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幽梦影-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
  【原评】
  张竹坡曰:雨之为物,能令天闭眼,能令地生毛,能为水国广封疆。
  【译文】
  雨,能让白天变短,能令黑夜变长。
  【评析】
  雨天,天亮晚而天黑早,而且一般天气阴沉容易使人感到精神上的压抑。在雨天干活产生的效率远不及阳光明媚的晴日。这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在今天看来,很容易理解。
  但在尚未用电照明的古代,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因为下雨阴暗,白昼变短,许多工作受时间限制无法继续,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雨天不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任何不便,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克服这些困难。
  作者将这一现象提出来,正说明它在当时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样也说明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所以社会的发展,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也需要我们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古之不传于今者
  【原文】
  古之不传于今者,啸也,剑术也,弹棋也,打球也。
  【原评】
  黄九烟曰:古之绝胜于今者,官妓、女道士也。
  张竹坡曰:今之绝胜于古者,能吏也,猾棍也,无耻也。
  庞天池曰:今之必不能传于后者,八股也。
  【译文】
  古代盛行而没有流传到现在的事物,有啸,剑术,弹棋,打球等绝技。
  【评析】
  社会的发展变化,一直遵循着一个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物都是一样的。优胜劣汰这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无论是古代的文化也好,艺术也罢,在传承的过程中总是要经过历史的筛选,然后留下一部分。我们现在的文化也是一样,它是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不断嬗变而来的。有的东西在今天其原始形式已不能再见,它或化为营养,滋生了新的形式;或变革改进,成了另一种东西,或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经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中了。
  也正因为有了啸、剑术、弹棋、打球的存在,才有声乐、剑术、棋类、球类。所以,张潮这里所说的“不传”纵然是事实,确没有说出其中的根本。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同样面对着物竞天择的态势,只是这种形势更严峻的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出现在后人的历史中,这样才是真正的流传。


'10'十

  诗僧时复有之
  【原文】
  诗僧时复有之,若道士之能诗者,不啻空谷足音,何也?
  【原评】
  毕右万曰:僧、道能诗,亦非难事;但惜僧、道不知禅玄耳。
  顾天石曰:道于三教中,原属第三。应是根器最钝人做,那得会诗!轩辕弥明,昌黎寓言耳。
  尤谨庸曰:僧家势利第一,能诗次之。
  倪永清曰:我所恨者,辟谷之法不传。
  【译文】
  能够作诗的僧人经常可以见到的,能够作诗的道士,怎么就这么难见到呢?这是什么原因呢?
  【评析】
   ;“诗僧时复有之”,这是事实;“道士之能诗者,不啻空谷足音”,却与事实不符,在古代典籍中,道士作的诗并不少见,只是质少量差而已。这是因为佛教和道教的特质有关。
  佛教传人中国后,在中国产生一个佛教宗派——禅宗。禅,是一种玄虚意向、虚幻的,不能看得见的,在艺术上和在文学上的表现不相同;在艺术上,是既具象又抽象;在文学上,既写实又超越的。诗的特性正好与禅宗表现的相似,都讲究内心体验,都注重启示与象喻,以追求言外之意为主,于是僧人便将禅宗的要义用于写作之中正好得心应手。禅和诗是相通的,“学诗浑似学参禅”,诗人以诗的形式参禅谈玄,于是就在诗人中出现了参禅悟道的学者们,“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就是指诗和禅是分不开的。在古代诗歌史上,有大量僧人写诗谈禅或抒写其人生体验,所以诗僧数量很多。道教经典中更多注重的是清修或从事斋醮活动,追求长生不老,它与诗歌缺少共同的意象。因此,道士为诗者少,其诗作缺少韵味、意象。所以道士中上乘诗作很少。
  当为花中之萱草
  【原文】
  当为花中之萱草,毋为鸟中之杜鹃。
  【原评】
  袁翔甫补评曰:萱草忘忧,杜鹃啼血。悲欢哀乐,何去何从?
  【译文】
  应当作花草中的萱草,而不去做鸟中的杜鹃。
  【评析】
  人有许多生存的痛苦和无奈,其间的忧愁又使人身心俱惫,于是人们纷纷想找到解除烦恼与忧愁的方法。特别是在封建专制时代,人们在政治高压之下,生活如履薄冰;或人情淡薄、世态险恶而整日忧心忡忡,致使人心力交瘁。而从困境之中获得解脱,就成为了这些人们的心愿。
  民间有一种萱草,又名忘忧,传说能解人忧愁,于是,这些人便种植此花,想以此寄托感情,使自己从忧愁中走出来;而吟咏此花,就成了诗人企图排解忧愁的一种手段。作者也是其中的一人,于是他就借萱草的说法,表达自己的心声:过一种无忧无虑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作者还在文中提到“毋为鸟中之杜鹃”,这又有什么说法呢?传说杜鹃恰与萱草相反,它是一种哀愁凄楚的象征。萱草使人忘忧,杜鹃则增人哀感。所以使人写出了这句话。杜鹃在历代文人的笔下,都是哀怨的象征。如唐代诗人杜甫《杜鹃》中说:“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宋词人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词中说:“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这些和作者写杜鹃的用意是一样的。
  物之稚者
  【原文】
   ;物之稚者,皆不可厌,惟驴独否。
  【原评】
  黄略似曰:物之老者,皆可厌;惟松与梅则否。
  倪永清曰:惟癖于驴者,则不厌之。
  【译文】
  稚嫩弱小的动物,都不令人生厌,只有驴除外。
  【评析】
  幼小的动物都是十分招人喜欢的,可是作者单单把驴排除在外。这是为什么呢?在中国古代,驴不仅是人们主要的生产工具,还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人们却用一些什么驴头驴脸、蠢笨如驴、驴脾气、驴不知自丑等说法来说驴,这种倾向表明了在古代人们确实不喜欢驴。出现这种情况,大概与驴的本身的一些特征有关吧。驴脸长而丑,笨而缺少灵气,性情倔强固执。但是仅凭这一点就将驴贬的这么低,似乎有点欠公正。
  由此我们可想到,为人有各种风格,不可强求一律,不可以貌取人,用别人的缺点来否认所有的优点。
  女子自十四五岁至二十四五岁
  【原文】
  女子自十四五岁至二十四五岁,此十年中,无论燕、秦、吴、越,其音大都娇媚动人;一睹其貌,则美恶判然矣。“耳闻不如目见”,于此益信。
  【原评】
  吴听翁曰:我向以耳根之有余,补目力之不足;今读此,乃知卿言亦复佳也。
  江含徵曰:帘为妓衣,亦殊有见。
  张竹坡曰:家有少年丑婢者,当令隔屏私语,灭烛侍寝。何如?
  倪永清曰:若逢关貌而恶声者,又当何如?
  【译文】
  女子从十四五岁到二十四五岁,这十年中,无论是燕、秦、吴、越那个国家的人,她们的声音大都娇媚动听;只要一看到她们的面貌,就可以判断她们的美丑了。“耳闻不如目见”由此我更深信不疑了。
  【评析】
  世界上的事情不可能是完美到极致的,人们总是把事物想象的比事物的本身要好。世上的女子也是如此。声音甜美、容貌姣好固然是最完美的佳人了,可世上又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完美的人,不少人声音和相貌判若两人,根本不像我们所想到的,声如其貌。这则文字通过人声与貌的不一致,听说与见到的不相统一,说明了事物耳见为实的道理。
  其实,声音与相貌不一致,存在差别,这也是很自然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是在不加任何修饰下被人说出和在夸张的说法中被人说出是不一样的,于是在别人的眼中这个事物就变得不同了。就像人们听景不同于看景一样,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任何人之间是有差别,这也包括审美方面的差别。人们的审美观不同,就成生了对事物的认识不一样的结果。所以他人眼中的完美事物,可能不是你所认为最好的。这就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以人论,不光是女子声和貌不能和谐统一。有善于标榜、伪装的;有善于夸夸其辞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仅“耳闻”不目睹,是很难识人的真面目的。于是更印证了“百闻不如一见”这句人生的至理名言。
  寻乐境
  【原文】
  寻乐境,乃学仙;避苦趣,乃学佛。佛家所谓“极乐世界”者,盖谓众苦之所不到也。
  【原评】
  江含徵曰:著败絮行荆棘中,固是苦事;彼披忍辱铠者,亦未得优游自到也。
  陆云士曰:空诸所有,受即是空。其为苦乐,不足言矣,故学佛优于学仙。
  【译文】
  要想寻找快乐的地方,就去学成仙的方法;要逃避痛苦和烦恼,就去学习成佛;佛家所说的“极乐世界”,大概就是所说到的没有痛苦的地方。
  【评析】
  人生在世痛苦和快乐是在所难免的,于是人们为了追求摆脱痛苦的途径,纷纷寻找修仙成道方法。于是道教与佛教就成了人们的共同目标。但是这两教之间确有着不同的理论与追求。
  道教是一种以生为乐,重生恶死,甚而追求长生不死的宗教。道教认为人得道成仙,可以外生死,极虚静,超脱自在,不为物累,过无忧无虑的生活。佛教则认为人生是一大苦海。它讲求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所以佛教教化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苦苦修行,修成正果,跳离苦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都是追求超脱的一种方式,为了不再受尘世的痛苦,而追求的一种精神上的安慰。
  在生活中,若能参透人生,常乐起慈心,积善养德,烦恼不就顺成菩提了吗?消除了烦恼,也就得到了极乐。而消除烦恼的方法不只是追求成仙成佛可以消除的,只要心存善念,时常保持轻松的心态就是最好的。
  富贵而劳悴
  【原文】
  富贵而劳悴,不若安闲之贫贱;贫贱而骄傲,不若谦恭之富贵。
  【原评】
  曹实庵曰:富贵而又安闲,自能谦恭也。
  许师六曰:富贵而又谦恭,乃能安闲耳。
  张竹坡曰:谦恭安闲,乃能长富贵也。
  张迂庵曰:安闲乃能骄傲,劳悴则必谦恭。
  【译文】
  如果富贵了而忧愁、劳累,倒不如贫贱时却安闲自在;如果清贫却骄傲自大,那就不如富贵但却谦逊有礼的好。
  【评析】
  这则文字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感而发的,所以读者在阅读时,亦不可单从文字表面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富有而位尊,但富贵成了他人生的最高追求,他们永不满足,一直在不懈的努力追求财富。为了富贵,不择手段,损害他人的利益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了富贵,牺牲了人生的许多乐趣。有的人,虽然贫困位卑,却保持一种悠闲,轻松的心态,心安理得,无忧无虑的生活。作者认为,二者之间他会选择后者。
  在为人处世方面,同样也有两种人:一种是贫困位卑,待人骄横傲慢,以位卑贫穷作为炫耀的资本,好像无性中有一种力量在压抑着他们。另一种人,虽富贵,却不以富贵自居,为人谦和,心境平淡,生活闲适自在不为世俗所拘泥。在这两种人中,后者倒更让人尊敬。
  从以上可以看出,作者推崇的是安闲谦恭,得自然之趣。生命能自得、自适,不为物累,不为形役,才是圆满的人生。正如人们说的,无论顺境还是逆境,若能保持一份安然的心境,那么无论富贵还是贫穷生活都会很美好。

更多热门小说,请访问宜搜小说搜索(b。easou。)

'11'十一

  目不能自见
  【原文】
  目不能自见,鼻不能自嗅,舌不能自舐,手不能自握,惟耳能自闻其声。
  【原评】
  弟木山曰:岂不闻心不在焉、听而不闻乎?兄其诳我哉!
  张竹坡曰:心能自信。
  释师昂曰:古德云:眉与目不相识,只为太近。
  【译文】
  眼睛不能看到自己,鼻子不能闻到自己,舌头不能舔到自己,手不能握住自己的手,只有耳朵能听见自己的声音。
  【评析】
  这则简短的文字表面上谈人的自然生理现象,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但是往往自己看不到。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就是说:人对自己的缺点习而不察,而只看到别人的错误。这段文字就讲了人不能自查自己的缺点,而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但是,缺点终归是缺点。人应学会反观自省。
  人若肯反省、自忏,错误就不会重复的出现,同时也可以减少一些麻烦。除此之外,也要发挥耳朵的优势,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虚心接受,这样,就可以发现个人在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自我。
  生活中有时人会故步自封、妄自尊大、听不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那样只能盲目的蒙蔽自己,而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这就是这则文字给我们提供的人生启示吧。
  凡声皆宜远听
  【原文】
  凡声皆宜远听,惟听琴则远近皆宜。
  【原评】
  王名友曰:松涛声、瀑布声、箫笛声、潮声、读书声、钟声、梵声,皆宜远听;惟琴声、度曲声、雪声,非至近不能得其离合抑扬之妙。
  庞天池曰:凡色皆宜近看,惟山色远近皆宜。
  【译文】
  所有的声音都适合在远处听,只有琴声远听近听皆适宜。
  【评析】
  自然界中的声音有多种,人们喜欢听优雅悦耳的声音,和谐优雅的音乐,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