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幽梦影-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性。
  鲜花、明月、美人确实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人们又在它们身上寄寓了太多的感情,所以人们总希望花好月圆,美人红颜不老,而不愿看到花落月沉、美人红颜老去。其实,花开花落,月升月沉,是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者过于追求完美,一旦目睹了美的东西遭毁灭,总令人心生凄凉。
  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不可强求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活。有了平常心,人们的心态才会平和,自然会减少诸多遗憾。
  种花须见其开
  【原文】
  种花须见其开,待月须见其满,著书须见其成,美人须见其畅适,方有实际。否则皆为虚设。
  【原评】
  王璞庵曰:此条与上条互相发明。盖曰“花不可见其落”耳,必须见其开也。
  【译文】
  种花要看到花盛开,赏月要见到它月圆时,著书立说要看到整本书完成,欣赏美人要看到她心情舒畅,这样才有实际意义。否则的话一切形同虚设。
  【评析】
  人们种花是为了赏花,花开才能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冲击;待月是为赏月,明月皎洁,给人一种清心的感觉:宁静、闲适;著书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寄托自己的思想,成就不朽的伟业;美人在心情舒畅的时候,更加令人怜爱。假如,养花不待鲜花盛开,就无法看到一片灿烂的景象;待月不到月圆,不能见到明月清辉的清幽;著书半途而废,不能见到成果;美人忧痛伤悲,不能尽献妩媚。
  人欣赏美,要见到极致方可尽兴。花开、月圆、书成、舒畅都是事物发展的极致。如果种花、待月、著书及美人都看不到极致,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一切就如同虚设。所以,种花者要看到花开满园;待月者要看到月盈之时;著书者看到书成;看美人要在她畅意时欣赏这些都是所谓的“极致”。
  这则文字也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决心,有毅力,持之以恒朝着目标走下去。只有这样,才会达到极致,走向更辉煌的终点。

更多热门小说,请访问宜搜小说搜索(b。easou。)

'23'三

  惠施多方
  【原文】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虞卿以穷愁著书,今皆不传。不知书中果作何语?我不见古人,安得不恨!
  【原评】
  王仔园曰:想亦与《幽梦影》相类耳!
  顾天石曰:古人所读之书,所著之书,若不被秦人所烧尽,则奇奇怪怪,可供今人刻画者,知复何限!然如《幽梦影》等书出,不必思古人矣。
  倪永清曰:有著书之名,而不见书,省人多少指摘!
  庞天池曰:我独恨古人不见心斋!
  【译文】
   ;惠施学识广博,他的书可以装载数车;虞卿在穷困潦倒的时候还著书立说,但是都没有传到今天。不知道书中都说了些什么?我不能见到这些古人们,怎么能不心生遗憾呢!
  【评析】
  惠施和虞卿都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思想进步、观点独特、新颖。但是生不逢时,最后落得被罢黜的悲惨下场。
  这时因为,他们正值秦始皇要独裁天下时期。此时,秦始皇最怕者人心浮动,惠施、虞卿则是当时享有盛名的游说家,并且秦始皇就在当时实施了“罢黜百家,焚书坑儒”,这样连前人著述也一把火焚烧殆尽,惠施、虞卿身在其中自然也逃不过这场浩劫。虽然一些名家的书籍被毁,他们的思想早已植根于人心,并且广为流传。才使得他们的思想被流传下来。
  作者十分仰慕这些思想家,所以在文中说不能见到这些古人们心生遗憾。
  以松花为粮
  【原文】
  以松花为粮,以松实为香,以松枝为麈尾,以松阴为步障,以松涛为鼓吹。山居得乔松百余章,真乃受用不尽。
  【原评】
  施愚山曰:君独不记曾有“松多大蚁”之恨耶!
  江含徵曰:松多大蚁,不妨便为蚁王。
  石天外曰:坐乔松下,如在水晶宫中见万顷波涛总在头上,真仙境也。
  【译文】
   ;用松树的花来做粮,用松树的果实来做香料,用松树的枝条做拂尘,把松树的绿荫当作屏障,把风吹松林的涛声当音乐演奏,隐居山中拥有百余棵松树,将是受益无穷的事。
  【评析】
  作者写松树上的所有都有其用途。松树向来以高洁著称,所以文人写松树往往是表现自己的志向高远,并且强调要是隐居山中与松树为伴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山居得乔松百余章,真乃受用不尽。”作者强调有百余棵松树定会受益无穷,不知山中高士当真有否这种感觉。作者萌生此等思想,也显示了作者对尘世的喧嚣和繁杂已经厌倦了,表现出了对回归自然的渴望。而写自然之松,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松傲霜雪、耐严寒、志趣高洁,向来为节烈志士所称赞,所以还可以看出作者对污浊社会的针砭。
  玩月之法
  【原文】
  玩月之法,皎洁则宜仰观,朦胧则宜俯视。
  【原评】
  孔东塘曰:深得玩月三昧。
  【译文】
  赏月的方法,皎洁的月光则适合仰望观看,朦胧的月色则适合俯首观看。
  【评析】
  明月当空朗照给人以无限遐想,人们总是喜欢在月光下抒发自己的情感,于是在民间流传出了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玉兔对嬉,蟾蜍蚀月这些浪漫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神话则更增添了人们对月亮的喜爱。于是关于明月纷纷被文人写到了自己的作品里,或渲染气氛,或寄托情思。
  当我们仰首赏月时,那空明的月色,会滤尽人们心中的所有的尘事俗念,还人们一种清静,使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
  月光朦胧,便为另一种景观,低头赏月,有一种雾中看花的朦胧美,如云遮雾罩,似真似幻,虚虚实实,多了一份神秘。
  孩提之童
  【原文】
  孩提之童,一无所知,目不能辨美恶,耳不能判清浊,鼻不能别香臭。至若味之甘苦,则不第知之,且能取之弃之。告子以甘食、悦色为性,殆指此类耳。
  【译文】
   ;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什么都不知道,眼睛看到的不能辨别美丑,耳朵听到的不能判断清浊,鼻子闻到的不能识别香臭。至于味道是苦是甜,则是不但直到,而且还知道喜欢什么放弃什么。告子把爱吃甜食,喜欢美色看作是人的本性,大概说的就是这个。
  【评析】
   ;告子所说的“食色性也”,从本段文字中就可以看出来,这种本能乃是人天生具备的能力。
   ;尚在襁褓中婴儿,眼睛看不出美丑,耳朵不辨清音浊音,鼻子嗅不出香臭,但是却能够辨别甘苦,并且知道弃苦取甘,这就说明人们生来就具备吃的能力。
   ;在人们生活的过程中生存的基础就是具有吃的能力,否则人们无法摄取自身需要的能量,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存活。只有存活下来,才可以谈发展,这也就是人们在生存的诸多要素中将吃饭列于首位的道理。
  从这里也可以给我们以启示:社会的发展,应当以提高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作为首要的任务,所谓首重生存权,是毫无疑问的。看来要发展首先要吃饱,这是关键。
  凡事不宜刻
  【原文】
  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凡事不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
  【原评】
  余淡心曰:“读书不可不刻”,请去一“读”字,移以赠我,何如?
  张竹坡曰:我为刻书累,请并去一“不”字。
  杨圣藻曰:行善不痴,是邀名矣。
  【译文】
  凡事不能太苛刻,如果是读书则不能不苛刻;凡事不能太贪心,假如是买书就不能不贪心了;凡事不能太痴迷,如果是做善事,就不能不痴迷一点。
  【评析】
  凡事不可太过执著,要求太苛刻则不容易实现最终目标;做事情不能贪心,贪心容易使自己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地步;做事情也不要太痴迷,痴迷就不明事理,不通人情世故,便妄为人生,虚度光阴,就会忽略其他而不能达到目的。凡事要求要适当不要过分。
  但是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所写的却是另一种说法。若读书不要求苛刻一些,就便无法彻底领悟,不执著,就难能积少成多,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所以作者说“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若买书,则需要贪多。只有贪多,才不计较贵贱,才不做功利的得失之想,才能聚集天下好书为自己所有,阅读完这些书,就可以极大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和能力。行善做好事,却必须有点痴心。有了这痴心,为善不求人报,以行善为乐事,修得万世功德。
  酒可好
  【原文】
  酒可好,不可骂座;色可好,不可伤生;财可好,不可昧心;气可好,不可越理。
  【原评】
  袁中江曰:如灌夫使酒,文园病肺,昨夜南塘一出,马上挟章台柳归,亦自无妨,觉愈见英雄本色也。
  【译文】
  美酒可以喜好,不可酒后耍酒风骂人;美色可以喜好,不可以伤害身体;钱财可以喜爱,不可昧心获得;脾气可以有,不可以超出情理之外。
  【评析】
  这则文字向我们说明什么都要适可而止,不可过头。否则会适得其反。酒、色、财、气于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酒能助兴,能添文思,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这诸多好处,自不可缺少;“食色性也”好色也是人的本性,这是不可抹煞的事实;钱财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钱财也许就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所以人们对于钱财的追求也是无可厚非的;义气,骨气更是个人魅力的展现,也是不可缺少的。
  然而,好酒而不可成为嗜好,纵酒既伤身,耍酒疯骂座,则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好色而到纵欲,一定会伤身,还可能伤害别人,天理不容;好财要取之有道,讲社会公德,要是因财而使人相互残杀,与人类的进化是不相符的;讲义气而丢弃原则,置公理或法律于不顾,既有害于社会,又不利于个人的自立,这样的“气”必须是不可取的。
  文名可以当科第
  【原文】
  文名可以当科第,俭德可以当货财,清闲可以当寿考。
  【原评】
  聂晋人曰:若名人而登甲第,富翁而不骄奢,寿翁而又清闲,便是蓬壶三岛中人也。
  范汝受曰:此亦是贫贱文人无所事事,自为慰藉云耳;恐亦无实在受用处也。
  曾青藜曰:“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此是清闲当寿考注脚。
  石天外曰:得《老子》“退一步”法。
  顾天石曰:予生平喜游,每逢佳山水,辄留连不去,亦自谓“可当园亭之乐”。质之心斋,以为然否?
  【译文】
  文才和名望可以当作科举等第,勤俭节约可以当作财富,清净闲适可以看作年高长寿。
  【评析】
  文人才子们为登科举中进士,于是寒窗苦读,作诗赋文,为的是“一举成名天下知”,由此可知,文章盛有文名,流传百世,广播天下,与登进士第没有什么区别。勤俭节约为致富之本,挥霍则是浪费资财,从这一方面讲,勤俭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清静闲适,有颗平常心,更好地享受人生,既享受了人生的乐趣,也能保持身体的长命百岁,故说清闲可当寿考,也是有道理的。
  文字中说的虽有道理,但是只是看到事物的一方面,而没有看清楚事物的本质。“以文名当科第”,只能流芳百世,但是古代要求的是光耀门楣,光宗耀祖,财源滚滚,并不只是单纯的把文章看作是全部。这种说法只能是张潮们的自我宽慰。勤俭是一种美德,但勤俭不是目的,发展才是最终的追求;如果只是勤俭而不思发展,于自己,于社会不会有任何意义。只讲清闲,不劳动创造,无益社会,长寿也没有意义。


'24'四

  不独诵其诗
  【原文】
  不独诵其诗、读其书是尚友古人,即观其字画,亦是尚友古人处。
  【原评】
  张竹坡曰:能友字画中之古人,则九原皆为之感泣矣!
  【译文】
  不只是吟诵古人的诗、阅读古人的作品是上与古人结交,即使观赏古人的书法字画,也是在上与古人相交。
  【评析】
  这则文字是说明我们要如何了解古人。古人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但是我们和古人毕竟相隔甚远,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动向,确实有一些困难。但是作者在文中为我们阐明了这个问题。
  读书如交友,书中的所写总是会有自己的影子,读一本书就像了解一个人,让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很多信息。书只要能读懂,就和与友人交谈无异。他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风格。读今人书,即是与今人交友;读古人书,即是与古人交友。读好书如听益友言,使人增长知识,扩大视野。
  读书如此,观字画,听音乐,也是这样的,其中也同样包含了创作者的智慧和思想,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能产生共鸣,也等于自己交了益友良师,定会获益良多。
  无益之施舍
  【原文】
  无益之施舍,莫过于斋僧;无益之诗文,莫甚于祝寿。
  【原评】
  张竹坡曰:无益之心思,莫过于忧贫;无益之学问,莫过于务名。
  殷简堂曰:若诗文有笔资,亦未尝不可。
  庞天池曰:有益之施舍,莫过于多送我《幽梦影》几册。
  【译文】
  无益的施舍,不会比施舍给僧人更无益的;无益的诗文,没有比祝寿时的文字更无益的。
  【评析】
  古代人相信僧侣们可以求福使得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于是他们就纷纷施舍僧人钱财和物品;除此之外,在达官贵人们过寿时还要写祝寿词,已表示隆重而有意义。作者的这段文字就是在批判这一现象。作者认为这两件事都是十分没有意义的。斋僧是为求得福报,但一切皆是虚幻,终等于白白施舍;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