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幻之盛唐- 第5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高声叫喊出来。

众人散去后

“我的少主,您是否一早就算好了这一切。。”

从小和他长大的白部首领叙力则低声道,只有他才能稍微理解,深藏在这位心中的野望和欲念的汹汹火焰。

“借助唐人的大势,将那些部领名下的将士打散重编,也是你的期望么。。”

“他们已经老了,老的不敢承当自己应当负有的职责,也害怕过于剧烈的变化,眷恋王家施舍的哪一点好处,却刻意忘却了苏毗人为此失去更多的东西。。如果没有唐人强势逼迫,哼哼”

陵钦赞囔囔自语道

“当马向的大军越过积石山的

作品相关 第五百六十七章经略

第五百六十七章经略

第五百六十七章 经略

陵钦赞囔囔自语道

“当马向的大军越过积石山的那一刻,苏毗人的命运,就做出了决定。。不是么”

不好意思,上章结尾已经修改

。。。。。。。

“道理很简单”

陵钦赞还记得那个漫不经心的语调

“大军肯定深入吐蕃,。。但除了财货俘获,我们对吐蕃发源的苦寒之地,没有兴趣。。”

”但是我们又不想轻易放过这些吐蕃人,既然招惹了我大唐,没付出足够的代价,怎么能让他好过呢,所以你们的机会来了。。“

“我只要青海,以及靠近西域、天竺的道路附近的土地。。”

“其他不管这些土地上做主的人是谁,党项人、吐谷浑人、还是苏毗人也好,只要恭顺效事朝廷,可以慢慢商榷。。”

“缺少兵器,甲马,粮秣,都不是问题。。就用悉补野本部的人头和财货来换好了”

“苏毗要复国,也没有问题。。吐蕃伍茹十八域之大,我们可以慢慢经略规划的。。。总有合适的地方”

。。。。。。。。。。。。。。。。。。。。。。。。。

“该死的,安西军最后的荣耀,就要终结于此了。。。”

安西兵马使李元忠,拄着已经砍卷的长剑,望着身边人数越来越少,伤痕累累的亲兵队。随着战线的纠缠和僵持,祁连山附近越来越多零星的部众,在吐蕃人人的号令下投入战场中,将战场的天平慢慢压过一端。

滚卷的血红战旗,重新被伫立起来,虽然经过惨烈的争夺和厮杀,已经变得更加的破烂,旗下相互搀扶的将士们疲惫的面容。

作为对吐蕃的奇兵,他们选择了一条最艰险也最简短的路线,从安西东部南下沙州,沿着甘泉水(党河)逆流而上,走吐蕃通往西域的青海羌塘道,从子亭镇最后一次补给后,越过龙勒山、大雪山,进入青海北部,一路履雪饮冰,

当这只长途跋涉的偏师出现在祁连山南麓西海以北的时候,海北草原各部的一片恐慌,他们的大半青壮和头领们,都去了河西,仓促组织起来的抵抗几乎是一触即溃,像惊慌失措的羊群溃逃的满地都是。那是他们进入高原后最美好的日子,补充了大量的牛马,享受了肥美的羊群。

但是随后就在一种相当意外的情况下,遭遇了这只吐蕃军队和莫名其妙的苦战中,结果是几乎两败俱伤的惨胜后重新整队对峙,但这里毕竟是吐蕃人的地盘,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逃散的部众,自发开始集结在这只吐蕃军队的周围,作为一只千里奔袭的孤军,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只有一鼓作气的打垮敌人。

击溃了一阵又一阵,但是他们似乎总有更多的人手补充上来。这些天且战且走,只要一有受伤掉队落单,马上会被那些狼一样的部族骑兵兜住砍杀,剥走甲胄和兵器。李元忠决定继续向青海突入,或许在这只孤军覆灭之前,能够给吐蕃人造成更大的创伤。

战场的间隙,并没有持续多久。

奇特的呼啸声再次响起,低伏的丘陵之后涌出一条细细的,然后象高山雪水融化的溪流一样掩过高矮起伏的小丘,咬住唐军大队的侧翼。

“该死的泥婆罗兵。。”

李元忠忍不住恨恨骂了一声粗口。

作为吐蕃人的附庸,在安西边境的小规模冲突中,其实不乏他们的身影,这些身材矮小仅着短甲,执细弯刀小圆盾的泥婆罗兵,正轻巧而捷键而穿梭在接触的战线中,相比吐蕃人彪悍不退的难缠,他们更加灵活而坚韧,丘陵间起伏的坡地似乎并不能对他们产生什么影响。

他们可以在狭小的接触面内,灵巧的躲避各开穿刺的长枪,三五成群的突入贴身厮杀,然后疾步如飞的脱出战斗的范围,弹性的保持着接触,而象黏胶一样纠缠着唐军的队形,让他们始终走不快。

“可惜没有火器。。”

李元忠再次恨恨叹了声,若是有火器,就可以打这些个尼婆罗人措手不及,然后一鼓作气留下一大片尸体。

可惜穿过大雪山的时候,遭遇的暴风和崩雪,让他们损失了为数不多的车马和辎重,其中就有金吾军匀出来的火器。现在不但是火器,连番的战斗,就是好容易带来的弓箭也用的七七八八,还要分配在少数神射手中,用作压制对方的游射骚扰。

随着牛角号的声响,一只陌生的队伍出现在战场外,毡帽皮衣,很多人还光着头,露出散乱披肩的发髻,他们打着黑色镶牛角的旗帜,却让李元忠为首一众安西将士,心情再次沉了下来,吐蕃人尚黑,因此军队旗帜多以黑、楮之类的暗色调为主。

看到这只队伍,那些聚集在战场周围的吐蕃部众,欢呼雀跃起来,分出一小队头领迎上前去,双方就合流将那些人被让进去,然后冒出一阵骚乱和惨叫声,这个变故让人错愕了一下,然后就是一个照面的冲锋,那些“援军”已经突入那些吐蕃部众之中,大肆砍杀起来。

一连串冒烟的火团,也掠过天空,落进那些正好以暇的吐蕃部众中,轰的碎成一片火雨,覆盖了十几名哀嚎惨叫的吐蕃人。

“火器。。”

李元忠有些目瞪口呆的看着那住吐蕃“援军”里飞出来的火器,有些觉得思维错乱起来。

在那些吐蕃“援军”背后,还紧随着数十辆马拉的大车,正在飞出箭矢和火团来,

滚烫的铁筒留在被踩的稀烂的草地上,吱吱冒出白烟,焦灼不堪的皮子被扯下来,泼水重新裹上一张湿皮子,

领头的校尉,一身连体明光铠,站在大车上,不紧不慢的填装手弩,然后抵近将一个抡着长柄大斧的彪壮吐蕃人,穿颊射翻在地。身旁的数名亲兵再次整齐的沉声突刺后,错落在涌动的枪槊中道刀光,将来不及退开的吐蕃人剁首斩足。

“河西招讨军右路神武军都虞候曲环,前来迎侯安西将士。。”

一边战斗,一边用一种传遍战场的高声道

“愿大唐武运昌盛。。”

“万胜,威武。。”

残余的安西军将士也爆发出一阵彻天的欢呼声,咆哮的扑向面前的敌人。

“这些是什么人。。”

合流之后,李元忠坐在全在指挥的车台上,看着奋勇拼杀在前的吐蕃人,觉得自己脑子有些不够用了。他们虽然衣衫褴褛兵甲不全,但人人争先恐后,很有些不死不休的味道。

“这些就是三锋效节军,又称赎死队。。。”

都虞候曲环

“想不到吧,这些可都是正宗的吐蕃人啊。。”

原来,他们便是低地内被俘获的吐蕃军民的一份子,由于河州之战后,俘获的吐蕃军民太多,怕一下消化不掉,以五抽一抽出来的吐蕃青壮,本来是用来杀鸡儆猴处刑的当死之人,却是枢府大人给了他们一个机会。

他们都是特别挑选出来悉补野本部以外的吐蕃人,既有内四族的臣民,也有下种的中小贵姓子弟,既有吐蕃附族的头目,也有王姓的庸奴;唯一的共同点式,有大量家人亲族沦陷在河西的唐军手中作为人质,以残酷的连坐法为担保,让他们效力军前,为犯唐之罪过,进行赎免的特殊编制。

只要有异动,比如有人试图进行反抗或者逃亡,所在编队就会受到集体严惩,而他们留在后方的家眷和族人,将会遭受比死更可怕的命运,不是可能而是必然,同样作为代价,他们的家人,可以暂免给大规模拍卖为奴的命运,

凡每队将士,配一伙效节听用,日常只给当日口份,为引路和前导,临战则聚于军前,排在选锋、跳荡之右,或为首发、或为前驱、或为侧翼。

“所谓三锋,按照内府大人的要求,只要替朝廷大军冲锋掠阵三次而不死,就可以赎免军奴身份,以番军的待遇,追随作战。。”

“若是再能立下功劳不等,则可惠及家人,乃至亲族。。。不用再被卖为奴役。。”

“就这么放在军中,就不怕他们反乱么。。。”

李元忠皱了皱眉头,却是想起当年横罗斯城下葛逻禄突厥倒戈的往事。

“反乱,反乱也要有反乱的本钱。。”

曲环顿时冷笑了起来,冲阵三次还能不死的话,手中也应该沾上不少吐蕃人的血了,还想回头或是倒戈过去,也要看对方肯不肯饶过他们。吐蕃人一贯恩怨分明,睚眦必报。

用那位大人的话说,这就是对吐蕃的礼尚往来而已。对他们这些俘虏来说,什么身为吐蕃人的荣誉和还是传统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确保妻子不至于被配入营妇,儿子被当做货物给卖掉。

就在他们的数百步外,

前吐蕃战兵甲巴,冷冷的砍倒面前的对手,扭过脖子不让对方溅出来的血糊了眼睛,然后扑向另一个,他是青海部某位将军的护兵,也是拥有铁牌告身的勇士,但是勇士也有自己的家人和精神寄托,在聚龙泊一战成建制被唐人俘虏后,也是第一批尝试用战功来赎回人身自由的吐蕃人,他还记得当初找回自己家人的努力。

“已经卖掉了?。。”

听到这个随军商户无奈的回答,他觉得手脚发冷,天旋地转的仿佛所有力气都被抽出来了,满心的沸怨像是要爆炸了一般。

“那就立刻给我追回来。。。陪多少钱都由军中出。。”

带他过来的那名唐人虞侯的声音,在这时候咆哮起来

“他们是犯我大唐的敌人,所以要承受任何代价。。都毫不为过。。”

“但是总府大人定下的规矩就是规矩,不管你是什么人,。。都不能坏了基本的规矩。。”

在等待和猜测的煎熬中过一天一夜之后。

“回来了。。”

他有些惊讶的看着,车牛车上爬下来痛哭流涕的妻儿,跪在地上对着某个方向,咚咚响了磕了几个头,然后作为一个小头目,重新踏上进入吐蕃的征途,作为吐蕃人的甲巴,这一刻已经死了。

。。。。。。。。。。。。。。。。。。。。。。。。。

青海的地势东低西高,被祁连山、柴达木盆地,昆仑山等分割开来,高山、丘陵、平滩、盆地、高原、谷地交错分布的格局,冬季寒而漫长(半年以上),夏季凉爽而短促。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别大,

但是依靠黄河等水系的走向,河湟谷地、大非川盆地、西海平原和黑河河谷等地温暖湿润的东部,显然要比寒冷干燥的西部更丰饶的多,也造成北方草原辽阔牧业发达,盛产良马犍牛,而南向大小片山间多分布河谷农垦区,盛产谷麦猪羊的格局。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崛起多个政权,实力和版图最大的就是鲜卑余裔的吐谷浑王国,次之为苏毗女王国,连最古老的像雄国,也曾经据有一席之地,其他的西羌部落转变来的游牧农耕的小国,更是不计其数。

一大堆俘获的青海部和吐谷浑族的仆射、尚书、刺史、节度使、都督、将军,就成了经略此地的最好的敲门砖。

大小积石山和西倾山都有多处银坑,白兰山有流金河和铜穴,早在吐谷浑时代,就具有相当规模的矿业开采历史,出产铜、铁、丹砂,善作兵器。吐谷浑商队很活跃,虽然比不上南平的产出,但只要能规复起来,对龙武军来说,也是一大笔收入了,至于所需的人力和技术,龙武军所过之处,最不缺少的就是人力。

还有一种被称为地上财富的物产——药材,青海之地,虽然多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及高寒草原等只适合长草而不长粮食的旷原之地,但是却生长了大量野生药材,对当地的藩人来说却没有太大的意义,在他们眼中,只是可食或者不可食的野草而已。

目前以及发现的有大黄、虫草、羌活、雪莲、贝母、红花,还有雪莲、甘草、蕨麻、茵陈、肉苁蓉等,麝香、鹿茸什么的在这里也是传统回易和走私的大宗。

有足够规模的产出就意味稳定的收入,意味着往来不绝商队和据点,以及进行驻军的理由和财源,

根据大唐开国以来设立都护府的惯例,都是先羁縻,后归化,取的统治的名份,收取税赋,然后潜移默化移风易俗,将这些世袭土管之地,逐一编管为正式的州县,鼓励开拓,所有田土财赋,自营自取,有很高的自主权。

与这些俘虏一起进入青海的,还有负责西北方向的长史魏方晋,他是来做“胡无人,汉道昌”计划的善后检讨的。

当初的“胡无人,汉道昌”计划,只是我读了李白的诗后,一时头脑发热,对西北产生兴趣的产物,最初投入的只有一只商队,十几个人,一百万钱运作的起始资金而已,但没有到因缘际会,龙武军在西北方面的各种利益和交流的深入和发展,变成两个涉及无数人力物力,同时有多方参与的庞大运作项目体系。

其中的汉道昌计划,最初的宗旨很简单,就是通过一些手段,扩大大唐在域外番邦的影响,以方便获取保护商业利益。

但是发展到现在,已经变成明面上通过支持文化和宗教推介活动,排斥诸如大食等外来的影响,暗地里利用军事和政治威逼利诱为辅,利用大唐作为贯穿三大陆丝绸之路,最终消费地和产出地的资源优势,借助行栈抵店飞钱票号等金融和商业手段,对西域各国进行经济渗透和影响,确保其倾向性和利益归属。

而胡无人计划,就更离谱了,本来是清查域外各国在唐代的势力,通过官方和私下防范和杜绝的手段,尽量减少他们利用大唐的内乱而获取利益的可能性,当初就破获过,有疑似大食背景的安息商人,以商业身份为掩护,在唐收集多种诸如制绢、织染、造纸等因为战乱而流散的工艺技术。

目前回纥已经尘埃落定了,而针对吐蕃的对策,通过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