晋阳,襄阳,长沙,金陵,广州,数不胜数的大城市设立了钱仓,设立了以朝廷信誉度为保证的国家纸币发行所,纸币的存在越来越被商人们所依赖。而在广州这样的海运大城市,纸币几乎已经取代了笨重的铜钱,成为了主要流通货币,纸币已经不再是当初的单纯的储蓄凭证,而是变成了可以交易使用的货币。

为此,苏宁在这里考察了一段时间后,专门写信给李承乾,让他多多注意纸币的使用和发行事宜。有多少铜钱,就发行多少纸币。千万不要把纸币真的当作铜钱,没有铜钱做保证的纸币,只会造成国家的经济崩溃,一定要严守钱仓,绝对不可以让一枚铜钱被贪污掉,因为在这个时候。哪怕仅仅是一文钱,都可能是千里之堤中的蚁穴。

在岭南,苏宁也受到了很好的招待,岭南的人们都把苏宁当作恩人,财神。已经往六十奔的冯盎更是如此,他还打算把苏宁带到他的那间纸醉金迷的府邸里面,苏宁摆摆手,家里一个郡主一个公主一个国公之女,那可都是母老虎,惹不起惹不起,冯盎哈哈大笑,没有再做坚持,不过还是带着苏宁游历了很多地方。

苏宁自己也去了很多地方,去了港口考察,去了各地县府州府考察,风闻李承乾有恢复州郡县三级制度的想法,苏宁对此也表示赞同,大唐的道不是行政区划,朝廷往下的行政区划就是州,贞观四年之前还可以,可是现在,大唐的国土范围扩大了三四倍,州府更是增加了数百个,难以直接管理,恢复三级制度刻不容缓了。

各地的风土人情,各地的行政经济现状,还有这些地方的军队现状,驻军是否尽职尽责,将领是否尽职尽责等等,大唐虽然也有将领和军队驻防轮换制,不过没有宋朝那么恐怖,宋朝直接把国家的军事人才给扼杀了,而大唐的政策仅仅是针对军事方面的拥兵自重,李二陛下和李承乾可不会像赵家皇帝那样白痴懦弱,军队要是失去了有力的统帅,和军贼有何区别?

实地考察,仔细考虑,斟酌字句,给李承乾写信,告知他周边地方的真实状况,一些好的地方予以表扬,一些不好的地方予以揭露,斥责,苏宁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去了一个又一个地方,一个又一个穷乡僻壤,一座又一座历史名城,爬过高山,游过大河,吃过昆虫,喝过马奶,有了李承乾巡视天下的命令做护身符,苏宁无论去哪里都是可以的。

一开始去的地方少,距离比较近,每年过年的时候苏宁还能回家过年,可是几年之后,走的地方就开始很远,两三年不回长安城一次,也是常见的,苏宁开始往大唐新近占领的领土上进发,往那些在神州本土的人们看来是不毛之地的高原大山上进发,去了吐蕃故地,吐谷浑故地,西域故地,西突厥故地,东突厥故地,高句丽故地,倭国故地等等……

官员有没有理智地对待当地的外族人,当地的汉人有没有欺凌外族人,外族人有没有恶意反抗官府的好意,土地有没有开发,外族征兵有没有开始,房屋有没有建立,战争创伤有没有恢复,有没有按照实际情况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人口,有没有贯彻落实朝廷的基本方针,有没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苏宁从没有停止过自己前进的脚步,他不再立足于朝堂,而是执意于游历地方,皇帝看不到的事情,京官看不到的东西,他都可以看到,他可以褒奖有政绩的仁德官员,也绝对不会姑息大奸大恶之人,他不会无视与昏官做斗的三老,也不会忽略与官府相勾结的地方豪强,皇帝鞭长莫及之处,就是苏宁苏公爷主持正义的地方。

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时间似乎没有给苏宁带来任何改变,但是却又明明白白的告诉苏宁,它过去了……

杜如晦走了。他有一个梦想,他想做桃李满天下的名师,他是在洛阳郊外的学堂里走的,他离开了朝堂之后,去做了一个教书先生,蒙学老师。教导家乡洛阳的幼童读书,习字,名满天下,带出了无数学生,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之时,写信给苏宁让他来到洛阳,冬日午后温暖和煦的阳光下,苏宁听完了杜如晦的最后一堂课,看着杜如晦的带出来的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们的报喜信。听着幼童们朗朗的读书声。

承和七年那个冬日的午后,杜如晦面带笑容,躺在躺椅上,就像是睡过去了一样,双手放在肚子上,握着一张纸,那是杜荷的捷报,杜荷率领安西军在大战中歼灭罗马军团精锐二十万。取得决定性胜利,继续稳步推进……杜如晦似乎在享受着什么。苏宁知道,杜如晦是在享受着这朗朗的读书声,还有来自于孩子的那份骄傲……杜如晦终年六十八岁,比之另一个时空多活了二十三年。

太上皇李二陛下与皇帝李承乾闻讯,大为哀伤,遣皇太子李象与二皇子李厥亲自披麻。与太上皇李二陛下和太上皇后长孙共同出席葬礼,并罢朝三日,与满朝大臣一起为杜如晦上谥号——成,追封一等莱国公。

李靖走了,他有一个梦想。他想从来时来,从去时去,他是和苏宁一起从东突厥故地重游回来的路途中走的,他说,他时日无多了,这辈子也没什么遗憾的,最爱之人走在他前面,最牵挂的小孙孙也成家立业,有了后人,他已经没有什么遗憾的,唯一挂念的,就是当初和苏宁第一次相见的大草原上,那里,是一切的开始,苏宁自己也很怀念。

扶着已经老的走不动路的李靖站在了那块草地上,李靖笑眯眯的对他说,如果不是当初偶然的心怀疑惑,下令斥候不得乱来,估计斥候立刻取走苏宁的性命,那么还会有今天的一切吗?去往了定襄城,苏宁看到了当初自己走了狗屎运打的第一场仗的痕迹——用匕首刻出来的痕迹,李靖也说,要不是守城的突厥人不懂兵法,你小子能全身而退?

李靖没有遗憾了,承和十年春日那个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