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幻之盛唐- 第8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选得也是所费低廉还有所补贴的武学附校。

因为入学的年纪小,没能赶上开元乾元年间克难定乱的大流,也够不上泰兴朝初年的几次灭国存亡的大战。等到他中规中举的经由军屯幼学,场办中学,投报成都武学附校,已经是为了奠定青唐都护府,而大批次破格提拔的最后一站末班车了。

等到他升考上京学再修,已经是天下太平少战事了好几年了,因此就算他在武学中以传统的步军科和辎重科,得以中上的考评毕业,也只是跳过毅士,锐士。军士三士阶,得受了一个陪戎副尉的诰身,每年领若干米肉而已,连正式的薪饷都没有。

他家里已经没有多少余财了,父亲已经去了,只剩下个弟妹在家奉养寡母,依靠薄有家产勉强糊口度日而已,而留京等候分派差遣的日常花费,却不是一笔小数目,且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真要放下身段回乡做一个捕吏头目,还是绰绰有余的,但却非他所学所愿,正当去留茫然不决之时,他和同年大多数人一样。的接到来自金吾卫的募集书,提供一些出身和前程的倡议。

作为在役候补军官,只要肯来域外,就有一笔不菲的安家费和路费、置身钱,到了地方就有现成官置的田宅,享受官奴婢经营的相应收益,只要能够从战场上活过几场下来,那至少一个小城主或是团结的身份是跑不掉的,至于与军籍挂钩的永业田和口分田,更是圈占上一大片。等到他们稍稍有所根基后,接来家人奉养再招揽国中的族人同乡,轻易可以聚落成一个新的移民村子。

而真正到了安西,就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奔走与道途的商旅和各自归化百姓,让沿途地方上,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活力,生活节奏和日常一下子变得紧锣密鼓起来。

风雨无阻的再训练,填鸭式的战情军略屯营知识速成再修,然后还没过半就因为占据需要而冲忙结束发任地方了。

陈望举一来就做了府兵队正,然后没两个月就迁了补充营的副尉,等到进入岭西参与大战起来,直接变成了独领一团府兵的实缺校尉。

“大食人上来了。。”

唐兵疲倦的神经,在斥候奋力呼喊中似乎又一下子绷紧了!他们迅速的进入了各自的战斗位置——弓箭手排在了正面工事的后面拉紧了弦,而两翼的步卒举起了长盾,防止起撒拉森的侧翼部队起来。

斥候满身大汗地从大树高处滑下,绕过壕沟,进入了工事中。陈望举扶住了他,问:“大概来了多少人!”

“很多,光是我所见的就不下三百,披着铁甲居多,好像……好像全是亚述部的健锐!”

一些新补充的兵员顿时有些紧张的纷声起来,平时都以数十人规模出现的大食人,这次为什么突然如此加大了兵力。

这一团兵都是来自新置的军府,归化人就占了大半,老兵很少,因此安置在靠近山地的林中,依托地形和工事,防备大食人的小股渗透和骚扰,战斗强度较低也进行战地训练。

繁茂的枝叶虽然限制了所能展开的兵力,但也妨碍了唐人擅长的火器和弓弩的使用效果,白兵近战成为林地交锋中的主流。

随着腔调诡异的喇叭声、摇铃声嘈杂了起来,像波浪一样向这一团阵地涌来,从树影和瘴气中,一列列的披甲步兵排着松散的队形,向他们阵地压来,对方沙沙踏足声震落了片片新生的嫩叶!

然后他们突然停了下来,然后越过他们先冲上来的却是那些服装杂色的波斯人,陷阱和霎那爆发出的弓箭,让他们如惊慌失措的动物一般,绽放出血色和哀嚎声。

最终近百具敌军尸体横在了工事前,那边的密林似乎陷入了宁静,陈望举和大家却紧紧地握着手中的武器,等待着敌人下一轮的攻击。

不久,一群大食人隐隐在那边出现了,但是他们躲在了弓箭射程之外,巴西尔眯着眼望去,发现每两名大食人一前一后地杠着一个木制机械,然后他们伏在了地上,在机械上忙着什么似的,那奇怪的机器足足有二十多个,排成了圆弧状。

“大食人的抛火器……”陈望举多少见识过,赶忙回手一指,“后面儿郎赶紧去用木桶汲取溪水!快!”

一颗颗火弹呼啸而来,以一条斜线样的落点砸在了工事里,这一团府兵所构筑的阵地立刻淹没在一片硝烟和火海中。

那是从东方获得的小型回复杠杆式抛石机,大食人对此做了改进——将石弹涂油改成了火弹,使用非常灵活。

又是一次集火抛射,这次撒拉森人增大了射程,不少火弹在陈望举他们头上与大树相碰,凌空撞下一蓬燃烧冒烟的枯枝败叶,陈望举觉得烟与灰全部落在了自己的脑袋上,将要窒息了,侧旁已经惨叫声此起彼伏,他回头望去——那是防护不及的些许府兵,他们毕竟是新征募的归化人居多,训练和反应都呀差上一线,顿时被砸的焦头烂额地横在壕沟中,尸体上还冒着丝丝的青烟,还有人惊慌失措的跳了起来,却被空气中咻咻飞舞的箭只射到,头抄底的翻倒在树杈上。

这一刻的府兵们被淹没在火海中,靠在一起,用盾牌死死抵挡着。而对方的摇铃再次响了,一群群大食甲士举着藤条宽盾,开始在各个方向对唐军的防御段实施突击。

“看来要折在这儿了!”陈望举如是想,只可惜没留下一两个子嗣。

沉闷的几声霹雳,春季的阵雨来临了,虽然刚才还是明媚之气横流的天气,然则转瞬间却是风雨交杂了,即使在这势连天横的大森林中,也是一阵阵的狂风带着细碎的雨滴,急速的在树与树的缝隙间切割着沉闷的空气,向着双方的军队吹来。

笼罩在这一团府兵阵地的火焰一时间全被浇打的烟雾横生,习惯了炎热干燥的大食人最最厌恶的雨天快速地来临了,许多大食人的甲士被劈头盖脸的雨水打的晕头转向,但是在水雾中,数十名被烟熏火燎过的唐军居然又冲锋了出来,在陈望举带领下和大食人人迎面厮杀在一起。

伴随着骤然而降的雨水是大食人籍着春季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扑。

第七百四十五章 万国兵前草木风8

“大食人配备了大量轻型的投火器。。”

这个消息也很快被反馈到了,哈马丹的行营本阵。然后变成沙盘上新的标记和模型,和记录在幕墙图表中的战斗评估数据,善于总结经验,是龙武军延续下来的老传统之一,只要战场有所闲暇,稍有文化的士官,都会聚集在一起进行战斗的是的检讨和反思,然后口述记录,编写成文字送到上级的参军团去。

毕竟在战场上交手多了,大食人也在学习和进步,虽然这种变化并不全面,比如针对唐人的远程投射能力和火器,大大加强的护盾、防具和弓箭,更松散更具有弹性的列阵。

这就是国家层面战争的特色,比拼的资源和兵员的消耗,在一方彻底路出颓势之前或是具有绝对压倒性优势之前,很难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只要敌人还有余力,就击溃了以后也不容易扩大战果,而那收容重整些被击溃的将兵后,敌人会在对抗的经验教训中,做出新的改变的和对策。

比如大食人中大量普及的投掷火器,虽然大多是粗制滥造的简陋产品,甚至因为缺乏足够猛火的石脑油,而用动植物油脂来凑合,但是一旦达到某种数量的临界点,也是一个威胁,甚至因此打乱唐军火器攻战的节奏和杀伤效能。

虽然他们投掷部队大多数因为临时转职,仓促上阵缺乏合格的训练。上了战场惊慌失措下。丢在自己人中的概率也不小,但是因此形成的火场和隔断,却对战场的后续追击和推进,造成了严重的妨碍。

毕竟当资源和基数以国家层面进行重点集中地时候,还是能爆发出可观的规模和效率来。

随着紧张急促的推演,沙盘上的标识,变得越来约密集,代表藩属部队在伊朗高原西南的战场上,已经完成大规模的集结。

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和水土适应性的问题,再加上战争的淘汰和轮换。新属势力的加入,当初追随出战岭西的众多藩属军队成分和比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很多被打散再编后,转为小编制和配属的二三线驻留部队。或是干脆就近解甲归田,分到土地和奴婢,成为军管下的归化户口,真正带着财物遣还回老家的反而只是一小部分,而且不少人又会因为物是人非,不适应原来的生活方式之类,这样那样的理由带着一班人重新回来。

千万不要小看土地所有权这个大杀器,在这个时代和传统思想中的作用,一旦拥有了就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随之而来的是延续好几代人的羁縻。

话说回来。

目前,岭西行台在当地有三大附庸势力可以征发,且都和我早起的布局和经营有关,泰伯里的波斯复国军,咸海下游的回纥叶护军,蒙面先知的白衣军,再加上河中的褚羯军,构成了目前从征藩属军队的主力。

不过驱使他们卖命的,不仅仅是对于大唐征服者的敬畏或是恩泽,还有这现实利益的纽带和不可替代的需求。

作为出兵的义务,协助唐军击败敌人后,不仅能够获得战利品和奴隶,还能从唐军占领区得到更多作为屏藩的外围土地,作为新势力和地方藩属政权的雏形。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从商业命脉到民生所需。从物质配备到军事组织,太多地方要仰仗岭西行台的存在,才能比较好的维持下去。

作为其中最精锐的部分,青海蕃骑营,铁甲游骑营,褚羯骑营三只重装藩骑,再加上来自波斯复国军的萨珊铁骑,构成四大藩属骑军部队,根据局势的需要和变化,已经提前结束初步的补充和休整,齐聚在扎格罗斯山脉下,只要敌人冲出山脉和林地的掩护,他们就是第一波迎战的部队。

来自本阵预备队之一,夜叉部队的昆仑奴一营,褚羯武士三营,骊人军的盾甲兵两营,宁远国兵两营,则作为跟进的伴随和护翼。

扎格罗斯山脉复杂的褶皱和起伏的地势,大大限制了大规模骑兵的投入和运用,蜿蜒崎岖的山道和峡谷,也对重步兵的翻阅和跋涉,造成很大的妨碍,仅有少数适宜大规模通行的山口和谷地,就自然而然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步兵,反复投入争夺的焦点和舞台了。

下一波大型战略所需的畜力,准备的进度实在不尽人意,从阿姆河北岸到内沙布尔,因为连绵的战乱,让地方荒芜凋敝的利害,而不得不从更远的地方调集所需的畜力和马匹,比如岭内的安西北庭,花剌子模西部的葛逻禄、突骑师诸部,或是更加遥远里海北岸的可萨汗国。

问题是这个冬天大多数地区都不好过,就算有足够的金钱和物资,也未必买的到所需要的牲畜。开春的牛马也实在太过于羸弱,就算勉强驱使来用,也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肥膘储备而很容易因为高强度的劳役和骑乘死掉。

而唐军的重装车营,及及所擅长的野战联营推进战术,却是极其需要大量牲畜作为运力和消耗品的。目前的畜力都被集中起来保障后勤输送线和骑兵部队的需要。

虽然面前的敌人也拥有同样的困扰,但毕竟是他们熟悉和长久经营的主场。

。。。。。。。。。。。。。。。。

“从军输军,天天肉饼,两干一稀,加班加食,五天一诼,十日一羊,远出三百,顿顿给酒。”

如此的口号飘摇在疏勒城外街市上,卖力招揽着那些新迁移来的移民们,身穿闪亮衣甲,容貌高大挺拔俊朗的军士,用生动的言辞和夸张的动作吸引着他们的注目。

经过了一个冬天的蛰伏和积蓄之后。安西境内再次迎来了一个人口迁移的高峰。大量滞留在凉州、瓜洲一带的填户。

随着战线的推进和后勤距离的拉长,大量的人力都被用来保证日常的输送上,因此连这些作为种子的国中新移民,也顾不得许多直接征募来用。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所谓故土难离,指的就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大多数生命被羁縻在世代耕作的土地上,只能依靠投入产出比有限的微薄出息糊口,一辈子所见所闻不出自己家乡局限的小天地,的普通百姓。

毕竟作为最传统的小农经济单位来说。他们也没有多少本钱和资源,应对太过激烈的生活方式变化,也没有足够的心里准备,去迎接和适应新环境和新鲜事物。除了因为无法承受的天灾人祸,才不得已在支持不下去的最后一刻,被动的离开家乡,但却是缺少目标形同盲流的求生乱窜而已。

但凡事没有绝对的,世代眼界都局限与生养家乡的那一方小天地,并不代表他们就真的甘心一成不变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改善自己后代命运和出身的渴望,却是世世代代刻在他们骨子里的。

在官府宣传的倍半数倍之利的诱惑下,在取得成功的同乡族人现身说法的示范下,在后代可以受到教育。打开通往社会上一个阶层的期许下,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人选择了义无反顾的万里迢迢,大规模聚集在这异域他乡。

其中以地域较为接近的河西人最多,他们受到传统丝绸之路的影响和外域文化的辐射效应,是最深厚的地区,胡汉杂居培养出来的彪悍民风,也让他们有更开放的风气和更多探知新世界的勇气,特别在连番大战后的家乡,一片凋零百废待新的环境下,光靠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很难获得复兴家业所需的资源和收益。因此走西口谋取财货和军功出身,成为很多当地年轻人的选择。

次之为关内或者确切的说是关西人,相比土地肥沃富饶,人烟稠密得多的关东之地,这也是受龙武军长期经营和驻屯影响最深的地区。大量投附在军屯庄—军府体制下的傍户人口,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动员和募集起来也相当方便。

再次之为北原人,既以原本的朔方镇和三受降城为核心的新设道,主要为失地破产的农牧民,北地破落的部落成员,受到汉化影响的羁縻部和境外投附的杂胡小族,也是国内移民重要的补充力量。

这些年因为灾荒而内附的契丹、室韦、秣赫等境外部众不少,隐成地方官府一大心患,于是朝廷诸公权衡利弊之后,出台了一个政策,每两帐必须出一中男之丁,作为内附收容的代价,他们定期集中输送到安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