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抗击风沙:锁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学生村官抗击风沙:锁沙-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口诀是:“先治坡,后治沟,治满治严,集中连片,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措施是修水平沟,挖鱼鳞坑,兴建水土保持生态经济沟,修梯田等。
  还有一个句子,叫做“从源头治起,以作业路和林网为骨架。”
  这其中无疑渗透了诺格达旗乃至整个千柳市多年的荒山荒沙治理经验。至此,郑舜成的草原生态立体经济理论在实践的滋润中丰盈并成熟起来。
  陶可不再是独行,共来了近四十人。其中有她的男朋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部学生刘亚平,还有北京兴达集团第一副总裁常春佑,外加中央美院、师范大学的三十几名大学生、硕士生。
  陶可在开始的时候,不是爱上了郑舜成的吗?怎么另有了男朋友?是因为,此爱非彼爱。这么说吧,对郑舜成的,那如同影迷之对明星,是年轻心灵献给偶像的情愫,跟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不是一回事,尽管它也能够拥有与生命本身一样的恒久性。
  尽管她动心时刻,也是那么那么美丽。
  师范大学的学生是进行暑假社会实践“沙漠绿色行”主题活动,他们要对作为横穿千柳境内的乌兰布通沙地进行实地考察。课题是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结合角度,考察沙漠治理可行性和生态经济一体化问题。美院学生的主要出发点,是感受大漠,体验生活,寻找艺术灵感和创作素材。不用说,他们此来,皆与陶可对乌兰布通草原和曼陀北村的热情有关。 。 想看书来

天助(5)
常春佑总裁和方文稚总裁一样,是来选址的。既然是陶可和刘亚平的朋友,自然是关注生态的环保主义者,并在此方面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兴达集团以肉食和乳食品加工销售为主,绿色无污染的原材料是他们最大的渴慕。
  洪水没下山,大暴雨就成了酣畅的一场透雨。之后,绿草鲜花比竞般在草场荒谷铺展开来,眨眼间,碧绒绒,香沁沁,一块巨大地毯蔓延到天边。常春佑总裁来到此,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图景。更兼山坡地一万亩紫花苜蓿也风吹着样长起来,比野花野草更绿得纯粹大气。迎面吹来的风中虽仍时含细沙,但毕竟清甜了许多。他就心中一乐。
  然后,人又起了关键作用。这回,不是郑舜成一个,是曼陀北村的全体劳动者。
  常总裁亲眼目睹了北村人治山的壮丽情景。研究生和大学生们提出要跟着村民们先挖一星期山,再进入沙漠,算做送给曼陀北村的礼物。常总裁自然也跟着上了山。开始他没干,满山坡转悠,于是收获了满腔感动。他看见了两个残疾人,一个叫张金余,双臂皆失,只能靠两个胳肢窝夹着铁锹挖土,每挖一锹,身子艰难地一晃。一个叫李金铎,只有一臂,便用一只手和另一个胳肢窝持锹取土。炎炎烈日下,他们默默而顽强地挖着、铲着,衣衫被汗水浸得透湿。
  他又看到一位老人,名叫赵文,弯腰驼背,耳聋,腿残,已过花甲,一人承担五个人的任务。所修的水平沟尺寸标准,夯筑结实,是技术人员最放心的一段。握着老人的手,感觉如同握着一块粗砺岩石。老人大声对他说:“这铁锹杠不经磨呀,这茧子太厚太硬费锹杠呀!”
  有人指着山坡上用石块砌成的“第一经济沟”几个大字,说那是退休教师雷万钧的杰作。那些看上去几乎一般大小的方正石块,都是雷老师利用歇工时间从远远近近的地方背来的。雷老师擅背的不仅是石块,还有土。他的任务所在山坡,土薄得像一层皴,根本无法栽树。去年秋造林时候,他就用柳条筐从一里半路以外的阴坡一点儿一点儿把土背过来。常总也注意到雷老师的手,那双拈了一辈子粉笔的手如今满是老茧,弯曲着再也伸不直了。
  是一个年仅十二岁的瘦弱小女孩儿使常总拿起了铁镐的。在一面石多土少的山坡上,他见到她,正抡着比自己轻不了多少的铁镐,挥汗如雨地干着。站在旁边看了会儿,他问:
  “你怎么不上学?”
  “放暑假了。”
  “哦。对。刚刚放吧?”
  “嗯。”
  “你一天挖几个坑?”
  “一个。”
  又问家里大人呢?答说爸爸妈妈在山顶上挖呢。她这个地方好挖得多。她也要为建设家乡作贡献嘛!正像通常所说的那样,常总触景生情,一下子想起自己同是十二岁的女儿,娇气得上秋千还要人抱。胸中不禁就一阵鼓荡,一把接过女孩儿的铁镐,猫腰发狠地刨起来。铿,锵……近晌午时,一个标准的水平坑挖成了,人也散了架,瘫倒地上,不能起来。
  是午后的一场雨使常春佑投资曼陀北村的金色棒槌毅然砸落。草原的天气,一片云彩一片雨,刚刚还是丽日晴空,忽见有云自北面压来,那就转眼大雨滂沱。那天便是,下午两点多的样子,随着云层覆来,几声长雷,雨点“噼噼啪啪”砸落下来。他正要夺路而去,却见满山农人岿然不动,铿铿锵锵,凿石铲土仍旧,只是每人头上多了块透明塑料布。这使他呆了。待郑舜成急急寻来,已淋成落汤鸡。他却坚决不肯离开,钻进郑舜成的塑料布下,站在那儿,直看到雨过天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天助(6)
当阳光复又照射到身上,他脱口而出:
  “我集团公司将斥资两千万投建曼陀草原兴达分公司。”
  这就是后来的曼陀草原绿色肉食绒毛乳业开发有限公司。
  思忖一下,又补充说,择址建厂的同时,将以借贷方式支援曼陀北村人民币一百万元,用于村民购进优质牛羊。
  他含着泪为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有这样的人民,还愁青山绿水不会回来吗?曼陀北村、乌兰布通草原将会因为举世稀有的美丽而成为寸土寸金的宝地!”
  “绿色沙漠行”的学子们返京的时候,常春佑总经理又从京城过来。这回带了浩荡一支队伍。他是利落人,说干就干,分公司的厂院楼屋要在今年霜冻封地之前完成一期建设。
  第三年春天里,曼陀草原绿色肉食绒毛乳业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作为落户乌兰布通草原的第一家外来企业,它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因为这,那一天非常热闹,北京、自治区、市、旗的权威媒体都来了,记者们的闪光灯把草原的天空照亮。
  随之引出草原和坐落在它上面的村庄无数个第一。
  曼陀北村绿色立体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像风吹送的歌声,唱响了整个千柳大地。“生态立市”成为千柳市基本市策。
  那一年春季覆膜时候,全市治山治沙生态建设现场会在曼陀北村召开。
  曼陀北村成为千柳市生态建设第一村。
  乌兰布通镇为第一镇。
  郑舜成是第一人。
  国内外专家学者纷至沓来,草原绿色立体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成为国家一系列沙漠化治理政策的原始模本。
  沙漠行的学子们收获大得远远超乎想象。与陶可相似,这个地方一下成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向往和牵挂。更多的大学生、研究生风尘仆仆来到乌兰布通草原,踏着滚烫的沙子,一步一步走向白音布通沙漠深处,走进艰难的治沙事业。白音布通沙漠也开始走进大学课堂、科研选题,成为大学生态研究的一部活教材。
  三年后,作为国内第一所由学校与民间环保组织共建的“绿色学校”,南京某大学“大学生绿色营”社会实践基地,在白音布通正式挂牌。
  大学里的白音布通效应,引起全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莘莘学子们对白音布通考察的一些资料、数据,逐渐演绎成专家们治理荒漠化的真知灼见。人类最高智慧将闪亮在宏伟的荒漠化治理事业中。
  又几年,联合国利用卫星遥感测控技术,对中国东北地区扫描,得出结果:
  整个东北,除小兴安岭的绿色外,能够测绘到的成片绿色,即是乌兰布通草原的森林植被。
  有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秘书处官员,在考察曼陀山流域治理工程时,居高俯瞰,面对大地织锦,草海无垠,绿带接天,气势恢弘的图景,不由发出感叹:
  “这里像法国的庄园!”
  04
  胡文焉一直没有去陶可的那片白杨树林,尽管许多次徜徉曼陀山,她都曾远远看见它。她是在回避自己的心。她发现,这样离得远了,她对世铭的思念反而更加强烈。不见他已近三年,这份情怀竟不减。它是已化成她生命的宗教啊。她知道,一旦走进那片白杨林,她的思念会更剧烈,以至成为病痛。
  但是,有一个傍晚,发生了改变。
  那是在看见陆仕辰与银凤相偕而行的背影的时刻。那一天,她在山上趁着斜阳拍摄曼陀罗花儿,不经意间,转到了烈士陵园近旁。慧鉴法师只是把曼陀罗的种子撒在了昭慈寺周围山坡,可是它们却迅速长遍了整座曼陀山,让人疑心是一百年前的那些花儿从睡梦中醒来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天助(7)
曼陀山上一处独特景致,是烈士陵园。不大,一座银白色大理石纪念碑,在苍松翠柏掩映环绕之中。上面苍劲的笔触铭镌着七个名字:
  宋一维、白照群、上官婕、曹文修、巴特尔、乌仁其其格、斯琴娅娃。
  他们是国家环保部追认的生态建设英烈。
  这里的曼陀罗花儿开得格外娇艳,可是在向英雄们致敬?
  是在一丛曼陀罗前寻找拍摄角度时候,一侧身间,胡文焉看见陆仕辰和银凤。
  对陆仕辰,胡文焉已经很熟了。他也喜欢黄昏时分到村外草野散步,两人时而相遇。从采访的角度,他是她感兴趣的一个人物。其实,她接触他的故事,更是在见到他之前。陶可用一种富于感染力的情绪讲述了他。因为他是曼陀北村吸引来的投资商中,唯一的海归派博士,且有着殊异身世。
  三十年前,陆仕辰是人世间一出娘腹就被抛弃的,千千万万悲惨弃婴中的一个。沈阳市西岗区爱心育孤院,曾是他稚嫩生命的救命方舟。也许是为了补偿,上天赐给了他良好的禀赋,勤奋的精神,和与之有因果关系的命途。他一直学业优良,顺利通过高考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后,再度考取母校硕士研究生。再两年后出国深造,就读新西兰微生物选矿专业和生态哲学专业。历时七年,学成回国。
  作为拥有最大“自由度”的孤儿,在学识满腹后选择了回归祖国;先后学习过四个不同专业,最终把自己的事业锁定在“苦命”专业的生态建设上。只咀嚼这两项,关于其人的胸怀人格等,就不需多说了。
  是曼陀北村草原风光旅游度假村落成剪彩,同时隆重举办的那达慕大会热烈开幕那天,陆仕辰集结客商五百余,驾十多辆大巴,浩浩荡荡从石家庄出发,奔乌兰布通草原而来。
  “曼陀之夜”篝火晚会就是由他所在的万盛集团冠名。篝火散尽,蒙古长调的余韵在夜空中袅袅旋回。客商们尽欢而去。他却留了下来。他看中了乌兰布通草原这片热土,要在这里为生态建设事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爱上银凤,可说是必然的发生。尽管说是见第一眼就爱了,显得像是偶然。但最终如愿,却经历了漫长过程。首先是难过葛老欢这道关。后来的葛老欢态度一百八十度大扭转,他的女儿坚决不离开曼陀北村了,想当女婿的外乡人只能倒插门儿。如此一来挑捡就更大,如今钱虽不是问题,但你总得有本事吧?
  陆仕辰的条件应该是够了,相貌堂堂,超高等学历,见多识广。但葛老欢对他的事业条件不满,你来投身生态建设事业,行,但你得干出点名堂来给人看呀?就那么租一座小楼,门口挂块什么基地的牌子,你就是有作为啦?陆仕辰的前期状态的确是这样。万盛生态企业集团基地的牌子挂出后整整一年时间里,他都不见动静,只是每天马不停蹄跑来跑去,惹人们疑窦丛生。这小子不会是个骗子吧?怎么干打雷不下雨?人家别的那些投资商可都是一来到就痛痛快快干事的。
  他是在观察和调研,这里的人文环境怎样?生态环境具有什么特征?已经有了哪些企业?哪一种参与生态建设方式和未开发项目是最理想的选择?
  终于,棋子落地了。项目叫做“林纸一体化”。也是栽树造林,然后建纸浆加工企业。当时国家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纸浆,故而纸浆市场良好。这会使乌兰布通草原萌生一个新的产业,使当地百姓大受其益。
  他栽的是愈伐愈兴的澳大利亚速生杨。划沙地一万亩。如果说这颗棋子不够风生水起,那随之而落的第二颗,就令曼陀北村大起震动。
  这一着取自他的“草产业分离”理论,是要注目有机饲料。两大因素帮助完成此抉择。一是曾经的在新西兰留学。面对曼陀北村的禁牧舍饲,他想起了新西兰的工业养殖和有机饲料。那里草场很少,可牛羊肉出口量却居世界第一,凭靠的就是这个。根据羔羊的不同发育期,饲以不同有机饲料,对其成长大有好处。在国内推行这一畜牧业喂养方式,无疑是一次划时代的草原革命。
  另一是曼陀北村的村支书。正当他跃跃欲试,有一天,郑舜成来电话,请他到村部去聊天。他到的时候,他正在看一本很厚的书,叫做《中国可饲植物》。谈话就从它开始。郑支书先是请教锦鸡儿、塔郎等植物的蛋白含量等问题。然后提出:“做饲料,行不行?”就这一问,定了乾坤。
  陆仕辰感慨万千地说:“舜成支书真是曼陀北村的一盏明灯啊!”
  当曼陀北村新开发的工业园区内,曼陀生态有机饲料厂修建竣工,葛老欢明确作出表示,他这关过了。
  及至面对下一关,陆仕辰才知道前一道根本不算。这一道简直是无法逾越的,因为,巴特尔在银凤的心中,留记那么深,那样地将之充满,几乎彻底融入她的生命。这使他对她的爱更加显得像宿命。他所渴望的那绿色爱情,就是这样啊,这样的人,这样的心,自幼没有得到过亲人之爱的他,需要的就是这样灵魂的温暖。
  那就让他也皈依绿色爱情吧,化自己的生命,成一串它悠长牧歌的音符。
  哪怕一生,都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